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哪些傳奇和冷門的老式衝鋒槍?

茶與布朗


薩沙談文革時代的政治產物:79式輕型衝鋒槍

薩沙對這款衝鋒槍喜愛已久,只是這並非一種優秀的衝鋒槍。在我國文革時期,任何事情也都和政治有關係。在這種莫名其妙的政治環境下,一款莫名其妙的武器誕生了,這就是一款有深深政治烙印的野戰叢林輕型衝鋒槍,79式衝鋒槍!

一份資料中寫道:一般槍械的研製週期為5-7年,主要研製人員為4到10人,而79式衝鋒槍的研製時間長達15年之久,參加研製的主要人員多達幾十人。

從誕生開始,對於79衝鋒槍的各種質疑聲音就不絕於耳!

武裝警察部隊雲南總隊司令部訓練處李興洪參謀回憶:我第一次接觸79式衝鋒槍是在1984年,當時我在唐山市公安局防暴隊當內勤。這年冬天,我赴石家莊市的河北省公安廳領取配發的催淚彈。當我在河北省武警總隊門口看到哨兵胸挎79式衝鋒槍時,心情非常激動。看慣了蘇式輕武器的我,見到外型“別緻”的新型衝鋒槍,內心激動也是自然的。因當時除了56式、81式槍械,尚無新型衝鋒槍問世。酷愛新槍的我當晚便找到裝備79式衝鋒槍的武警中隊,憑著警察一家的情分,請武警將79式衝鋒槍分解,觀其構造。當槍分解完畢後,我失望極了,這哪裡是什麼新槍啊!整個一個56式衝鋒槍的縮小版。接觸了十幾年56式衝鋒槍的我,對其構造、原理、性能、特點都爛熟於心,好不容易看到一種新槍還是仿造。以前我們常常責怪國外有些輕武器專家說中國的槍一亮相,就能在國外找到原型,其實,仿造的槍,自己人一看也明白。

上圖是法軍的MAT-49衝鋒槍,79式衝鋒槍的外形是仿造這種衝鋒槍。MAT-49衝鋒槍性能不錯,在法軍中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法國警方一直保留到現在。至於結構完全仿造AK47自動步槍,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79式衝鋒槍的外形和結構都是山寨的拼裝!

優點:

1. 重量輕,長度短

該槍比解放軍裝備的所有衝鋒槍都要輕,全槍含空彈夾重1.9千克,裝上滿彈夾也僅有2.11公斤,較54式衝鋒槍減輕了1.4公斤,比64式微聲衝鋒槍也輕了1.3公斤,比AK47更是輕了3公斤以上。

該槍的體積較小,槍托摺疊後全槍長度僅有470毫米,攜帶非常方便。

重量輕和長度短,讓它非常適合作為一種輕型武器。在偵察兵手中,它的短小易於攜帶和隱蔽,重量輕便於偵察兵長時間作戰。偵察兵因為任務需要,很多時候必須跋山涉水,鑽洞游泳,背一把56式衝鋒槍是很累人的,也不利於隱蔽自己。79衝鋒槍,則可以彌補這一點!

重大案犯白寶山作案時,首先搶劫了一把56式半自動步槍。由於此槍不能摺疊,長度又大,攜帶是非常難的。白寶山一次作案失敗以後,帶著長槍上了一面出租車,司機一眼就看出情況不對。雖白寶山謊稱是打傢俱的木板,司機最後還是向警察報告了。

除了偵察兵以外,我國普通的公安幹警在遭遇有較強火力歹徒,往往也需要較強的火力。在城市對付歹徒,使用穿透力極強的56式衝鋒槍顯然不可能。

白寶山手持81式步槍作案期間,多次誤傷市民。也就是一槍打過去,或者跳彈或者擊穿肉體後,又擊中後面的其他人。

自然,白寶山是歹徒行兇,他誤傷別人沒有關係,警察則絕對不能這樣。

相比起來,自然是使用手槍彈的79式衝鋒槍威力小,不容易誤傷。

79式衝鋒槍重量很輕,長度又短,易於在城市中攜帶,更適合在狹窄的空間內使用。

著名的張君團伙首犯張君,就費盡心思想搞到一支79式衝鋒槍。他們作為作案的歹徒,不能攜帶長槍,不然極容易被警方發現。這群歹徒又有多次和警方交火的經歷,他們需要能夠和警方匹敵的武器,那麼79式衝鋒槍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79式衝鋒槍一折疊,往大衣或者揹包裡面一放,根本就看不出來。

2000年8月,湖南常德突發驚天血案:3名蒙面劫匪持手槍搶劫運鈔車,打死押車經警3人、出納員2人,搶得79式衝鋒槍兩支、子彈20發。這個案子就是張君乾的!在搶到79式衝鋒槍後,張君愛不釋手,竟用舌頭舔遍整個槍身。

好在惡有惡報,他還沒有來得及用衝鋒槍做下一個案子,就被捉住了。

79式衝鋒槍確實重量輕,體積小。上圖的老爺子也輕鬆拿得動,因為重量才2公斤。而它經過摺疊,完成可以放在手提箱裡面。張子強作案時,就曾經搞到過79式衝鋒槍。對於歹徒來說,79式衝鋒槍是完美武器。

