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南陽名人辭典:著名作家、詩人廖華歌


南陽名人辭典:著名作家、詩人廖華歌

廖華歌,女,1958年3月生,河南南陽西峽人。1978年參加工作,歷任《語文教學》雜誌編輯,《躬耕》編輯部編輯、副主任,副編審。自1978年來,歷任《語文教學》雜誌編輯,《躬耕》編輯部編輯、副主任,副編審。南陽市第一屆人大常委。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任南陽市文聯主席,南陽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南陽市第二、三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散文詩研究會會員。在全國多家報刊共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餘萬字,作品多次被選刊選載,並 被數十家出版社選入多種全國性的集子,先後獲省級以上文學創作獎20餘次,且有部分作品 被介紹到港臺和海外。

主要事蹟/廖華歌

自1978年來,在全國多家報刊共發表各類文學作品百餘萬字,作品多次被選刊選載,並 被數十家出版社選入多種全國性的集子,先後獲省級以上文學創作獎20餘次,且有部分作品 被介紹到港臺和海外。出版有詩集《忘川行》、《夢痕》,散文集《華歌集》、《藍藍的秋空》、《泥路的春天》、《微雨霏霏》、《廖華歌散文自選集》,散文詩集《朦朧月》等。 1992年出席全國青年作家代表大會,獲中國作協頒發的榮譽獎牌。1992年獲河南省首屆 優秀文藝成果青年鼓勵獎。1996年出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其主要生平簡歷 被收入《當代青年作家辭典》和《中國文藝家傳集》等書。 廖華歌的散文以細膩、灑脫著稱。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生活的亮點,形成優美的文字,奉獻給廣大讀者。

南陽名人辭典:著名作家、詩人廖華歌

創作歷程/廖華歌

第一階段

自 1 978年至1 984年, 為起始階段。 其作品的基本主題, 一是歌頌人民教師, 她懷著渴望創造的衝動與激情,帶著對教師職業的憧憬, 寫出了處女作散文《春茶贊》 , 繼而,她便連續創作並發表了《白雲深處》、《迎春花》、《花先生》、《鏡前馳思》、《春妹回山》以及《青青的白樺林》等一系列歌頌獻身山區教育的人民教師的散文。 二是歌頌改革給山區家鄉帶來的變化。她寫故鄉的山、 故鄉的水、 故鄉的林、 故鄉的人, 寫得情真意切,夢牽魂繞, 搖曳多姿。 1 981 年後在《人民日報》 上發表的《柿子熟了》、《花手帕》、《山桃花》、《紅了櫻桃》可以說是這方面作品的 代表。 這一階段最值得一提的是《腳印》和《夢無憑》兩篇。《腳印》 能在舊題中翻出新意, 稱腳印是“書寫人生歷史的文字” , “生命的著力點” , “樂章的音符” , “人生里程的界碑” , 因此,要以莊嚴的責任感寫好每一步歷史, 並召喚人們投身時代洪流, 朝著光明未來開發 。 《夢無憑》 則通過一種特殊的生活感受的 描寫, 形象地概括了經過“十年動亂” 的一代青年所走過的生活道路: 由幻想到創傷, 由迷茫到堅定地投入光明的生活。 昭示人們不必顧盼徘徊, 不必沮喪, 滿懷希望地迎著太陽向前進。 文意曲折繁複, 含蓄蘊藉, 於若夢若幻的朦朧意境中巧妙地展示了一代人所走過的心路歷程。

