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人能面对死,就能面对任何困难

我们的真性可以比喻成天空,凡夫心的混乱则是云。有时候,天空完全被云所遮蔽了,我们抬头往上看,很难相信除了云之外,还有其他。但只要我们搭乘飞机,就可以发现在云上有无垠蓝空。我们原先认为它就是一切的云,变得如此渺小,远在我们底下。

一、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一个人如果参加过一次至亲好友的葬礼后,他的世界观都会发生改变。

这个世界多么残酷啊!它为什么罔顾人的情感,让每个人都要经受这失去亲人的痛苦呢?但人生的结局就是如此啊!

人死了,真的一切也就完了。这是多简单的道理!但要真的明白,却又多么不容易啊!要不世人为什么要殚精竭虑地争权夺利,不择手段地博取也许根本用不完的财富呢?

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是人的最终结局。既然如此,那我们曾经为之热血沸腾的梦想、奋斗,不只是南柯一梦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父母生育我、养育我,自己又刻苦读书,努力考上大学,走上社会后,又经艰苦努力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到头来,还是要走向死亡的归宿。所以无论怎样奋斗,人生的结局最终还是失败。

人生是变幻不定的,但惟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亡,既然如此,何况人生还有许多烦恼痛苦,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感到茫然……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如果有人问我,有什么样的学问是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且已经对其中一些问题找到了解答的——我会指向佛学。如果有人再问我,有什么样的学问能使我们的心灵有寄托,内心更完美、更丰富、更祥和——我会再度指向佛学。

我记起少年时,曾在公园里遇见过一位慈祥的新加坡游方老和尚,他拍着我的脑袋说我有慧根,并拉着我合影留念,回新加坡后,他还给我寄来了照片和几本介绍佛教故事的连环画。也许佛家真能帮助我获得解脱,于是我找出了那些连环画,从佛里寻找心灵的平衡。

说老实话,由于从小受的教育,我在思想中一直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只有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太太才信。最终改变我观念的是连环画中关于佛祖出家的故事,这是世界文献中探索人类生命意义的最有名的故事之一,它通过四个路见的景象,象征性地描述了佛学的源起和要解决的问题。

佛祖释迦牟尼原来叫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静饭王的王子。他出生的时候,一个婆罗门相者预言他会离家修游,成为一个出家苦修的圣人,并告诫,不要让他看见任何不幸的事物,如落叶、死尸等。

国王为了让王位后继有人,就禁止他离开王宫,并用宫廷无尽的奢华和雍容富贵包围起王子,极力把他同任何不幸的情境隔开。

就这样,乔达摩长大了,只知道有富贵和享乐。

后来,他娶了年轻貌美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并有了一个儿子。

然而有一天,他终于走出了王宫。在他的皇家马车中,他被车外的景象惊呆了,他看到一个非常衰老的女人。

他忙问驾车的人:“这个女人怎么了?”

他被告知,每个人最终都会像这女人一样变得苍老衰弱。

继续前行,又遇到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和一个没有双腿在路边行乞的残疾人。王子吃惊地领悟到,每个人都会受到病痛的折磨。

后来,他们又遇到了一列抬着尸体的送葬队伍,当他知道每个有生命的存在物都将会死去时,他深深地震惊了。但就在他心绪不宁、萦绕在老、病、死的苦恼时,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眼睛注视着他,并对他很平静地微笑。

“在人世的苦海中,这个人为什么还会欣喜?”乔达摩惊问。

“他是一位圣者,”赶车人答道,“他已经获得了真理并因此得到了解脱。”

这些新的发现,唤起了王子内心对人类的深刻同情。他想,当周围的世界充满苦难的时候,他怎么能够置身于现在这种人为的幸福之中呢?而他又怎能忽视这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他心爱的妻子和儿子终将忍受老迈的痛苦和死亡的结局。

乔达摩王子立志离家修行,以寻求解脱人的生老病死,烦恼忧愁之道。于是,在一个深夜,王子望了望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最后一眼,便迅速离开王宫。就这样,29岁的王子毅然抛弃了自己熟悉和钟爱的一切,开始了新的求道生活。

出家后,乔达摩先后向两位大师学习,接受苦行方式,磨砺心志,努力通过苦修和无为来探寻人生的至理。

他与其他极端禁欲者一样,为了怕吃进小生物而杀生,就只喝滤过的水;为了避免呼吸时吸进小虫子就带上呼吸面具;走路时小心翼翼以防踩到虫蚁身上;进食极少从而减少嗜食的欲望。

