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哪些传奇和冷门的老式冲锋枪?

茶與布朗


萨沙谈文革时代的政治产物:79式轻型冲锋枪

萨沙对这款冲锋枪喜爱已久,只是这并非一种优秀的冲锋枪。在我国文革时期,任何事情也都和政治有关系。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政治环境下,一款莫名其妙的武器诞生了,这就是一款有深深政治烙印的野战丛林轻型冲锋枪,79式冲锋枪!

一份资料中写道:一般枪械的研制周期为5-7年,主要研制人员为4到10人,而79式冲锋枪的研制时间长达15年之久,参加研制的主要人员多达几十人。

从诞生开始,对于79冲锋枪的各种质疑声音就不绝于耳!

武装警察部队云南总队司令部训练处李兴洪参谋回忆:我第一次接触79式冲锋枪是在1984年,当时我在唐山市公安局防暴队当内勤。这年冬天,我赴石家庄市的河北省公安厅领取配发的催泪弹。当我在河北省武警总队门口看到哨兵胸挎79式冲锋枪时,心情非常激动。看惯了苏式轻武器的我,见到外型“别致”的新型冲锋枪,内心激动也是自然的。因当时除了56式、81式枪械,尚无新型冲锋枪问世。酷爱新枪的我当晚便找到装备79式冲锋枪的武警中队,凭着警察一家的情分,请武警将79式冲锋枪分解,观其构造。当枪分解完毕后,我失望极了,这哪里是什么新枪啊!整个一个56式冲锋枪的缩小版。接触了十几年56式冲锋枪的我,对其构造、原理、性能、特点都烂熟于心,好不容易看到一种新枪还是仿造。以前我们常常责怪国外有些轻武器专家说中国的枪一亮相,就能在国外找到原型,其实,仿造的枪,自己人一看也明白。

上图是法军的MAT-49冲锋枪,79式冲锋枪的外形是仿造这种冲锋枪。MAT-49冲锋枪性能不错,在法军中一直使用到70年代末,法国警方一直保留到现在。至于结构完全仿造AK47自动步枪,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79式冲锋枪的外形和结构都是山寨的拼装!

优点:

1. 重量轻,长度短

该枪比解放军装备的所有冲锋枪都要轻,全枪含空弹夹重1.9千克,装上满弹夹也仅有2.11公斤,较54式冲锋枪减轻了1.4公斤,比64式微声冲锋枪也轻了1.3公斤,比AK47更是轻了3公斤以上。

该枪的体积较小,枪托折叠后全枪长度仅有470毫米,携带非常方便。

重量轻和长度短,让它非常适合作为一种轻型武器。在侦察兵手中,它的短小易于携带和隐蔽,重量轻便于侦察兵长时间作战。侦察兵因为任务需要,很多时候必须跋山涉水,钻洞游泳,背一把56式冲锋枪是很累人的,也不利于隐蔽自己。79冲锋枪,则可以弥补这一点!

重大案犯白宝山作案时,首先抢劫了一把56式半自动步枪。由于此枪不能折叠,长度又大,携带是非常难的。白宝山一次作案失败以后,带着长枪上了一面出租车,司机一眼就看出情况不对。虽白宝山谎称是打家具的木板,司机最后还是向警察报告了。

除了侦察兵以外,我国普通的公安干警在遭遇有较强火力歹徒,往往也需要较强的火力。在城市对付歹徒,使用穿透力极强的56式冲锋枪显然不可能。

白宝山手持81式步枪作案期间,多次误伤市民。也就是一枪打过去,或者跳弹或者击穿肉体后,又击中后面的其他人。

自然,白宝山是歹徒行凶,他误伤别人没有关系,警察则绝对不能这样。

相比起来,自然是使用手枪弹的79式冲锋枪威力小,不容易误伤。

79式冲锋枪重量很轻,长度又短,易于在城市中携带,更适合在狭窄的空间内使用。

著名的张君团伙首犯张君,就费尽心思想搞到一支79式冲锋枪。他们作为作案的歹徒,不能携带长枪,不然极容易被警方发现。这群歹徒又有多次和警方交火的经历,他们需要能够和警方匹敌的武器,那么79式冲锋枪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79式冲锋枪一折叠,往大衣或者背包里面一放,根本就看不出来。

2000年8月,湖南常德突发惊天血案:3名蒙面劫匪持手枪抢劫运钞车,打死押车经警3人、出纳员2人,抢得79式冲锋枪两支、子弹20发。这个案子就是张君干的!在抢到79式冲锋枪后,张君爱不释手,竟用舌头舔遍整个枪身。

好在恶有恶报,他还没有来得及用冲锋枪做下一个案子,就被捉住了。

79式冲锋枪确实重量轻,体积小。上图的老爷子也轻松拿得动,因为重量才2公斤。而它经过折叠,完成可以放在手提箱里面。张子强作案时,就曾经搞到过79式冲锋枪。对于歹徒来说,79式冲锋枪是完美武器。

