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好好說話,對一個家庭究竟有多重要?

“你就不能好好說話嗎?”

“可是,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不會對身邊的人,好好說話了。”

好好說話,對一個家庭究竟有多重要?

01

兩年前,在公交車上,碰到一對母女。我第一次在公眾場合,看到一個姑娘把自己的母親罵哭了。

好像是一塊去買菜的,姑娘看起來就心情很不愉快。母親倒是興高采烈的樣子,一邊看著公交車的前方,一邊和她聊著周遭七大姑八大姨的事。

姑娘沒說一句話。連“嗯嗯啊啊”都沒有。我心想,現在的小姑娘,果然和我們以前的不同了,像我就算對母親的話語再煩,也面帶和悅地點點頭。

道路有點不穩,全車的人都在顛啊顛,公交司機突然一個急剎車,母親的一籃子菜全部倒在了地上,土豆灑得滿地都是。公交車不算太擠,幸好也有足夠的空間,母親慢慢扶著挪步撿蔬菜了。

突然,小姑娘發聲了:“你看,菜沒裝好的下場吧。”

於是,邊幫媽媽撿土豆和蔬菜,邊繼續數落:“你以後可以讓我省點心嗎?”

聽完這些,母親的眼眶瞬間紅了,如果不是在這個公交車上,可能已經放聲大哭了。

我這是第一次聽到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姑娘這樣頤指氣使地對待自己的母親。

“對自己的母親,你就不會好好說話嗎?”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公公,突然轉過頭不緊不慢地說了一句:“小姑娘,誰都有年紀大行動不便,跟不上時代的那一天。”

“我心情也不好,誰來體諒我呢!”小姑娘白了她一眼。

“你心情不好是你媽造成的嗎?但你媽心情不好,好像就是你造成的。”

是,不是你心情不好,全世界都得陪著你哭;不是你心情不好,周圍的人都得忍受你的一切。不是你身懷鋒芒,手藏匕首,就有資格在難過的時候,刺向你最熟悉的人,殺向所有的陌生人。

而不好好說話,其實,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傷人也傷己,你得不到愉悅,別人得不到溫暖。

兩敗俱傷。

好好說話,對一個家庭究竟有多重要?

02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的確幸福感更強。

而那些不幸的家庭,日復一日的爭吵和矛盾,多半也是由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本來丈夫只是想讓妻子關一盞燈,調節一下眼睛的疲勞度;

卻一開口說成:你開那麼多燈幹嘛?不浪費電?!就不知道考慮下別人!

本來妻子只是想提醒丈夫:外面下雨了,儘快收衣服;

一個電話打過來,卻成了質問:你在幹嘛?外面下雨都不知道?真不想事!

本來丈夫只是想建議妻子,這條路上直行更安全;

話到嘴邊卻成:怎麼隨便變道!不要命了嗎?撞上責任都是你的!你負得起嗎?

本來母親只是批評兒子,考試可以更加認真和仔細;

一張嘴成了:你這眼睛幹嘛用的?跟你爹一樣瞎!

明顯可見,同樣的語義以禮貌、溫和、留有餘地、為對方設想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是另一方的感激、體貼、關懷和實際行動。

而同樣的語義以簡單粗暴、上綱上線、指桑罵槐、甚至人身攻擊的方式說出來,收穫的則是對方的暴跳如雷、火線升級和拒不行動。

不僅是夫妻之間,後者也更容易與外人發生是非口角。

之前駭人聽聞的武昌火車站砍頭事件,起因只是一碗麵漲了一塊錢?

而如果店老闆換一種平和的口吻,說:“對不起,春節開始因為原材料上漲,我這也加價一元錢。還沒來得及改動標牌,請您理解”。多半會相安無事。

可事實是,這老闆盛氣凌人的說:“我說多少錢就多少錢,吃不起別吃,給老子滾!”結果遇上了同樣脾氣暴戾和性格偏執的吃客,卻不想丟了性命。

不僅是成人之間,未成年的世界裡也是同樣。

我特別關注過多起校園霸凌案。承然,這些施暴的孩子多半性格有問題,但看那些似偶然被施暴者選中的不幸孩子,卻都有著驚人的共性:

他們多半行為怪異或舉止另類(落單者最容易被攻擊),要麼怯懦膽小或自卑孤僻(與父母完全零溝通),要麼太過強勢或者太過軟弱,要麼不會說話要麼一說話反而引爆對方……

好好說話,對一個家庭究竟有多重要?

03

我們的語言似乎在暗示著肢體語言,並且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周圍的環境。

當說話文明有禮,肢體語言也跟著優雅講究起來,做人處事更加圓融周到,也更容易得到周邊的正面反饋……

而當說話粗俗暴戾,肢體語言也跟著囂張跋扈,做人處事更加乖張偏執,也更容易陷入周邊的負能量中。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多半成長於家庭。

好好和家人說話,究竟有多重要?

一個家庭裡,大人的爭吵,無論誰贏,輸掉的總是孩子;

而大人的通達,哪怕表面不爭,真正贏的,總是這個家。

好好說話,對一個家庭究竟有多重要?

04

所以還是“好好說話”吧,對你也沒啥壞處,對別人也真的有好處。

這些年,一直在不停治癒許多暴脾氣的自己和壞脾氣的別人。

而我最想說的四個字,還是“好好說話”。

人生那麼苦,又何必把“苦”互相傳染。不如好好說話,一起來給予這個世界最身邊的人,最美好的善意,和最溫柔的守望。

如果還有多,給陌生人也可以。是,世界那麼大,多一點又如何?

好好說話,對一個家庭究竟有多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