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各個王朝中,有沒有開國皇帝沒有辦成的事卻由繼位的皇帝辦成了?

鳶飛九天2018


每個朝代都有這樣的問題。

比如漢朝,帝一代劉邦同志豪氣干雲天,要進攻匈奴,結果被圍在了白登,靠走夫人路線才突圍 。打敗匈奴的工作就一直交到了漢武帝的身上。

唐朝李家起事時,曾經向突厥稱臣,開國皇帝李淵一直想打敗突厥,洗刷自己的黑歷史,但沒等他進行謀劃,家裡就出了玄武門兵變,這項任務自然落到了李世民的頭上。

李世民因此還嘲笑李淵。在我的專欄有寫,就不重複了,摘錄如下:

【在搬到改名為大安宮的弘義宮的第二年,李淵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唐朝軍隊大破突厥,斬殺義成公主,擒獲頡利可汗。

多年的恥辱終於得雪,聽到這個消息後,李淵突然嘆了一口氣。

“當年漢高祖被困白登城,此仇一直未報,現在我兒能滅突厥,我所託得人,何憂哉!”

這一天,李淵跟李世民以及大臣們在凌煙閣擺宴慶祝,喝到興處,李淵親自彈起了琵琶,李世民親自跳舞,大家在一起玩了一個通宵。

這當然是值得慶祝的大事,而在琵琶聲裡,誰能聽得出李淵的憂愁。

如果是我親自一雪當日的恥辱,該有多好!

三年以後,李淵竟然意外獲得了這樣的機會,貞觀七年的十二月,李淵突然接到邀請,李世民要在未央宮置宴。

這些年,李淵小酒經常喝,大酒很少喝,接到邀請後,李淵空著肚子就去了。去了以後才發現,突厥的頡利可汗也在座。

好嘛,當年你們攻我的地、奪我的民、要我的錢,現在也該付出點什麼了。喝了兩杯小酒,李淵又忘了自己退休老幹部的身份,下令頡利可汗起來跳個舞。這裡介紹一下,我們現在吃飯流行唱K,唐朝吃飯流行跳舞,還是邊吃邊跳,還有主人領頭跳,客人跟著跳的習俗,所以,也不能指責李淵不講民族政策,調戲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表場完舞蹈之後,南方的某位酋長也跑出來吟詩助興。

在音樂當中,李淵終於看到了他當年立志要達成四海一家的目標,於是,他大笑道:

“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淵已經很久沒有這麼開心了,甚至開心的有點過,忘了這裡的老大是誰。緊接著,李世民上前助酒,突然來了一句:

“四海一家,都是陛下教誨,不是我一個人辦得到的。”

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但要是認為李世民是個厚道人,那就太善良了。李世民還有下半句:

“當年漢高祖也跟太上皇在這裡喝過酒,漢高祖妄自尊大,我不會跟他一樣。”

李淵這才明白這個兒子為什麼這麼請來到這裡來喝酒。

要搞清楚這個原因,得回到八百年前,同樣在這裡舉行的一次宴會,那時的主角是劉邦跟他的父親。

在那場宴會上,劉邦在席上跟他的父親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

“早年您常說我不學無術,不能做好家業,比不上大哥,現在您老看看,誰的產業大?”

根據史書記載,劉邦以前是混社會的,經常不幹活,常常被父親罵不如他的二哥劉仲。也不知道劉邦被罵了多少次,當了皇帝都不忘了出這口氣。

知道了這個故事,大家自然明白了,李世民自比劉邦,而李淵就成了不會看人的劉太公。

父親大人,您看看,現在大唐朝四夷稱臣,海內歸一,要是李建成,他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嗎?

他不為當年的堅持而感到羞愧嗎?

李淵還以大笑,還能怎樣?皇帝都太上了,就只有大笑吧。

史官捕捉到了李淵的大笑,然後在史書上寫下上皇大悅四個字。

讀書人啊,笑離大悅的距離有時候比哭離大悅還要遠。

宴會結束後,李淵又回到了冷清的大安宮。他已經六十七了,他早就沒有了雄心壯志,也看淡了榮辱起落。他只想做一個平凡快活的老頭,

他有過輝煌、有過沒落、有過得意、有過無奈、有過快樂、嘗過痛苦……

這就是平凡的人生吧,就算帝王也逃不過這些詞語的禁錮,而如果在離開人世之前,李淵還有什麼意願的話,應該就是得到李世民的諒解。

他已經到了可以原諒一切的年紀,他已將玄武門前的那場慘案從記憶裡抹去,可他知道,自己的二兒子還在氣盛的年紀。

李世民的一次次羞辱,正說明他的內心還沒有得到平靜,他依然在怪自己當年沒有把太子之位傳給他。

他要過多久,才會明白自己的無奈?】

這是唐朝的事情,宋朝同樣有,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一直有個目標,就是奪回後晉時期賣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但他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先拿下南唐這些割據王朝後再北上。但中原基本統一時,大將又沒有動力了。他又想了一個用錢買的辦法,把平諸國得到的財富收集起來,跟遼國買燕雲十六州,如果對方肯賣就好,不肯賣,那就用這些錢招兵去奪。