2. 精度較高

由於採用導氣結構,79式衝鋒槍的單發精度還是不錯的。經過訓練的軍人或者警察,使用79式衝鋒槍在射程100米、200米內,單發射擊命中率較高。50米內單發射擊精度,遠遠超過手槍。

我國武警狙擊手,除了練習79式狙擊槍以外,一般還要練習79式衝鋒槍。在一些場景,狙擊槍難於部署,而手槍對於25米外的頭部大小目標,命中率很低。

很多時候,79式衝鋒槍就充當了狙擊槍這個角色。

比如北京警方神射手選拔賽,選手就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79式微型衝鋒槍、64式手槍的20米、15米、7米的站式、跪式射擊等一連串動作。

2007年,上海楊柳青路武寧路一家肯德基裡,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突然持刀劫持一名4歲女童。這個歹徒童建生精神可能有問題,但思維還是清楚的,他將孩子劫持到兒童遊樂區。這個區域三面是牆,一面面對市內,狙擊手根本無法發揮作用。經過長達7個小時的對峙,警方在勸告無果,人質被歹徒用力卡喉的情況下,由上海警方最優秀的狙擊手開槍,將他擊斃。狙擊手和歹徒相聚15米,狙擊手小何和和小顧沒有使用狙擊槍,也沒有使用精確度較差的手槍,只在各自的79式衝鋒槍中都只填裝了1發子彈。

在紙箱子掩體後靜靜等待,隨後用79式衝鋒槍一槍將歹徒童建生爆頭,人質成功獲救。

事後採訪狙擊手,問他為什麼使用79式衝鋒槍。他回答的很明白:在這個距離,如果用手槍,即使最好的射手也沒有把握可以必中歹徒頭部(歹徒用孩子遮住自己身體,只有一部分頭部露出來),而用79式衝鋒槍則比較有把握,十拿九穩。因為畢竟衝鋒槍的槍管較長,精度也高的多。

79 式的外形倒是還不錯,比較秀氣!79式衝鋒槍配屬警察,多當做單發射擊的半自動步槍使用,所以普通的民警,巡警,甚至女警都會訓練這種武器。

3. 火力較強

導氣式讓79式衝鋒槍具有極高的射速,理論射速高達1000發/分鐘。這樣的高射速,讓槍在極短時間內,就可以將彈夾裡的20發子彈全部投射到目標上。

如果持槍者是訓練有素,比較有經驗的軍人,會取得較好的戰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79式衝鋒槍一定程度上適合偵察兵使用。偵察兵比較特殊,他們在敵後活動時,極少和敵人交戰,非到萬不得已不開槍。但偵察兵一旦開槍,就必須消滅敵人。如果消滅或者壓制不了敵人,偵察兵一般就是九死一生。在很多叢林近距離作戰中,誰先開火,誰的火力猛,往往就是勝利一方,這點79式衝鋒槍倒是勉強合格。

在當年來說,我國沒有這種輕型衝鋒槍,偵查員都是背56式衝鋒槍的。這種槍很重,不便於偵察兵長距離跋山涉水。反正當時輕型衝鋒槍領域也是0,有槍總比沒有槍要好。

這樣來看,79式衝鋒槍對於偵察兵來說,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引用兩個例子:中越戰爭中,在我境內有一哨所被越軍佔領。我軍某偵察分隊3名偵察員奉命將其拔掉並抓一“舌頭”。3名偵察員配備79式衝鋒槍和匕首執行任務。一天深夜,他們突然闖入哨所,一名偵察員用79式衝鋒槍將室內4名越敵擊斃,一名偵察員在室外作弧形掃射,擊斃4名越敵並打斷一名越敵的雙腿,另一名偵察員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斷腿的越敵,將其拖走,抓住了“舌頭”。他們用了40秒鐘完成任務,我方無一人傷亡。

另一個戰例中,我軍某偵察分隊奉命在我邊境某地潛 伏,越敵特工隊同時也竄至該處埋伏,兩軍相距約20米,互相均未發現。經過三晝夜的潛伏,我軍奉命轉移,敵軍也得令撤走。幾乎在同一時刻,雙方都發現了對 方。雙方指揮人員同時下令射擊,但我方的槍稍快一步,敵方頃刻全部斃命。我軍在戰後總結經驗時說:“此次遭遇戰的勝利,一是指揮員指揮果斷,二是79式衝 鋒槍平戰轉換性能好,出槍快,它起了決定勝負的主要作用。”

79式衝鋒槍的單發精度還不錯,使用51式7.62毫米手槍彈,威力也還湊合。當時的武警部隊,大量裝備這種衝鋒槍!

缺點

1. 高發的故障率

對於衝鋒槍來說,既然是近戰武器,可靠性是極為重要的。比如著名的MP5衝鋒槍、烏茲衝鋒槍、貝雷塔衝鋒槍,它們的可靠性都是無與倫比的。

而79式衝鋒槍的故障率極高,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地步。

還是李興洪參謀回憶:

