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十多年前,宣化退休工人楊煦和老伴開始迷上微型景觀木雕,他們靠著步量、尺量和目測,進行記錄、繪圖和測算,按1比100的比例將宣化幾座古城樓一一展現出來,用特殊方式詮釋著對家鄉的愛,記錄了古城宣化的發展變化。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因愛而雕

清遠樓、鎮朔樓、拱極樓、五龍壁、古上谷郡牌坊……十幾件微型木雕佔據了楊煦家的每一處空地,這些微型木雕擺在一起就是一個微型建築群。

楊煦是宣化二瓷廠的退休工人,現年68歲。在此之前,他沒有任何與木雕相關的工作經驗,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位退休工人和木雕結下不解之緣的呢?在楊煦說來,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是宣化人”。

楊煦是土生土長的宣化人,原來宣化城裡的建築都不高,坐在家裡就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這些老建築,對這些建築一直有著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

不足兩平方米的陽臺就是楊煦的工作間,一張舊木桌,成堆的工具:電鑽、磨棒、刻刀等等大小工具數十件。雖然楊煦從沒學過木匠,但是這麼多年來家裡的活都自己幹,門窗傢俱壞了也是自己琢磨著修,多少也有了一點木工基礎,這也讓他下手做微雕有了底氣。

幾年前,大新門投入建設。出於對家鄉的熱愛,楊煦和老伴王貽惠兩人每天都要從皇城橋南走到大新門的施工現場參觀一番,工程進展到什麼程度了?建成後的大新門是什麼樣子呢?這些都時刻牽掛著老兩口的心。“如果我用木頭雕刻一座大新門,你覺得怎麼樣?”在一次散步時楊煦這樣詢問老伴。“好啊,不過大新門還沒有建成,你不如先雕刻南門樓(拱極樓)吧。”

在老伴的建議下,楊煦真的開始投入到雕刻拱極樓的準備中,他從建材市場裡買來松木、椴木、乳膠、膩子粉、油漆等材料,還購買了大、小電鑽,鋸子、刻刀等工具,並把家中不足兩平方米的陽臺改成了一間小小的工作室。

勤能補拙

工作室建起來了,楊煦便每天投入到他的雕刻工作中,經常是足不出戶地雕刻。最長的時候楊煦連續3天都沒有下過樓,3天后他終於出門了,卻是直奔著拱極樓而去,因為他忘了拱極樓上的窗欞是什麼樣子的。

為了做得更逼真,楊煦和老伴兩人經常買票上拱極樓參觀,一邊看,一邊拿本畫,隨身還帶著盒尺,隨時測量尺寸,因為他要做的木雕是要完全按照拱極樓的尺寸同比例縮小的。測量完,老兩口就畫成圖紙,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數字,門樓的高度無法測量,老兩口便站在門樓下,測量一塊磚的尺寸,然後一塊一塊地數,得出高度。

因為需要不停地測量,一般遊客參觀20分鐘就結束了,楊煦老兩口卻要在上面呆上兩個多鐘頭,由此也常常被管理人員誤會,鬧出了不少的笑話。一次管理人員見這老兩口一呆就是幾個小時,有點不放心,就跟過來看,見楊煦和老伴兩人正在門樓上摸著磚縫數磚呢,便說:“你們摳什麼呢?不要把牆摳壞了。”“沒有,我們只是數數這面牆到底有多少塊磚高。”楊煦急忙解釋。

為了方便觀察,楊煦特意購買了一部數碼相機,需要做什麼就拍什麼,樓頂的一個角、一扇窗、踏步的形狀……在楊煦的相機裡存儲的沒有一張完整的南門樓照片。

楊煦說:“我當時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做成功,所以有人問起來,也不敢說,就連朋友們也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是想等到做出個像樣的木雕來再拿出來給別人看。”

一年後,楊煦的木雕拱極樓完工了,可是在他眼裡,他的這個作品並不合格,於是他花費了一年多時間製作的第一個作品木雕拱極樓就這樣被“雪藏”了起來,而拿出來參展的木雕清遠樓已經是楊煦的第三個作品。

樂在其中

因為經常使用銼子,楊煦另一隻手的拇指只有半個指甲,那半個早被挫子挫掉了。製作大境門門口的兩個武將時,兵器要握在手裡,手中間得打一個洞,洞非常小,老是打壞,打壞了一個洞,就得重做一個小人,就這樣一連做了四五個小人才把這個洞打好。

楊煦夫婦想雕五龍壁,但是五龍壁在老宣化師範院裡,他們生怕被拒絕入內觀看。巧的是,看門人正是楊煦的老工友,他們這才舒了一口氣。

木雕清遠樓是楊煦夫婦的經典作品,椴木的樓頂、松木的平臺,風鈴、走獸、窗欞、斗拱、兩扇門一應俱全,每一條青磚縫都仔細地勾勒出來。仔細看進去,還可以看見這座木雕清遠樓裡面還有一口大鐘,彷彿在訴說著宣化悠久的歷史。這座木雕在宣化區首屆手工藝大展中榮獲金獎。

經過雕刻拱極樓的事,楊煦總結出了製作經驗,比如平臺最好是用松木做,厚實,樓頂則要用椴木,方便截段兒,油漆要刷3遍顏色才勻,風鈴上要穿上小孔才更真實……經常幹到次日凌晨兩三點,一干就忘了時間。微雕是嚴格按照一比一百或一比二百的尺寸製作的,一絲也不能錯,錯了就得重來,有時候幹了一個星期白乾了,重幹。

有了這些經驗,楊煦開始著手雕刻大新門。這一次他雕刻的不僅是門樓,還配上了大新門前的廣場,草坪、花壇、石頭獅子,惟妙惟肖,在門樓過道里,楊煦還特別安放了兩輛小汽車,拿相機一拍,活脫脫就像是大新門的實景。這可樂壞了楊煦,從沒想到自己竟有這樣的一雙巧手。興致高了,楊煦又相繼雕刻出了清遠樓、鎮朔樓,至此,宣化的四座城樓楊煦已經都“雕刻”一番,可這已經花費了3年多的時間。唯一遺憾的就是他的木雕拱極樓還“不入眼”,於是,楊煦又開始再雕拱極樓。

雕刻古上谷郡牌坊也是非常費勁的,因為上面的花紋非常細緻,還是縷空的,簡直就是繡出來的。最後是上面的題字,楊煦覺得自己的字不好,還專門請來了專業人士給題寫了“古上谷郡”幾個字。加上畫龍點睛的幾個字後,這個木雕微型牌坊立刻靈動起來,彷彿古上谷郡牌坊真的被搬了過來。

追求永不止步,以後楊煦夫婦還想雕刻立化塔、玄空寺等宣化古蹟,要雕盡宣化的名勝古蹟,以這種方式表達一個宣化人對宣化的熱愛。

“我最遺憾的就是自己為什麼沒有早一點開始製作木雕,如果現在能讓我年輕20歲,我一定會走遍中國的名勝古蹟,雕刻出我心中的中國。”楊煦說。

除了微雕外,楊煦的妻子還做了不少豆畫,牛馬豬羊,惟妙惟肖。楊煦則喜歡打揚琴、拉二胡,沒事的時候拉上一曲,自得其樂。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精神文明創建」宣化楊煦夫婦十年雕出個家鄉微型古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