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12位院士為一個“大坑”聯名上書解決世界級難題


12位院士為一個“大坑”聯名上書解決世界級難題


曾經的“搖錢樹”,現在變成了阻礙經濟發展的“深溝險壑”

“如果這個大坑治理不好,整個城市就會被它‘吞’了!”這是當地市民眼中的“亞洲第一大坑”——撫順西露天礦坑(下稱“大坑”)。

遼寧省撫順市城區往南一千米,便是大坑所在地。在這座有著100多年採煤歷史的大坑周圍,昔日曾建有“中國石油第一廠”撫順石油一廠和“中國火電之母”撫順發電廠。如今,因大坑不斷擴大,其周邊地理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兩廠被迫停產搬遷,只剩冷卻塔等廠區遺址孤零零地守在坑口。除了這兩座有著地標意義的工廠,當地8萬餘戶居民和500多家企業的正常生活和生產也深受影響。

大坑曾經是撫順的“搖錢樹”,現在卻變成了阻礙當地經濟發展的“深溝險壑”。

而撫順的境遇,絕非個案。我國大量資源型城市都面臨類似的“魔咒”——往日的“富礦”已成為“深坑”“包袱”,導致城市發展乏力。

如何破題?日前,12位院士聚焦撫順,聯名向遼寧省人民政府遞交了《關於支持撫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建議》,提出了“利用撫順西露天礦坑空間資源、良好石油運輸條件和石化產業體系建設戰略石油儲備設施”的建議。根據此設想,大坑至少具有儲備1億噸原油的空間,能裝下大慶油田3年的原油產量。


12位院士為一個“大坑”聯名上書解決世界級難題


“沙袋常備著,一下雨趕緊壘上”

記者瞭解到,“煤都”撫順的礦山地質災害影響區域面積達74.73平方公里,相當於城區建成區的54.3%。換言之,半個撫順城都處在地質災害區。目前撫順城區有1個採煤沉陷區、2個露天礦和5個排土場。其中,西露天礦從1904年開始開採,上百年的開採留下了東西長6.6公里、南北寬2公里、總面積10.87平方公里的礦坑,礦坑最大垂直深度達420米。目前礦坑容積達到17億立方米,能裝得下250多個“鳥巢”。隨著煤礦的持續開採,礦坑“個頭”還在逐年增大。

由於地面沉降、塌陷、礦震、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撫順市8萬餘戶居民和500多家企業的生活和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生活簡直太難了!”撫順二紡下崗職工劉阿姨的老房子地處大坑的採煤影響區,提到大坑開採造成的困擾,她的話匣子打開了,“以前我們家門口擺了一堆沙袋,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一下雨,雨水就往家裡倒灌。沙袋常備著,一下雨趕緊壘上。”記者瞭解到,大坑導致周圍地形地貌發生較大變化,劉阿姨的房子恰好位於沉陷區,容易發生雨水倒灌。

另外,大坑採煤活動還造成房屋開裂、電路受損。“到了夏天,外面下大雨,家裡下中雨,要用十幾個盆接水!而且漏電嚴重,一下雨我們連燈都不敢開。”劉阿姨說。

地表沉陷帶來的麻煩不只出現在雨天,平日家中也是潮溼異常。劉阿姨指著十米外的樓房說:“我們和對面街坊就離這麼近,但我家都不掛窗簾,不是不想掛,而是沒法掛。掛上後,窗簾上很快就會生黴,生出一大片的黑斑,洗都洗不掉。”

“夏天難熬,冬天也不好過。”劉阿姨告訴記者,沉陷區的供熱管道經常出現問題,只好背煤塊回來燒爐子。

劉阿姨家的情況,僅是眾多受地質災害影響居民家庭的一個縮影。事實上,撫順市道路、供電線路、給排水管路、供熱管路、燃氣管路等市政基礎設施均受到嚴重影響,破環程度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均屬罕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調研全國資源型城市時指出,撫順在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撫順這個老工業基地,在全國資源型城市中具有典型性、特殊性——當地煤炭資源開採與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平衡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迴避的地步。在過去100多年間,東三省資源開發利用的當量和強度都非常大,必須正視以撫順為代表的這類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矛盾。”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指出。


12位院士為一個“大坑”聯名上書解決世界級難題


“礦坑是問題,更是資源”

