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是誰?

傳經堂國學


不存在最牛逼的大師,學術這東西總體上而言,後人好於前人。而且國學大師這個詞也很有問題,國學這個詞最早是日本人發明的,他們是相對於中國學問或者西方蘭學的。我覺得李零老師說得好,“國學”就是國將不國之學。

學問哪有中西方的分別,研究傳統也不妨礙我們學習運用用西方的理論,說句不好聽的,王國維的意境論就是受到了西方哲學影響。更不用說,梁啟超去過歐洲考察,陳寅恪去過西方留學。要知道,近代的時候,中國研究的話語權在外國人那裡,不管是歐洲還是日本,他們在中國研究方面擁有話語權。

提問者非要扯章太炎,可是瞭解章太炎嗎?章太炎厲害的地方是樸學,今天這些東西分成了古文字、訓詁、音韻等學科,今天學者不比他研究的更細嗎?歷史上絕對有他的地位,但是很多人覺得今天學者不如前人,這是很蠢的。

再說說陳寅恪,陳寅恪簡直被部分人吹上天了,他研究東西都有預設的,那就是中國很多東西都是西方傳入的。很明顯,有些具體結論未必靠得住。尤其是一些有關於政治集團的發明,過去曾經很流行,今天卻被推翻了。

說到底,國學大師就是一群不懂學術的人評價一群學者,十分滑稽。




半卷


誰是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恐怕每個人心中各有答案,但是六甲番人認為應該是章太炎先生。

晚清民國時期,西學漸興,國學式微,更有甚者,建議廢除孔學,廢除漢字,比如錢玄同、趙元任等人甚至倡議採用羅馬字母取代漢字書寫國語,形成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31年9月海參威第一次中國新文字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 中國新文字十三原則》中,並得到了包括魯迅、胡愈之等人在內的許多文壇高層人士的贊同和支持。大會認為“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會的產物,已變成了統治階級壓迫勞苦群眾的工具之一,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障礙,已不適合現在的時代”。大會確定的漢字改革方針是:“根本廢除象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

可以說,當時包括漢字在內的傳統文化已到最危險的境地,隨時面臨斷根的風險,所幸有一些人也在堅持,所以今日我們還能傳承國學,其中就包括近代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這裡單談章太炎的貢獻。

章太炎認為國學是“一國固有之學”,是從黃帝以來歷經堯、舜、禹、夏、商、周曆代相傳,到孔子而集大成的中國之學。包括:

一是“中國語言文字製作之原”,也就是漢語言文學,文字學,訓詁學知識;

二是“典章制度所以設施之旨趣”,也就是典章制度史,政治學知識;

三是“古來人物事蹟之可為法式者”,也就是中國歷史。

章太炎認為:要分清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能完全割裂過去,拋棄傳統中國文化。

章太炎在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多有建樹,著有《訄書》、《膏蘭室札記》、《新方言》、《小學答問》、《文始》、《儒術新論》等大批國學著作。

除了著書立說,章太炎先生還身體力行,1934年,章先生在蘇州開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並於次年開始宣講。章氏國學講習會一直維持到章太炎先生逝世後的1941年,在期間培養了眾多的學術人才,為保留和傳播國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今日回想起百年前的那些故事,六甲番人感慨萬分,對諸位國學前輩更是心存感激,這就是我們民族的脊樑吧。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琴棋書畫史詩茶,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文無第一,此言不虛。我們在談論國學的時候,要明白學術和文學不是一回事兒。我們首先要明白學問、學術和文學不是一回事兒。但是學問有深淺之別、見識有高下之分、涉獵有多寡之辨。

國學,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古代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面又有許多小的條目。人類創造的知識與文化是呈指數型增長的,但是人腦機能在短時期內不會有較大的進化,因此對知識的掌握也越來越難,所謂的“全才”在現代社會基本不可能。民國時期的知識已經浩如煙海了,所以不可能有全才,只能在部分領域有所專長。

今人好談民國大師。確實,那個時代出了不少的大師。在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條件下,其曲甚高,其和必寡,所以大師就顯得很突出。相對而言,當代學人的水準比之百年前要高得多,但是學術是按歷史進程開展的,肯定不能夠簡單地這樣比。我們要看的是他們比之前人做了多少,有多少綜述性或者開創性的貢獻。厚古薄今,人之常情,一切的偉大和崇高,離得近了,往往看不真切,觀不到全貌。

