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当初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是不是就会少一些不必要的杀戮?你怎么看?

手机手机2333用户手机


立朱棣为太子是否合理?

“上御东角门召廷臣谕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贤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为太子,何如?翰林学士刘三吾进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对,因大哭而罢。”

《明太祖实录》记录,意思是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伤心欲绝,曾经想要立四子朱棣为太子,但是被大臣以不是长子为由劝阻了。

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这段话是朱棣上位后篡改的,真真假假我们不去分析,跟咱们也没半毛钱关系。但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一个观点,就算想立朱棣为太子也是存在很大阻力的,因为朱棣排行第四,前面还有两个哥哥,自古立长不立幼。

想跳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也是存在风险的。在当时的藩王势力中,实力最强的便是秦、晋、燕三王,其中秦王是马皇后所生,朱标死后朱樉即为长子,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人选。如果跳过这两个人,保不准也会有一番动乱。

另外秦王受封陕西,晋王受封山西,燕王受封北京,远近虽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问题,但是舍近求远尤不可取。

朱棣继位会不会削藩?

先排除合理性,就算朱棣顺利继位,那么朱棣能够顺利解决藩王问题吗?

其实藩王问题绝对是朱大老板异想天开了,认为都是亲宗,一定可以一心一意辅佐正统。但是他低估了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贪婪,藩王都是老朱的儿子,自然都乖乖的听话,就算再传一代,以朱标的贤明,也镇得住众兄弟,可是再往后呢?只要朱标这一支权威稍弱,就会出现主弱臣强的境遇,而且这种情况是可预见但不可以避免的。

所以当年朱允炆执意削藩,他认为不削藩早晚出问题,但是他不知道削藩立马就会出问题,这是个时机选择的问题。

那么朱棣通过正统继位的话,他会削藩吗?答案是肯定的,他在夺位之后也进行了削藩,并且十分成功。

朱棣的削藩与朱允炆有什么不同?

既然同样是削藩,为什么朱允炆就被拱下了台,朱棣却没有呢?这就是老姜和小辣椒的区别,说以前道一万,还是太嫩了。朱允炆实在是信不过这些叔叔,并且他身边也没有老成持重的贤臣,一个年轻的君主,领着一帮激进的大臣,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去就给老虎一巴掌。沉睡的老虎虽然有潜在危险,但是醒着的老虎当场就可以取你性命啊!

于是朱允炆堵上了自己的性命为自己的四叔上演了一次失败的实例,朱棣自然就不会冒进。所以朱棣的削藩是温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瓦解藩王势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削藩大计。

但这并不代表,如果朱棣直接继位,他就能削藩成功。

屠戮的焦点依旧是削藩!

所以无论是谁继位,都逃不脱“削藩”这一难题,藩是一定要削的。但是会不会激发动乱,就要看这些继位者的手腕和藩王们的胆量了。

朱允炆会削,朱棣也会削,就算朱樉继位也一定会削藩。无论谁动手,都难免有一个人和一伙人会反对,一个处理不当,就会爆发生灵涂炭的战争,到那时屠戮依旧再所难免。

你说朱樉和朱棣比朱允炆成熟,那是因为有朱允炆的例子在先,如果他二人直接继位,谁能保证他们不激进?你们说朱棣是个军事天才,除了他别人反不成,那是被逼的,朱棣本身也是九死一生,起兵时差点就被灭了,况且朱樉和朱也是颇有军功,谁说他俩就不行呢?朱允炆削藩是他俩没反,是没被逼急眼而已。

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只能臆想。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朱棣即位,有更大的可能不会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主要矛盾还是需要解决的,谁也没法保证,朱棣一开始就能平稳的完成削藩。削藩就是一枚定时炸弹,无论是谁,处理不好都会生灵涂炭!


