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些人分數明明能上北大清華,卻為什麼偏偏要去別的大學呢?

半夜三更和鬼玩


有些人分數明明可以上清華北大,卻去了別的大學,這裡“別的大學”,在內地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此外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清華北大被過度吹捧,國內一流沒錯,但國際上只是30到50名的水平,落後於同屬亞洲的東京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香港特區的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因為清華北大過度迎合市場需求,重視應用學科而忽略基礎學科,就如同沙灘上蓋房子,房子越高就越不穩固。


中國學風最好的大學,當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許是遠離一線城市的燈紅酒綠,也許只是因為數十年的優秀傳統,中科大確實能坐住冷板凳。面對市場的誘惑,中科大始終堅守底線不擴招,始終保持高精尖和小而美的辦學模式,堅持以研究為導向,而不是以市場為導向。

所以,放棄清華北大而選擇中科大的學生,很佩服他們的勇氣和眼光,這是專注於科研的不二之選。清華北大匯聚了全國的學霸和狀元,卻從沒有獲得一個諾貝爾獎,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香港大學不斷在治療癌症、艾滋病領域取得突破,而清華北大醫學院的學生還在忙著發論文,這同樣值得反思。

無論是清華北大、中科大或是香港大學,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學。只希望從事的研究能以科學技術為導向,而不是以市場為導向。我們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市場,足以支撐起全領域的研發需求,但缺少的只是對科學技術的執著。

以前很多喜歡理工科的高考狀元都去了中科大,但現在卻變得很罕見,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清華北大。導致頂尖學霸學金融,中等學霸才去搞科研。總之,我們到底什麼時候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經濟管理學院不再是分數線最高的時候。


堅果旅行


到了北大清華的分數線,卻退而求其次,選擇其他學校,這種情況應該來說並不罕見。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下,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希望也能給一些成績拔尖的學生填報志願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眾所周知,北大清華作為唯二的兩所頂尖院校,它們的招生數量在各省可謂屈指可數。有人說在北京,閉著眼睛也能上清華,這實際上一種不瞭解情況的說法——每年北大清華在北京的計劃數,也只有一百多人而已,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幾千上萬個。

而在其他省,這種情況更加嚴峻,以中部省份湖南安徽為例,理科的話,清華只有幾十個,北大隻有不超過二十個,加起來也就是區區六十人(當然,這個數字每年都有浮動,但是出入不大)。

什麼概念呢?

就是說,全省那麼多王牌中學,那麼多優秀學生進行選拔,組建成一個全省的重點班(也就是幾十萬人中的前60名)。

但實際上,你會發現,每年的投檔線,北大清華的錄取最低分要遠遠低於它的計劃數排名。

什麼意思呢?我來給你解讀一下。

比如北大清華今年一共招60個,全省第60名的成績是675,那麼實際錄取分數線,往往在650分以上。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很多第40~第60名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北大清華,而填報了其它學校的志願,這就造成了北大清華分數線的下降。

那麼,這些原本可以上清華北大的學生,為什麼會放棄北大清華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1.雖然能上北大清華,但是不能報考自己喜歡的專業。

你會問?他們怎麼知道,自己喜歡的專業不能報?因為北大清華的招生組和其它學校不一樣,他們都是第一時間就要到了全省前100名的電話,然後為了避免撞車,他們總是會提前通氣,本著分高先報的原則,在正式填報之前,就摸了底,並且把情況告訴範圍之內的考生。

熱門專業就那麼幾個,所以如果你分數不高的話,肯定是輪不到你的。因此的話,退一步海闊天空,情願選擇復旦交大浙大之類的次一級學校,搞個熱門專業,對現實更有幫助,北大清華畢竟只能光鮮一時。

但是還有一種情況除外,就是你喜歡的專業,恰好是大家不感興趣的冷門專業。比如北大考古學之類的,你就不用擔心。

2.北大清華的培養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不符合

比如搞基礎科學研究,這兩年有個很厲害的大學,叫做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專項撥款,師資科研資源強大,都是兩院院士參與的,甚至住宿環境也優於北大清華。很多消息靈通的考生,一心想投身科研的,就會選擇這個學校,比如前兩年山東省的理科狀元,他的興趣就是理論物理研究。

