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侯曉華教授專訪|功能性腸病的研究進展及治療管理策略

侯曉華教授專訪|功能性腸病的研究進展及治療管理策略

侯曉華教授專訪|功能性腸病的研究進展及治療管理策略

► 侯曉華教授

● ● ●

侯晓华教授专访|功能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管理策略

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腸病(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FBD),據《中國腸易激綜合徵專家共識意見(2015年,上海)》,IBS在中國普通人群的總體患病率為6.5%,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降低患者的生命質量。為探究FBD研究進展和臨床診療現狀,本報記者專訪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侯曉華教授,以IBS為切入點,請他介紹和分享FBD的發病機制研究、治療策略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進展及感悟。

記者

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FBD主要包括哪些疾病類型?IBS作為常見的FBD,其主要診斷原則和標準有哪些?臨床診斷現狀如何?

侯曉華教授

除了IBS,FBD還主要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功能性腹脹等,臨床目前的主要診斷依據是羅馬標準。FBD患者的胃腸道功能紊亂,但症狀表現卻不一而足,某一時段以腹瀉為主,某一時段以便秘為主、或是伴有腹痛、腹脹等,且經常是多種症狀表現同時存在,因此新的羅馬IV標準把FBD視為一個整體。

腹脹是臨床上“腹部不適”的主要症狀表現,2016年新出臺了羅馬IV診斷標準,以“腹痛”作為IBS的診斷依據,刪除了“腹部不適”。然而,羅馬IV標準的這項修改更加便於在世界範圍內臨床研究的有效開展,有利於統一臨床試驗受試者的入排標準,但修改後對臨床實際診療工作指導意義不大,尤其在中國不適用;我們做過一項調查,符合羅馬Ⅲ IBS診斷標準的170例患者中有61例因為僅有腹部不適沒有腹痛而不能按羅馬Ⅳ標準診斷為IBS。因此,我們學組建議在臨床診斷仍會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更多地參考羅馬III診斷標準。

從臨床實際工作來看,IBS在我國的發病情況及診斷現狀如何?

侯曉華教授

IBS的臨床是比較普遍,診斷其實比較容易,因其屬於功能性疾病,內鏡檢查都是陰性,故而目前的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症狀表現。對於病程較長的患者,在排除了年齡因素(40歲以上)、不明原因的發熱或黃疸、黑便、血便、夜間症狀等報警症狀後,基本可以診斷IBS。但是,IBS不至於對患者造成生命威脅,只會影響其生命質量,因此目前患者對於FBD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普遍不足,人群就診率大概只有25%;此外,對於臨床醫師而言,IBS的診斷本身並非難事,但常見患者以其他原因就診,如不仔細詢問病史會被誤診為其他功能性疾病,約有1/3的IBS患者被誤診為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近期有研究報道,中國人IBS治療滿意度僅有19%,主要是因為病人被錯誤的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因此,IBS的發生和就診情況並不容樂觀。在這裡我要再次強調“對於有上消化道症狀的病人必須要詢問是否有下消化道症狀,同時瞭解上下消化道症狀之間的相關性”。

目前對IBS的發病機制進展研究如何?有研究對IBS發病的“器質性”依據如腸屏障損傷、異常炎症狀態等進行探討,您對此如何看待?

侯曉華教授

臨床對於IBS發病機制尚無明確的研究結果,目前認為IBS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功能性疾病。國內外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內臟高敏感、胃腸道動力異常、腸道感染等均是IBS的重要發病因素。對於IBS的“器質性”改變的探討,部分學者認為IBS是低度炎症,主要存在於部分PI-IBS和IBS-D患者中。總體而言,對IBS的發病機制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

此外,IBS患者中大約40%~60%合併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因素,心理疏導也可以一定程度地控制和改善IBS症狀。飲食也是可能誘發內臟高敏感、引起IBS的重要因素。國外開展了飲食方面的相關研究,尋找IBS發作的可能飲食誘因並加以控制。有研究表明,食物不耐受可能通過腸道IgE或IgG免疫反應誘發內臟高敏感。我們對國內的情況也開展了相關調查,發現國人的飲食因素中,誘發IBS的主要是與食物的物理性質關係大,如生冷、辛辣和高油的食物;進一步的食物-抗體相關研究也正在開展,希望藉此從分子水平揭示IBS可能的發病機制。我們還牽頭了全國多中心臨床試驗,研究調節腸道菌群對IBS的改善作用,以期更好地實現IBS的管理和預防。

臨床對IBS常採用怎樣的治療策略?治療用藥現狀如何?