2. 精度较高

由于采用导气结构,79式冲锋枪的单发精度还是不错的。经过训练的军人或者警察,使用79式冲锋枪在射程100米、200米内,单发射击命中率较高。50米内单发射击精度,远远超过手枪。

我国武警狙击手,除了练习79式狙击枪以外,一般还要练习79式冲锋枪。在一些场景,狙击枪难于部署,而手枪对于25米外的头部大小目标,命中率很低。

很多时候,79式冲锋枪就充当了狙击枪这个角色。

比如北京警方神射手选拔赛,选手就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79式微型冲锋枪、64式手枪的20米、15米、7米的站式、跪式射击等一连串动作。

2007年,上海杨柳青路武宁路一家肯德基里,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突然持刀劫持一名4岁女童。这个歹徒童建生精神可能有问题,但思维还是清楚的,他将孩子劫持到儿童游乐区。这个区域三面是墙,一面面对市内,狙击手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经过长达7个小时的对峙,警方在劝告无果,人质被歹徒用力卡喉的情况下,由上海警方最优秀的狙击手开枪,将他击毙。狙击手和歹徒相聚15米,狙击手小何和和小顾没有使用狙击枪,也没有使用精确度较差的手枪,只在各自的79式冲锋枪中都只填装了1发子弹。

在纸箱子掩体后静静等待,随后用79式冲锋枪一枪将歹徒童建生爆头,人质成功获救。

事后采访狙击手,问他为什么使用79式冲锋枪。他回答的很明白:在这个距离,如果用手枪,即使最好的射手也没有把握可以必中歹徒头部(歹徒用孩子遮住自己身体,只有一部分头部露出来),而用79式冲锋枪则比较有把握,十拿九稳。因为毕竟冲锋枪的枪管较长,精度也高的多。

79 式的外形倒是还不错,比较秀气!79式冲锋枪配属警察,多当做单发射击的半自动步枪使用,所以普通的民警,巡警,甚至女警都会训练这种武器。

3. 火力较强

导气式让79式冲锋枪具有极高的射速,理论射速高达1000发/分钟。这样的高射速,让枪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将弹夹里的20发子弹全部投射到目标上。

如果持枪者是训练有素,比较有经验的军人,会取得较好的战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79式冲锋枪一定程度上适合侦察兵使用。侦察兵比较特殊,他们在敌后活动时,极少和敌人交战,非到万不得已不开枪。但侦察兵一旦开枪,就必须消灭敌人。如果消灭或者压制不了敌人,侦察兵一般就是九死一生。在很多丛林近距离作战中,谁先开火,谁的火力猛,往往就是胜利一方,这点79式冲锋枪倒是勉强合格。

在当年来说,我国没有这种轻型冲锋枪,侦查员都是背56式冲锋枪的。这种枪很重,不便于侦察兵长距离跋山涉水。反正当时轻型冲锋枪领域也是0,有枪总比没有枪要好。

这样来看,79式冲锋枪对于侦察兵来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引用两个例子:中越战争中,在我境内有一哨所被越军占领。我军某侦察分队3名侦察员奉命将其拔掉并抓一“舌头”。3名侦察员配备79式冲锋枪和匕首执行任务。一天深夜,他们突然闯入哨所,一名侦察员用79式冲锋枪将室内4名越敌击毙,一名侦察员在室外作弧形扫射,击毙4名越敌并打断一名越敌的双腿,另一名侦察员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断腿的越敌,将其拖走,抓住了“舌头”。他们用了40秒钟完成任务,我方无一人伤亡。

另一个战例中,我军某侦察分队奉命在我边境某地潜 伏,越敌特工队同时也窜至该处埋伏,两军相距约20米,互相均未发现。经过三昼夜的潜伏,我军奉命转移,敌军也得令撤走。几乎在同一时刻,双方都发现了对 方。双方指挥人员同时下令射击,但我方的枪稍快一步,敌方顷刻全部毙命。我军在战后总结经验时说:“此次遭遇战的胜利,一是指挥员指挥果断,二是79式冲 锋枪平战转换性能好,出枪快,它起了决定胜负的主要作用。”

79式冲锋枪的单发精度还不错,使用51式7.62毫米手枪弹,威力也还凑合。当时的武警部队,大量装备这种冲锋枪!