清華“四導師”中,趙元任其實是一位語言學家,哈佛博士,名副其實的海歸,精通多門外語和30多種中國方言。據說羅素來中國講學,趙元任全程陪同翻譯,到一個地方就把羅素所講用當地方言說出來。 陳寅恪,一代宗師,沒什麼文憑,但是學問之深,堪稱教授之教授,導師之導師,常有同事來聽他講課。先生晚年目盲,讀書靠的是別人口誦,著述靠的是口述,仍然堅持治學,其精神風骨,令人欽佩。 王國維是傳統文人的代表,以《人間詞話》和“三境界”說聞名於世。逢千古之大變,自詡滿清遺老,後捨身投湖。 梁任公,以變法運動聞名於世,後來潛心治學,是學政界有名的頭面人物。

我們觀察和比較的時候,要注意名士與大師的區別,要知道最出名的學問不一定最高。假如一個普通大學教授和一位名士在學界齊名,那麼誰憑其學、誰藉其事就不言而喻了。

要說讀書之眾,學問之深,當推近代史學四大家:呂思勉、錢穆、陳寅恪、陳垣。 呂思勉獨立治學,著述頗豐,門生眾多,去世於建國前,其所編《中國通史》至今仍是當代歷史系必讀書目,歷經數十年仍不失其價值。 錢乃是呂的高足,亦是史學大家。其生卒年代較晚,比較長壽,於上世紀90年去世。 陳寅恪讀書之多,學問之深,人間罕有,其上課時突然談到西方文化,甚至能把葡萄酒的發源和變遷完整教授給學生。 陳垣,毛澤東曾稱讚他讀書很多,是我們國家的“國寶”級人物。若以學識而論,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至於奇人名士,就更多了:

楊度,一代奇人。據傳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會“帝王術”的人,年輕時醉心帝王之道,後來歷經畸變,去世之前竟然經伍豪(周恩來)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章太炎,又名章炳麟,一代名士。其狂放不羈,以文言政,亦因反滿革命而聞名於世。晚年光景不甚,受惠於上海灘三大流氓之一的杜月笙,為其立言修譜。

胡適,有名的“上卷先生”,著作往往只有上卷而無下卷,為人親和,人稱“我的朋友胡適之”。曾謝絕參評諾獎,好打牌、讀書。唯有打牌可以不讀書,唯有讀書可以不打牌

錢鍾書,以才名而眾所周知。公認記憶力驚人,“照相機式”記憶,而且到晚年也不曾衰退,出國訪學和老外交流,出口成章,大段地背出外國詩篇,把老外們嚇一跳。先生著述不多,文有《圍城》,這其實是年輕時寫的。學則有《管錐編》,多次修改,先生之畢生學問,都傾注於此。

……

文學界,新中國以郭、魯、茅、老、巴、曹聞名於世。

哲學界,以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艾思奇、金嶽霖等比較出名,承古述今,不僅能綜述前學,而且做到了有所發闡,自成一家……

斯以大家之多,如眾星當空,先問名頭之大小或是重視學問之深淺,當自思量。


花酒壺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位大師—劉文典。

劉文典早年留學日本,加入過中華革命黨,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回國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在北大任教的這段時間是劉文典在學術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完成了專著《淮南鴻烈集解》。1927年擔任安徽大學的校長,1929年擔任清華大學文學系的教授和主任,同時在北大還有兼職授課。劉文典學識淵博,學貫中西,通曉英、德、日多國文字。他講授的課程,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從希臘、印度、德國到日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

抗日爆發後,劉文典沒來得及撤離北平,日本侵略軍曾經多次邀請他留在北平任教和出任偽職,劉文典多次拒絕,體現了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搬遷到雲南昆明後,組建成為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劉文典從北平來到西南聯大任教。1939年出版了《莊子補正》,陳寅恪先生為此書作序,“然則先生此書之刊佈,蓋將一匡當世之學風,而示人以準則,豈供治莊子者必讀而已哉。”1943年劉文典又被雲南大學聘為教授,此後一直在雲南大學任教。

(在雲南大學任教的劉文典先生)

劉文典恃才傲物,是一位民國的狂徒,曾經飛踹過蔣介石,也被和尚追打過,向自己的學生低過頭,也支持過有過節的蔣介石。


歷史軍魂


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是誰?應該說有很多組合,比如有一個“清華四大導師”的稱號,就是對曾經在清華大學任教最有名的學者,分別是: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趙元任,名單一看,確實響噹噹,不獨在清華,在整個民國時期,他們都是光耀當時、影響後世的大家。