再比如搞金融的,復旦在上海,區位優勢臨近陸家嘴,家裡也有在上海的關係,就自然選擇復旦。

3.其它現實原因

比如戶口問題,這個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但是一度出現過。馬化騰當年高考成績也很好,已經達到清華分數線,但是他覺得特區戶口更值錢,就選擇了本地大學。

劉強東92年高考680多分,可以穩進清華北大,但是一心想造福人民的他,因為班主任忽悠,選擇了中國人民大學,字面上似乎最為接近,結果後來證明是填報志願大大失敗。

總之,北大清華,在很多人的眼裡,是光宗耀祖的,但問題是真的從實際出發,每個人的選擇又不盡然相同。

堅持優質原創,分享我的經歷和見解。如果您喜歡我的答案,就請點贊和關注,並在評論區發表高見吧!


佩子臨


首先,有學生是不喜歡來北京的,這裡面會有很多個人因素,例如更想去上海,或者說要去自己喜歡的人所在的城市,等等……其次,分數能上清華北大,只是說分數夠了這兩所學校的提檔線,但是最終能否真正被錄取並不非常確定。再說,分數夠了,也能被錄取,但是不意味著你可以在裡面錄到一個好的專業,如果最後被歸檔到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冷門,而且你也沒有太大興趣的專業,就得不償失。

如果是上面的情況,那還不如去一個錄取分數線沒有清華北大高,但是也非常不錯的學校,例如人大、浙大等等,挑選專業時可選擇的餘地更大。現在隨著就業趨勢越來越不明朗,其實很多時候,選對專業比選對學校更重要。

插一嘴,我畢業的高中在省內還算是挺好的,所以很多學生的高考分數其實都是夠清華北大的,甚至超出了一大截,但是最終很多人都更願意選擇去香港的名校,因為最近今年香港、澳門的一些好大學在國內的招生力度越來越大,和 清華北大已經形成競爭態勢,所以難免學霸們會更願意考慮,是否要去另一個體制的地區去感受一下教育氛圍。

說回清華北大,如果你從中學時代就一直都是學霸,高考分數也很高,這倆學校無疑是很好的選擇,但是一些成績相對來說不是頂級高分的人,可能進去之後會覺得非常壓抑。因為和高中時代不同,兩所學校裡都是高手雲集,所以很多人進去之後會顯得不是那麼有優勢。我就認識一些人,進入清華北大之後就覺得自己沒有那麼突出了,身邊很多人都比自己在成績上藥更優秀,所以大學四年過的都很有落敗感,人也會沮喪。這樣的情況下,做出其他的選擇也不一定會是壞事吧。


Y小姐


這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趨勢,達到了北大清華錄取分數線,卻沒有去北大清華,而選擇了其他大學。但這種現象雖然有,但不是很普遍,大部分高分考生還是選擇了清華和北大。

以清華和北大在北京理科錄取分數線為例,今年北大提檔線是686分,清華是685分。而685分以上的考生總數是305人,北大清華在京統招的理科計劃總數是267人。在考後出分填志願的情況下,位次在306至278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估算自己可能不會被錄取,肯定有人沒把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志願,而選擇了其他大學。

還有一種可能性,有的考生明知道的自己位次很高,衝北大清華很有希望,但是在志願選擇時放棄了第一志願填報清華和北大,選擇了其他大學。只主要是考生把專業作為自己的第一邏輯。前兩年,有位考生一直盯著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教授,高考後,他的分數達到清華和北大的分數,但是他選擇了上交大。

將來,新高考實施的是專業優先原則,類似於這種反常現象還是會出現的,有可能會越來越多。


編外教育參謀


有些人分數明明能上北大清華,卻偏偏要去別的大學,主要是他們要去學習強勢的專業!