缺点

1. 高发的故障率

对于冲锋枪来说,既然是近战武器,可靠性是极为重要的。比如著名的MP5冲锋枪、乌兹冲锋枪、贝雷塔冲锋枪,它们的可靠性都是无与伦比的。

而79式冲锋枪的故障率极高,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还是李兴洪参谋回忆:

在平远缉毒战役中为抓捕武装毒贩马慈林,武警云南总队三支队二中队副中队长庞如宝同志、云南省马关县公安局民警苏太德同志、云南省砚山县公安局民警高文亮同志光荣牺牲。两名同志的牺牲都与79式冲锋枪的故障有关。抓捕马慈林的小分队由三支队二中队10名战士和马关县公安局5名民警组成,苏太德任队长,庞如宝任副队长,17个人中多数使用79式冲锋枪。武装毒贩马慈林使用56式自动步枪。马匪当过兵,自恃弹药充足,依托马家的三层楼房进行顽抗。小分队靠火力交替掩护突破了马家两道院墙,冲入楼内,其间多支79式冲锋枪都猛烈射击,这为后来的两次故障,一次弹尽埋下了隐患。苏太德在战斗打响后,一直冲在前边,当战友董云亮负伤后,苏太德用79式冲锋枪以猛烈的火力进行掩护。战友救出来了,他却因79式冲锋枪射速太高,耗尽了5个弹夹内的枪弹,当他从战友身上抓起第3枚手榴弹投向马匪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他的头部……高文亮在激战中发现战友罗杰的79式冲锋枪卡壳了,他大声喊:“罗杰,我来掩护你,快撤!”就在罗杰跳出窗外的瞬间,高文亮被藏在暗处的马匪击中,倒在血泊了之中。

李兴洪参谋回忆又回忆:对于79式冲锋枪的缺陷我们中队在平远缉毒战役之前就有认识。战前我在三支队特勤中队当战士,我中队接到抓捕武装毒犯马明的任务后,便在废弃的民房中进行实弹演习,演习前,抓捕小分队的官兵都配发了79式冲锋枪。可刚进入推演,几个点射下来,一支79式冲锋枪的活塞就被打飞,活塞飞入山沟的灌木丛中找不着了。我们中队长石伟章同志(现任武警玉溪支队支队长)是一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人,他敏锐地意识到79式冲锋枪的缺陷在实战中将会给参战官兵造成重大危害,于是果断地命令小分队成员全部改用可靠性强的81式自动步枪,将故障频发的79式冲锋枪锁进了仓库。

实战证明,我们中队长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抓捕马明的战斗中,我们使用射速700发/分的81式自动步枪,看准目标适时射击,采取的战术也很得当。马明躲进楼内后,我们不见马匪不开枪,同时投掷催泪弹,几分钟就迫使其翻墙逃跑,当马匪暴露在野外后,防暴班长王德云用81式自动步枪一个点射将其送入地狱。而我抓捕小分队无一伤亡。

79式冲锋枪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故障,完全是设计上的问题。

79式冲锋枪内部结构完全仿造AK47,而AK47是世界上可靠性最好的步枪。原因并不在于AK47,而在于AK47是体积大的多的自动步枪,79式冲锋枪却是小的多的轻型冲锋枪,性能自然会有很大差异。

实事求是来说,如果79式冲锋枪仅仅是简单的缩小,还并不会有如此多的故障。苏联著名的AK74U短突击步枪,也就是AK74的缩小版本。实战证明,AK74U短突击步枪的可靠性很好。该枪体积、重量如冲锋枪,使用5.45毫米尖头小口径步枪弹,导气孔严格仿AK47设计在枪管膛压曲线的低压区,依然保持着AK47步枪600发/分的适中射速的优秀性能。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中国人自己的改动。当时是文革时期,79式冲锋枪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冲锋枪,政治任务压在头上,也不能完全仿造敌人苏修,必须有所改变。

如果完全仿造,那么就有崇拜苏联修正主义之嫌。在当时,那就要批斗、抄家、甚至入狱。所以,哪怕明知道苏制设计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成熟设计,79式冲锋枪也要故意和它不同。

79式冲锋枪采用枪机回转式开、闭锁方式,为发生严重的卡壳、卡弹故障埋下了可怕的隐患。冲锋枪采用的并非是56式冲锋枪那种尖头自动步枪弹,而是钝头51式手枪弹。这种手枪弹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多年,由于军工厂加工技术不一,导致子弹的底缘厚度普遍不均,会有细微的差距。自然,这对于85式冲锋枪这类自由枪机式惯性闭锁的冲锋枪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弹壳可在火药燃烧气作用下自动退出弹膛、自动抛壳。

对79式冲锋枪这种采用独特的导气式武器,拉壳、抛壳却颇为困难,由于拉壳钩抱不紧弹壳底缘,致使在高加速度开锁、后坐撞击震动过程中,易将弹壳震掉,产生卡壳故障。至于卡弹故障,则是由于79式冲锋枪采用机头前端回转闭锁结构,机头闭锁齿回转占据了枪管尾端后面的一大部分空间,迫使弹夹位置向下、向后,枪弹的钝头入膛需要走一段距离。

距离一长,问题就多多,子弹很容易在半路上被卡住。

解决这个的问题也不复杂,采用56式冲锋枪使用尖头弹即可。

苏联AK74U短突击步枪在AK74自动步枪基础上,缩小体积后坚持采用尖头步枪弹,就是避免这个问题。

可惜当时要求79式冲锋枪全重必须在2公斤以下,依靠当时的中国落后的技术、材料难以减重,只得采用钝头手枪弹。

总之,频繁的卡壳卡弹,完全是设计问题,早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可以预计到。除此以外,最大的故障就是单打连。也就是打单发,打出了连发。

