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南阳名人辞典:著名作家、诗人廖华歌


南阳名人辞典:著名作家、诗人廖华歌

廖华歌,女,1958年3月生,河南南阳西峡人。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语文教学》杂志编辑,《躬耕》编辑部编辑、副主任,副编审。自1978年来,历任《语文教学》杂志编辑,《躬耕》编辑部编辑、副主任,副编审。南阳市第一届人大常委。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南阳市文联主席,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南阳市第二、三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在全国多家报刊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选刊选载,并 被数十家出版社选入多种全国性的集子,先后获省级以上文学创作奖20余次,且有部分作品 被介绍到港台和海外。

主要事迹/廖华歌

自1978年来,在全国多家报刊共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选刊选载,并 被数十家出版社选入多种全国性的集子,先后获省级以上文学创作奖20余次,且有部分作品 被介绍到港台和海外。出版有诗集《忘川行》、《梦痕》,散文集《华歌集》、《蓝蓝的秋空》、《泥路的春天》、《微雨霏霏》、《廖华歌散文自选集》,散文诗集《朦胧月》等。 1992年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获中国作协颁发的荣誉奖牌。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 优秀文艺成果青年鼓励奖。1996年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主要生平简历 被收入《当代青年作家辞典》和《中国文艺家传集》等书。 廖华歌的散文以细腻、洒脱著称。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生活的亮点,形成优美的文字,奉献给广大读者。

南阳名人辞典:著名作家、诗人廖华歌

创作历程/廖华歌

第一阶段

自 1 978年至1 984年, 为起始阶段。 其作品的基本主题, 一是歌颂人民教师, 她怀着渴望创造的冲动与激情,带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 写出了处女作散文《春茶赞》 , 继而,她便连续创作并发表了《白云深处》、《迎春花》、《花先生》、《镜前驰思》、《春妹回山》以及《青青的白桦林》等一系列歌颂献身山区教育的人民教师的散文。 二是歌颂改革给山区家乡带来的变化。她写故乡的山、 故乡的水、 故乡的林、 故乡的人, 写得情真意切,梦牵魂绕, 摇曳多姿。 1 981 年后在《人民日报》 上发表的《柿子熟了》、《花手帕》、《山桃花》、《红了樱桃》可以说是这方面作品的 代表。 这一阶段最值得一提的是《脚印》和《梦无凭》两篇。《脚印》 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 称脚印是“书写人生历史的文字” , “生命的着力点” , “乐章的音符” , “人生里程的界碑” , 因此,要以庄严的责任感写好每一步历史, 并召唤人们投身时代洪流, 朝着光明未来开发 。 《梦无凭》 则通过一种特殊的生活感受的 描写, 形象地概括了经过“十年动乱” 的一代青年所走过的生活道路: 由幻想到创伤, 由迷茫到坚定地投入光明的生活。 昭示人们不必顾盼徘徊, 不必沮丧, 满怀希望地迎着太阳向前进。 文意曲折繁复, 含蓄蕴藉, 于若梦若幻的朦胧意境中巧妙地展示了一代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

第二阶段

大体自 1 984年至1 990年,为廖华歌创作的探索与发展阶段。 其诗集《忘川行》和《梦痕》中的诗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写的。 这一阶段, 是廖华歌诗歌创作的爆发期。 她的创作走向,一方面继续沿着故乡生活的路子向前发展。 《秀女峰的呼唤》 和《山》可以说是她故乡恋歌的代表作。 前者以舒缓柔婉的歌调写尽了故乡山峰美若仙姝的丽姿秀色, 后者则以雄放豪迈的笔触勾勒出大山威武刚健的雄风壮魂。 阴阳相峙, 极尽伏牛山的状貌与魂魄。 另一方面, 华歌并没有仅仅把目 光盯在昨日 的山乡, 而是把视野推向新的生活与艺术空间: 已不再满足于对山乡变化的表层描写和歌唱, 而是把对故乡的爱深入到其精神和灵魂的内核, 升华到一个更阔大的空间和高度来观照、 揭示、 体悟爱情的要义和人生命运的源头。《永远的荷塘》、《雨后徜徉录》、《在江边 》等篇什都把自 然、 人生、 历史有机交织融汇在一起, 充满沧桑大气、 委婉悠长的神韵, 成为散文园地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这些诗作中, 风格最独特、 最值得一提的是长诗《伏牛山》 。 仍是山的主题, 却写得气势磅礴, 熔历史、 现实于一炉, 如一尊立体的雕像, 该诗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诗之外, 这一时期她还写出了大量的散文诗, 并在1 991 年底, 结集出版了散文诗集《朦胧月》 。

