03.02 如果當初朱元璋立朱棣為太子,是不是就會少一些不必要的殺戮?你怎麼看?

手機手機2333用戶手機


立朱棣為太子是否合理?

“上御東角門召廷臣諭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於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上不及對,因大哭而罷。”

《明太祖實錄》記錄,意思是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傷心欲絕,曾經想要立四子朱棣為太子,但是被大臣以不是長子為由勸阻了。

目前公認的觀點認為這段話是朱棣上位後篡改的,真真假假我們不去分析,跟咱們也沒半毛錢關係。但是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一個觀點,就算想立朱棣為太子也是存在很大阻力的,因為朱棣排行第四,前面還有兩個哥哥,自古立長不立幼。

想跳過秦王朱樉和晉王朱,也是存在風險的。在當時的藩王勢力中,實力最強的便是秦、晉、燕三王,其中秦王是馬皇后所生,朱標死後朱樉即為長子,應該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人選。如果跳過這兩個人,保不準也會有一番動亂。

另外秦王受封陝西,晉王受封山西,燕王受封北京,遠近雖然不能直接說明什麼問題,但是捨近求遠尤不可取。

朱棣繼位會不會削藩?

先排除合理性,就算朱棣順利繼位,那麼朱棣能夠順利解決藩王問題嗎?

其實藩王問題絕對是朱大老闆異想天開了,認為都是親宗,一定可以一心一意輔佐正統。但是他低估了權力的誘惑和人性的貪婪,藩王都是老朱的兒子,自然都乖乖的聽話,就算再傳一代,以朱標的賢明,也鎮得住眾兄弟,可是再往後呢?只要朱標這一支權威稍弱,就會出現主弱臣強的境遇,而且這種情況是可預見但不可以避免的。

所以當年朱允炆執意削藩,他認為不削藩早晚出問題,但是他不知道削藩立馬就會出問題,這是個時機選擇的問題。

那麼朱棣通過正統繼位的話,他會削藩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在奪位之後也進行了削藩,並且十分成功。

朱棣的削藩與朱允炆有什麼不同?

既然同樣是削藩,為什麼朱允炆就被拱下了臺,朱棣卻沒有呢?這就是老薑和小辣椒的區別,說以前道一萬,還是太嫩了。朱允炆實在是信不過這些叔叔,並且他身邊也沒有老成持重的賢臣,一個年輕的君主,領著一幫激進的大臣,初生牛犢不怕虎,上去就給老虎一巴掌。沉睡的老虎雖然有潛在危險,但是醒著的老虎當場就可以取你性命啊!

於是朱允炆堵上了自己的性命為自己的四叔上演了一次失敗的實例,朱棣自然就不會冒進。所以朱棣的削藩是溫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瓦解藩王勢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削藩大計。

但這並不代表,如果朱棣直接繼位,他就能削藩成功。

屠戮的焦點依舊是削藩!

所以無論是誰繼位,都逃不脫“削藩”這一難題,藩是一定要削的。但是會不會激發動亂,就要看這些繼位者的手腕和藩王們的膽量了。

朱允炆會削,朱棣也會削,就算朱樉繼位也一定會削藩。無論誰動手,都難免有一個人和一夥人會反對,一個處理不當,就會爆發生靈塗炭的戰爭,到那時屠戮依舊再所難免。

你說朱樉和朱棣比朱允炆成熟,那是因為有朱允炆的例子在先,如果他二人直接繼位,誰能保證他們不激進?你們說朱棣是個軍事天才,除了他別人反不成,那是被逼的,朱棣本身也是九死一生,起兵時差點就被滅了,況且朱樉和朱也是頗有軍功,誰說他倆就不行呢?朱允炆削藩是他倆沒反,是沒被逼急眼而已。

歷史不容假設,我們只能臆想。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朱棣即位,有更大的可能不會激起不可調和的矛盾,然而主要矛盾還是需要解決的,誰也沒法保證,朱棣一開始就能平穩的完成削藩。削藩就是一枚定時炸彈,無論是誰,處理不好都會生靈塗炭!