由于79式冲锋枪射速高,装弹量小,有经验的射手一般都是单发射击。

没想到的是,该枪又极易发生保险定在单发,而打出连发的情况。这种单打连状况如果发生在容弹量高的枪上,比如30发的AK47,也许影响还不大。可该79式冲锋枪的弹容量仅仅20发,一个“单打连”就会耗去大半,让射手没有弹药了,这在实战中又是致命的。

1000发/分钟的高射速,扣住扳机1.2秒就可以射光20发弹夹。老萨看过79式在靶场的射击,一个小伙子装满了弹夹,一个零点几秒的连射,一个单发射击,就不打了。老萨还以为他不愿意打了,后来看他退出空弹夹,才知道居然已经打光了。冲锋枪是要求高射速,但即使是二战射速最惊人的波波沙冲锋枪,也不过900发/分钟。要知道,波波沙可以使用71发大弹鼓的。解放军的一些部队,仍然装备79式冲锋枪,比如骑兵。但目前79式基本都装备武警和警察。


2.过高的射速和过小的装弹量

79式冲锋枪的射速高达1000发/分钟,这是全世界射速最高的冲锋枪,而它的装弹量只有20发。

如果全自动射击,只要1.2秒钟就能打光一个20发弹匣。大家可以想想看,1.2秒是什么概念,普通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子弹就打光了。

而一般射手最多只携带5个弹匣,这区区100发子弹很容易就打光。

换句话说,如此高的射速,即使不连射,20发子弹几个点射就会全部打完。而军警在实战中一般会比较紧张,本能会扣动扳机不放,那么区区20发子弹2、3秒钟也就打掉了。此时冲锋枪手要么换弹夹,要么只能撤退。

由于射速太快,往往冲锋枪在探身射击的一瞬间,子弹已经没有了,下面只能被动挨打。

除此以外,枪在全自动和三连发射击时候的精度也很难把握,说到底,这还是设计原因。

为了控制连发上跳,枪托和枪管必须在同一条轴线,比如M16系列。这样也有一个缺陷:瞄准具偏高,射手头部暴露面积比较大。

中国枪械一直比较强调降低射手头部高度,增强隐蔽性,所以新冲锋枪枪托有所降低,和枪管不在一条轴线上。这样射击以后后座有一个很明显的翻转力矩,加之枪重太轻,只有1.9千克,射速 1000/分钟,枪口跳动剧烈,连发基本上无法控制,三连发也需要一定的射击经验才好控制。

实战中,由于射速太快,在连发时对射手要求很高。没有经过完善训练的军警,在连发射击中,根本不能有效地命中目标。

1998年9月19日凌晨,云南省镇康县公安局禁毒大队3名民警在中缅边境的丛林地带与3名武装毒贩遭遇,双方展开射击后,民警携带的两支79式冲锋枪一支卡壳,另一支因射速过高,几个点射就打光了携带的子弹。此时一名毒贩欲投手榴弹,3名民警靠着不怕牺牲的精神,一起抓起地上的石块砸向毒犯,将其砸得昏死过去才没挨炸。可见79式“丛林冲锋枪”在丛林战中,也存在问题。

2004年8月30日,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三名民警,携带64式手枪两支,79式冲锋枪一支,到茶马古道上的“黑山门”抓捕两名武装毒贩。抓捕行动开始后,毒贩王江伟持54式手枪突然开枪,禁毒大队副大队长吴光林头部中弹,不幸牺牲。持79式冲锋枪的民警虽立即开枪还击,却射速过快,在击伤一名毒贩后枪弹瞬间耗尽。在毒贩两支54式手枪的火力攻击下,致使中队长陈志云又中弹负伤,两名毒贩逃跑。凤庆县公安局组织大批警察、武警追捕,经过八天围追堵截,终 在群众举报的帮助下抓获一名毒贩,击毙另一名负隅顽抗的毒贩。

射速如此之快,其实也是因为所谓“自我创新”的改动。

79式冲锋枪仿造AK47,而天才的卡拉什尼科夫经过长年的研究,将AK47的导气孔开在距离弹膛比较远,距离枪口比较近的枪管内,这样进入活塞气室的气压比较低,由此带来射速比较低的优点。使用大威力,装弹1.6克的自动步枪子弹,也只有每分钟600发,射手容易控制,射击精度较好。

而中国设计者明明知道AK47才是最完美的设计,却仅仅因为所谓中国自产冲锋枪必须和苏联的不同,进行了自己的改动。

于是,中国设计师煞费苦心的将导气孔在原来AK47枪管上的位置,作了很大改动,这可谓20世纪最愚蠢的改动。

这一改,并没有获得任何好处,却把AK47最大的优势,也就是可靠性改没有了。

79式冲锋枪把导气孔开在距离弹膛比较近,距离枪口比较远的枪管内,这样进入活塞气室的气压非常高,由此带来射速很高,高达每分钟1000发。

79式冲锋枪为愚蠢的所谓创新,导致理论射速甚至超过了二战期间射速第一的德军MG42通用机枪(1400发/分钟)。

MG42通用机枪毕竟是重量大,结构坚固的机枪,采用弹鼓也有75发装弹以能够承受得了这么高的射速。

79式冲锋枪则完全不可能承担,一开枪就要散架。退一万步说,就算枪能够承受,也没有一个射手能够有效操作这把枪。恐怕一开枪,射手的手臂就被弹飞了!

