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些人分数明明能上北大清华,却为什么偏偏要去别的大学呢?

半夜三更和鬼玩


有些人分数明明可以上清华北大,却去了别的大学,这里“别的大学”,在内地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此外就是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清华北大被过度吹捧,国内一流没错,但国际上只是30到50名的水平,落后于同属亚洲的东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香港特区的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因为清华北大过度迎合市场需求,重视应用学科而忽略基础学科,就如同沙滩上盖房子,房子越高就越不稳固。


中国学风最好的大学,当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许是远离一线城市的灯红酒绿,也许只是因为数十年的优秀传统,中科大确实能坐住冷板凳。面对市场的诱惑,中科大始终坚守底线不扩招,始终保持高精尖和小而美的办学模式,坚持以研究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

所以,放弃清华北大而选择中科大的学生,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眼光,这是专注于科研的不二之选。清华北大汇聚了全国的学霸和状元,却从没有获得一个诺贝尔奖,这是值得反思的事情。香港大学不断在治疗癌症、艾滋病领域取得突破,而清华北大医学院的学生还在忙着发论文,这同样值得反思。

无论是清华北大、中科大或是香港大学,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学。只希望从事的研究能以科学技术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足以支撑起全领域的研发需求,但缺少的只是对科学技术的执着。

以前很多喜欢理工科的高考状元都去了中科大,但现在却变得很罕见,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清华北大。导致顶尖学霸学金融,中等学霸才去搞科研。总之,我们到底什么时候能建成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管理学院不再是分数线最高的时候。


坚果旅行


到了北大清华的分数线,却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学校,这种情况应该来说并不罕见。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下,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希望也能给一些成绩拔尖的学生填报志愿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北大清华作为唯二的两所顶尖院校,它们的招生数量在各省可谓屈指可数。有人说在北京,闭着眼睛也能上清华,这实际上一种不了解情况的说法——每年北大清华在北京的计划数,也只有一百多人而已,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几千上万个。

而在其他省,这种情况更加严峻,以中部省份湖南安徽为例,理科的话,清华只有几十个,北大只有不超过二十个,加起来也就是区区六十人(当然,这个数字每年都有浮动,但是出入不大)。

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全省那么多王牌中学,那么多优秀学生进行选拔,组建成一个全省的重点班(也就是几十万人中的前60名)。

但实际上,你会发现,每年的投档线,北大清华的录取最低分要远远低于它的计划数排名。

什么意思呢?我来给你解读一下。

比如北大清华今年一共招60个,全省第60名的成绩是675,那么实际录取分数线,往往在650分以上。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很多第40~第60名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北大清华,而填报了其它学校的志愿,这就造成了北大清华分数线的下降。

那么,这些原本可以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为什么会放弃北大清华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1.虽然能上北大清华,但是不能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

你会问?他们怎么知道,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能报?因为北大清华的招生组和其它学校不一样,他们都是第一时间就要到了全省前100名的电话,然后为了避免撞车,他们总是会提前通气,本着分高先报的原则,在正式填报之前,就摸了底,并且把情况告诉范围之内的考生。

热门专业就那么几个,所以如果你分数不高的话,肯定是轮不到你的。因此的话,退一步海阔天空,情愿选择复旦交大浙大之类的次一级学校,搞个热门专业,对现实更有帮助,北大清华毕竟只能光鲜一时。

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除外,就是你喜欢的专业,恰好是大家不感兴趣的冷门专业。比如北大考古学之类的,你就不用担心。

2.北大清华的培养方向和自己的定位不符合

比如搞基础科学研究,这两年有个很厉害的大学,叫做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专项拨款,师资科研资源强大,都是两院院士参与的,甚至住宿环境也优于北大清华。很多消息灵通的考生,一心想投身科研的,就会选择这个学校,比如前两年山东省的理科状元,他的兴趣就是理论物理研究。