尹禾


答案是肯定的,朱棣能够从藩王逆袭成为皇帝,说明他的能力和拥有的实力肯定是非常雄厚的,这样的人如果能够合法继承皇位,就不会有后来的战乱,当然是天下的幸事。这件事情绝对是朱元璋犯下的大错,你要立嫡立长别人都没有话说,朱棣等人也认可了,但是太子死了,你就应该在其他的儿子里面择贤而立,因为“父死子继”一直都是中国的传统,朱元璋弄出一个皇太孙,这无疑是与传统相悖的,窝阔台开始属意的接班人是三子阔出,因为阔出早亡,于是窝阔台想立阔出的儿子失烈门为汗位继承人,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拥立大汗的库里台大会被一拖再拖,这才导致了汗位五年悬而未决,导致了奶马真为了扶植贵由而破坏了成吉思汗立下的规则,靠封官许愿,无原则的向王公贵族们妥协才达到了扶植贵由的目的,这也导致了蒙古汗位的传承脱离了成吉思汗时代的大汗指定,库里台大会公决的规则,最终沦为靠无原则的让步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来决定汗位继承人,最终导致了汗位流入了托雷家族,朱元璋犯的错误跟窝阔台一样,皇太孙的出现引起了其他皇子的不满,特别是不谙世事的朱允炆根本驾驭不了几个手握重兵,功勋卓著的叔叔,所以他推行了一场于公于私都对自己有利的“削藩”,目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此举最终惹怒了几个手握重兵的叔叔,朱棣的“靖难”能够成功,说明在精英阶层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可朱棣,认可朱棣这一行动的,认可朱棣继位的合理性(是不是合法尚有待于商榷)否则,朱棣即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无法在政治上站住脚,也无法最终得到大多数精英阶层的认可。


狼的影子319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六年之后,朱元璋去世,第二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经过四年的血战,朱棣夺得皇位,但军民死伤无数,朱允炆兄弟和大量臣子被朱棣肃清。

那么,假设当初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选择朱棣为皇太子,会不会避免后来这些杀戮呢?

首先我们来看,当初朱元璋为什么要选立皇太孙,而不是燕王朱棣?

朱元璋五个嫡子,老大朱标之外,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其中秦王在西安,晋王在太原,燕王在北平。另外几个比较强悍的儿子也安置在北方边镇,代王朱桂在大同、谷王朱橞在宣府,辽王朱植在广宁,宁王朱权在大宁。

皇太子朱标死的时候,朱元璋是不太可能选择朱棣的,因为在他前面还有两个哥哥朱樉、朱,两个人都不含糊,特别是晋王朱,一点不比朱棣差。如果朱元璋选立朱棣,他们两个肯定不服气,将来难免一场恶战。如果选立晋王朱,朱棣大概也不会安分,仍然要造反,仍然会有杀戮。

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些意外,秦王朱樉死在洪武二十八年,晋王朱也死在朱元璋之前的洪武三十一年三月。

如此一来,在我们后人看来,当初直接选立朱棣为皇太子,理由就显得很充分了。问题是,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是无法预见到老二、老三死得那么早。所以,他是不可能选择朱棣的。

其次,就算朱元璋当初选立了某个儿子为皇太子,在他死后,仍然避免不了一番动荡。毕竟,北方边镇的那些儿子个个强悍,手里又都有兵,继位者稍稍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冲突,导致杀戮。只不过,这种杀戮死的会是另外一拨人,而且不太可能超过靖难之役。

但无论如何,朱允炆和他的兄弟们的结果都是悲剧性的。


于左



朱元璋即使让朱棣做太子,他以后还是会滥杀无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来看看他的暴行,朱棣掌权后,对于誓死效忠建文帝的方孝孺,不仅杀了他全家,而且首创株连十族,将方孝孺的亲朋好友作为第十族一并杀了。朱棣的宠妃权贤妃意外身亡,被宫女告发是吕妃和太监合谋害死的,朱棣勃然大怒,也不经调查就杀了吕妃,株连几百人。 后来更是不分青红皂白,凌迟处死了将近3000名的宫女。由此可见,朱棣为人不仅残暴,而且甚至于变态。从这点上像极了他的老爹朱元璋,朱元璋为人也是残暴嚣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不惜大开杀戒,杀人无数。朱元璋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杀人魔头。据说,他为了惩治贪官污吏,将获罪的官吏杀死,剥皮制成皮囊,将稻草塞入囊中,制成人偶,悬挂于县衙大堂正中的柱子上,用来警示后来的官员。惩治贪污腐败固然是好的,但用如此残暴近乎变态的手段来实施,不禁不让人感到毛孔悚然,后背发凉。还有就是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长孙朱允文顺利登基,几乎杀掉了包括蓝玉等所有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征战沙场的建国功臣。表面上看,朱元璋为朱允文登顺利登基扫清了障碍,但无形之中却帮了朱棣的大忙,没有了那些重臣的辅佐,面对朱棣的反叛,朱允文只能成为沾板上的肉任其宰割了。