6年的苦行使乔达摩的身体极度的虚弱,像一具行尸走肉。

一天,当他在尼连禅河边洗浴时,突然疲乏无力地倒在水中。要不是抓住岸边垂下的树枝,乔达摩可能就会被缓缓的流水淹死。

上岸后,乔达摩又瘫倒在岸边。这时一名牧羊女在河边发现了他,送他一杯羊乳。

从那天开始,乔达摩意识到苦行不能悟道,事实上饥饿和脱水只能让他心神散乱,干扰思维,至今仍一无所获。他决心放弃这种极端的苦行,滋补身体以便精进求法。

最后,乔达摩来到一株繁茂的菩提树下,跏趺而坐,誓言“不证菩提,决不移身”。乔达摩专心一念,很快进入冥思的高深定境。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已能够脱离感觉、情感和欲望,进入一种纯粹的清明之境。在第七天的早晨,他睁开眼睛,看到了晨星。在刹那间,他证道了——在突生的极乐中,顿悟生死之源、灭苦之法及究竟极乐。

自此,乔达摩成为佛佗,意为觉悟者,人们称他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霍姆斯大法官曾说:科学是对次要的需要做出主要的贡献,而宗教的成就不论多小,却至少是针对最重要的事物。

科学给人类带来了飞跃的发展,但它只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学问,而宗教探讨的却是关于心灵的,关于生与死的问题。佛祖创立佛教正是为了帮助人们从人生的生老病死、烦恼忧愁中获得解脱。

那么佛祖悟出了什么呢?我们怎样才能在人世的苦海中像那位圣人一样保持一种欣喜呢?

佛学高深玄奥,仅经籍的数量就是任何一门宗教所无法比肩的,我印象中的佛学造旨高深的人士都是藏于深山满腹经纶的高僧,他们都要穷尽一生来研习佛学。清末民初的弘一法师,曾经是一浊世公子,放浪形骸;而后又留学国外,专心学画,最后造诣堪称一代名师,连鲁迅等大师都以能拥有他的墨宝为荣;到了晚年,他却抛弃这一切,潜心研习佛学,著述了多本佛学书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律宗高僧。傅雷形容他的人生经历了三个境界:物质的、精神的、灵魂的。

佛学于我自然难以企及,但以我的浅见,佛学的主要思想还是“万物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国能称得上“佛经”的,大都翻译自梵文,惟一的国产经书《坛经》,是由著名的传奇人物六祖惠能说法,其弟子法海集录。关于惠能,曾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当年神秀为了取得五祖的衣钵成为法嗣继承人,在璧上书写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不识字的惠能却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反映了两人“空”的不同境界。神秀要“时时勤拂拭”,才能保持空;而惠能本体就是“空”,“何处惹尘埃”。

佛教认为世间有轮回,人生是一种痛苦,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如梦幻泡影,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要太执着,只有苦修行,悟得正道,才可以脱离轮回之苦。

既然人世可以轮回,人生又是一种痛苦,那死亡就是一种解脱,所以死也就没什么可怕了;而且世间万物皆空,将一切看空,就不会争名夺利,得到、失去都无所谓,那当然不会执着,不执着也就没有了烦恼、痛苦。

世事无常,人们所执着的万事万物,到头来就像竹篮打水,仍是一场空,也就是“色即是空”;而我们在摒弃俗世的各种杂念,保持一种“空”的境界时,就是在安享心灵的祥和,也是在为自己修福,于是“空即是色”。

我曾想,如果我的人生能重新选择,我应该做两年和尚,当两年兵。当兵是为了磨炼意志,增强纪律性,将自己融于集体之中;做和尚则是为了先学会将万物看空,知道用空空如也的心态对待人生,放弃执着,懂得享受心境的宁静祥和。

佛学不仅帮助我从父亲去世的痛苦中获得了解脱,还提高了我的人生境界,使我看穿了世间的虚幻,少了许多痛苦和烦恼,心境能保持宁静、祥和。

现在的世人身处各种欲望的漩流中,变得越来越浮躁,已看不到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宁静、祥和的微笑了。佛祖的捻花一笑,虽是静坐,祥和的神情,却已飞跃世间一切,那正是心灵修炼到最高境界的表现。因为他坐在了那个生命的根本之上,再也没有一丝的不和谐。

对于我而言,我崇尚佛学,也喜欢佛学,并从佛学中找到了心灵的平衡。但我天生就是一个生命力旺盛,喜欢享受,充满各种欲望的人,因此我无法出世,我始终只能像贾宝玉形容自己的那样,是一个“槛外人”。

记得雍政皇帝在临去世前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生信佛。但父亲将这样的一副重担交给了我,我不得不杀一些人。——我没有佛缘啊!”历史形象中向来残暴的雍政大帝,临死前的忏悔竟然是这样的。

我想我的生命力太旺盛了,各种欲望太强烈了,我可以将万物看空,但无法将生命本身看空,我与佛教也是有缘无分了。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有天逛书店,偶然看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知道这是名著,于是买回家看看。那天我看得很激动。

书中根据真人真事,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位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老渔民,决心独自一人出远海捕大鱼。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鱼实在太大,一时半会无法制服。钓索太紧了会被鱼拉断,太松了又无法让鱼疲于奔命,于是他与鱼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