再比如搞金融的,复旦在上海,区位优势临近陆家嘴,家里也有在上海的关系,就自然选择复旦。

3.其它现实原因

比如户口问题,这个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一度出现过。马化腾当年高考成绩也很好,已经达到清华分数线,但是他觉得特区户口更值钱,就选择了本地大学。

刘强东92年高考680多分,可以稳进清华北大,但是一心想造福人民的他,因为班主任忽悠,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字面上似乎最为接近,结果后来证明是填报志愿大大失败。

总之,北大清华,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光宗耀祖的,但问题是真的从实际出发,每个人的选择又不尽然相同。

坚持优质原创,分享我的经历和见解。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就请点赞和关注,并在评论区发表高见吧!


佩子临


首先,有学生是不喜欢来北京的,这里面会有很多个人因素,例如更想去上海,或者说要去自己喜欢的人所在的城市,等等……其次,分数能上清华北大,只是说分数够了这两所学校的提档线,但是最终能否真正被录取并不非常确定。再说,分数够了,也能被录取,但是不意味着你可以在里面录到一个好的专业,如果最后被归档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冷门,而且你也没有太大兴趣的专业,就得不偿失。

如果是上面的情况,那还不如去一个录取分数线没有清华北大高,但是也非常不错的学校,例如人大、浙大等等,挑选专业时可选择的余地更大。现在随着就业趋势越来越不明朗,其实很多时候,选对专业比选对学校更重要。

插一嘴,我毕业的高中在省内还算是挺好的,所以很多学生的高考分数其实都是够清华北大的,甚至超出了一大截,但是最终很多人都更愿意选择去香港的名校,因为最近今年香港、澳门的一些好大学在国内的招生力度越来越大,和 清华北大已经形成竞争态势,所以难免学霸们会更愿意考虑,是否要去另一个体制的地区去感受一下教育氛围。

说回清华北大,如果你从中学时代就一直都是学霸,高考分数也很高,这俩学校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一些成绩相对来说不是顶级高分的人,可能进去之后会觉得非常压抑。因为和高中时代不同,两所学校里都是高手云集,所以很多人进去之后会显得不是那么有优势。我就认识一些人,进入清华北大之后就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突出了,身边很多人都比自己在成绩上药更优秀,所以大学四年过的都很有落败感,人也会沮丧。这样的情况下,做出其他的选择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吧。


Y小姐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趋势,达到了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却没有去北大清华,而选择了其他大学。但这种现象虽然有,但不是很普遍,大部分高分考生还是选择了清华和北大。

以清华和北大在北京理科录取分数线为例,今年北大提档线是686分,清华是685分。而685分以上的考生总数是305人,北大清华在京统招的理科计划总数是267人。在考后出分填志愿的情况下,位次在306至278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估算自己可能不会被录取,肯定有人没把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而选择了其他大学。

还有一种可能性,有的考生明知道的自己位次很高,冲北大清华很有希望,但是在志愿选择时放弃了第一志愿填报清华和北大,选择了其他大学。只主要是考生把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逻辑。前两年,有位考生一直盯着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高考后,他的分数达到清华和北大的分数,但是他选择了上交大。

将来,新高考实施的是专业优先原则,类似于这种反常现象还是会出现的,有可能会越来越多。


编外教育参谋


有些人分数明明能上北大清华,却偏偏要去别的大学,主要是他们要去学习强势的专业!

比如如上图所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虽然有最多的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但是,在具体一些学科上,她们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如果你想学习信息与通信工程,并且有志于去电信系统供职,那么其实你以高分进入北京邮电大学就比进入北京大学要更合适。因为,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你获得的东西要更多。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要在农学方面有所建树,中国农业大学的众多和农业相关的专业也是比北京大学更好的选择。

所以,选择大学的时候,更多的是要寻求专业发展,而不是像选择高中一样必然会有市重点强于县重点的这样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院校,即使不是北大清华也照样可以取得巨大成就。袁隆平院士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他也不是出身于名校,但是因为专业对口,又对自己从事的杂交水稻事业孜孜以求,从而成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地震博士


欢迎在点击右上角关注:「太平洋电脑网」,不定时放送福利哦!