其实朱元璋喜爱自己的太子朱标,也是有原因的。朱标为人敦厚慈善,在朝廷中与群臣的关系很好,同时能力也非常强,与其他几位皇子的关系都不错,当然也包括朱棣。朱元璋自己生性残暴,但也深知治理天下还是需要象朱标这样的敦厚慈善的人来治理比较稳妥。怎奈朱标英年早逝。爱乌及乌,于是他将重点放在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身上,朱允文继承了父亲朱标的敦厚和蔼的品质,但是却没有朱标的那种治理和掌控能力,也正因为这样,才使朱元璋对那些将领和大臣动了杀机,为了替朱允文扫清道路。

朱元璋到死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会造反,他出生贫苦,对自己的子女仁爱有加,可以说是个“慈父”。这与他对其它人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他不信任自己手下的大将,将自己的儿子委以重任,派往各地做藩王,掌握军政大权。这也为后来朱棣起兵造反创造了条件。是朱元璋对儿子们的信赖导致了朱棣篡权,这也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当时立朱允文为太子时,还自豪的跟朱允文说:你就安心当你的太子,你的叔叔们为你守卫边疆。朱允文当时回答:要是叔叔们造反呢?可当时朱元璋并不在意,这怎么可能呢?结果真的被朱允文言中了,朱棣起兵造反了,九泉之下的朱元璋会有何感想呢?


乐乐爱收藏


很明显如果朱元璋一开始就立朱棣为太子,而不是朱允炆,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和“方孝孺的灭十族”等事情的出现,也就不会有那些原本就可以避免的杀戮啦。据保守估计“靖难之役”仅仅只是士兵的阵亡人数就高达五十多万人,这里还不包括那些因战乱而死的百姓们,可以说这次战役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代价是极其巨大的,同时在朱棣攻陷北京之后,还大肆屠杀了建文一朝的大臣,朱棣诛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灭其族。黄子澄受牵连的有345人。景清降后密谋行刺,事败,八月十二被杀,灭九族;后屠其家乡,谓“瓜蔓抄”,其中方孝孺更是被灭了十族,受牵连而死者达873人,充军等罪者千余人,此外,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铁铉等等其家族也都受到了牵连,死者甚众,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不在少数,当然这些仅仅只是历史有明文记载的人数,历史没有记载,我看也不再少数,可以说就因为这个皇位,无辜而死的人多得数不胜数。所以假如当初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被杀的这些人完全都可以不用死,那么的血腥杀戮也根本就不会发生。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最后朱元璋还是立了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朱棣还是开始了他的“谋朝篡位”之举,那些该死的,不该死的,也都死了,历史就是这样,有些事情我们总觉会觉得惋惜,甚至会想如果事情不是这样的,也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了,但是历史我们总将是改变不了的。试想,如果当初朱元璋不乱杀那些功臣,朱允炆会败吗?当然显示是不会败的,但是如果真的这么发生了,我想还是会造成不必要的杀戮,毕竟不管如何朱棣始终都会反,只不过结局可能会倒过来,死的人会是朱棣和他的那些大臣,而不会是朱允炆和他的大臣,只能说这也许就是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报应吧!因为他的选择,朱家的人开始骨肉相残,为了这个皇位,家人开始互相弑杀,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是不是会觉得很痛心呢?