在平遠緝毒戰役中為抓捕武裝毒販馬慈林,武警雲南總隊三支隊二中隊副中隊長龐如寶同志、雲南省馬關縣公安局民警蘇太德同志、雲南省硯山縣公安局民警高文亮同志光榮犧牲。兩名同志的犧牲都與79式衝鋒槍的故障有關。抓捕馬慈林的小分隊由三支隊二中隊10名戰士和馬關縣公安局5名民警組成,蘇太德任隊長,龐如寶任副隊長,17個人中多數使用79式衝鋒槍。武裝毒販馬慈林使用56式自動步槍。馬匪當過兵,自恃彈藥充足,依託馬家的三層樓房進行頑抗。小分隊靠火力交替掩護突破了馬家兩道院牆,衝入樓內,其間多支79式衝鋒槍都猛烈射擊,這為後來的兩次故障,一次彈盡埋下了隱患。蘇太德在戰鬥打響後,一直衝在前邊,當戰友董雲亮負傷後,蘇太德用79式衝鋒槍以猛烈的火力進行掩護。戰友救出來了,他卻因79式衝鋒槍射速太高,耗盡了5個彈夾內的槍彈,當他從戰友身上抓起第3枚手榴彈投向馬匪時,一顆罪惡的子彈擊中他的頭部……高文亮在激戰中發現戰友羅傑的79式衝鋒槍卡殼了,他大聲喊:“羅傑,我來掩護你,快撤!”就在羅傑跳出窗外的瞬間,高文亮被藏在暗處的馬匪擊中,倒在血泊了之中。

李興洪參謀回憶又回憶:對於79式衝鋒槍的缺陷我們中隊在平遠緝毒戰役之前就有認識。戰前我在三支隊特勤中隊當戰士,我中隊接到抓捕武裝毒犯馬明的任務後,便在廢棄的民房中進行實彈演習,演習前,抓捕小分隊的官兵都配發了79式衝鋒槍。可剛進入推演,幾個點射下來,一支79式衝鋒槍的活塞就被打飛,活塞飛入山溝的灌木叢中找不著了。我們中隊長石偉章同志(現任武警玉溪支隊支隊長)是一位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軍人,他敏銳地意識到79式衝鋒槍的缺陷在實戰中將會給參戰官兵造成重大危害,於是果斷地命令小分隊成員全部改用可靠性強的81式自動步槍,將故障頻發的79式衝鋒槍鎖進了倉庫。

實戰證明,我們中隊長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在抓捕馬明的戰鬥中,我們使用射速700發/分的81式自動步槍,看準目標適時射擊,採取的戰術也很得當。馬明躲進樓內後,我們不見馬匪不開槍,同時投擲催淚彈,幾分鐘就迫使其翻牆逃跑,當馬匪暴露在野外後,防暴班長王德雲用81式自動步槍一個點射將其送入地獄。而我抓捕小分隊無一傷亡。

79式衝鋒槍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故障,完全是設計上的問題。

79式衝鋒槍內部結構完全仿造AK47,而AK47是世界上可靠性最好的步槍。原因並不在於AK47,而在於AK47是體積大的多的自動步槍,79式衝鋒槍卻是小的多的輕型衝鋒槍,性能自然會有很大差異。

實事求是來說,如果79式衝鋒槍僅僅是簡單的縮小,還並不會有如此多的故障。蘇聯著名的AK74U短突擊步槍,也就是AK74的縮小版本。實戰證明,AK74U短突擊步槍的可靠性很好。該槍體積、重量如衝鋒槍,使用5.45毫米尖頭小口徑步槍彈,導氣孔嚴格仿AK47設計在槍管膛壓曲線的低壓區,依然保持著AK47步槍600發/分的適中射速的優秀性能。

這一切的關鍵在於,中國人自己的改動。當時是文革時期,79式衝鋒槍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衝鋒槍,政治任務壓在頭上,也不能完全仿造敵人蘇修,必須有所改變。

如果完全仿造,那麼就有崇拜蘇聯修正主義之嫌。在當時,那就要批鬥、抄家、甚至入獄。所以,哪怕明知道蘇制設計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成熟設計,79式衝鋒槍也要故意和它不同。

79式衝鋒槍採用槍機迴轉式開、閉鎖方式,為發生嚴重的卡殼、卡彈故障埋下了可怕的隱患。衝鋒槍採用的並非是56式衝鋒槍那種尖頭自動步槍彈,而是鈍頭51式手槍彈。這種手槍彈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多年,由於軍工廠加工技術不一,導致子彈的底緣厚度普遍不均,會有細微的差距。自然,這對於85式衝鋒槍這類自由槍機式慣性閉鎖的衝鋒槍來說,根本不算什麼。彈殼可在火藥燃燒氣作用下自動退出彈膛、自動拋殼。

對79式衝鋒槍這種採用獨特的導氣式武器,拉殼、拋殼卻頗為困難,由於拉殼鉤抱不緊彈殼底緣,致使在高加速度開鎖、後坐撞擊震動過程中,易將彈殼震掉,產生卡殼故障。至於卡彈故障,則是由於79式衝鋒槍採用機頭前端迴轉閉鎖結構,機頭閉鎖齒迴轉佔據了槍管尾端後面的一大部分空間,迫使彈夾位置向下、向後,槍彈的鈍頭入膛需要走一段距離。

距離一長,問題就多多,子彈很容易在半路上被卡住。

解決這個的問題也不復雜,採用56式衝鋒槍使用尖頭彈即可。

蘇聯AK74U短突擊步槍在AK74自動步槍基礎上,縮小體積後堅持採用尖頭步槍彈,就是避免這個問題。

可惜當時要求79式衝鋒槍全重必須在2公斤以下,依靠當時的中國落後的技術、材料難以減重,只得採用鈍頭手槍彈。

總之,頻繁的卡殼卡彈,完全是設計問題,早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可以預計到。除此以外,最大的故障就是單打連。也就是打單發,打出了連發。

