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P2P理財的年化收益一般是在多少才比較安全?

劉賢齊


在今年的暴雷潮中,筆者總結是判斷理財安全不安全不能簡單通過年化收益率來判斷。

當年P2P平臺跑馬圈地的時候,年化收益18%-24%的平臺大把,後來這類平臺跑了一部分,剩下的為了表示自己不是騙子平臺(也有一部分為了利潤),開始降息,平臺利息普遍降低到10%-15%之間。到後來,市場認為安全的平臺利息不高於9%,慢慢大部分平臺開始繼續降息到9%年化以下。超過10%的平臺,都被投資者認為是不安全的平臺。

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

今天暴雷的平臺,好多都是幾十億甚至是上百億級別的,有銀行存管,年化利率也不高。但就是暴雷了,停業整頓的有,良心清盤的也在,但最終,人都找不到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首先,可以說,98%的平臺,即使是那些看起來規範的平臺,或多或少都有自融標,然後以旁氏騙局的方式維持資金的運轉,這個時候降息可以降低資金成本,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為了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平臺除了要維持行業標準的利息水平外,也會通過一些活動和宣傳,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而新投資者也會考察平臺的合規性,因此,即使是騙子平臺,也會盡量做好表面工程。

還有一些情況是,股權變更導致目的變更,很多平臺最初目的是想做好P2P這個業務的,前期也很花心思讓平臺合規化。但隨著監管趨嚴,合規經營利潤降低,一些平臺創始人開始尋求轉讓,新進來的股東往往帶著賺快錢的目的,於是,後期原本那些看起來規範、利息又不高的P2P平臺開始出現大量假標和自融的情況。

從當前政策力度看,未來,剛性兌付肯定會消失,P2P的借貸性質會明確,安全性將受到嚴重的挑戰。除非平臺真的做好風控準備,但嚴格的風控會導致成本偏高賺錢效應不明顯。在這個矛盾沒解決之前,筆者認為P2P沒有一個絕對的安全值。


星拾銀河


年化收益率只是產品的一個特點,我們可以從行業的平均水平來衡量有沒有異常,但是這個不能用來衡量P2P平臺是否安全,比平均水平低的不一定安全,比平均收益率高的也不一定就會雷。P2P的收益率只有一點是正確的,P2P反饋給投資者的收益率不能高於貸款標的的年利率,因為P2P的產品主要利潤還是利差。

從P2P標的的擔保措施來區分,P2P目前主要有淨值標、信用標、擔保標和抵押標,我們來舉個例子(圖片中的標的利率不具有時效性,僅為舉例示範)

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個圖,這三款1個月的信用標,標的的貸款年利率是13%和14%,那麼這個標的轉換成債權賣給投資者的時候,收益率是不可能高於貸款利率的,因為平臺還要吃掉一部分利潤,假如你發現某一款P2P理財產品年化收益比標的的貸款利率還要高,那首先這個標一定是個假標,很明顯不能投。

2018年P2P是一個大洗牌的一年,整體行業的平均年化收益率降低了不少在9%左右,在此之前P2P還出現過13%甚至15%以上的年化收益,而當時平臺並沒有暴雷,在年化收益普遍下降的今年反而雷了幾百家,所以年化收益不能作為衡量P2P安全與否的標準,要去看到一些實質性的東西,有一個起碼的瞭解,你要知道你的理財收益來自哪裡。

在整個行業都在暴雷的時間段,拿收益率去衡量產品安全性是一個很危險的做法,只有在行業洗牌結束,結束整合進入平穩期,P2P整體都合規的情況下才可以拿平均收益率去衡量一些產品有沒有異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