侯曉華教授

目前臨床對IBS沒有固定的治療方式,主要針對患者的症狀表現進行治療,干預策略主要分為藥物手段和非藥物手段。藥物的使用主要是針對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IBS症狀進行治療。當對症治療沒有收到預期效果時,也可嘗試抗抑鬱焦慮藥物進行精神治療,通過對患者身心狀況的整體調節,使患者得到好轉,恢復和提高其生命質量。

目前,內臟高敏感在IBS發病中的作用逐漸被證實,醫學界普遍認可內臟高敏感是IBS的核心發病機制,在IBS症狀表現和疾病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IBS患者內臟高敏感的原因尚不明確,也沒有明確的針對性藥物。研究表明,內臟高敏感與應激、腸道免疫、腸道微生態、食物等因素有關,主要表現在對刺激的感受性增強,與IBS患者症狀密切相關。

解痙藥對內臟高敏感具有較好的作用效果,也是臨床緩解IBS症狀的常用手段。解痙藥可通過阻斷膽鹼受體或鈣通道,舒緩平滑肌,減輕乃至解除IBS患者的疼痛感;同時,肌肉的鬆弛也會緩解內臟高敏感。臨床常見藥物如枸櫞酸阿爾維林等,均可以減輕消化道黏膜神經末梢的高敏性,緩解內臟高敏感,使IBS患者腹部疼痛或不適感得到緩解。

此外,西甲硅油等消泡藥物在臨床也經常使用,對內臟高敏感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緩解腹脹等症狀。複方枸櫞酸阿爾維林軟膠囊是這二者的複方製劑,含有阿爾維林和西甲硅油兩種成分,可以同時解決腹痛和腹脹兩種症狀,協同作用效果更佳。

IBS臨床症狀表現較多,發作時往往伴有症狀的重疊和反覆,患者一時症狀較重,一時又有好轉;且臨床上經常可見患者處於亞健康的狀態、存在一定的IBS症狀表現,但尚且達不到診斷標準,不構成IBS發病,這些都給患者的臨床用藥帶來一定困擾。因此,對於藥物的使用,不能任由患者根據症狀的表現隨意停用,需臨床醫師給予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患者教育。近期我們團隊還針對解痙藥在IBS治療中的應用開展了“按需治療”的相關研究,對入組患者分別予以長期給藥和按需給藥的處理,觀察不同用藥策略對於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為IBS的進一步個體化用藥、治療提供臨床證據支持。

總體來說,目前功能性腸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對於藥物的使用也更多是依據患者的個體情況,根據症狀對應地使用相應藥物。方便易用是臨床藥物設計的一個思路和方向,也是保障患者良好治療依從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複方枸櫞酸阿爾維林軟膠囊兼具兩種作用機制,為用藥提供了便利,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但是,臨床還是最看重藥物的治療有效性。該藥作用效果良好,相關研究也表明其可以更好地緩解腹部症狀,因此在易用性和有效性方面都具有良好表現。

請問您認為未來應當如何開展和加強IBS的管理?

侯曉華教授

IBS不存在“治癒”之說,因此,臨床更加強調通過科學的管理,將患者長期控制在靜止期,以減少IBS的發作。對於IBS患者的管理也分幾個層次,首先是認知治療,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通過排查誘因並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和調整,實現患者的管理。第二要儘量延長疾病的靜止期(緩解期),縮短疾病活動期,減少IBS對患者生活的影響。

患者教育和社會健康教育也很重要。目前大眾對功能性腸病的認識不足,就診率低,用藥依從性較差,就醫體驗和滿意度也不高。醫師通過細緻的患者教育,可以幫助用藥患者建立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增加治療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正確合理用藥,提高治療效果和就診體驗。此外,開展相應的健康教育,將IBS的臨床和基礎研究應用於指導大眾在用藥、飲食、情志等方面的管理,推進IBS的慢病管理工作,也有助於提升IBS患者生命質量。

侯晓华教授专访|功能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管理策略
侯晓华教授专访|功能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管理策略

侯曉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大內科主任、消化科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專長: 擅長胃腸疾病疑難雜症的診斷和治療,特別是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徵、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治有很深的造詣,熟練掌握各項內鏡下診斷和治療技術。 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中國醫師學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中華消化系病學會胃腸動力學協作組組長、湖北省消化病學會副主任委員。

擔任Journal of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臨床消化病雜誌》、《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誌》副主編,《中華消化雜誌》、《中華內科雜誌》、《中華胰腺病雜誌》等12個國內雜誌編委,是國際雜誌

Journa of Digestive Diseases ,Frontiers of Medicine編委,Digestive Diseasesand Sciences、Neurotransmitter、Neurogastroenterologyand Motility,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審稿人。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500餘篇,著作10部,主持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衛生部部屬醫院臨床學科重點項目,參與973項目一項,十一•五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一項。

侯晓华教授专访|功能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及治疗管理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