由於79式衝鋒槍射速高,裝彈量小,有經驗的射手一般都是單發射擊。

沒想到的是,該槍又極易發生保險定在單發,而打出連發的情況。這種單打連狀況如果發生在容彈量高的槍上,比如30發的AK47,也許影響還不大。可該79式衝鋒槍的彈容量僅僅20發,一個“單打連”就會耗去大半,讓射手沒有彈藥了,這在實戰中又是致命的。

1000發/分鐘的高射速,扣住扳機1.2秒就可以射光20發彈夾。老薩看過79式在靶場的射擊,一個小夥子裝滿了彈夾,一個零點幾秒的連射,一個單發射擊,就不打了。老薩還以為他不願意打了,後來看他退出空彈夾,才知道居然已經打光了。衝鋒槍是要求高射速,但即使是二戰射速最驚人的波波沙衝鋒槍,也不過900發/分鐘。要知道,波波沙可以使用71發大彈鼓的。解放軍的一些部隊,仍然裝備79式衝鋒槍,比如騎兵。但目前79式基本都裝備武警和警察。


2.過高的射速和過小的裝彈量

79式衝鋒槍的射速高達1000發/分鐘,這是全世界射速最高的衝鋒槍,而它的裝彈量只有20發。

如果全自動射擊,只要1.2秒鐘就能打光一個20發彈匣。大家可以想想看,1.2秒是什麼概念,普通人根本來不及反應,子彈就打光了。

而一般射手最多隻攜帶5個彈匣,這區區100發子彈很容易就打光。

換句話說,如此高的射速,即使不連射,20發子彈幾個點射就會全部打完。而軍警在實戰中一般會比較緊張,本能會扣動扳機不放,那麼區區20發子彈2、3秒鐘也就打掉了。此時衝鋒槍手要麼換彈夾,要麼只能撤退。

由於射速太快,往往衝鋒槍在探身射擊的一瞬間,子彈已經沒有了,下面只能被動挨打。

除此以外,槍在全自動和三連發射擊時候的精度也很難把握,說到底,這還是設計原因。

為了控制連發上跳,槍托和槍管必須在同一條軸線,比如M16系列。這樣也有一個缺陷:瞄準具偏高,射手頭部暴露面積比較大。

中國槍械一直比較強調降低射手頭部高度,增強隱蔽性,所以新衝鋒槍槍托有所降低,和槍管不在一條軸線上。這樣射擊以後後座有一個很明顯的翻轉力矩,加之槍重太輕,只有1.9千克,射速 1000/分鐘,槍口跳動劇烈,連發基本上無法控制,三連發也需要一定的射擊經驗才好控制。

實戰中,由於射速太快,在連發時對射手要求很高。沒有經過完善訓練的軍警,在連發射擊中,根本不能有效地命中目標。

1998年9月19日凌晨,雲南省鎮康縣公安局禁毒大隊3名民警在中緬邊境的叢林地帶與3名武裝毒販遭遇,雙方展開射擊後,民警攜帶的兩支79式衝鋒槍一支卡殼,另一支因射速過高,幾個點射就打光了攜帶的子彈。此時一名毒販欲投手榴彈,3名民警靠著不怕犧牲的精神,一起抓起地上的石塊砸向毒犯,將其砸得昏死過去才沒挨炸。可見79式“叢林沖鋒槍”在叢林戰中,也存在問題。

2004年8月30日,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公安局禁毒大隊三名民警,攜帶64式手槍兩支,79式衝鋒槍一支,到茶馬古道上的“黑山門”抓捕兩名武裝毒販。抓捕行動開始後,毒販王江偉持54式手槍突然開槍,禁毒大隊副大隊長吳光林頭部中彈,不幸犧牲。持79式衝鋒槍的民警雖立即開槍還擊,卻射速過快,在擊傷一名毒販後槍彈瞬間耗盡。在毒販兩支54式手槍的火力攻擊下,致使中隊長陳志雲又中彈負傷,兩名毒販逃跑。鳳慶縣公安局組織大批警察、武警追捕,經過八天圍追堵截,終 在群眾舉報的幫助下抓獲一名毒販,擊斃另一名負隅頑抗的毒販。

射速如此之快,其實也是因為所謂“自我創新”的改動。

79式衝鋒槍仿造AK47,而天才的卡拉什尼科夫經過長年的研究,將AK47的導氣孔開在距離彈膛比較遠,距離槍口比較近的槍管內,這樣進入活塞氣室的氣壓比較低,由此帶來射速比較低的優點。使用大威力,裝彈1.6克的自動步槍子彈,也只有每分鐘600發,射手容易控制,射擊精度較好。

而中國設計者明明知道AK47才是最完美的設計,卻僅僅因為所謂中國自產衝鋒槍必須和蘇聯的不同,進行了自己的改動。

於是,中國設計師煞費苦心的將導氣孔在原來AK47槍管上的位置,作了很大改動,這可謂20世紀最愚蠢的改動。

這一改,並沒有獲得任何好處,卻把AK47最大的優勢,也就是可靠性改沒有了。

79式衝鋒槍把導氣孔開在距離彈膛比較近,距離槍口比較遠的槍管內,這樣進入活塞氣室的氣壓非常高,由此帶來射速很高,高達每分鐘1000發。

79式衝鋒槍為愚蠢的所謂創新,導致理論射速甚至超過了二戰期間射速第一的德軍MG42通用機槍(1400發/分鐘)。

MG42通用機槍畢竟是重量大,結構堅固的機槍,採用彈鼓也有75發裝彈以能夠承受得了這麼高的射速。

79式衝鋒槍則完全不可能承擔,一開槍就要散架。退一萬步說,就算槍能夠承受,也沒有一個射手能夠有效操作這把槍。恐怕一開槍,射手的手臂就被彈飛了!