第三阶段

大体为1 990年至今, 为廖华歌创作成熟和自 觉的阶段, 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较, 华歌后期的散文创作虽少了一些刻意之作, 但创作题材领域更加扩大, 表现手法更加娴熟,时代潮、 身边事、 眼前景、 忆中人, 俯仰之间皆成文章, 且写得比较洒脱随意, 更贴近现实生活, 更具有可读性。《自 然之心》、《 生命的乐章》、《既望观月》、《女人的天空》、《三角梅》以及《面对时 装新潮》、《大潮面前》等收在散文集《蓝蓝的秋空》( 河南农民出 版社1 994年出版) 中的大部分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她创作的自觉与成熟还表现在已引起评论界注意的系列散文《微雨霏霏》 。 

作品评价/廖华歌

一是情真。廖华歌的作品以纯真的感情引导读者珍惜人间至情, 她的“故乡恋情” 、 “山地情歌” 引导读者爱自 然、 爱家乡、 爱祖国、 爱我们的父老乡亲。 她用感情的细网过滤着生活的杂质和丑恶, 把美丽和纯真留下; 她明知生活不是诗, 但总希望生活成为诗, 这就使她在审美创造中力求把对象诗化、 理想化,编织美丽的花环, 以吸引和鼓舞读者不断地和自 己一道去追求 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情” 成为联络诸多因素的网结点, 真而浓,纯而雅, 寓情于物, 寓情于人, 寓情于理, 感动着读者, 感染着读者, 使作品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果。《秀女峰的呼唤》、《山 》是献给“山父地母” 的情歌, 《山乡情》、《红了樱桃》是浓浓的 亲情恋歌, 《在山那边》、《人生注释》从切身的体会和经历之中帮 助读者辨析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叩问人生的真谛。 她的表现自 我情怀的《微雨菲菲》 在物欲横流、 情意淡薄、 婚外恋愈加严重的今天,无疑在昭示人们去追求一种更纯真的情感; 她的自 况体散文《泥路的春天》 在给我们以情感陶冶和愉悦的同时, 引导我们不要去掩饰曾经犯过的错误, 惟有真诚反省, 才能不重犯错误; 《艰难人生》 等则更多地呼唤着理解和真情。 总之,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值得记存的事物, 作者用感情把它传导给读者, 化为形象或哲理, 诱发读者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去执著追求幸福生活。