尹禾


答案是肯定的,朱棣能夠從藩王逆襲成為皇帝,說明他的能力和擁有的實力肯定是非常雄厚的,這樣的人如果能夠合法繼承皇位,就不會有後來的戰亂,當然是天下的幸事。這件事情絕對是朱元璋犯下的大錯,你要立嫡立長別人都沒有話說,朱棣等人也認可了,但是太子死了,你就應該在其他的兒子裡面擇賢而立,因為“父死子繼”一直都是中國的傳統,朱元璋弄出一個皇太孫,這無疑是與傳統相悖的,窩闊臺開始屬意的接班人是三子闊出,因為闊出早亡,於是窩闊臺想立闊出的兒子失烈門為汗位繼承人,但是這個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擁立大汗的庫裡臺大會被一拖再拖,這才導致了汗位五年懸而未決,導致了奶馬真為了扶植貴由而破壞了成吉思汗立下的規則,靠封官許願,無原則的向王公貴族們妥協才達到了扶植貴由的目的,這也導致了蒙古汗位的傳承脫離了成吉思汗時代的大汗指定,庫裡臺大會公決的規則,最終淪為靠無原則的讓步和強大的軍事實力威懾來決定汗位繼承人,最終導致了汗位流入了託雷家族,朱元璋犯的錯誤跟窩闊臺一樣,皇太孫的出現引起了其他皇子的不滿,特別是不諳世事的朱允炆根本駕馭不了幾個手握重兵,功勳卓著的叔叔,所以他推行了一場於公於私都對自己有利的“削藩”,目的是鞏固自己的地位,但是此舉最終惹怒了幾個手握重兵的叔叔,朱棣的“靖難”能夠成功,說明在精英階層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認可朱棣,認可朱棣這一行動的,認可朱棣繼位的合理性(是不是合法尚有待於商榷)否則,朱棣即使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也無法在政治上站住腳,也無法最終得到大多數精英階層的認可。


狼的影子319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六年之後,朱元璋去世,第二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經過四年的血戰,朱棣奪得皇位,但軍民死傷無數,朱允炆兄弟和大量臣子被朱棣肅清。

那麼,假設當初朱標死後,朱元璋直接選擇朱棣為皇太子,會不會避免後來這些殺戮呢?

首先我們來看,當初朱元璋為什麼要選立皇太孫,而不是燕王朱棣?

朱元璋五個嫡子,老大朱標之外,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其中秦王在西安,晉王在太原,燕王在北平。另外幾個比較強悍的兒子也安置在北方邊鎮,代王朱桂在大同、谷王朱橞在宣府,遼王朱植在廣寧,寧王朱權在大寧。

皇太子朱標死的時候,朱元璋是不太可能選擇朱棣的,因為在他前面還有兩個哥哥朱樉、朱,兩個人都不含糊,特別是晉王朱,一點不比朱棣差。如果朱元璋選立朱棣,他們兩個肯定不服氣,將來難免一場惡戰。如果選立晉王朱,朱棣大概也不會安分,仍然要造反,仍然會有殺戮。

但是後來出現了一些意外,秦王朱樉死在洪武二十八年,晉王朱也死在朱元璋之前的洪武三十一年三月。

如此一來,在我們後人看來,當初直接選立朱棣為皇太子,理由就顯得很充分了。問題是,洪武二十五年的時候,朱元璋是無法預見到老二、老三死得那麼早。所以,他是不可能選擇朱棣的。

其次,就算朱元璋當初選立了某個兒子為皇太子,在他死後,仍然避免不了一番動盪。畢竟,北方邊鎮的那些兒子個個強悍,手裡又都有兵,繼位者稍稍處理不當,就會引起衝突,導致殺戮。只不過,這種殺戮死的會是另外一撥人,而且不太可能超過靖難之役。

但無論如何,朱允炆和他的兄弟們的結果都是悲劇性的。


於左



朱元璋即使讓朱棣做太子,他以後還是會濫殺無辜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來看看他的暴行,朱棣掌權後,對於誓死效忠建文帝的方孝孺,不僅殺了他全家,而且首創株連十族,將方孝孺的親朋好友作為第十族一併殺了。朱棣的寵妃權賢妃意外身亡,被宮女告發是呂妃和太監合謀害死的,朱棣勃然大怒,也不經調查就殺了呂妃,株連幾百人。 後來更是不分青紅皂白,凌遲處死了將近3000名的宮女。由此可見,朱棣為人不僅殘暴,而且甚至於變態。從這點上像極了他的老爹朱元璋,朱元璋為人也是殘暴囂張,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是不惜大開殺戒,殺人無數。朱元璋也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殺人魔頭。據說,他為了懲治貪官汙吏,將獲罪的官吏殺死,剝皮製成皮囊,將稻草塞入囊中,製成人偶,懸掛於縣衙大堂正中的柱子上,用來警示後來的官員。懲治貪汙腐敗固然是好的,但用如此殘暴近乎變態的手段來實施,不禁不讓人感到毛孔悚然,後背發涼。還有就是朱元璋為了讓自己的長孫朱允文順利登基,幾乎殺掉了包括藍玉等所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征戰沙場的建國功臣。表面上看,朱元璋為朱允文登順利登基掃清了障礙,但無形之中卻幫了朱棣的大忙,沒有了那些重臣的輔佐,面對朱棣的反叛,朱允文只能成為沾板上的肉任其宰割了。