比如如上圖所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雖然有最多的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但是,在具體一些學科上,她們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如果你想學習信息與通信工程,並且有志於去電信系統供職,那麼其實你以高分進入北京郵電大學就比進入北京大學要更合適。因為,從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環節,你獲得的東西要更多。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在農學方面有所建樹,中國農業大學的眾多和農業相關的專業也是比北京大學更好的選擇。

所以,選擇大學的時候,更多的是要尋求專業發展,而不是像選擇高中一樣必然會有市重點強於縣重點的這樣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和院校,即使不是北大清華也照樣可以取得巨大成就。袁隆平院士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他也不是出身於名校,但是因為專業對口,又對自己從事的雜交水稻事業孜孜以求,從而成為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


地震博士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無可否認清華北大的實力在中國高校中是實力最強的,但是並不是全部專業都是最強的。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擅長領域。北大和清華是綜合性的大學,綜合實力當之無愧是中國最強的。他們也是最為知名的,很多沒有特定的專業喜好的高分的同學就是報這兩所頂級高校。而且他們最為知名,在就業上也最有高校優勢。

有一些學校雖然綜合實力不如起清華和北大,但是在某些專業上是會超過這兩所頂級高校的。一些對專業有著強烈渴望的同學就會先選這個專業最強的學校,尤其是分數很高的同學,他們如果喜歡某些專業,就會先選專業再選學校。

他們更為注重的是獲取相關專業最先進的知識,而不是選取最為知名的大學。

當年,雷軍以超過清華北大的分數考上了武漢大學,主要是武漢大學最早實現學分制,積累夠了學分就能夠畢業。當年的雷軍也很爭氣。橫掃全部獎學金,第一寫的程序成為下一屆學生的教材,同時還大二的時候就準備好了畢業論文。

劉強東上大學的時候也是先選專業的,他當時的理想是當官,為人民和鄉親服務,然後就直接報了中國人民大學。

當然,清華北大本身是一個非常好非常好的選擇,只不過還輪不到我們這種分數差得元去選擇。

對吧,說起來就一把辛酸淚。


太平洋電腦網


選一個好學校固然很重要,但選擇一個適合自己、自己喜歡專業才是最根本的,最好的大學帶給我們很好的學習環境,但專業才是以後安身立命最重要的東西。

而最好的大學它一般指的是綜合實力,它的個別專業卻不一定是全國高校中最厲害的。當然,清華北大也是如此,比如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 北京師範大學的地理學、上交大的臨床醫學、人大的公共管理與新聞傳播學、武大的馬克思主義、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等,北大清華就比不了。

選專業比選學校更為重要,專業才是你以後真正幫助你生活的東西。

再者,選擇一個學校也是個人愛好,有的人他就喜歡去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一些南方城市的大學。

在那個城市上大學非常重要,四年的大學生活,也是感受這個城市的四年,選擇自己喜歡和嚮往的城市也是非常不錯的。

再次,北大清華在錄取時,會有一個比例問題,各省份間會存在微弱的差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的分數上了清華北大地分數線,也有可能錄取不上。

最後,選擇去哪個學校,最重要的是看高考成績,但並不是成績決定一切,去哪個大學,其中因素也不是單一的,其中會牽扯到個人愛好、發展機會、文化心理、感情等因素。當然,如果還有哪些問題,歡迎和我交流,聯繫方式見下。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優學優考策略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當年高考成績七百三十多分,明明可以選擇清華北大的任意專業,卻選擇了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深圳大學計算機系;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宿遷當年的高考狀元,卻放棄清北去人民大學社會系;小米創始人雷軍,高考成績蓋過同一屆考入清華、北大的一批學霸,但他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

眾所周知,清華、北大是所有高校中的泰山北斗,堪稱絕代雙驕,每個地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考狀元、榜眼、探花都會選擇清華或者北大。如果國內選拔兩所最頂尖的高校,非清華、北大莫屬。若有人對你說:他是清華或者北大畢業的,請你認真觀察一個細節——這個人在自報母校的時候必定會腰板瞬間挺直了不少,仿若身影在瞬間突然變得高大了一般。

在很多人的思維定勢中,總有這麼一種想法:“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清北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但是,並非每一個學子都對清華、北大情有獨鍾。至少,那些神級天才從來都與“從眾”這兩個字絕緣。在那些牛人看來,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入清華也好,北大也罷,都很可能會因為競爭太過激烈而在專業上被調劑。當然,一些學霸可能為了面子也會接受調劑,畢竟清北的招牌在就業之時可以對自己所學的冷門專業起到“高斯模糊”的作用,清華、北大出來的畢業生從來都不愁找不到工作。


那麼,那些明明可以報考清華、北大的學子,為何選擇其他高校呢?