中國設計師焦頭難額用,無奈之下,只得使用裝藥僅為0.6克的手槍彈,又採取了活塞與槍機分離、增加緩衝墊等措施(由緩衝墊座和橡膠墊組成,吸收自動機多餘的後坐能量,起到緩衝後坐的作用),射速仍高達1000發/分。

圖片:卡拉什尼科夫使用79式射擊!其實卡拉什尼科夫一定對79式衝鋒槍很不滿意!至於為什麼不採用30發直彈夾供彈,主要是子彈多了,供彈不可靠!四人幫搞到79式衝鋒槍以後,還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事實證明效果不佳!

軍方無奈,實際上逐步將79式衝鋒槍退出了軍界,改為裝備武警和警察。對於一線官兵所需要的輕型衝鋒槍,解放軍則又花費了5年時間,開發出了85式輕型衝鋒槍。85式輕型衝鋒槍除了樣式極為醜陋以外,各方面性能都遠在79式衝鋒槍之上,直到今天也在解放軍內服役。

現在85式輕型衝鋒槍主要裝備解放軍野戰部隊,85式微聲衝鋒槍裝備偵察兵和特種部隊。裝備武警和警察後,79式衝鋒槍又了露怯!它在武警的服役的成績也不敢恭維!1992年平遠街緝毒戰,說明79式衝鋒槍應付不了裝備自動武器的武裝歹徒。79式衝鋒槍又逐步交給警察使用。顯然,在今天的中國,持強大火力的武裝歹徒很少的,79式衝鋒槍在警察手中還是不錯的。


薩沙


圖為芬蘭的索米M1931衝鋒槍


衝鋒槍在二戰可以說是主要的作戰武器,從來沒有任何一場戰爭能像二戰那樣大規模量產衝鋒槍,要說傳奇,冷門,又老式的衝鋒槍還真的有一款,這就是二戰前芬蘭生產的“索米”衝鋒槍,定型於1931年。


圖為波波德衝鋒槍,看起來和索米幾乎差不多


索米衝鋒槍為一代傳奇,在蘇聯對芬蘭的戰爭中,芬蘭軍隊依靠滑雪板神出鬼沒,在僅僅只有1000多支索米的支援下,讓蘇聯軍隊傷亡慘重。該槍主要以71發彈鼓為供彈工具,也可以用彈盒供彈。該槍最大的特點就是精度高,由於工藝精湛,槍管較長,該槍的精準度超過了絕大多數衝鋒槍。但是由於採用的是銑削工藝,產量極低,裝備數量按千支計算。儘管後期有多國採購,加上戰時生產,總產量也沒有超過8萬支。


圖為二戰傳奇衝鋒槍PPSH


索米衝鋒槍的成功造就了另一個傳奇,這就是蘇聯的PPS系列,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波波沙,波波德多少參考了索米的設計,儘管內部結構不太一樣。外觀上兩者極為相似,一般軍迷甚至難以分辨。而波波沙做為波波德的繼任者,更是將這一經典外形延續了下來,僅僅是波波沙在二戰中就生產了超過500萬支,這還不包括波波德和波波斯。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區域拒止


79 式

“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說到衝鋒槍相信是不是軍迷都可以說出幾款耳熟能詳經典武器,什麼UMP9啊,什麼UZI啊,什麼湯姆遜啊。但是今天棟哥要給大家介紹幾款不那麼熱門,但履歷還算不錯的老式衝鋒槍。首先我們從國產“不倒翁”說起,中國有這樣一款槍,設計定型20餘年,至今仍在警察和武警部隊中發光發熱。同時,它在研製過程中可謂是歷經了重重艱辛,研製時間長達14年,在世界槍械研究史上也不屬多見。同樣也是這樣一款槍,在裝備正規部隊之初就被迅速替代,但在武警與公安部隊中卻被各種配件加持,有了不少“魔改”型號。它就是此次的主角——中國79式衝鋒槍。

使用79的武警戰士

79式衝鋒槍的正式名稱是1979年式7.62mm輕型衝鋒槍,正如其名,它是在1979年才完成設計定型的,不過它的研製卻可以追溯到1965年。最早相關研究所接到的任務是研製一款適合叢林地帶使用的“叢林沖鋒槍”,不過不巧的是由於1966年“文革”的影響,研究工作受到了極大地干擾,以至於該項目被迫停止。67年根據要求恢復了研製過後,在69年又再次被下馬,到了70年解放軍再次要求研製一款便攜的武器後這個項目才重新踏上正規,而此時無論是研究單位還是研究人員都已經和最一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此反覆就是79式衝鋒槍研製時間長的第一個原因。

