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曾希聖與安徽六十年代的“包產到戶”

曾希聖(1904~19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皖北區委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曾希聖與安徽六十年代的“包產到戶”

​在1960-1964年的國民經濟調整中冒著丟官的風險同意農村搞包產到戶。

為了應付中央,他在名詞上動腦筋,起名為“定產到田,責任到人”的包工包產責任制。從1961年3月6日起,在全省推行。到秋後,實行包產到戶的生產隊佔了全省的85.4%。據省裡對36個縣的調查表明,施行責任田後平均畝產比上年增長38.9%。

曾希聖與安徽六十年代的“包產到戶”

​農民得到了溫飽,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級幹部增強了信心,遂繼續普及推行責任田。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為歷年來最高。“責任田”被幹部群眾譽為“救命田”。

調離安徽入四川的1961年12月,毛澤東到蘇州視察,他打電話叫來曾希聖,明確地對他說:“生產已經恢復,是否把這個辦法(指責任田)變回來?”曾希聖不解其意,懇求道,群眾剛剛嘗著甜頭,再讓群眾搞一段時間?毛澤東沉默不語,但沒有表示反對。

曾希聖與安徽六十年代的“包產到戶”毛澤東的沉默意味深長,曾希聖沒有正確體會,或者他猜測這是一種默許,或許他過於沉浸在成功之中。不久風雲突變,曾希聖搞的責任田遭到滅頂之災。
曾希聖與安徽六十年代的“包產到戶”

​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即所謂七千人會議),會議期間著重批評曾希聖領導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災害時,餓死人甚多,同時批評曾希聖搞的責任制是“單幹”,是復辟資本主義,犯了“方向性”的錯誤。中央派人發動大家“揭發批判”。當時會議的氣氛十分緊張,曾希聖連座位都沒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會場邊上。在會上,曾希聖做了深刻檢查,但對其推廣的責任制持保留態度。於是,會上有的人主張開除曾希聖的黨籍;有人提出要殺曾希聖的頭……毛澤東沒有表態。

曾希聖與安徽六十年代的“包產到戶”

​最後中共中央決定,免去曾希聖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職務,調離安徽,任華東局第二書記。安徽省第一書記由李葆華繼任。1965年秋,曾希聖調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曾希聖與安徽六十年代的“包產到戶”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嚴重批鬥。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4歲。197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為他反昭雪。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中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都知道,安徽70年代末的“包產製”與60年代初的“責任田”是一脈相承的。曾希聖的勇敢探索功留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