比如梁啟超,一說起他的名字就如雷貫耳,他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維新派、戊戌變法的領頭雁之一,是新法家的代表人物。一長串的身份和頭銜,無不如日中的太陽一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單就學術而言,他無論是在近代新史學、圖書館學、目錄學,還是文學理論,他都有過驕人的成績,其影響十分深遠,他因此而被公認為清末民初最優秀的學者之一,也是民國最牛的大師之一,是近代中國一個百科全書式人物。

王國維也是學術上的牛人,民國最著名的大師之一,他將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他在美學、史學、教育、哲學、文學、戲曲、古文學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詣和開拓創新之功,其學術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王國維最為人所熟悉的,是他的《人間詞話》,他的境界說至今讓人念念不忘:“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其實,這既是詞的三種境,又何嘗不是人生的三種境界?

王國維的精神境界也為人所稱道,陳寅恪為他寫的碑文給予極高讚揚:“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興亡……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實,這些高大上的話語,這些由衷的崇敬之詞,又何嘗不是陳寅恪先生自己的表達和追求呢?陳寅恪也牛,他曾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誇下海口,說他講課有“四不講”,哪四不講?他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其知識和學術上的自信,可見一斑。

其他清華的兩位,不在此說了,但說到民國牛人,章太炎也是不能繞過的一個,有人稱他是“百年來最狂放的國學大師同”,他不但狂放,而且瘋癲,既做學術,又幹革命,三次坐牢而不改其口、不改其品性,更是民國時代一道奇異卻深具魅力的風景。


帝國的臉譜


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是誰?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每個人的治學範圍不一樣,所以不好比較。但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答案的話,我個人認為陳寅恪比較合適。

陳寅恪先生

陳氏出名源於清華大學的國學研究院,當時陳寅恪好友吳宓擔任研究院籌備處主任,先後聘請了國學大師王國維、梁啟超,著名語言學家、哈佛博士趙元任和陳寅恪為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前三位沒費什麼周折,只有陳寅恪遭到校長曹雲祥和教務長張彭春的質疑。據吳宓日記記載,張認為陳寅恪留學雖久,但一無學位,二無著作,不符合教授聘任條件,所以不同意延聘。吳宓力爭說,陳寅恪留學十八載,學識淵博,其志不在一博士學位;雖無專著,但其在《學衡》上發表的《與妹書》寥寥數百字,就可見其學問之深厚。

清華四大導師(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這時學界大牛梁啟超也向曹雲祥推薦陳寅恪,據國學研究院學生藍文徵回憶,梁曹之間有過這樣一番對話:

曹:“陳寅恪是哪國博士?”梁:“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也沒有著作。”曹:“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據吳宓回憶,經過他與梁啟超的努力,陳寅恪終於受聘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為四大導師之一。

陳寅恪一家合影

在民國年間,就有人稱陳寅恪是300年乃至1000年不遇的國學大師,陳寅恪在考據學、敦煌學、蒙史、藏學、宗教學、突厥學、語言學等多個學科成績斐然,一生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多部學術著作和論文,是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語言學家和詩人與一體的大師。有人鑑於陳寅恪出身名門(其父陳三立是晚清四公子之一),又在學術上獨領風騷,故稱之為“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今天看來,這個說法倒也名副其實。


民國年間那些事


民國最牛的國學大師必須是顧頡剛。所謂國學,其實就是傳統學術,而顧頡剛是20世紀推陳出新的第一人。他所推行的“古史辨”運動,主張“中國古史是層累造成的”,第一次對儒家經典進行了系統辨偽,可以說是學術史上的晴天霹靂。雖然一直以來很多人反對顧頡剛觀點,但是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影響。包括今天出土簡帛的研究,其實更多是修正他的結論,而不是否認他的方法。而不管是對其支持還是批判,本身就說明其影響足夠大,這點是問題描述的章太炎、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都不能達到的成就。

另外,顧頡剛也可以說開創了很多現代學科。除了歷史學繞不開他外,歷史地理學、神話學、民俗學也可以說是宗師級人物。歷史地理學泰斗、《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譚其驤就是他的學生,神話學泰斗、《中國神話史》作者袁珂觀點和方法很大程度也來自顧頡剛;民俗學泰斗、《民俗學概論》作者鍾敬文也高度評價顧頡剛對於孟姜女、吳歌的研究;綠皮本《二十四史》的《史記》也是顧頡剛主持點校的。所以說顧頡剛是民國甚至20世紀最牛的國學大師,應該是沒有什麼疑問的。


