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人說“不食河豚,不知魚味”,河豚真的好吃嗎?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這句話其實是出自清朝聶璜的《海錯圖》一書,關於海錯圖中的河豚,我們的博物君有詳細介紹過,跟著小編來看一下吧!

河豚

一道和死亡掛鉤的美味

一個性如烈火的水族成員

一條既能入海也能溯河的魚


兩種河豚,不是一家人

聶璜在《海錯圖》裡畫了一大一小兩隻河豚。除了給每一條的嘴上憑空添了兩條鬚子,畫得還是挺像的,能一眼看出是東方魨屬。一般意義上的河豚,都是這個屬的。

西方博物學手繪里的弓斑東方魨

大個兒那條,背上有很多虎紋。聶璜註解:“河豚之背有紋,如老人肌膚,故老人曰‘鮐背’。”他為了讓河豚花紋更像老人的皺紋,還擅自加工,把紋路畫得特別細密。

其實真實的河豚紋路是很粗的,並不像老人的皺紋,而且只有少數幾種河豚會長這種紋。聶璜在這裡會錯意了,古代確實有把老人稱作“鮐背”或“鮐”的說法,但這裡的“鮐”指的是鯖魚。鯖魚的後背普遍有虎紋,正似皺紋。

鯖魚(鮐)後背的花紋酷似老人的皺紋,所以老人的別稱是【鮐背】

小個兒那條河豚,後背沒有虎紋了,換成了一個彩色的大暈圈。這條魚不是那條大河豚的孩子,而是另一種河豚。

美則美矣,但問題是,現實中沒有長成這樣的河豚。聶璜可能沒見過真魚,而只是輕信了魚皮鼓擁有者的一面之詞。也許,這就是一張後期加過色彩的皮子。

地獄之吻

畫中還有一個很棒的細節:河豚的嘴裡,上下各有兩顆大板牙。

這顯示了河豚的分類地位。河豚屬於魨科,這個科又名“四齒魨科”,特點就是上、下頜分別癒合成兩個喙狀齒板,每塊板都有一條中央縫,看上去就像四顆牙一樣。

魨科魚的吻部有四個齒狀結構

魨科魚性情殘暴,其唯一的武器就是這副牙口。觀賞魚界把幾種淡水魨稱為“狗頭”,養“狗頭”時,最好缸裡只有它一條魚,否則就會出魚命。

我一直納悶,魨的嘴那麼小,能造成多大傷害?直到一次在朋友家裡看他投餵“狗頭”,才算明白。一條小紅鯽魚扔進去,魨衝上去叼住,然後使勁把一大塊魚身嘬進口腔,再用力一咬,小半條魚沒了。三四口之後,整條魚就進了它的肚子。

把勺子放在河豚嘴邊,立刻被咬住。若是換成手指,一塊肉可能就沒有了


怒大傷肝

河豚有毒,世人皆知。就東方魨屬來說,古人早就發現,它的毒性並不是遍及全身,而是集中在肝、卵、眼睛等處。

去掉這些地方,就可以安全食用。

聶璜對箇中緣由進行了推測。他觀察到,河豚受驚會脹大肚子,看上去很生氣。他又聽醫家說:“人之怒氣多從肝起,而肝又與目通。”所以他認為,易怒的河豚,戾氣會積攢在肝和眼睛,日久便成劇毒。只要挖棄肝和目,就“從此怒根上打發得潔淨,毒自去矣”。

離水的小河豚們紛紛鼓成了球

聽上去很合理的邏輯鏈,從一開始就錯了。河豚膨大成球,並不是發怒,而是求生。它吞下大量水或空氣,讓身體顯得更大,同時讓天敵無從下口。

河豚毒素也不是戾氣化成的,甚至不是河豚自己分泌出來的, 而是來自海洋中的有毒細菌。這些細菌被其他生物取食,再一級一級通過食物鏈進入河豚體內,富集在內臟、眼睛、皮膚中。河豚自己不會中毒, 而人類吃到後,就要倒黴了。