原创不易,有任何问题请指教,必虚心改正,求评论。


澳古说历史


如果立朱棣为太子的话,肯定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杀戮,但是肯定也会有杀戮。

朱棣这个人很有野心,而且非常有雄才大略,不然他后来也不可能举兵造反了。要是朱标不死的话,一切都好说,朱棣可能会当个好弟弟为他哥哥驻守边疆,虽然也想当皇帝,但是对他大哥他是服气的,而且朱标不仅仁慈可以算得上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太子了,朱标不死话皇位肯定是他的。但是,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朱棣的心里那就有点不安分了。但是朱元璋没有来一次公平竞争,直接将儿子一代略过给孙子了。这不光朱棣不服,其他儿子也不服,长幼有序,给大哥我们无话可说,谁让这是命呢!我们能力也不差你考个试也行啊,但是直接给侄子了,我们叔叔辈以后见面都得给他行礼,不服,大大的不服!但是不服也得服,朱元璋活着没人敢造次,包括朱棣也不敢造他爹的反。



后来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他发现这些叔叔的实力太强了自己怕控制不了他们,不出意外的削藩。削藩是没错的,可惜你叔叔偏偏是朱棣。刀快驾到朱棣的脖子上了,朱棣也忍不了啦。更何况他不光有造反的心还有造反的能力,于是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靖难之役”。朱棣很给力,把他侄子的反还真造成功了,当然这中间死了很多人。因为造反就要打仗,打仗就要死人,死于靖难之役的人很多,攻下京城后朱棣把那些忠于建文帝的臣子杀的也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被诛十族了。



如果说,直接传位给朱棣就避免了靖难之役。朱棣也会削藩,但是以朱棣的能力和名正言顺的情况下那些藩王没有一个是朱棣的对手,削藩应该不会太大难度。相比较来说朱棣登基真的会少很多杀戮。


小伙子别放弃啊


中国封建社会继承讲究的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封建的礼法,明朝严格秩行。他跟本不管你的品行如何。一直这样做,要不明朝怎么会有那么多奇葩皇帝,蟋蟀皇帝,木匠皇帝等等,按照礼法长子死,就有长孙继承。这样的礼法在我们农村还是有的,如果长子死在老人前头,他留有子孙,那么老人故去后,摔瓦盆的是长孙,不管你家中有几个儿子。这摔瓦盆的只能是长孙,而不是其他的儿子,所以就算朱元璋的三个儿子都死了,理论上朱棣是长子,老朱还是不能把皇位传给朱棣,因为朱标有儿子,朱元璋有长孙,就算是将皇位传给朱棣,朱允炆就没有想法吗?,就不起兵造他皇叔的反了必经朱标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而朱允炆是血脉尊重的皇太孙,他没有想法,不见得太子党那些人没有想法。所以无论朱元璋传位于朱棣还是朱允炆,这叔侄两个都会有一番血风腥雨的搏斗,而这番争斗的结果都要老百姓埋单,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约定9521




丨朱棣的几个儿子回来后即起兵造反。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一路打到南京,建文帝掌握着全国资源是有很大优势的,无耐他手下文臣武将都是碌碌之辈。李景隆兵败后投降了朱棣。‘朱棣大军打进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杀了一大批建文帝追隨者。方孝儒被灭十族。朱棣登基称帝,这场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假如朱棣被立为皇帝这场动乱可以避免。隨后朱棣也进行了削蕃政策,并没有引起更大的动乱。看来传统的选嫡方法有很大缺点。


关东侠客


如果当初朱元璋立朱棣为太子,那么朱棣自然就是法定接班人,自然后面就没有靖难之役。朱元璋为御虏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而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元璋死的时候,四子朱棣是活着最大的儿子,并且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自然可以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也可以实现平稳的削藩。


给灵魂一点味道


这事朱元璋的悲哀。有道是,子承父业,若是孙承爷业,孙的叔叔们怎么办?他们们会甘心吗?所谓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就是让能者上,以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因为年长者毕竟见识广博,老成持重。许多事变都是废长立幼所致。前车之鉴,数不胜数。但朱元璋仍然一意孤行。如此,若无靖难之乱,就奇怪了。也就是说,是朱元璋立孙子朱允文为帝,才导致朱棣得多位之争。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