首先,那些剛好踩線而沒有十足把握被清北錄取的學子,他們會下意識間在填報志願時縮手,因為在平行志願的情況下一旦被清北退檔,就很可能和其他一本中的頂尖高校無緣(從填報清華或者北大的志願投檔到被其退檔,所花的時間差不多要走一週到十天左右,而如果浪費了這寶貴的10天時間,其他頂尖高校的投檔差不多塵埃落定,後續的平行投檔很可能希望渺茫),很可能只剩下進入二本學校的選擇權,這一點對於廣大學子而言,打擊是致命的。

其次,清華、北大的所有專業並非都是在國內排名第一的存在:協和醫學院的醫學專業可以秒殺清北醫學系,中科大物理學系傲視清北物理學專業,同濟的土木工程專業清北比不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學專業清北望塵莫及……同樣是985工程院校,選擇一個好學校不如選擇一個好專業,其他頂尖大學的王牌專業同樣能締造大部分學子的王牌人生。

第三,清華、北大雖然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但逼格如此之高的兩所高校並非所有的專業都有開設,譬如有些人想學挖掘機,清北就沒有這種款式的專業,想學挖掘機的學子自然對清北忍痛割愛,去其他高校深造。

明明在分數上能上清華、北大,卻棄清北而改選其他學校,若還有其他原因,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高見,謝謝。


微雨潤苗


北大、清華是令人嚮往的學校,能夠考上,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家庭和學校都是莫大的榮譽!然而,北大清華也需要去各地“搶”生源,有些理性的學生和家長,會做出其他的選擇,我曾經就帶過這麼兩個學生。


高同學,學生會主席,成績優異,能力突出,前些年學校有“校長實名推薦”上北大的機會,但是這孩子堅決不去,因為他的目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我問他為何不去?他說小學時候,正是中美撞機事件刺激了他要為中國航空航天做貢獻,我聽了,肅然起敬,堅定支持,最後被北航錄取!

李同學,精通小提琴演奏,據說參加商演,都是按秒收費,通過清華大學降至重點線錄取的資格,但是因為不能自由選專業,最後去了浙江大學!

當然,還有的學生去了香港的大學。

當你有足夠實力,才有選擇的資本!作為老師,我很佩服這些做出自己選擇的學生。


贏在高三


這個問題有一種原因就很好解釋,就比如某一個人他說:我己經登上珠穆朗瑪峰啦,我己經到達這個高度了,足以證明我的實力了,這種人他努力拼博,要的就是一個成功的感覺。但是他是否適合繼續在這個高度上發展生存下去呢?這個還是要因人而異吧,如果讓他感覺到這個高處不勝寒,並不適合於他的繼續生存發展,如果還有一個別的地方土壤更適合於他的生長髮育,並能結出碩果累累,那又何樂而不為呢?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嘛。就像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當年高考成績730多分,本來可以清華北大任意上,可他卻偏偏選擇了既非958又非211的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可是馬先生後來照樣開創了騰訊網絡公司的一個若大的商業帝國,請問現在在我們中國有幾個人能和馬化騰可比肩的呢?

一個人考上一所理想中的大學,那也只能證明你剛剛成功了一小步,後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程要走,還需要你繼續努力,好好的把握。千萬別偏離了方向,否則,照樣功虧於潰,就像那個北大畢業後,去賣豬肉的陸步軒,剛開始輿論是鋪天蓋地的,嘲笑聲是遍地開花,但是,人家那個賣豬肉能是一樣的賣豬肉嗎?一般人賣豬肉是擺攤賣,而他開的是國際連鎖賣豬肉公司,這能是一樣的層次嗎?現在他不是照樣用他自己成功的典範來堵那些輿論人的嘴巴了嗎?所以說:每一個人的成長成功的道路也不能一概而論,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聰明最理智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