與毒作戰

河豚毒素是世界上最強的毒素之一,比氰化鈉還要毒1250倍聶璜照抄《本草拾遺》的原話,說此毒“入口爛舌,入腹爛腸”,我看這是喝濃硫酸的症狀。河豚毒素是神經毒,怎麼可能走這種廉價恐怖片風格?中了河豚毒,你不會腐爛,連疼都不會疼,而是會感到麻木。

嘴麻,手腳麻,睜不開眼,咽不下口水,呼吸都無力完成,最後在徹底的無力感中結束生命。

河豚廚師是高技術工種,不但要把有毒部位除淨,還要求魚肉上不能有一點兒血絲

一旦中毒,如何解毒?除了龍腦水、橄欖湯、蘆根汁這些虛頭巴腦的方子,聶璜還記了一句:“糞清尤妙。”

糞清,就是把空罈子堵上口,塞進糞池子裡,一年半載後挖出來,裡面積攢的黑色汁液,或是用棉紙過濾糞便得到的清汁。說白了,就是屎湯子。在我看來,此方甚靈。它的作用不是解毒,而是催吐。誰喝了那玩意兒都要吐,這一吐,就等於洗胃了。現代醫學在救治河豚中毒患者時,第一件事也是催吐。對於這種奇毒,與其試圖“解”它,不如把它吐出來更實際。

要說最靈的一道方子, 還得數《本草綱目》裡的這句: “ 河豚有大毒…… 厚生者宜遠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珍愛生命,遠離河豚。


不值那一死

迄今為止,我吃過兩次河豚。

第一次是在一個叫“小紀”的鎮子上。當時我在南京上大學,“十一”長假時,有個同學說他爸爸要帶他去揚州玩,問我去不去。這種免費的好事,當然要答應了。

見了他爸,才發現信息有誤。他們不是去揚州市區,而是要去郊區的小紀鎮躲清閒。於是我就在村子裡過了幾天釣魚、逗狗、“檢閱”莊稼的生活。

其中一項重頭戲,就是吃河豚。我們來到鎮上的一家挺像樣兒的飯館。當時河豚還未解禁,飯館老闆和我同學他爸認識,我們才得享此味。

中式紅燒河豚。帶皮的河豚看上去就像雞肉或烤鴨

端上來一看,是紅燒做法。河豚肉看著不像魚肉,很大塊,表面還有一層厚厚的皮,要是不說,我會把它當成雞肉。同學他爸吃了一塊, 我們盯著他, 過了一會兒他說:“沒死,吃吧。”

夾一塊放在嘴裡,口感像鱖魚臉蛋肉,很瓷實。印象最深的,是魚皮裡面埋著小刺鱗,咬起來咯吱作響,像摻了沙子。這讓我頗為失望,不是魚中極品嗎?怎麼還硌牙呢?

一桌標準的日式河豚宴。

近處是一大盤河豚刺身,要薄到透出下面盤子的顏色。

中間是河豚炸物和河豚鰭酒,遠處是河豚鍋物

第二次吃,是在日本。2015年的一個假期,我和妻子在日本玩了幾天,最終來到東京。離開前的最後一頓晚飯,我們打算扔掉攻略, 跟隨自己的心靈, 看哪家餐廳順眼就進去。

在歌舞伎町溜達著,右手邊出現了一個小門,畫著一條河豚。我們走了進去。

玻璃缸裡,幾條紅鰭東方魨無辜地遊動著。我們點了個套餐,菜接連著上來了。

第一道是紙火鍋,配上剝了皮、斬成塊的帶骨肉,其中一塊是河豚頭,嘴還在微微顫抖。第二道是切成薄片的刺身,第三道是炸河豚。

河豚鰭風乾烘烤後,可以做成河豚鰭酒

挨著個兒地吃。這次沒有魚皮,不硌牙了,但除了沒腥味、刺不多,也沒吃出啥好來。倒是一杯“河豚鰭酒”讓我很滿意:兩片烤焦的河豚鰭,泡在燙的清酒裡,揭開杯蓋,焦香和酒香蒸騰出來,令人迷醉。