79式

而79式衝鋒槍研製時間長的第二大原因就是設計中暴露出的缺點太多,主要包括拉機柄強度不足容易斷裂、容易卡殼、卡彈以及連發時精度不高等問題。79式衝鋒槍先後經歷了1971年、1974年、1975年和1978年四次國家靶場試驗,前三次的試驗多少都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以至於都沒有順利通過測試,只有在進行了多次改進將一系列問題都解決過後,才終於在1978年第四次國家靶場測試中順利通過,並在1979年被輕武器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1981年開始批量生產。不過平心而論,雖然通過各項改進解決了設計中的諸多問題,但是經過多次返工才終於完成測試的79式衝鋒槍實在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作品。

其實就現在的眼光來看,一般人看到79式衝鋒槍絕對會認為其是一把粗糙的武器,畢竟其外形和現在越來越科幻的各類槍械比起來確實相形見絀。不過好在現在我們也給79式衝鋒槍搭配了不少時髦的配件,例如給它加裝一個戰術護木,然後在上面加裝戰術手電、激光瞄準指示器和握把等。有的還給79式衝鋒槍加上皮卡丁尼導軌,並配備各種各樣的瞄準鏡。經過這樣“魔改”的79式衝鋒槍,無論是戰術性能還是外觀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安裝消音器的MAC10衝鋒槍

說完79式,我們再來看看這把常年被誤認為UZI的美製MAC10衝鋒槍。MAC10衝鋒槍又叫英格拉姆10型衝鋒槍,是由美國人戈登·B·英格拉姆在1964年開始設計的,設計完成後由美國軍用武器裝備公司在1969年開始生產。MAC10衝鋒槍當然會在武器市場上進行出售,而且為了得到更好的銷量,它同時面向軍用市場和民用市場,分別對應其標準型和民用型。相比於裝備一般的軍隊,MAC10在警察以及特種部隊中的應用要更為廣泛一些,畢竟警察和特種部隊所面臨的戰鬥環境更適合微型衝鋒槍發揮其優勢。

不同版本的MAC10衝鋒槍

除了短小的槍身令人注目,MAC10高達1145發/分鐘的理論射速讓它在開火時也有足夠的看點。如此高的射速可以讓它在幾秒鐘內傾瀉完彈匣內的子彈,在短兵相接中提供兇猛的火力。更難能可貴的是,及時是以如此高的射速進行設計,MAC10依然能保持較好的操作性能,這主要是歸功於其安裝在中央位置的手槍組件的出色的平衡性能。

MAC10採用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開膛待擊。機匣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上半部分容納槍機和槍管,下班部分容納發射機、保險機構和快慢機。MAC10之所以槍長那麼短,就是因為採用了包絡式槍機,槍管大部分都在機匣內。MAC10的一大亮點是可以裝配高效的聲音抑制器,可以將射擊時產生的氣體速度從超音速降低至亞音速並消除閃光,可以有效地隱蔽槍手的位置,多用於特種作戰,當然裝備了抑制器後其槍長會大大增加。

MAC10

許多MAC10在槍管根部處配備了一根皮帶,這根皮帶可以當作簡單的前置槍把使用,可以提高MAC10射擊的穩定性,可以說是一個簡單實用的設計。MAC10在保險方面也沒有偷工減料,除了正產的扳機保險外,其擊發操縱桿也可以當作保險鎖使用,它的擊發操作杆位於側面平攤的套筒座頂部,將其轉動90度既可起到保險的作用,而且當射手用擊發操作杆瞄準時可以方便地知曉它是否處於保險狀態。

“幽靈”衝鋒槍

最後一定要說說這款未被市場認可,但是卻被影視認可的“幽靈”衝鋒槍,外形是真的帥。“幽靈”衝鋒槍是意大利SITES公司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生產的一款衝鋒槍,從“幽靈”這個名字來說,多少可以看出來SITES公司對它的希望——隱蔽而致命。在設計上,“幽靈”衝鋒槍也確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槍托摺疊後僅350毫米的全長,全槍沒有明顯的突出物,讓它能夠方便地隱藏在衣物中。同時,“幽靈”採用密閉式槍栓的設計,相比於開膛待擊,閉膛待擊在射擊時武器的穩定性更高,而且礄口的震動和向上抬升的幅度也更低,這讓“幽靈”能夠在近距離的連續射擊中保持不錯的命中精度,從而使它足夠致命。

“幽靈”衝鋒槍

“幽靈”衝鋒槍自然也有其缺點,一是槍托設計不佳,槍托摺疊時是摺疊在機匣頂部的,會使拉機柄的操作變得不方便,而且會影響機械瞄具的使用。而槍托展開後,由於造型的原因又會影響到射手的貼腮瞄準,所以槍托的設計缺陷是“幽靈”衝鋒槍的一個較大缺點。二就是槍管長度決定了“幽靈”衝鋒槍的射程很近,因為只有130毫米的槍管長度,所以它的有效射程只有70餘米,因而只能在50米左右的近距離射程內使用,也算是“幽靈”衝鋒槍性能上的一大限制。

總體來講,“幽靈”衝鋒槍的是一款特點明顯的衝鋒槍,優點突出,缺點也很明顯,所以合理的運用是發揮“幽靈”衝鋒槍性能的重要條件。可惜的是“幽靈”衝鋒槍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就算是為了拓展市場而推出了其他口徑甚至於變種型號的“幽靈”衝鋒槍,也依舊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所以這款衝鋒槍還沒來得及給世人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就黯然退場了。