他用他的背部和左右手,轮换着拉住钓索,太紧了就放出去一些,松了就拉紧钓索,饿了、渴了,就吃生鱼、喝少量的水。他的背部和左右手都被钓索勒破了,他用海水清洗后,还是继续拉着;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就这样,他与大鱼搏斗了三天,大鱼才终于筋疲力尽浮上水面,被他杀死。

但鱼有18英尺,比他的小船还长,他只好将鱼绑在船的一边。可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一再引来鲨鱼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他用鱼叉叉,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

最终他的顽强意志却并没能得到好的结果,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可老人最后说:“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这是一首颇具象征意义的英雄主义的赞歌。我看的时候并没有流泪,当坐下来静思的时候,我流泪了。人生为了一些目标顽强奋斗,克服了一重困难,会有新的困难等待着你,无论怎样努力,最终还是悲剧。

人生是一种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我们的选择。白痴是不会感到痛苦的,但你愿意像他们一样吗? 作为人,就必须有欲望,必须有为达成欲望的努力,不论要历经多少困难,我们也必须要想尽办法去战胜它。

记得崔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活得很痛苦,但这种痛苦是要向上走的痛苦。”

其实《老人与海》中的那位老人也知道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常说的“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远海,才能钓大鱼,因为鱼过分大,才被它拖上三天,杀死后无法放在小船中,只能把它绑在一边,于是在长途归程中被鲨鱼嗅到了血腥味,向死鱼袭击,把鱼肉都咬掉,只剩下一副骨骼。这就是古典悲剧主人公所必然落得的结局。但老人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这“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

的确,作为人,我们有一些“生来该干的行当”,这就是要在生活中彰显我们生命的意志,表现我们的生命力。人活着不能仅是活着,要赋予生命一些意义,要有“出远海”的目标。也许目标最终并不能实现,也许我们会因此而历经磨难,但这正是生命所必须赋予的意义,是生命的本能。

真实的生命不过是一种信仰,不过是一种需要展现的力量。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人能面对死,就能面对任何困难

萨特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

许多人探讨生命的意义,有的说是追求快乐,摆脱痛苦;有的认为是人生成功;有的喜欢“平淡是真”。其实生命只是我们自我的一个载体,它本身是虚无的,它的意义全在于我们赋予它什么,它的意义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选择。

人的一生早已被判了死刑,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天,以什么方式。而也正是这种懵懂与乐观,激发了我们的生命力;同时,也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中每一刻的存在,让我们以开阔的心胸面对未来。

人生最难是死亡,既然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这最难,那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所不能面对的呢?大不了也就一死,反正人都是要死的,只是迟早问题。所以,我敢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敢尝试我想尝试的任何东西。从此我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生命是我的资源,是我快乐的资源,是我追求成功的资源,是我博取人生壮丽的资源。从此我尽量活得随心所欲,不委屈自己;最重要的,不委屈自己,就是不委屈自己的能力。因此我总是在奋斗,总是在与命运抗争,总是在生命中寻找新意;我不想平庸,因为平庸是对生命的浪费。当我这样生活时,我觉得坦然,即使现在出门被车撞死,我也不悔这三十几年的生命。如果有遗憾,那就是我还可以让生命更加快乐,还能在生命中创造出更多的新意……但我还活着啊!

生命短暂,死后一切皆空,这虽然是一个悲剧性的结论,但却能让我解除许多束缚。我以前做事,总会考虑这考虑那,顾虑重重,但当我想到人生就这一次,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愿、按自己喜爱的方式生活呢?我突然觉得自己变洒脱了。以前我会争名逐利,会为一些小事烦恼痛苦,当我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些事时,我觉得自己很可笑,生命中惟一重要的是让生命快乐,让生命有意义。

生命是短暂的,但没有死又何以来生;没有死的威胁,就没有生的珍贵。我不想永远活下去,也不可能永远活下去,我只想在短暂的生命中充分展现自己,让生命亮丽。也许我们不能像恒星般永恒,但起码也要似流星,即使存在瞬间也要放出耀眼的光芒。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面对死亡的一种狂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更是对死亡的蔑视。

死是人的悲哀。但没有死,又何以来生?其实人如果永远不死,那倒是一件痛苦的事。活在永恒的世界中,没有死的威胁,生命又有什么价值,不是很乏味吗?况且人人都能永远活下去,那就无法新陈代谢,也就必然失去创造意识,人类就会归于平庸。

死,如果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春天带来了新的花朵,代替并掩埋了上个季节里的衰败的枯草,能使世界焕然新生;死,如果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流转,就是永恒的回归。那么,我们怎能反对这个自然世界的律令?怎么反对新的春天的到来?而这一景象——万象更新的景象,不正是我们在自然的奇观里由衷地赞美与愉悦的吗?

如果我们已经陈旧、腐败了,那我们就应该成为沃土以催生新的种子……

这是非常奇怪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却要尽力成为某个人。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人能面对死,就能面对任何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