其實朱元璋喜愛自己的太子朱標,也是有原因的。朱標為人敦厚慈善,在朝廷中與群臣的關係很好,同時能力也非常強,與其他幾位皇子的關係都不錯,當然也包括朱棣。朱元璋自己生性殘暴,但也深知治理天下還是需要象朱標這樣的敦厚慈善的人來治理比較穩妥。怎奈朱標英年早逝。愛烏及烏,於是他將重點放在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身上,朱允文繼承了父親朱標的敦厚和藹的品質,但是卻沒有朱標的那種治理和掌控能力,也正因為這樣,才使朱元璋對那些將領和大臣動了殺機,為了替朱允文掃清道路。

朱元璋到死都不會想到自己的兒子會造反,他出生貧苦,對自己的子女仁愛有加,可以說是個“慈父”。這與他對其它人的殘暴形成鮮明對比。他不信任自己手下的大將,將自己的兒子委以重任,派往各地做藩王,掌握軍政大權。這也為後來朱棣起兵造反創造了條件。是朱元璋對兒子們的信賴導致了朱棣篡權,這也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他當時立朱允文為太子時,還自豪的跟朱允文說:你就安心當你的太子,你的叔叔們為你守衛邊疆。朱允文當時回答:要是叔叔們造反呢?可當時朱元璋並不在意,這怎麼可能呢?結果真的被朱允文言中了,朱棣起兵造反了,九泉之下的朱元璋會有何感想呢?


樂樂愛收藏


很明顯如果朱元璋一開始就立朱棣為太子,而不是朱允炆,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靖難之役”和“方孝孺的滅十族”等事情的出現,也就不會有那些原本就可以避免的殺戮啦。據保守估計“靖難之役”僅僅只是士兵的陣亡人數就高達五十多萬人,這裡還不包括那些因戰亂而死的百姓們,可以說這次戰役對於大明王朝來說代價是極其巨大的,同時在朱棣攻陷北京之後,還大肆屠殺了建文一朝的大臣,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黃子澄受牽連的有345人。景清降後密謀行刺,事敗,八月十二被殺,滅九族;後屠其家鄉,謂“瓜蔓抄”,其中方孝孺更是被滅了十族,受牽連而死者達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謝升、丁志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侯泰、茅大芳、陳迪、鐵鉉等等其家族也都受到了牽連,死者甚眾,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不在少數,當然這些僅僅只是歷史有明文記載的人數,歷史沒有記載,我看也不再少數,可以說就因為這個皇位,無辜而死的人多得數不勝數。所以假如當初朱元璋立朱棣為太子,被殺的這些人完全都可以不用死,那麼的血腥殺戮也根本就不會發生。

當然歷史就是歷史,最後朱元璋還是立了他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朱棣還是開始了他的“謀朝篡位”之舉,那些該死的,不該死的,也都死了,歷史就是這樣,有些事情我們總覺會覺得惋惜,甚至會想如果事情不是這樣的,也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了,但是歷史我們總將是改變不了的。試想,如果當初朱元璋不亂殺那些功臣,朱允炆會敗嗎?當然顯示是不會敗的,但是如果真的這麼發生了,我想還是會造成不必要的殺戮,畢竟不管如何朱棣始終都會反,只不過結局可能會倒過來,死的人會是朱棣和他的那些大臣,而不會是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只能說這也許就是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報應吧!因為他的選擇,朱家的人開始骨肉相殘,為了這個皇位,家人開始互相弒殺,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元璋看到這一幕,是不是會覺得很痛心呢?