桌面戰爭兵棋


談到衝鋒槍,不得不提起二戰時期的司登衝鋒槍以及他的德國前輩MP40以及親戚MP3008,這三款槍也許不冷門但也算是傳奇了。

司登衝鋒槍

司登衝鋒槍的誕生完全是戰時趕工做出來的。

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保住了人,但是英法軍隊失去大量的武器,加上二戰前英國對沖鋒槍的不重視,導致英國面臨德國入侵時,卻出現各種輕便武器奇缺的情況,尤其是衝鋒槍。

為解燃眉之急,英國人在繳獲的MP40的基礎上設計了一款造價低廉,結構簡單的衝鋒槍——司登衝鋒槍應時而生。

由於當時英國面臨德國的轟炸,為了簡化生產,司登衝鋒槍除了槍機和槍管需要機床作業,其他組件廣泛採用衝壓、焊接、鉚接等工藝。

彈夾橫置,插到槍上還可以作為前握手,彈夾可以與德國人的MP40互換,可見司登衝鋒槍的設計是多麼應景。

由於製作簡單,零件少,除了兵工廠,手工作坊也可以進行生產,英國人冒著德國的狂轟亂炸,年女老少齊上陣生產幾百萬只。

司登衝鋒槍設計成不需要機油,維護方便,可以兼容當時任何9毫米子彈,所以很快成為歐洲各反法西斯部隊抵抗德國人的明星武器。

當然簡單便捷的同時,也給司登衝鋒槍帶來許多硬傷,比如卡殼以及走火。但是憑藉廉價與便利,司登衝鋒槍還是給歐洲各地帶來啟發式的思路,大量仿製司登出現。

甚至連敵人德國在戰爭末期由於資源缺乏等因素,仿照司登研製出了MP3008衝鋒槍。

司登的德國親戚MP3008

MP3008的設計幾乎與司登完全相同,一樣難看的圓形槍管,簡單的結構,唯一不同的是MP3008的彈夾在下面。

不過MP3008也做了許多小細節的改進,比如讀了一個拉機柄保險,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司登的走火悲劇


妖鬼雜談錄


說到傳奇的衝鋒槍我想到的是湯普遜衝鋒槍,這一款槍誕生於一戰末期,它的聞名並不是因為它在戰場上的表現,而是在於黑幫的手裡。在1918年湯普遜衝鋒槍在一戰的末尾誕生,它就是專門為塹壕戰而設計的一款武器,但是美國軍方對這種武器並不感興趣,原因嘛很簡單,太貴,量產前的單支造價需要200美元,而當時的一輛福特汽車售價也就400美元。而且趕上戰爭末尾所以軍方就沒有采購。


而接下來美國開始頒發禁酒令,雖然市場明面上沒有了,但是酒帶來的利益可以很多人趨之如鶩,地下市場卻很繁榮。而那些走私犯乾的是違法的活,所以他們需要一把稱手的武器,而大彈容、威力強、全自動的湯普遜衝鋒槍就進入了黑幫的眼簾。而手裡拿著M1911和柯爾特左輪手槍的警察那裡是湯普遜衝鋒槍的對手,所以湯普遜的威名就此打下來,因為是在芝加哥比較氾濫,而且開槍時聲音像打字機一樣清脆,所以也被稱為“芝加哥打字機”。

而二戰的爆發為湯普遜衝鋒槍帶來了商機,美國開始為英國提供湯普遜衝鋒槍,不過這時英國窮到連45美元的湯普遜都用不起,所以自己研發了9美元的斯登衝鋒槍,而湯姆遜也在二戰達到自己的巔峰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ZK383式衝鋒槍: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國營布爾諾兵工廠生產,1948年停止生產。

全槍長0.875米,槍重4.25公斤,口徑9毫米,初速每秒365米,射速為每分鐘500發以及700發兩種模式可調。

發射9×1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採用30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為100米。

為自由槍機式原理,開膛待擊的ZK383式衝鋒槍,用了片狀準星,V形缺口式照門,可實施單發和連續射擊。

此槍配備了衝鋒槍罕見的裝在槍管護筒的下方的兩腳架,且不用時可摺疊到前護木內,射擊精度較高,還可快速更換槍管。

ZK383式衝鋒槍為捷克斯洛伐克、德國軍隊使用,且是比利時軍隊的制式衝鋒槍,巴西、委內瑞拉等南美國家的軍隊也曾裝備此槍。

但由於裝備數量有限,在介紹二戰的文章中,也絕少出現ZK383式衝鋒槍的描述,所以是款非常冷門的老式衝鋒槍。

歐文衝鋒槍:此槍是伊夫林·歐文1939年7月設計成功,澳大利亞生產的第一支衝鋒槍。

此槍在浸水、浸泥漿和沙浴的試驗中,表現出比英國司登式衝鋒槍和美國湯姆森衝鋒槍更優秀的可靠性,且是唯一順利通過每一個測試項目的衝鋒槍。

儘管歐文衝鋒槍的表現最好,但澳大利亞陸軍卻在總結報告中指出該對比試驗是非決定性的,同時又提出了一攬子的改進要求。

1941年11月20日,9毫米的歐文衝鋒槍,終於被澳大利亞陸軍採用,1942年開始,正式由萊薩特的紐卡斯爾工廠生產,到1945年停產時,共生產了大約4.5萬支。

口徑9毫米,發射帕拉貝魯姆手槍彈的歐文衝鋒槍,由33發彈匣供彈,採用世界上非常少見的彈匣裝在槍上方的方式,彈殼向下拋出。此槍表尺射程為91.5米,理論射速根據型號不同而不同,最大為每分鐘700發,後期的歐文衝鋒槍配上了刺刀。