第二階段

大體自 1 984年至1 990年,為廖華歌創作的探索與發展階段。 其詩集《忘川行》和《夢痕》中的詩大多都是在這個時期寫的。 這一階段, 是廖華歌詩歌創作的爆發期。 她的創作走向,一方面繼續沿著故鄉生活的路子向前發展。 《秀女峰的呼喚》 和《山》可以說是她故鄉戀歌的代表作。 前者以舒緩柔婉的歌調寫盡了故鄉山峰美若仙姝的麗姿秀色, 後者則以雄放豪邁的筆觸勾勒出大山威武剛健的雄風壯魂。 陰陽相峙, 極盡伏牛山的狀貌與魂魄。 另一方面, 華歌並沒有僅僅把目 光盯在昨日 的山鄉, 而是把視野推向新的生活與藝術空間: 已不再滿足於對山鄉變化的表層描寫和歌唱, 而是把對故鄉的愛深入到其精神和靈魂的內核, 昇華到一個更闊大的空間和高度來觀照、 揭示、 體悟愛情的要義和人生命運的源頭。《永遠的荷塘》、《雨後徜徉錄》、《在江邊 》等篇什都把自 然、 人生、 歷史有機交織融匯在一起, 充滿滄桑大氣、 委婉悠長的神韻, 成為散文園地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這些詩作中, 風格最獨特、 最值得一提的是長詩《伏牛山》 。 仍是山的主題, 卻寫得氣勢磅礴, 熔歷史、 現實於一爐, 如一尊立體的雕像, 該詩發表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除了詩之外, 這一時期她還寫出了大量的散文詩, 並在1 991 年底, 結集出版了散文詩集《朦朧月》 。

第三階段

大體為1 990年至今, 為廖華歌創作成熟和自 覺的階段, 與前兩個階段相比較, 華歌后期的散文創作雖少了一些刻意之作, 但創作題材領域更加擴大, 表現手法更加嫻熟,時代潮、 身邊事、 眼前景、 憶中人, 俯仰之間皆成文章, 且寫得比較灑脫隨意, 更貼近現實生活, 更具有可讀性。《自 然之心》、《 生命的樂章》、《既望觀月》、《女人的天空》、《三角梅》以及《面對時 裝新潮》、《大潮面前》等收在散文集《藍藍的秋空》( 河南農民出 版社1 994年出版) 中的大部分都是這時期的作品。 她創作的自覺與成熟還表現在已引起評論界注意的系列散文《微雨霏霏》 。 

作品評價/廖華歌

一是情真。廖華歌的作品以純真的感情引導讀者珍惜人間至情, 她的“故鄉戀情” 、 “山地情歌” 引導讀者愛自 然、 愛家鄉、 愛祖國、 愛我們的父老鄉親。 她用感情的細網過濾著生活的雜質和醜惡, 把美麗和純真留下; 她明知生活不是詩, 但總希望生活成為詩, 這就使她在審美創造中力求把對象詩化、 理想化,編織美麗的花環, 以吸引和鼓舞讀者不斷地和自 己一道去追求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情” 成為聯絡諸多因素的網結點, 真而濃,純而雅, 寓情於物, 寓情於人, 寓情於理, 感動著讀者, 感染著讀者, 使作品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果。《秀女峰的呼喚》、《山 》是獻給“山父地母” 的情歌, 《山鄉情》、《紅了櫻桃》是濃濃的 親情戀歌, 《在山那邊》、《人生註釋》從切身的體會和經歷之中幫 助讀者辨析生活和生命的意義, 叩問人生的真諦。 她的表現自 我情懷的《微雨菲菲》 在物慾橫流、 情意淡薄、 婚外戀愈加嚴重的今天,無疑在昭示人們去追求一種更純真的情感; 她的自 況體散文《泥路的春天》 在給我們以情感陶冶和愉悅的同時, 引導我們不要去掩飾曾經犯過的錯誤, 惟有真誠反省, 才能不重犯錯誤; 《艱難人生》 等則更多地呼喚著理解和真情。 總之,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值得記存的事物, 作者用感情把它傳導給讀者, 化為形象或哲理, 誘發讀者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懷, 去執著追求幸福生活。