二是意美。廖华歌作品中的美表现在多个方面。 追求美的情怀、 创造美的意境是廖华歌诗歌的主旋律。 她的作品营造了一幅幅风景优美的图画, 细腻的感受与情怀, 委婉的抒发与传达,如月 光下的小夜曲, 浸人肺腑, 滋润心田; 如春风拂面, 春水淙淙, 给人以惬意和舒适。 读她的作品, 我们并不感到审美的疲倦, 因为诗人有极好的审美表现力, 这种能力又转化为警句,不时跳人眼帘, 引起你的思索与感触。《华歌集》和《蓝蓝的秋空 》中, 记忆的故乡和爱恋的山水, 巍峨的群山和朴实的民风, 在审美距离的导向和对家乡至真至切的爱的关怀下, 无处不美丽动人。 这里的山是美的, 既有秀女峰的仙姿, 也有玉皇顶的伟岸,山上长满了“一嘟噜一大串稠似蒜瓣的柿子” (《柿子熟了》 ) ,遍地是迎春花、 山桃花和烂漫的无名小花, 不仅处处是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令人赏心悦目 , 而且大山还为人们奉献着不尽的财富: 木材、 水果和生漆; 这里人是美的, 昔日 “密密的睫毛上沾满了眼屎不时地往外淌着眼泪” 的春草姑娘, 如今眼是“那么的明亮, 那么的有神” 。 这里人更有一颗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乐善好施, 默默无闻在自 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毫无怨言。 《 柿子熟了》 中的农民大伯、《红了樱桃》 中的爷爷等等, 无不具有 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泥路的春天》的美在于真实所产生的巨大的 美感魅力, 它使我们看到了女作家温柔中的坚定和严肃的人生态度, 落尽豪华见淳真。《微雨菲菲》的美在于真情的浓烈细腻以 及对这种情感的理想化的抒发, 作者一方面是“我手写我心” ,通过爱的呢喃来开发纯洁情感的矿藏, 另一方面又不以深入的方式走近, 美丽又含愁, 朦胧又含蓄, 追求的至高无上无法实现而又梦寐以求, 给予读者以极大的情感体验。

三是语言美。除了上述的情感美、 意境美外, 语言美也是廖华歌散文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 她的散文语言具有浓烈的抒情色彩, 作者在语言的花园里散步, 随时采撷着自 己情有独钟的词汇, 以构筑绚丽、 华美的诗篇。 如《你走了》: “那方蓝蓝的手帕/ 会全天候地挂起/ 我思念的风帆。 ” “手帕” 与“ 风帆” 的联想, 新颖别致, 再加上一个现代词汇“全天候” , 多重意象诱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而“湿漉漉的忧伤” (《梦的衣裳》) 、 “金色的眸子” 、 “橙红的呼唤” (《夕暮》) , “洁白的祝福” 、 “硬硬的冷风” (《雪意》) 、 “乳白色的欲望” (《无题》 ) 等众多诗句通感手法的运用又叠加了情感的丰富与微妙。她的社会抒情诗一改纯情诗隽永含蓄的抒情模式而任情感蓬勃升腾, 奔涌而来, 一泻千里, “从莽莽昆仑奔来/ 从巍巍长白奔来/ 从绵绵南岭奔来/ 从苍苍云贵奔来” 。《伏牛山》中的这 些诗句在纯情诗中很难觅到, 给人以豪迈奔放的气势和雄伟昂奋的壮美, 有别于纯情诗的柔婉、 娴静和舒缓。 同时她的许多诗篇还化用了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一串带露的槐花》中, 故乡少 女用红头绳穿起串串槐花的情景, 使我们自 然联想到“更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的天籁之境。《玄色月》、《既望观月 》中 关于月 满月 亏的理悟, 又有了苏东坡把酒问天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喟叹。 而《莹洁的家园》、《家的概念》、《自 然着好》、《走出 孤独》、《八月的感动》 等等对于日 常语言的使用, 使曾经沧海后 的平淡人生、 冲和心态, 达到表里如一的贯彻, 读来平静而熨帖,顿生澄静虚缓之感。

南阳名人辞典:著名作家、诗人廖华歌

曾多次讲: “每一个人都需要构筑一所精神家园, 来安放和庇护孤独的灵魂。 有人选择财富, 有人选择功名, 有人选择情爱, 而我则选择了文学。 ” 在红尘滚滚浊浪滔滔的现实生活中,在快餐文化流行、 人文精神萎缩的文化环境中, 作家这种耐得住寂寞而固守真善美理想高地的可贵精神和永远苦斗的不懈努力, 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热爱生活、 珍惜生命、 追寻理想的召唤, 而且这种精神本身就是一面昭示的旗帜, 使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布衣 南阳名人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