林屋公子


民國時期最牛的國學大師應該是陳寅恪,章太炎雖然在學術上有非常大的成就,但和陳寅恪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差距。到了民國,研究國學就不僅僅熟讀中國的經典著作就可以了。還需要精通外語,把中國的國學和外國的學術進行對比,這樣的研究才有意義。章太炎雖然是一代國學大師,他在日本居住多年,但對於日文好像也並不是非常精通。但陳寅恪卻不一樣,他不僅熟讀中國的經典著作,甚至能夠把《資治通鑑》這樣的書背誦下來。更重要的是他在其他國家遊學十幾年,雖然沒有去拿學位,但卻精通十幾種語言文字。梁啟超說自己著作幾百萬,但卻比不上他寫的幾百字,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可見他的學識是非常淵博的。章太炎想學梵文,曾經和周作人一起學習,但感覺太難了,最終還是放棄了。但是陳寅恪卻精通好幾種古代的語言文學。兩人差距還是能夠看的出來。只是章太炎的運氣好一些,年輕時鬧革命,後來研究學術,也算是卓有成就。陳寅恪卻沒有那麼好的機會,雖然他在學術上的成就也算是非常不錯的。但他有那樣的才華,卻沒有寫出一部斷代史來,實在是非常可惜的。


純齋


民國時期的國學昌興 離不開一個人 真正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 流行臺灣的國語注音發起者 溥傑對其推崇之至 門下弟子皆是大師級人物 如黃侃 錢玄同 許壽尚等等 魯迅和他弟弟也是他的弟子之一 魯迅一生敢罵任何人 唯獨對其恩師恭恭敬敬唯唯是諾 梁啟超作為康有為的弟子今文派的傳承者 起初對小他十幾歲的古文派章太炎先生很輕視 後來慢慢才明白自己跟錯師傅了 古文派才是經典 章太炎的國學師承清末樸學大師進士俞樾 在其門下學習七年餘 後仔細研讀國學幾成瘋魔自成一統 傲視一切的梁啟超後來在他著作《清代學術概論》裡誠心敬意的寫到章太炎乃國學殿軍 章太炎先生的國學功底深厚 從小學音韻經學史學醫學等等等等方方面面 豐豐滿滿 無人能及 其它治學者都是偏一門兩門而已 他於國學地位就像在金字塔塔尖上一樣 世人不能及 知道的也少 所以對他也不瞭解 鮮有談起 大家不熟悉的話去看看章太炎先生寫的《國故論衡》就知道大抵 再就是其弟子們編輯的《國學概論》比較通俗易懂


A我大中華


民國大師,各逞其能,但是能夠影響一個時代全體青年人精神風貌的通才,能夠領袖一方引領一時風氣的不多,只有章太炎、胡適、梁啟超等寥寥幾個人,還有傅斯年和顧頡剛偏向於史學,陳寅恪和王國維學問太精深,且本人不自立門派。在這些人中胡適和梁啟超的學問雖博,影響雖大,但是失之於淺,所以稱得上國學大師名號的,首先還是章太炎,此人的堪稱經學最後一個集大成者,其次再是陳寅恪和王國維,他們的傳統文史之學,融新舊範式於一身,足以傲視群雄,領袖群論。

先說章太炎,章太炎的研究範圍頗廣,包括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著述頗豐,除了一身的學問和革命事蹟,章太炎最為著名的就是章門十大弟子,有:魯迅、周作人、黃侃、汪東、朱希祖、錢玄同、沈兼士、馬裕藻、吳承仕、朱季海等,其中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地圖上佔領土最多的作家”,周作人是“中國散文的一個高峰”,黃侃是“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其他弟子都各有所長。

再講陳寅恪和王國維,陳寅恪被譽為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講他是五百年一出的文史大家,其著作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柳如是別傳》而聞名於當世,除了史學研究和詩文成就,陳寅恪對蒙史、敦煌學、藏學、突厥學等都頗有研究,據不完全統計,陳寅恪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滿、藏、希伯來、拉丁、希臘、回鶻、吐火羅、西夏、朝鮮、印地、暹羅等二十多種語言。王國維和陳寅恪一樣,是清華大學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也滿清最後一任皇帝溥儀的老師,其最大的學術貢獻就是把地上的材料和地下的材料研究結合起來,《流沙墜簡》《殷周制度論》等就是他的代表作,《人間詞話》也是經典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