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忠王李秀成被俘,為活命獻計助清軍剿滅太平軍,此舉竟加速其死亡

1864年7月22日,對於忠王李秀成來說,是一個悲慘的日子。就在這天,他被曾國藩的湘軍俘虜了。

被俘後,李秀成寫下了數萬字的自述手稿,開篇就說,他書寫太平軍的歷史是為了“呈老中堂(曾國藩)玉鑑”,“我一片虔心寫就,並未瞞隱半分”。他拼命稱讚過去的死敵,把攻佔天京的曾國荃說成是“有德之人,深可服佩”;曾國藩則是“恩深量廣,切救世人之心”;湘軍“常勝,未見敗過”。

忠王李秀成被俘,為活命獻計助清軍剿滅太平軍,此舉竟加速其死亡

向敵人討饒的另一方法就是矮化自己,因此李秀成把太平天國說成“世人之劫數”,洪秀全則是不問賢良、不修德政的昏君。自述結尾,他竟大發慨嘆:“何生天王而亂天下,何我不才而佐他乎?”

既然如此,李秀成又怎樣解釋自己在太平天國身居高位呢?他在自述裡說不知道洪秀全要奪取天下,於是一路迷迷糊糊地上了賊船,糊糊塗塗地封了忠王。更可笑的是,李秀成居然說,因為清軍遇到廣西人就殺,所以他才騎虎難下。

當然,要想活命,絕不是說說好話就能糊弄過去的。於是他不懈“表功”,強調自己如何優待自己俘虜的清朝官員。巡撫王有齡在杭州城破時自殺,李秀成找到他的屍首,用清朝冠服將其入殮,並派五百人、費銀三千兩護送其棺木還鄉;太平軍將領李昭壽以滁州叛降大清,李秀成瞞著洪秀全把他在天京的家眷送還……

李秀成明白,這些小小的“功勞”,曾國藩恐怕還看不上眼,所以他必須竭力體現出自己的利用價值——憑藉以前的威信去影響老部隊投降。於是他總結出了“招降十要”。根據他的計劃,招安計劃的核心是恩赦兩廣籍的太平軍骨幹。

具體步驟上,應優先收服他的堂弟、掌握太平軍江南主力的侍王李世賢,為此可以把自己的嬸母作為人質,然後由他寫信勸降。進一步就可招安那些和他交好的將領,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把太平軍餘部瓦解掉。

李秀成還提出,招降太平軍餘部後,他還願意幫助鎮壓江北的“捻匪”,並立下軍令狀:“如辦不成,正國法是定。”此外,李秀成還為湘軍提供了他手頭的各路太平軍動向等情報。

忠王李秀成被俘,為活命獻計助清軍剿滅太平軍,此舉竟加速其死亡

遺憾的是,李秀成效忠大清的赤誠,最終被曾國藩一盆冷水潑滅。曾國藩在李秀成被俘之初稱呼他“好漢”“可惜”,後來卻對他的表現相當鄙視:“宛轉求生,乞貸一命”,“獻諛乞憐,無非圖延旦夕一命。”

曾國藩深知,李秀成作為太平天國後期最主要的將領之一,對戰事瞭如指掌。讓他活下來,難保不會抖出湘軍的醜事,成為政敵攻擊自己的材料。所以他最後判斷“此賊甚狡”,“不宜使入都”,將李秀成斬首。

那麼,李秀成曾經馳騁疆場十餘年,率領數十萬大軍縱橫江浙,直到天京圍城戰的最後關頭,他仍然指揮部隊積極反擊,屢屢重創敵軍。怎麼一朝被俘,就一口一個“大清皇上鴻福”“中堂雨露之恩”,全無當年叱吒風雲的氣魄了呢?

從直接原因上看,曾國藩等湘軍高層的緩和態度,也許令李秀成產生了可以活命的錯覺。被俘後,李秀成雖也遭到曾國荃的酷刑,卻沒有立即被殺。曾國藩來看他時還說:“汝亦好漢,可惜!可惜!”這就讓他不由產生某種程度的幻想,以為曾國藩對他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情。另外,太平軍將領投降也不是沒有範例。但從根本上說,是數年的富貴生活腐蝕了李秀成的戰鬥意志,滋養了貪生之念。

李秀成雖出身貧苦農家,但拜將封王之後,逐漸驕奢淫逸起來。他在攻佔蘇州後修建的忠王府,裡外有四五十間,全用金銀裝飾,直到三年多後蘇州陷落仍未完工。連李鴻章見了也不由得感嘆:“瓊樓玉宇,曲閣洞房,真如神仙窟宅。”

李秀成某次因得罪洪秀全,被罰交餉銀十萬兩,可見太平天國早期不蓄私財的規定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

忠王李秀成被俘,為活命獻計助清軍剿滅太平軍,此舉竟加速其死亡

生活這樣優越的領導人,很難想象能保持“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革命理想。如果說之前還是“騎虎難下”,當他被俘的那一刻,對太平天國的信念想必已經煙消雲散,所剩下的只是如何保全自身。用李秀成自述裡的話說就是:“能早知有此難,而可早避在家為民。”

諷刺的是,李秀成的性命最後也因財寶斷送了。他突圍時攜帶了不少珍珠寶物,休息時被附近村民發現。李秀成本想交出財物請他們隱藏自己,結果兩波村民因分贓不均鬧起來,最後將他扭送進清營。

其實李秀成早已為富貴所迷,才會國破家亡時還念念不忘金銀珠寶,也才會被俘後屈膝變節以求活命。本可“殺身成仁”的李秀成,卻在生命最後關頭乞降變節,為敵人出謀劃策。這既對不起追隨他浴血奮戰的眾多將士,也累及了自己在歷史上的聲名。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巴希爾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