中国设计师焦头难额用,无奈之下,只得使用装药仅为0.6克的手枪弹,又采取了活塞与枪机分离、增加缓冲垫等措施(由缓冲垫座和橡胶垫组成,吸收自动机多余的后坐能量,起到缓冲后坐的作用),射速仍高达1000发/分。

图片:卡拉什尼科夫使用79式射击!其实卡拉什尼科夫一定对79式冲锋枪很不满意!至于为什么不采用30发直弹夹供弹,主要是子弹多了,供弹不可靠!四人帮搞到79式冲锋枪以后,还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事实证明效果不佳!

军方无奈,实际上逐步将79式冲锋枪退出了军界,改为装备武警和警察。对于一线官兵所需要的轻型冲锋枪,解放军则又花费了5年时间,开发出了85式轻型冲锋枪。85式轻型冲锋枪除了样式极为丑陋以外,各方面性能都远在79式冲锋枪之上,直到今天也在解放军内服役。

现在85式轻型冲锋枪主要装备解放军野战部队,85式微声冲锋枪装备侦察兵和特种部队。装备武警和警察后,79式冲锋枪又了露怯!它在武警的服役的成绩也不敢恭维!1992年平远街缉毒战,说明79式冲锋枪应付不了装备自动武器的武装歹徒。79式冲锋枪又逐步交给警察使用。显然,在今天的中国,持强大火力的武装歹徒很少的,79式冲锋枪在警察手中还是不错的。


萨沙


图为芬兰的索米M1931冲锋枪


冲锋枪在二战可以说是主要的作战武器,从来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像二战那样大规模量产冲锋枪,要说传奇,冷门,又老式的冲锋枪还真的有一款,这就是二战前芬兰生产的“索米”冲锋枪,定型于1931年。


图为波波德冲锋枪,看起来和索米几乎差不多


索米冲锋枪为一代传奇,在苏联对芬兰的战争中,芬兰军队依靠滑雪板神出鬼没,在仅仅只有1000多支索米的支援下,让苏联军队伤亡惨重。该枪主要以71发弹鼓为供弹工具,也可以用弹盒供弹。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度高,由于工艺精湛,枪管较长,该枪的精准度超过了绝大多数冲锋枪。但是由于采用的是铣削工艺,产量极低,装备数量按千支计算。尽管后期有多国采购,加上战时生产,总产量也没有超过8万支。


图为二战传奇冲锋枪PPSH


索米冲锋枪的成功造就了另一个传奇,这就是苏联的PPS系列,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波波沙,波波德多少参考了索米的设计,尽管内部结构不太一样。外观上两者极为相似,一般军迷甚至难以分辨。而波波沙做为波波德的继任者,更是将这一经典外形延续了下来,仅仅是波波沙在二战中就生产了超过500万支,这还不包括波波德和波波斯。

军情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各位读者大大点波订阅关注吖~


区域拒止


79 式

“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说到冲锋枪相信是不是军迷都可以说出几款耳熟能详经典武器,什么UMP9啊,什么UZI啊,什么汤姆逊啊。但是今天栋哥要给大家介绍几款不那么热门,但履历还算不错的老式冲锋枪。首先我们从国产“不倒翁”说起,中国有这样一款枪,设计定型20余年,至今仍在警察和武警部队中发光发热。同时,它在研制过程中可谓是历经了重重艰辛,研制时间长达14年,在世界枪械研究史上也不属多见。同样也是这样一款枪,在装备正规部队之初就被迅速替代,但在武警与公安部队中却被各种配件加持,有了不少“魔改”型号。它就是此次的主角——中国79式冲锋枪。

使用79的武警战士

79式冲锋枪的正式名称是1979年式7.62mm轻型冲锋枪,正如其名,它是在1979年才完成设计定型的,不过它的研制却可以追溯到1965年。最早相关研究所接到的任务是研制一款适合丛林地带使用的“丛林冲锋枪”,不过不巧的是由于1966年“文革”的影响,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地干扰,以至于该项目被迫停止。67年根据要求恢复了研制过后,在69年又再次被下马,到了70年解放军再次要求研制一款便携的武器后这个项目才重新踏上正规,而此时无论是研究单位还是研究人员都已经和最一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此反复就是79式冲锋枪研制时间长的第一个原因。