可是,沒等趙匡胤實施這個計劃就死了,任務落到了他弟弟趙光義的身上,趙光義先是打北漢,拿下北漢後趁勢進攻幽州,結果大敗,坐著一輛驢車逃了回來。從此,宋朝都沒有完成奪回幽雲十六州的任務。

明朝也有任務,就是遷都,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從南京遷走,都派太子朱標踩了點,西安洛陽都是選擇,但他最終沒有去,等他的兒子朱棣造反奪了位,反而搬到了北京。

清朝就更加啦,他們的想法不就是入主中原嘛。

這個任務不但努爾哈赤沒完成,皇太極也沒完成,而是由攝政王多爾袞完成的。


腦洞歷史觀


開國皇帝沒有做成,由後來皇帝做成的大事在歷史上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西漢建立之初,漢高祖迫於情勢不得不和匈奴和親,西漢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重創匈奴,漢宣帝時期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後來的東漢,匈奴再次南侵,漢光武帝劉秀與之作戰,無法取勝,只好把雁門、代郡、上谷三個郡的居民內遷,直到漢和帝時期,大將軍竇憲領軍深入大漠,大破匈奴,徹底解決了匈奴問題。


這裡重點說說發生在宋朝的兩件:


1,宋朝滅北漢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按照心腹趙普制定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策略,消滅割據的荊南、後蜀、南漢等政權後,於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利用北漢皇帝劉鈞病死之機,大舉北伐,宋軍初期進展順利,直逼北漢首都太原城下。

宋太祖畫像


宋軍圍城三個多月,士卒大量染病,此時,北漢向遼國求援,遼國鐵騎南下,宋軍大敗,拋棄無數糧草器械,北伐失敗。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十月,平定南唐後,宋太祖派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軍馬北伐,宋軍與北漢軍和遼軍陷入膠著,這一年,宋太祖突然不明不白的去世,宋朝新皇帝宋太宗下令退軍。

宋太宗畫像

宋太祖終其一生也未能消滅北漢,直到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親率數十萬大軍北伐,包圍太原城,北漢小皇帝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至此,宋朝才大體完成了統一。


2,收復幽雲十六州


宋太祖有志於收復幽雲十六州,但始終無法消滅北漢,所以一直沒有采取軍事行動。


宋太宗攜滅北漢之餘威,北伐遼國,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卻在燕京高粱河畔(今北京西直門外一帶)被遼軍擊敗,太宗親臨戰場,中箭負傷,慌亂中乘驢車逃回,北伐失敗。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趙光義再次派遣大軍,分三路北伐,東路軍在岐溝關大敗,中、西二路亦南撤途中,遭到遼軍尾追共計,西路主將楊業負傷被遼軍俘虜,絕食三日而死,北伐再次失敗。


之後數十年,宋軍轉攻為守,遼國多次南侵,雙方各有勝負,直到簽訂“澶淵之盟”。


宋徽宗時期,宋朝和崛起的女真達成“海上之盟”,共同夾攻遼國,宋軍面對遼軍殘兵敗將,卻屢戰屢敗,最後只能求助於女真,女真攻克燕京等地,宋朝重金從女真手裡贖回幽雲十六州的一部分,雖然是花錢買的,但好歹也算是“收復”了一半的幽雲十六州,部分的完成了太祖和太宗的遺願。

宋徽宗畫像

在這次伐遼的戰鬥中,宋軍暴露出戰鬥力低下的弱點,女真發現這一點後,很快大舉南侵,滅亡北宋。


指縫間的歷史


我大中華漢唐就是如此,漢高帝劉邦唐高祖李淵就沒有解決北部遊牧部落匈奴突厥對中原的侵擾凌辱,兩朝開國之初都被匈奴突厥凌辱,因前朝戰亂剛平 ,故無力解決此擾,只能隱忍,實為大恥。漢唐二朝採取休養生息政策 ,待國力恢復,漢武帝對匈奴大張鞭撻,馬踏匈奴封狼居胥,匈奴聞漢則喪魂,遠遁苦寒之地西伯利亞,最終致支授首,呼韓邪跪降。唐太宗則一戰滅突厥,生擒頡利,唐高祖命頡利起舞。二朝都以雪國恥,揚我大中華之威。開國皇帝之願都經子孫漢武帝唐太宗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