无可否认清华北大的实力在中国高校中是实力最强的,但是并不是全部专业都是最强的。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擅长领域。北大和清华是综合性的大学,综合实力当之无愧是中国最强的。他们也是最为知名的,很多没有特定的专业喜好的高分的同学就是报这两所顶级高校。而且他们最为知名,在就业上也最有高校优势。

有一些学校虽然综合实力不如起清华和北大,但是在某些专业上是会超过这两所顶级高校的。一些对专业有着强烈渴望的同学就会先选这个专业最强的学校,尤其是分数很高的同学,他们如果喜欢某些专业,就会先选专业再选学校。

他们更为注重的是获取相关专业最先进的知识,而不是选取最为知名的大学。

当年,雷军以超过清华北大的分数考上了武汉大学,主要是武汉大学最早实现学分制,积累够了学分就能够毕业。当年的雷军也很争气。横扫全部奖学金,第一写的程序成为下一届学生的教材,同时还大二的时候就准备好了毕业论文。

刘强东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先选专业的,他当时的理想是当官,为人民和乡亲服务,然后就直接报了中国人民大学。

当然,清华北大本身是一个非常好非常好的选择,只不过还轮不到我们这种分数差得元去选择。

对吧,说起来就一把辛酸泪。


太平洋电脑网


选一个好学校固然很重要,但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自己喜欢专业才是最根本的,最好的大学带给我们很好的学习环境,但专业才是以后安身立命最重要的东西。

而最好的大学它一般指的是综合实力,它的个别专业却不一定是全国高校中最厉害的。当然,清华北大也是如此,比如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 北京师范大学的地理学、上交大的临床医学、人大的公共管理与新闻传播学、武大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等,北大清华就比不了。

选专业比选学校更为重要,专业才是你以后真正帮助你生活的东西。

再者,选择一个学校也是个人爱好,有的人他就喜欢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些南方城市的大学。

在那个城市上大学非常重要,四年的大学生活,也是感受这个城市的四年,选择自己喜欢和向往的城市也是非常不错的。

再次,北大清华在录取时,会有一个比例问题,各省份间会存在微弱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分数上了清华北大地分数线,也有可能录取不上。

最后,选择去哪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高考成绩,但并不是成绩决定一切,去哪个大学,其中因素也不是单一的,其中会牵扯到个人爱好、发展机会、文化心理、感情等因素。当然,如果还有哪些问题,欢迎和我交流,联系方式见下。

学有方法,考有技巧,优学优考策略致力于将学与考的最优结合。更多原创学法类文章,欢迎在公众号 优学优考策略 中阅读。如有其他问题,微信找到 “优学优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为好友,有问必回。


优学优考策略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当年高考成绩七百三十多分,明明可以选择清华北大的任意专业,却选择了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的深圳大学计算机系;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宿迁当年的高考状元,却放弃清北去人民大学社会系;小米创始人雷军,高考成绩盖过同一届考入清华、北大的一批学霸,但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众所周知,清华、北大是所有高校中的泰山北斗,堪称绝代双骄,每个地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考状元、榜眼、探花都会选择清华或者北大。如果国内选拔两所最顶尖的高校,非清华、北大莫属。若有人对你说:他是清华或者北大毕业的,请你认真观察一个细节——这个人在自报母校的时候必定会腰板瞬间挺直了不少,仿若身影在瞬间突然变得高大了一般。

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势中,总有这么一种想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上清北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但是,并非每一个学子都对清华、北大情有独钟。至少,那些神级天才从来都与“从众”这两个字绝缘。在那些牛人看来,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考入清华也好,北大也罢,都很可能会因为竞争太过激烈而在专业上被调剂。当然,一些学霸可能为了面子也会接受调剂,毕竟清北的招牌在就业之时可以对自己所学的冷门专业起到“高斯模糊”的作用,清华、北大出来的毕业生从来都不愁找不到工作。


那么,那些明明可以报考清华、北大的学子,为何选择其他高校呢?

