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人民日報記者調研貴州:扶貧資源使用 拒絕花架子

人民日報記者調研貴州:扶貧資源使用 拒絕花架子

一些地方在脫貧攻堅中,“有的為了儘快見到‘扶貧效果’,把扶貧資源集中用到少數人甚至非貧困戶身上”;“有的地方在移民搬遷中,硬性規定每年要完成的搬遷人數並逐級下達,導致‘急就章’式搬遷後資金、土地矛盾顯現”。

如何實事求是地看待和追求“扶貧效果”?扶貧資源該如何科學使用?如何謀劃在前,科學確定移民搬遷規模、目標任務和建設時序?記者日前走訪了貴州多個州縣的貧困戶和一些易地扶貧搬遷的新家園。

扶貧效果不能“堆盆景”

“光好看不頂用不行,效果要實打實”

人民日報記者調研貴州:扶貧資源使用 拒絕花架子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食用菌產業園區,一個個大棚整齊排列,灑雨鎮下龍村的裴心國終於有時間坐下來盤算一下今年的收入:“兩個棚淨利潤將近10萬元,脫貧沒問題。”

2017年初,在外打工多年的裴心國聽說家裡發展食用菌種植,想回來看看但心裡又沒底:沒錢沒技術,能不能幹成?“一個大棚能上1.6萬根菌棒,4塊錢一棒從公司買,政府出2.5元。收菇後,公司扣除1.5元的成本,剩下的是純利潤,額外開支也就是水電費。”扶貧幹部的一番解釋,讓裴心國堅定不少。

“別小看政府補貼的兩塊五毛錢,它起一個槓桿作用,既能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也能解決貧困戶沒有資金的難題。扶貧項目光好看不頂用不行,效果要實打實,得讓貧困戶實實在在受益。”安龍縣農業局農業園區辦負責人張勇說。

2017年4月,裴心國租了兩個大棚,熱火朝天干起來。“一個月給菌棒注一次水,注意控制大棚溫度就好。”6月開始,香菇進入盛產期,看著每天都在往上冒的香菇,裴心國很激動:“剩下的就是每天撿菌,一個菌棒產菇1.5至1.8斤,公司以每斤4元的價格收購,最多的一天撿了2000多斤菇,很有搞頭。”

“這裡氣候適宜,食用菌種植技術要求不算太高。扶貧資源怎麼用,效果行不行,不是項目越大越好,得讓鄉親們評判,決不能擺花架子。”安龍縣負責同志說,去年食用菌產業帶動全縣5000農戶1.9萬人實現脫貧目標,其中精準貧困戶4000戶1.52萬人。據介紹,不僅在園區,縣裡已經在多個鄉鎮建起了大棚,農戶在家門口也能種。

扶貧資源不能“壘大戶”

“既考慮共性問題,又兼顧個性需要”

人民日報記者調研貴州:扶貧資源使用 拒絕花架子

記者在多地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對待扶貧資源有著不同的做法,有的不顧貧困地區的個性需求,搞平均分,精準度不夠;有的為了早見效,圖一時摘帽,把資源集中用到少數地方、少數人身上。這些都是扶貧工作不務實、不紮實、不真實的體現。扶貧資源該如何科學精準地分配使用?

走進盤州市盤關鎮賈西村,剛從刺梨園區下班的村民瞿玉克聽說記者來採訪鄉親們的脫貧情況,急忙招呼到家裡坐。

“上頭有好政策,但我們還要看裝進自家兜兜裡的。”瞿玉克拿出一個資料袋,裡面有股權證、分紅本、務工工資單,“6畝地入股合作社種刺梨,每年保底分紅2400元;‘特惠貸’貸了5萬塊,一年分紅3000元;財政扶貧資金分紅600元;我和老伴兒在園區打工,一個月工資加起來2500元。一年下來,能攢下不少錢。”

既有入股分紅,又有工資收入,還有相關補貼,為啥現在的收入種類有這麼多樣?