79式

而79式冲锋枪研制时间长的第二大原因就是设计中暴露出的缺点太多,主要包括拉机柄强度不足容易断裂、容易卡壳、卡弹以及连发时精度不高等问题。79式冲锋枪先后经历了1971年、1974年、1975年和1978年四次国家靶场试验,前三次的试验多少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以至于都没有顺利通过测试,只有在进行了多次改进将一系列问题都解决过后,才终于在1978年第四次国家靶场测试中顺利通过,并在1979年被轻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1981年开始批量生产。不过平心而论,虽然通过各项改进解决了设计中的诸多问题,但是经过多次返工才终于完成测试的79式冲锋枪实在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品。

其实就现在的眼光来看,一般人看到79式冲锋枪绝对会认为其是一把粗糙的武器,毕竟其外形和现在越来越科幻的各类枪械比起来确实相形见绌。不过好在现在我们也给79式冲锋枪搭配了不少时髦的配件,例如给它加装一个战术护木,然后在上面加装战术手电、激光瞄准指示器和握把等。有的还给79式冲锋枪加上皮卡丁尼导轨,并配备各种各样的瞄准镜。经过这样“魔改”的79式冲锋枪,无论是战术性能还是外观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安装消音器的MAC10冲锋枪

说完79式,我们再来看看这把常年被误认为UZI的美制MAC10冲锋枪。MAC10冲锋枪又叫英格拉姆10型冲锋枪,是由美国人戈登·B·英格拉姆在1964年开始设计的,设计完成后由美国军用武器装备公司在1969年开始生产。MAC10冲锋枪当然会在武器市场上进行出售,而且为了得到更好的销量,它同时面向军用市场和民用市场,分别对应其标准型和民用型。相比于装备一般的军队,MAC10在警察以及特种部队中的应用要更为广泛一些,毕竟警察和特种部队所面临的战斗环境更适合微型冲锋枪发挥其优势。

不同版本的MAC10冲锋枪

除了短小的枪身令人注目,MAC10高达1145发/分钟的理论射速让它在开火时也有足够的看点。如此高的射速可以让它在几秒钟内倾泻完弹匣内的子弹,在短兵相接中提供凶猛的火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及时是以如此高的射速进行设计,MAC10依然能保持较好的操作性能,这主要是归功于其安装在中央位置的手枪组件的出色的平衡性能。

MAC10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机匣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半部分容纳枪机和枪管,下班部分容纳发射机、保险机构和快慢机。MAC10之所以枪长那么短,就是因为采用了包络式枪机,枪管大部分都在机匣内。MAC10的一大亮点是可以装配高效的声音抑制器,可以将射击时产生的气体速度从超音速降低至亚音速并消除闪光,可以有效地隐蔽枪手的位置,多用于特种作战,当然装备了抑制器后其枪长会大大增加。

MAC10

许多MAC10在枪管根部处配备了一根皮带,这根皮带可以当作简单的前置枪把使用,可以提高MAC10射击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一个简单实用的设计。MAC10在保险方面也没有偷工减料,除了正产的扳机保险外,其击发操纵杆也可以当作保险锁使用,它的击发操作杆位于侧面平摊的套筒座顶部,将其转动90度既可起到保险的作用,而且当射手用击发操作杆瞄准时可以方便地知晓它是否处于保险状态。

“幽灵”冲锋枪

最后一定要说说这款未被市场认可,但是却被影视认可的“幽灵”冲锋枪,外形是真的帅。“幽灵”冲锋枪是意大利SITES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生产的一款冲锋枪,从“幽灵”这个名字来说,多少可以看出来SITES公司对它的希望——隐蔽而致命。在设计上,“幽灵”冲锋枪也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枪托折叠后仅350毫米的全长,全枪没有明显的突出物,让它能够方便地隐藏在衣物中。同时,“幽灵”采用密闭式枪栓的设计,相比于开膛待击,闭膛待击在射击时武器的稳定性更高,而且硚口的震动和向上抬升的幅度也更低,这让“幽灵”能够在近距离的连续射击中保持不错的命中精度,从而使它足够致命。

“幽灵”冲锋枪

“幽灵”冲锋枪自然也有其缺点,一是枪托设计不佳,枪托折叠时是折叠在机匣顶部的,会使拉机柄的操作变得不方便,而且会影响机械瞄具的使用。而枪托展开后,由于造型的原因又会影响到射手的贴腮瞄准,所以枪托的设计缺陷是“幽灵”冲锋枪的一个较大缺点。二就是枪管长度决定了“幽灵”冲锋枪的射程很近,因为只有130毫米的枪管长度,所以它的有效射程只有70余米,因而只能在50米左右的近距离射程内使用,也算是“幽灵”冲锋枪性能上的一大限制。