大坑之大,不僅在於其體量巨大,也在於其引發的問題之大、治理難度之大。

“再難也要先解決百姓的問題。”撫順市採沉辦主任範長軍向記者介紹,自1985年以來,撫順採煤沉陷區居民避險搬遷已投入資金60.04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9億元,遼寧省政府投資4億元,撫順市政府投資36.8億元,撫礦集團投資0.24億元,共避險安置居民2.6萬戶。

“一拿到鑰匙,床沒進屋,我就搬進來了。當晚我就鋪了紙盒打地鋪,心裡終於踏實了。”劉阿姨在2016年搬進了採煤沉陷避險搬遷小區——東華園園區,同一批入住的薛女士也對記者表示:“我們很幸運。”

但範長軍告訴記者,目前仍存在農民土地補償16億元、工企戶搬遷補償11億元、基礎設施恢復及生態治理40億元等巨大資金缺口。

與此同時,礦區本身的治理費用也很高。大坑日排水量近7萬立方米,該礦礦長李森告訴記者,每年僅用於排水的費用就高達5000多萬元。“一旦停採,大坑將面臨嚴重的積水問題。”

資金短缺只是礦坑治理面臨的諸多困難之一。撫順市規劃院總體室主任李國明對記者直言:“除了資金缺口,撫順發展的困難還在於發展策略的不明確和智囊團隊的缺失。思維慣性下的發展模式無法助推城市轉型,我們需要一份適合自身發展的‘撫順方案’。”

袁亮也對記者表示:“撫順廢棄礦井規模、體量巨大,並且當地經濟上不去、人才留不住,所以僅憑撫順市政府的能力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實事求是地講,當地的經濟實力和智力支持,都無力支撐解決這個世界級難題。”

在此背景下,中國工程院於2017年啟動了重大諮詢項目《我國煤礦安全及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項目》,集中資源解決資源型城市的“養老”問題,這給撫順大坑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礦坑是問題,更是資源。西露天礦坑如果能被利用起來,就可以變廢為寶。”袁亮指出,中國工程院正在深入研究以利用為主線的綜合治理方案。據他透露,可利用礦坑進行“儲能”,即建設戰略石油儲備庫或天然氣調峰儲氣庫;也可以進行“造能”,即建設抽水蓄能電站。若按此方案進行改造、治理,廢棄礦坑將變身為石油倉庫和發電站,實現“華麗轉身”。

豐富的空間資源,可提供1億噸原油儲備空間

2016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地區轉型發展要取得顯著成效。”目標如何實現?近期,十餘位院士和相關專家在撫順進一步調研,試圖加快探尋和論證西露天礦坑的利用和治理可行性方案。

專家指出,撫順礦坑建設戰略能源儲備設施有明顯優勢。首先是基建有保障, 可直接利用以大慶為源頭的年運輸能力高達4000萬噸的石油運輸管線,同時可為未來接收俄羅斯石油創造條件;其次,有空間支撐,西露天礦坑豐富的空間資源,可提供至少1億噸原油儲備空間,相當於大慶油田三年的產量。“如果戰略儲備油庫建成,就等於在撫順建設了三個大慶!”撫順市規劃設計院總體室主任李國明說。另外,撫順還擁有1100萬噸的石油煉化能力和比較完備的下游產業,儲油庫建成後可進一步擴大撫順的石油煉化能力,同時拉動石化產業投資。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合認為,利用西露天礦礦坑進行石油儲備,技術上完全可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趙文智也指出,建設戰略石油儲備設施可大幅提高國家戰略安全保障能力。據悉,截至2017年,我國已建成9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可儲備原油3325萬噸,根據《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石油儲備能力將提高至8500萬噸。

國開行董事長鬍懷邦來撫順調研時表示:“國開行要幫助撫順按照資源城市轉型發展規劃的要求,從根本上解決沉陷區的問題,把採沉治理的難題變成撫順發展的優勢”。一直對撫順資源型城市轉型高度關注的國開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勇也表示,國開行要研究金融政策創新,為撫順資源型城市轉型和接續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此外,中國工程院院士顧金才強調:“如果撫順戰略石油儲備項目能夠建成,對其他廢棄礦井利用將有極強的示範作用。”

曾經參與徐州潘安湖溼地公園設計的著名景觀設計師田園表示,撫順西露天礦的生態治理與利用大有文章可做。

“要辯證地看待撫順市百年開採形成的採煤影響區問題,這70多平方公里既是問題,也是資源,更應該成為財富。只要做好治理與利用的文章,就可以變廢為寶,化劣勢為優勢,帶動城市實現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利用西露天礦建設戰略儲備油庫就是一個重要的牽動項目,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撫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意義重大。”撫順市市長楊維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