在東南亞叢林地帶作戰中非常有效的歐文衝鋒槍,由於生產數量少,網上關於澳大利亞軍隊作戰介紹也非常少,所以對這支彈匣裝載槍上方彈殼向下拋出的歐文衝鋒槍,可謂一支傳奇的衝鋒槍,同時也是冷門的老式衝鋒槍。

瑞典M45衝鋒槍:又稱作卡爾·古斯塔夫衝鋒槍,於1944-1945年由瑞典卡爾·古斯塔夫步槍廠研製,用於裝備瑞典軍隊,曾向愛爾蘭、印度尼西亞等國出口。

目前,此槍早已停止生產,但瑞典軍隊仍在繼續使用,槍長摺疊狀態時0.55米,槍托打開時長度為0.8米,空槍重3.4公斤,口徑9毫米,初速每秒410米,有效射程200米,發射M39帕拉貝魯姆手槍彈,有36發或50發彈匣可供選擇,射速每分鐘600發。

此槍非常有特點,槍管為一獨立零件,擰下槍管護筒後,就可從機匣節套內抽出槍管,槍管護筒主體為一空心鋼管,上面開有11個圓形散熱孔,護筒前部頂端焊接有準星護翼和準星,準星可以調整風偏和高度。

日本百式衝鋒槍:二戰後期,日本唯一裝備的制式衝鋒槍,但數量非常有限,不足2萬支,從外觀判斷應是德國MP18衝鋒槍的高仿版本。

全槍產0.9米,槍重4.2公斤,口徑8毫米,初速每秒330米,發射8x22毫米南部子彈,有效射程120米,由30發和50發兩種彈匣,射速每分鐘700發。

此槍是一支非常奇葩的衝鋒槍,軍部要求其有輕機槍功能,所以裝上了兩腳架;又要求其具備拼刺功能,所以又裝上了一把軍刺。

百式衝鋒槍,是日本軍部在其軍隊缺乏衝鋒槍等自動武器,在太平洋逐島戰爭中,吃足了美國大兵手中自動武器大虧後,才開發的一把奇葩衝鋒槍,但還沒來得及經過戰爭的考驗,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由於生產數量非常有限,又臨近二戰結束前才裝備陸軍,所以此槍非常冷門,有兩腳架又有刺刀,是把奇葩的衝鋒槍,又是一把傳奇的衝鋒槍。


芬蘭索米衝鋒槍:又名M1931式衝鋒槍,是在M26式衝鋒槍的基礎上研發,保留了可卸槍管和拉機柄,槍機則是全新設計,全槍比M26更重,長度則縮短了4釐米。

全槍產0.87米,空槍重4.6公斤,9毫米口徑,發射9 x 19毫米魯格手槍彈,供彈方式為20和50發彈匣,或71發彈鼓,射速每分鐘900發射,有效射程250米。

1940年,蘇芬戰爭爆發,雖然此時芬蘭軍隊只裝備了大約1千支索米衝鋒槍,但面對40萬入侵蘇軍,芬蘭官兵依靠靈活的戰術,多次挫敗蘇軍攻勢,且造成可怕的傷亡,最終迫使蘇聯放棄了吞併芬蘭的打算,M1931式衝鋒槍在戰爭期間出了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網絡,對本文有不同意見,歡迎參與討論。


國平軍史


雷興衝鋒槍。提到二戰美軍衝鋒槍,很多人只會想到湯姆遜和M3,但是實際上美軍還有一款雷興衝鋒槍。當時戰爭剛剛爆發,湯姆遜衝鋒槍產能不足,而且優先供應陸軍,所以海軍陸戰隊只能使用雷興衝鋒槍了。雷興衝鋒槍重量輕,但結構複雜,故障率也遠比湯姆遜衝鋒槍高,飽受基層士兵詬病。後來隨著湯姆遜衝鋒槍以及其他自動武器的補充,其很快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也有向蘇聯提供過一部分)。

閃電衝鋒槍。這是波蘭自行研製生產的一款衝鋒槍。當時波蘭已經被德國佔領,波蘭救國軍開展襲擊行動中十分需要火力,但是從德軍手中繳獲MP40十分困難,而英國提供的斯登數量不足,而且由於體積問題不便隱蔽攜帶。於是後來波蘭救國軍就自行研發了閃電衝鋒槍,在後來的華沙起義中大規模使用過。該槍的總產量不高,不到1000支,但是這是在德國佔領下的波蘭生產的,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

歐文衝鋒槍。這是二戰中澳大利亞自行研製的一款衝鋒槍,最初澳大利亞計劃使用英國斯登,但是恰好國產的歐文出現了,對比測試後認為國產的歐文性能更好,於是這就成了澳大利亞軍隊的制式衝鋒槍。雖然外觀不好看,但是性能可靠,得到了澳軍士兵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