二是意美。廖華歌作品中的美表現在多個方面。 追求美的情懷、 創造美的意境是廖華歌詩歌的主旋律。 她的作品營造了一幅幅風景優美的圖畫, 細膩的感受與情懷, 委婉的抒發與傳達,如月 光下的小夜曲, 浸人肺腑, 滋潤心田; 如春風拂面, 春水淙淙, 給人以愜意和舒適。 讀她的作品, 我們並不感到審美的疲倦, 因為詩人有極好的審美表現力, 這種能力又轉化為警句,不時跳人眼簾, 引起你的思索與感觸。《華歌集》和《藍藍的秋空 》中, 記憶的故鄉和愛戀的山水, 巍峨的群山和樸實的民風, 在審美距離的導向和對家鄉至真至切的愛的關懷下, 無處不美麗動人。 這裡的山是美的, 既有秀女峰的仙姿, 也有玉皇頂的偉岸,山上長滿了“一嘟嚕一大串稠似蒜瓣的柿子” (《柿子熟了》 ) ,遍地是迎春花、 山桃花和爛漫的無名小花, 不僅處處是鳥語花香、鶯歌燕舞, 令人賞心悅目 , 而且大山還為人們奉獻著不盡的財富: 木材、 水果和生漆; 這裡人是美的, 昔日 “密密的睫毛上沾滿了眼屎不時地往外淌著眼淚” 的春草姑娘, 如今眼是“那麼的明亮, 那麼的有神” 。 這裡人更有一顆純樸善良的美好心靈,樂善好施, 默默無聞在自 己的崗位上努力工作, 毫無怨言。 《 柿子熟了》 中的農民大伯、《紅了櫻桃》 中的爺爺等等, 無不具有 優秀的品質和精神。《泥路的春天》的美在於真實所產生的巨大的 美感魅力, 它使我們看到了女作家溫柔中的堅定和嚴肅的人生態度, 落盡豪華見淳真。《微雨菲菲》的美在於真情的濃烈細膩以 及對這種情感的理想化的抒發, 作者一方面是“我手寫我心” ,通過愛的呢喃來開發純潔情感的礦藏, 另一方面又不以深入的方式走近, 美麗又含愁, 朦朧又含蓄, 追求的至高無上無法實現而又夢寐以求, 給予讀者以極大的情感體驗。

三是語言美。除了上述的情感美、 意境美外, 語言美也是廖華歌散文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 她的散文語言具有濃烈的抒情色彩, 作者在語言的花園裡散步, 隨時採擷著自 己情有獨鍾的詞彙, 以構築絢麗、 華美的詩篇。 如《你走了》: “那方藍藍的手帕/ 會全天候地掛起/ 我思念的風帆。 ” “手帕” 與“ 風帆” 的聯想, 新穎別緻, 再加上一個現代詞彙“全天候” , 多重意象誘發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而“溼漉漉的憂傷” (《夢的衣裳》) 、 “金色的眸子” 、 “橙紅的呼喚” (《夕暮》) , “潔白的祝福” 、 “硬硬的冷風” (《雪意》) 、 “乳白色的慾望” (《無題》 ) 等眾多詩句通感手法的運用又疊加了情感的豐富與微妙。她的社會抒情詩一改純情詩雋永含蓄的抒情模式而任情感蓬勃升騰, 奔湧而來, 一瀉千里, “從莽莽崑崙奔來/ 從巍巍長白奔來/ 從綿綿南嶺奔來/ 從蒼蒼雲貴奔來” 。《伏牛山》中的這 些詩句在純情詩中很難覓到, 給人以豪邁奔放的氣勢和雄偉昂奮的壯美, 有別於純情詩的柔婉、 嫻靜和舒緩。 同時她的許多詩篇還化用了古典詩詞的優美意境。《一串帶露的槐花》中, 故鄉少 女用紅頭繩穿起串串槐花的情景, 使我們自 然聯想到“更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的天籟之境。《玄色月》、《既望觀月 》中 關於月 滿月 虧的理悟, 又有了蘇東坡把酒問天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喟嘆。 而《瑩潔的家園》、《家的概念》、《自 然著好》、《走出 孤獨》、《八月的感動》 等等對於日 常語言的使用, 使曾經滄海後 的平淡人生、 沖和心態, 達到表裡如一的貫徹, 讀來平靜而熨帖,頓生澄靜虛緩之感。

南陽名人辭典:著名作家、詩人廖華歌

曾多次講: “每一個人都需要構築一所精神家園, 來安放和庇護孤獨的靈魂。 有人選擇財富, 有人選擇功名, 有人選擇情愛, 而我則選擇了文學。 ” 在紅塵滾滾濁浪滔滔的現實生活中,在快餐文化流行、 人文精神萎縮的文化環境中, 作家這種耐得住寂寞而固守真善美理想高地的可貴精神和永遠苦鬥的不懈努力, 不僅給讀者帶來了熱愛生活、 珍惜生命、 追尋理想的召喚, 而且這種精神本身就是一面昭示的旗幟, 使讀者為之肅然起敬。

(布衣 南陽名人辭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