原創不易,有任何問題請指教,必虛心改正,求評論。


澳古說歷史


如果立朱棣為太子的話,肯定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殺戮,但是肯定也會有殺戮。

朱棣這個人很有野心,而且非常有雄才大略,不然他後來也不可能舉兵造反了。要是朱標不死的話,一切都好說,朱棣可能會當個好弟弟為他哥哥駐守邊疆,雖然也想當皇帝,但是對他大哥他是服氣的,而且朱標不僅仁慈可以算得上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太子了,朱標不死話皇位肯定是他的。但是,可惜的是朱標英年早逝,朱棣的心裡那就有點不安分了。但是朱元璋沒有來一次公平競爭,直接將兒子一代略過給孫子了。這不光朱棣不服,其他兒子也不服,長幼有序,給大哥我們無話可說,誰讓這是命呢!我們能力也不差你考個試也行啊,但是直接給侄子了,我們叔叔輩以後見面都得給他行禮,不服,大大的不服!但是不服也得服,朱元璋活著沒人敢造次,包括朱棣也不敢造他爹的反。



後來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他發現這些叔叔的實力太強了自己怕控制不了他們,不出意外的削藩。削藩是沒錯的,可惜你叔叔偏偏是朱棣。刀快駕到朱棣的脖子上了,朱棣也忍不了啦。更何況他不光有造反的心還有造反的能力,於是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靖難之役”。朱棣很給力,把他侄子的反還真造成功了,當然這中間死了很多人。因為造反就要打仗,打仗就要死人,死於靖難之役的人很多,攻下京城後朱棣把那些忠於建文帝的臣子殺的也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被誅十族了。



如果說,直接傳位給朱棣就避免了靖難之役。朱棣也會削藩,但是以朱棣的能力和名正言順的情況下那些藩王沒有一個是朱棣的對手,削藩應該不會太大難度。相比較來說朱棣登基真的會少很多殺戮。


小夥子別放棄啊


中國封建社會繼承講究的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封建的禮法,明朝嚴格秩行。他跟本不管你的品行如何。一直這樣做,要不明朝怎麼會有那麼多奇葩皇帝,蟋蟀皇帝,木匠皇帝等等,按照禮法長子死,就有長孫繼承。這樣的禮法在我們農村還是有的,如果長子死在老人前頭,他留有子孫,那麼老人故去後,摔瓦盆的是長孫,不管你家中有幾個兒子。這摔瓦盆的只能是長孫,而不是其他的兒子,所以就算朱元璋的三個兒子都死了,理論上朱棣是長子,老朱還是不能把皇位傳給朱棣,因為朱標有兒子,朱元璋有長孫,就算是將皇位傳給朱棣,朱允炆就沒有想法嗎?,就不起兵造他皇叔的反了必經朱標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子,而朱允炆是血脈尊重的皇太孫,他沒有想法,不見得太子黨那些人沒有想法。所以無論朱元璋傳位於朱棣還是朱允炆,這叔侄兩個都會有一番血風腥雨的搏鬥,而這番爭鬥的結果都要老百姓埋單,正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約定9521




丨朱棣的幾個兒子回來後即起兵造反。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一路打到南京,建文帝掌握著全國資源是有很大優勢的,無耐他手下文臣武將都是碌碌之輩。李景隆兵敗後投降了朱棣。‘朱棣大軍打進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殺了一大批建文帝追隨者。方孝儒被滅十族。朱棣登基稱帝,這場戰爭史稱靖難之役。假如朱棣被立為皇帝這場動亂可以避免。隨後朱棣也進行了削蕃政策,並沒有引起更大的動亂。看來傳統的選嫡方法有很大缺點。


關東俠客


如果當初朱元璋立朱棣為太子,那麼朱棣自然就是法定接班人,自然後面就沒有靖難之役。朱元璋為御虜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而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元璋死的時候,四子朱棣是活著最大的兒子,並且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自然可以實現政權的平穩交接,也可以實現平穩的削藩。


給靈魂一點味道


這事朱元璋的悲哀。有道是,子承父業,若是孫承爺業,孫的叔叔們怎麼辦?他們們會甘心嗎?所謂子承父業或兄終弟及,就是讓能者上,以保證政權的穩定性,因為年長者畢竟見識廣博,老成持重。許多事變都是廢長立幼所致。前車之鑑,數不勝數。但朱元璋仍然一意孤行。如此,若無靖難之亂,就奇怪了。也就是說,是朱元璋立孫子朱允文為帝,才導致朱棣得多位之爭。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