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京東淨利下滑超五成不是個事,營收增幅連續7個季度下滑才真灼心

近期,京東發佈了2018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數據顯示,京東Q2淨營收為122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1.2%,其中,淨服務收入為1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1.0%(主要依靠物流,在淨服務收入中,來自物流和其他服務收入在上半年同比增長151%,達到51.1億元)。

基於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的淨利潤為4.78億人民幣(約合7230萬美元),連續9個季度盈利,但該季度卻同比下滑51.04%。

京東淨利下滑超五成不是個事,營收增幅連續7個季度下滑才真灼心

李政權:京東淨利下滑超五成不是個事

京東的這份財報被認為是低於市場預期的,但如果更多的是以其淨利潤的下滑來考量的話,我認為是存在誤讀的。

一、淨利下滑51.04%真的不是個事。

從某方面來講這甚至是件“好事”,因為造成京東Q2淨利下滑的主要原因在於:技術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了79.8%,達到了27.81億元人民幣,以及在物流投入上的增加。這些都是面向未來的投資。

下半年,如果京東在這兩塊投入上有所收緊,利潤率和盈利就上去了,事實上,作為京東核心的零售業務——京東商城的經營利潤率反而是有所改善的、是上升的,達到了1.1%,而其去年同期是0.8%。這將對京東的盈利趨好形成很好的支撐。

即是說,京東淨利由下滑到上升、到上升多少,關鍵就看京東對核心投入區的投入節奏控制了,以及看是否從上市公司主題分拆出物流板塊等。

但是,是否已經到了分拆階段,以及該不該收緊投入,這將取決於京東未來的戰略與戰略預期、投入的持續性與匹配度、股東壓力、財年盈利預期等多重因素,並不那麼簡單。

二、營收僅僅同比增長31.2%真的是件灼心大事。

京東,一直都面臨著增長缺口,基於雄心和現實的落差考慮,它甚至是中國“增長缺口”最大的公司。

京東淨利下滑超五成不是個事,營收增幅連續7個季度下滑才真灼心

京東營收增幅連續7個季度下滑

如上圖所示,京東在連續9個季度實現盈利的同時,其營收增幅,如果加上2018年第二季度的話,卻已經出現了連續7個季度的下滑。

儘管可以用通俗的“基數越來越大、增長越來越慢”來進行解釋,但將其營收的增幅情況,放在行業中一對比,傷害就來了。

1.京東營收增幅和2018年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29.8%相差無幾。

儘管阿里與京東在整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有統治地位,消費更多被它們所吸附,增長更多由它們所貢獻,但是相對京東31.2%的增速,如果有追趕者有更高的增長速度,這就意味著不但與身後的追趕者拉不開距離,反而競爭者身位越來越近。

比如,蘇寧易購2018年上半年同比32.29%的增速已經超過了京東2018年Q2的營收增速,儘管蘇寧上半年實現的營收基數僅為1107.86億元,約等於京東一個季度的營收規模。

2.相對阿里61%的營收增幅卻相差巨大。

京東淨利下滑超五成不是個事,營收增幅連續7個季度下滑才真灼心

阿里巴巴連續多個季度保持50%以上增速

根據更早時間的阿里巴巴集團2018財年第四季度(2018年1月至3月底)財報,阿里在2018年的第一季度實現了61%的營收增長,其營收繼續保持著超過五成以上的增幅。

儘管兩者在自營和平臺的商業模式、在事業群的發展與佈局都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兩者營收增幅差距的擴大卻意味著京東正在被阿里甩得越來越遠。

阿里與京東的GMV也在一定程度上應證了這種走向——京東自2014年以來的GMV連年走低,2018年Q2的GMV增幅已經降到了23%(該年Q1期間GMV增幅為30.4%),但是可能被市場拿來核心對標的阿里之天貓平臺,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GMV卻高達40%的同比增長。

3.除了零售主業之外,京東的“阿里雲”們在哪裡?

京東淨利下滑超五成不是個事,營收增幅連續7個季度下滑才真灼心

李政權:阿里保持著持續性的戰略領先優勢

阿里一直都被京東列為最大的對手和趕超的目標,但緣於阿里持續的戰略領先優勢及佈局,在核心零售業務之外的其它板塊業務的培育、發展、成熟度,以及對阿里整體增長的反哺與助力,相對京東也處於領先身位。

比如,阿里雲連續12個季度保持規模翻番,在2018財年(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底)的營收貢獻已經達到了133.9億元;比如由支付寶衍生出來的知識產權及技術服務業務,在這一塊上,螞蟻金服公司在2018財年向阿里支付了34億元(螞蟻金服是從阿里巴巴拆分出來的,以支付寶、餘額寶等為主體組建的獨立運作的公司)。

反觀京東,它的物流、金融等板塊業務依然還走在從成本中心轉利潤中心的路上——2018年上半年,京東物流和其它服務收入為51.1億元,而金融業務在去年一年的收入為16億元(美元。未單獨註明的他處指人民幣)。

它們都還更多的處在投入期,尚未達至利潤回報階段。

不過,縱觀京東與阿里在核心(新)零售業務之外的投資與佈局,前者偏向一切皆零售,後者偏向一切皆消費,兩者依然存在巨大的差異。

轉載註明:本文來源頭條號【李政權】,作者李政權。點擊下面“瞭解更多”,獲取《新零售:確定性的未來與即將呈現的進化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