瞿玉克所在的賈西村,4年前還是深度貧困村。2015年,盤州所在的六盤水市推開“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扶貧資源被激活。

“整合各類資源,以股份合作為核心,以股權聯結為紐帶,引導貧困戶參與發展,把分散的人、地、錢資源集中起來,既考慮共性問題,又兼顧個性需要,確保扶貧的精準性。”盤關鎮“三變”辦主任何正國說。

盤關鎮以賈西村為核心區,聯合海壩村、茅坪村等7個貧困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總社。公司參股介入,組成天富刺梨產業園區。7個村級合作社作為分社加入總社,形成“公司+總社+分社+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

有限的扶貧資源既沒有簡單平均化地“排排坐,分果果”,更沒有“壘大戶”、用在少數人身上。聯產聯股聯心,在賈西村,584戶1691人入股村級合作社,入股率達81.1%,其中120戶貧困戶258人全部入股。

賈西村村支書龍濤介紹,“三變”改革整合涉農資金,目前已將320萬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給120戶貧困戶,實現資金分紅7.2萬元,戶均增收600元。同時將符合政策條件的29戶貧困戶的“特惠貸”資金145萬元,整體打包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戶獲得6%的入股分紅。目前已實現分紅8.7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

移民搬遷不能“急就章”

“搬家前來考察過,住著心裡有底”

人民日報記者調研貴州:扶貧資源使用 拒絕花架子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佈的《中國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白皮書顯示,2016年和2017年已順利完成589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今年將再實施約280萬人的搬遷建設任務。很多群眾故土難離觀念很重,易地扶貧搬遷如何有序推進,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臨近傍晚,貴州安龍縣九龍小區裡,居民吳正院經營的小吃攤忙碌了起來。“這裡不錯,附近啥都有,方便。”一年多前,吳正院一家六口人搬進了小區。老家離縣城有60公里,一棟破瓦房,喝的是水池裡儲存的水。

搬遷並不是易事:既有老人進城是否適應的困擾,又有進城以何為生的焦慮。但吳正院心裡是有底的,因為搬之前,她認真考察過。

那天下著毛毛雨,一輛大巴車拉著吳正院和村裡的其他幾十人,一起向新家出發。這不是正式的搬遷,而是先來看看未來可能生活的地方。車在一排嶄新的住宅樓前停下了,老鄉忙問:“在這裡停下幹啥?”

“家”到了,不是想象中孤立的幾棟房子,各類商鋪已經開張,一片繁華。附近有教育園區,學校已經入駐。產業園區裡工廠已經開始生產,廠子門口貼滿了招聘公告。

“新家到底好不好,靠老鄉們親眼看、口口相傳,比干部說得天花亂墜效果好。”安龍縣移民局局長劉興安說,“縣裡先根據環境容量、生產力佈局規劃小區,再確定易地扶貧搬遷人數規模及分佈;先摸清家庭結構和群眾住房需求,再精準建設各安置新區房屋數量和戶型;先確保有穩定崗位、穩定收入後,再組織搬遷。”

“不能‘急就章’,也不能湊任務,而要超前規劃,逐步推進。”劉興安說,確定搬遷人數後,沒有一下鋪開,而是先少一點、穩一點。以城北安置區為例,一期項目中,2016年搬遷了26戶92人,2017年搬遷194戶,1000人入住,正在修建的二期工程可容納1萬人入住。

對搬遷後的生活是否滿意,從吳正院說起收入時靦腆的笑聲中可窺見一二:“小攤一天有200元左右收入,能顧上家,也不累。”

華燈初上,吳正院忙碌著,人們陸續回到移民新小區。屋裡明亮的燈光,鍋裡冒著的熱氣,傳來陣陣暖意。

人民日報記者調研貴州:扶貧資源使用 拒絕花架子

來源|人民日報

編審|林茂申 彭奇偉

(轉:當代先鋒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