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国各个王朝中,有没有开国皇帝没有办成的事却由继位的皇帝办成了?

鸢飞九天2018


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问题。

比如汉朝,帝一代刘邦同志豪气干云天,要进攻匈奴,结果被围在了白登,靠走夫人路线才突围 。打败匈奴的工作就一直交到了汉武帝的身上。

唐朝李家起事时,曾经向突厥称臣,开国皇帝李渊一直想打败突厥,洗刷自己的黑历史,但没等他进行谋划,家里就出了玄武门兵变,这项任务自然落到了李世民的头上。

李世民因此还嘲笑李渊。在我的专栏有写,就不重复了,摘录如下:

【在搬到改名为大安宫的弘义宫的第二年,李渊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唐朝军队大破突厥,斩杀义成公主,擒获颉利可汗。

多年的耻辱终于得雪,听到这个消息后,李渊突然叹了一口气。

“当年汉高祖被困白登城,此仇一直未报,现在我儿能灭突厥,我所托得人,何忧哉!”

这一天,李渊跟李世民以及大臣们在凌烟阁摆宴庆祝,喝到兴处,李渊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亲自跳舞,大家在一起玩了一个通宵。

这当然是值得庆祝的大事,而在琵琶声里,谁能听得出李渊的忧愁。

如果是我亲自一雪当日的耻辱,该有多好!

三年以后,李渊竟然意外获得了这样的机会,贞观七年的十二月,李渊突然接到邀请,李世民要在未央宫置宴。

这些年,李渊小酒经常喝,大酒很少喝,接到邀请后,李渊空着肚子就去了。去了以后才发现,突厥的颉利可汗也在座。

好嘛,当年你们攻我的地、夺我的民、要我的钱,现在也该付出点什么了。喝了两杯小酒,李渊又忘了自己退休老干部的身份,下令颉利可汗起来跳个舞。这里介绍一下,我们现在吃饭流行唱K,唐朝吃饭流行跳舞,还是边吃边跳,还有主人领头跳,客人跟着跳的习俗,所以,也不能指责李渊不讲民族政策,调戏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表场完舞蹈之后,南方的某位酋长也跑出来吟诗助兴。

在音乐当中,李渊终于看到了他当年立志要达成四海一家的目标,于是,他大笑道:

“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李渊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甚至开心的有点过,忘了这里的老大是谁。紧接着,李世民上前助酒,突然来了一句:

“四海一家,都是陛下教诲,不是我一个人办得到的。”

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但要是认为李世民是个厚道人,那就太善良了。李世民还有下半句:

“当年汉高祖也跟太上皇在这里喝过酒,汉高祖妄自尊大,我不会跟他一样。”

李渊这才明白这个儿子为什么这么请来到这里来喝酒。

要搞清楚这个原因,得回到八百年前,同样在这里举行的一次宴会,那时的主角是刘邦跟他的父亲。

在那场宴会上,刘邦在席上跟他的父亲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早年您常说我不学无术,不能做好家业,比不上大哥,现在您老看看,谁的产业大?”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以前是混社会的,经常不干活,常常被父亲骂不如他的二哥刘仲。也不知道刘邦被骂了多少次,当了皇帝都不忘了出这口气。

知道了这个故事,大家自然明白了,李世民自比刘邦,而李渊就成了不会看人的刘太公。

父亲大人,您看看,现在大唐朝四夷称臣,海内归一,要是李建成,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吗?

他不为当年的坚持而感到羞愧吗?

李渊还以大笑,还能怎样?皇帝都太上了,就只有大笑吧。

史官捕捉到了李渊的大笑,然后在史书上写下上皇大悦四个字。

读书人啊,笑离大悦的距离有时候比哭离大悦还要远。

宴会结束后,李渊又回到了冷清的大安宫。他已经六十七了,他早就没有了雄心壮志,也看淡了荣辱起落。他只想做一个平凡快活的老头,

他有过辉煌、有过没落、有过得意、有过无奈、有过快乐、尝过痛苦……

这就是平凡的人生吧,就算帝王也逃不过这些词语的禁锢,而如果在离开人世之前,李渊还有什么意愿的话,应该就是得到李世民的谅解。

他已经到了可以原谅一切的年纪,他已将玄武门前的那场惨案从记忆里抹去,可他知道,自己的二儿子还在气盛的年纪。

李世民的一次次羞辱,正说明他的内心还没有得到平静,他依然在怪自己当年没有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他要过多久,才会明白自己的无奈?】