首先,那些刚好踩线而没有十足把握被清北录取的学子,他们会下意识间在填报志愿时缩手,因为在平行志愿的情况下一旦被清北退档,就很可能和其他一本中的顶尖高校无缘(从填报清华或者北大的志愿投档到被其退档,所花的时间差不多要走一周到十天左右,而如果浪费了这宝贵的10天时间,其他顶尖高校的投档差不多尘埃落定,后续的平行投档很可能希望渺茫),很可能只剩下进入二本学校的选择权,这一点对于广大学子而言,打击是致命的。

其次,清华、北大的所有专业并非都是在国内排名第一的存在:协和医学院的医学专业可以秒杀清北医学系,中科大物理学系傲视清北物理学专业,同济的土木工程专业清北比不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学专业清北望尘莫及……同样是985工程院校,选择一个好学校不如选择一个好专业,其他顶尖大学的王牌专业同样能缔造大部分学子的王牌人生。

第三,清华、北大虽然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但逼格如此之高的两所高校并非所有的专业都有开设,譬如有些人想学挖掘机,清北就没有这种款式的专业,想学挖掘机的学子自然对清北忍痛割爱,去其他高校深造。

明明在分数上能上清华、北大,却弃清北而改选其他学校,若还有其他原因,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留下您的高见,谢谢。


微雨润苗


北大、清华是令人向往的学校,能够考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和学校都是莫大的荣誉!然而,北大清华也需要去各地“抢”生源,有些理性的学生和家长,会做出其他的选择,我曾经就带过这么两个学生。


高同学,学生会主席,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前些年学校有“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机会,但是这孩子坚决不去,因为他的目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问他为何不去?他说小学时候,正是中美撞机事件刺激了他要为中国航空航天做贡献,我听了,肃然起敬,坚定支持,最后被北航录取!

李同学,精通小提琴演奏,据说参加商演,都是按秒收费,通过清华大学降至重点线录取的资格,但是因为不能自由选专业,最后去了浙江大学!

当然,还有的学生去了香港的大学。

当你有足够实力,才有选择的资本!作为老师,我很佩服这些做出自己选择的学生。


赢在高三


这个问题有一种原因就很好解释,就比如某一个人他说:我己经登上珠穆朗玛峰啦,我己经到达这个高度了,足以证明我的实力了,这种人他努力拼博,要的就是一个成功的感觉。但是他是否适合继续在这个高度上发展生存下去呢?这个还是要因人而异吧,如果让他感觉到这个高处不胜寒,并不适合于他的继续生存发展,如果还有一个别的地方土壤更适合于他的生长发育,并能结出硕果累累,那又何乐而不为呢?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嘛。就像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当年高考成绩730多分,本来可以清华北大任意上,可他却偏偏选择了既非958又非211的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可是马先生后来照样开创了腾讯网络公司的一个若大的商业帝国,请问现在在我们中国有几个人能和马化腾可比肩的呢?

一个人考上一所理想中的大学,那也只能证明你刚刚成功了一小步,后面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还需要你继续努力,好好的把握。千万别偏离了方向,否则,照样功亏于溃,就像那个北大毕业后,去卖猪肉的陆步轩,刚开始舆论是铺天盖地的,嘲笑声是遍地开花,但是,人家那个卖猪肉能是一样的卖猪肉吗?一般人卖猪肉是摆摊卖,而他开的是国际连锁卖猪肉公司,这能是一样的层次吗?现在他不是照样用他自己成功的典范来堵那些舆论人的嘴巴了吗?所以说:每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的道路也不能一概而论,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聪明最理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