兩次吃河豚, 都沒體會到《海錯圖》裡那“ 不食河豚,不知魚味”的境界,更不能認同蘇軾品河豚後“值那一死”的評語。我覺得,河豚的美味,有一半要歸功於它的危險。在平地上翻個跟頭,不會有任何感覺。但在摩天大樓樓頂的圍牆上翻跟頭,你就會血脈憤張、渾身酥軟。

古人吃河豚,那是“極限運動”。精神高度緊張,味覺異常敏感,自然會感到鮮美異常。今人吃河豚,還沒吃就知道很安全,不管多用心品味,也是刻意的,毫無用處。

這是健康的喜報,也是味蕾的悲歌。

大阪的河豚料理店,掛出巨型的河豚燈籠



本文選自張辰亮《海錯圖筆記貳》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河豚了。看著還挺萌的呀。

不知道打哪一天起,有人覺得,這貨特好吃!味道鮮美,天下無敵。突然間名聲在外了。

有大詩人蘇東坡“拼死吃河魨”的典故,連小孩子都知道。

有各式美食家名人吃貨,蔡瀾啦,沈宏非啦,種種吃河豚的美妙,從提心吊膽到壯士扼腕,從“秋天的彼岸吃到春天的彼岸”啦等等非裝逼文藝範兒。

完了,人怕出名豬怕壯。這貨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至於劇毒……

俗話說,無毒不丈夫。哼哼,以毒攻毒,比一比,誰厲害?

打火鍋、據說連煮過河豚肉的湯都帶著鮮味,一起下鍋的蔬菜和粉也變得更好吃了。

就算把白飯扔裡滾一滾,煲點粥也是無比清甜,吃得再飽都能連吞三碗。

一個字:好吃!

還有河豚魚皮,河豚刺身,炸河豚……各種吃法。

還有河豚肝。一般不出現在菜單上。店家專門只為知音準備,就像寶劍贈英雄肝膽相照的饋贈。

橙醋裡浸了,撒上蔥,入口,輕輕咬開……那一股子肝臟的油脂香味啊,纏綿悱惻……

一位小哥說得好,像性感妖嬈的豔婦,讓人終生難忘。


吃貨八姐


壹周君記得古人說過:“不食河豚,不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魚無味”。也記得古人說過河豚的毒素:“入口爛舌,入腹爛腸”👌

壹周君還記得古人說過:“解河豚毒,糞清尤妙”!簡單來說就是吃大糞來催吐,等同於洗胃。那麼想必古人吃河豚應該會選擇在廁所旁邊吧,雙重功效😁

河豚肉鮮美無比,這話一點不假,大吃貨蘇東坡也說:“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壹周君在南通海安吃過N次河豚魚,不過現如今都是人工養殖的無毒品種,加上廚師的熟能生巧,吃河豚已經沒有任何威脅啦。

只不過所謂的”不知魚味”,卻也不盡然啦,一方面可能是人工養殖的沒有野生河豚肉那麼“原生態”,另一方面,壹周君判斷應該是古人吃河豚時比較緊張,味覺變得敏感,對魚肉入口的感受也變得極為敏感啦👌

在江南一帶,大家通常是將河豚紅燒,據說這種最能品出河豚之鮮。而且必須將魚皮、魚骨和魚肉分開下鍋,用猛火來燒,才能得到細嫩鮮美的最佳口感。

河豚還可以用來燉湯,或是直接做成刺身,還有河豚皮,入口爽滑Q彈,但無論如何,壹周君始終認為海豚之鮮,始終比不上鮰魚之鮮美絕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