这是唐朝的事情,宋朝同样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直有个目标,就是夺回后晋时期卖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但他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先拿下南唐这些割据王朝后再北上。但中原基本统一时,大将又没有动力了。他又想了一个用钱买的办法,把平诸国得到的财富收集起来,跟辽国买燕云十六州,如果对方肯卖就好,不肯卖,那就用这些钱招兵去夺。

可是,没等赵匡胤实施这个计划就死了,任务落到了他弟弟赵光义的身上,赵光义先是打北汉,拿下北汉后趁势进攻幽州,结果大败,坐着一辆驴车逃了回来。从此,宋朝都没有完成夺回幽云十六州的任务。

明朝也有任务,就是迁都,朱元璋一直想把都城从南京迁走,都派太子朱标踩了点,西安洛阳都是选择,但他最终没有去,等他的儿子朱棣造反夺了位,反而搬到了北京。

清朝就更加啦,他们的想法不就是入主中原嘛。

这个任务不但努尔哈赤没完成,皇太极也没完成,而是由摄政王多尔衮完成的。


脑洞历史观


开国皇帝没有做成,由后来皇帝做成的大事在历史上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迫于情势不得不和匈奴和亲,西汉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重创匈奴,汉宣帝时期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后来的东汉,匈奴再次南侵,汉光武帝刘秀与之作战,无法取胜,只好把雁门、代郡、上谷三个郡的居民内迁,直到汉和帝时期,大将军窦宪领军深入大漠,大破匈奴,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


这里重点说说发生在宋朝的两件:


1,宋朝灭北汉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按照心腹赵普制定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消灭割据的荆南、后蜀、南汉等政权后,于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利用北汉皇帝刘钧病死之机,大举北伐,宋军初期进展顺利,直逼北汉首都太原城下。

宋太祖画像


宋军围城三个多月,士卒大量染病,此时,北汉向辽国求援,辽国铁骑南下,宋军大败,抛弃无数粮草器械,北伐失败。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月,平定南唐后,宋太祖派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军马北伐,宋军与北汉军和辽军陷入胶着,这一年,宋太祖突然不明不白的去世,宋朝新皇帝宋太宗下令退军。

宋太宗画像

宋太祖终其一生也未能消灭北汉,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亲率数十万大军北伐,包围太原城,北汉小皇帝刘继元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宋朝才大体完成了统一。


2,收复幽云十六州


宋太祖有志于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始终无法消灭北汉,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宋太宗携灭北汉之余威,北伐辽国,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却在燕京高粱河畔(今北京西直门外一带)被辽军击败,太宗亲临战场,中箭负伤,慌乱中乘驴车逃回,北伐失败。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赵光义再次派遣大军,分三路北伐,东路军在岐沟关大败,中、西二路亦南撤途中,遭到辽军尾追共计,西路主将杨业负伤被辽军俘虏,绝食三日而死,北伐再次失败。


之后数十年,宋军转攻为守,辽国多次南侵,双方各有胜负,直到签订“澶渊之盟”。


宋徽宗时期,宋朝和崛起的女真达成“海上之盟”,共同夹攻辽国,宋军面对辽军残兵败将,却屡战屡败,最后只能求助于女真,女真攻克燕京等地,宋朝重金从女真手里赎回幽云十六州的一部分,虽然是花钱买的,但好歹也算是“收复”了一半的幽云十六州,部分的完成了太祖和太宗的遗愿。

宋徽宗画像

在这次伐辽的战斗中,宋军暴露出战斗力低下的弱点,女真发现这一点后,很快大举南侵,灭亡北宋。


指缝间的历史


我大中华汉唐就是如此,汉高帝刘邦唐高祖李渊就没有解决北部游牧部落匈奴突厥对中原的侵扰凌辱,两朝开国之初都被匈奴突厥凌辱,因前朝战乱刚平 ,故无力解决此扰,只能隐忍,实为大耻。汉唐二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待国力恢复,汉武帝对匈奴大张鞭挞,马踏匈奴封狼居胥,匈奴闻汉则丧魂,远遁苦寒之地西伯利亚,最终致支授首,呼韩邪跪降。唐太宗则一战灭突厥,生擒颉利,唐高祖命颉利起舞。二朝都以雪国耻,扬我大中华之威。开国皇帝之愿都经子孙汉武帝唐太宗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