总体来讲,“幽灵”冲锋枪的是一款特点明显的冲锋枪,优点突出,缺点也很明显,所以合理的运用是发挥“幽灵”冲锋枪性能的重要条件。可惜的是“幽灵”冲锋枪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就算是为了拓展市场而推出了其他口径甚至于变种型号的“幽灵”冲锋枪,也依旧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所以这款冲锋枪还没来得及给世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就黯然退场了。


桌面战争兵棋


谈到冲锋枪,不得不提起二战时期的司登冲锋枪以及他的德国前辈MP40以及亲戚MP3008,这三款枪也许不冷门但也算是传奇了。

司登冲锋枪

司登冲锋枪的诞生完全是战时赶工做出来的。

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保住了人,但是英法军队失去大量的武器,加上二战前英国对冲锋枪的不重视,导致英国面临德国入侵时,却出现各种轻便武器奇缺的情况,尤其是冲锋枪。

为解燃眉之急,英国人在缴获的MP40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造价低廉,结构简单的冲锋枪——司登冲锋枪应时而生。

由于当时英国面临德国的轰炸,为了简化生产,司登冲锋枪除了枪机和枪管需要机床作业,其他组件广泛采用冲压、焊接、铆接等工艺。

弹夹横置,插到枪上还可以作为前握手,弹夹可以与德国人的MP40互换,可见司登冲锋枪的设计是多么应景。

由于制作简单,零件少,除了兵工厂,手工作坊也可以进行生产,英国人冒着德国的狂轰乱炸,年女老少齐上阵生产几百万只。

司登冲锋枪设计成不需要机油,维护方便,可以兼容当时任何9毫米子弹,所以很快成为欧洲各反法西斯部队抵抗德国人的明星武器。

当然简单便捷的同时,也给司登冲锋枪带来许多硬伤,比如卡壳以及走火。但是凭借廉价与便利,司登冲锋枪还是给欧洲各地带来启发式的思路,大量仿制司登出现。

甚至连敌人德国在战争末期由于资源缺乏等因素,仿照司登研制出了MP3008冲锋枪。

司登的德国亲戚MP3008

MP3008的设计几乎与司登完全相同,一样难看的圆形枪管,简单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MP3008的弹夹在下面。

不过MP3008也做了许多小细节的改进,比如读了一个拉机柄保险,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司登的走火悲剧


妖鬼杂谈录


说到传奇的冲锋枪我想到的是汤普逊冲锋枪,这一款枪诞生于一战末期,它的闻名并不是因为它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在于黑帮的手里。在1918年汤普逊冲锋枪在一战的末尾诞生,它就是专门为堑壕战而设计的一款武器,但是美国军方对这种武器并不感兴趣,原因嘛很简单,太贵,量产前的单支造价需要200美元,而当时的一辆福特汽车售价也就400美元。而且赶上战争末尾所以军方就没有采购。


而接下来美国开始颁发禁酒令,虽然市场明面上没有了,但是酒带来的利益可以很多人趋之如鹜,地下市场却很繁荣。而那些走私犯干的是违法的活,所以他们需要一把称手的武器,而大弹容、威力强、全自动的汤普逊冲锋枪就进入了黑帮的眼帘。而手里拿着M1911和柯尔特左轮手枪的警察那里是汤普逊冲锋枪的对手,所以汤普逊的威名就此打下来,因为是在芝加哥比较泛滥,而且开枪时声音像打字机一样清脆,所以也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

而二战的爆发为汤普逊冲锋枪带来了商机,美国开始为英国提供汤普逊冲锋枪,不过这时英国穷到连45美元的汤普逊都用不起,所以自己研发了9美元的斯登冲锋枪,而汤姆逊也在二战达到自己的巅峰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ZK383式冲锋枪: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国营布尔诺兵工厂生产,1948年停止生产。

全枪长0.875米,枪重4.25公斤,口径9毫米,初速每秒365米,射速为每分钟500发以及700发两种模式可调。

发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采用3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为100米。

为自由枪机式原理,开膛待击的ZK383式冲锋枪,用了片状准星,V形缺口式照门,可实施单发和连续射击。

此枪配备了冲锋枪罕见的装在枪管护筒的下方的两脚架,且不用时可折叠到前护木内,射击精度较高,还可快速更换枪管。

ZK383式冲锋枪为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军队使用,且是比利时军队的制式冲锋枪,巴西、委内瑞拉等南美国家的军队也曾装备此枪。

但由于装备数量有限,在介绍二战的文章中,也绝少出现ZK383式冲锋枪的描述,所以是款非常冷门的老式冲锋枪。

欧文冲锋枪:此枪是伊夫林·欧文1939年7月设计成功,澳大利亚生产的第一支冲锋枪。

此枪在浸水、浸泥浆和沙浴的试验中,表现出比英国司登式冲锋枪和美国汤姆森冲锋枪更优秀的可靠性,且是唯一顺利通过每一个测试项目的冲锋枪。

尽管欧文冲锋枪的表现最好,但澳大利亚陆军却在总结报告中指出该对比试验是非决定性的,同时又提出了一揽子的改进要求。

1941年11月20日,9毫米的欧文冲锋枪,终于被澳大利亚陆军采用,1942年开始,正式由莱萨特的纽卡斯尔工厂生产,到1945年停产时,共生产了大约4.5万支。

口径9毫米,发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的欧文冲锋枪,由33发弹匣供弹,采用世界上非常少见的弹匣装在枪上方的方式,弹壳向下抛出。此枪表尺射程为91.5米,理论射速根据型号不同而不同,最大为每分钟700发,后期的欧文冲锋枪配上了刺刀。

在东南亚丛林地带作战中非常有效的欧文冲锋枪,由于生产数量少,网上关于澳大利亚军队作战介绍也非常少,所以对这支弹匣装载枪上方弹壳向下抛出的欧文冲锋枪,可谓一支传奇的冲锋枪,同时也是冷门的老式冲锋枪。

瑞典M45冲锋枪:又称作卡尔·古斯塔夫冲锋枪,于1944-1945年由瑞典卡尔·古斯塔夫步枪厂研制,用于装备瑞典军队,曾向爱尔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出口。

目前,此枪早已停止生产,但瑞典军队仍在继续使用,枪长折叠状态时0.55米,枪托打开时长度为0.8米,空枪重3.4公斤,口径9毫米,初速每秒410米,有效射程200米,发射M39帕拉贝鲁姆手枪弹,有36发或50发弹匣可供选择,射速每分钟600发。

此枪非常有特点,枪管为一独立零件,拧下枪管护筒后,就可从机匣节套内抽出枪管,枪管护筒主体为一空心钢管,上面开有11个圆形散热孔,护筒前部顶端焊接有准星护翼和准星,准星可以调整风偏和高度。

日本百式冲锋枪:二战后期,日本唯一装备的制式冲锋枪,但数量非常有限,不足2万支,从外观判断应是德国MP18冲锋枪的高仿版本。

全枪产0.9米,枪重4.2公斤,口径8毫米,初速每秒330米,发射8x22毫米南部子弹,有效射程120米,由30发和50发两种弹匣,射速每分钟700发。

此枪是一支非常奇葩的冲锋枪,军部要求其有轻机枪功能,所以装上了两脚架;又要求其具备拼刺功能,所以又装上了一把军刺。

百式冲锋枪,是日本军部在其军队缺乏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在太平洋逐岛战争中,吃足了美国大兵手中自动武器大亏后,才开发的一把奇葩冲锋枪,但还没来得及经过战争的考验,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由于生产数量非常有限,又临近二战结束前才装备陆军,所以此枪非常冷门,有两脚架又有刺刀,是把奇葩的冲锋枪,又是一把传奇的冲锋枪。


芬兰索米冲锋枪:又名M1931式冲锋枪,是在M26式冲锋枪的基础上研发,保留了可卸枪管和拉机柄,枪机则是全新设计,全枪比M26更重,长度则缩短了4厘米。

全枪产0.87米,空枪重4.6公斤,9毫米口径,发射9 x 19毫米鲁格手枪弹,供弹方式为20和50发弹匣,或71发弹鼓,射速每分钟900发射,有效射程250米。

1940年,苏芬战争爆发,虽然此时芬兰军队只装备了大约1千支索米冲锋枪,但面对40万入侵苏军,芬兰官兵依靠灵活的战术,多次挫败苏军攻势,且造成可怕的伤亡,最终迫使苏联放弃了吞并芬兰的打算,M1931式冲锋枪在战争期间出了名。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图片均下载网络,对本文有不同意见,欢迎参与讨论。


国平军史


雷兴冲锋枪。提到二战美军冲锋枪,很多人只会想到汤姆逊和M3,但是实际上美军还有一款雷兴冲锋枪。当时战争刚刚爆发,汤姆逊冲锋枪产能不足,而且优先供应陆军,所以海军陆战队只能使用雷兴冲锋枪了。雷兴冲锋枪重量轻,但结构复杂,故障率也远比汤姆逊冲锋枪高,饱受基层士兵诟病。后来随着汤姆逊冲锋枪以及其他自动武器的补充,其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也有向苏联提供过一部分)。

闪电冲锋枪。这是波兰自行研制生产的一款冲锋枪。当时波兰已经被德国占领,波兰救国军开展袭击行动中十分需要火力,但是从德军手中缴获MP40十分困难,而英国提供的斯登数量不足,而且由于体积问题不便隐蔽携带。于是后来波兰救国军就自行研发了闪电冲锋枪,在后来的华沙起义中大规模使用过。该枪的总产量不高,不到1000支,但是这是在德国占领下的波兰生产的,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欧文冲锋枪。这是二战中澳大利亚自行研制的一款冲锋枪,最初澳大利亚计划使用英国斯登,但是恰好国产的欧文出现了,对比测试后认为国产的欧文性能更好,于是这就成了澳大利亚军队的制式冲锋枪。虽然外观不好看,但是性能可靠,得到了澳军士兵的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