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隔膜的笑劇

隔膜的笑劇

一起讀《隔膜的笑劇》

秦 牧:在海禁初開的時代,大清帝國有個“大學士”不相信歐洲存在西班牙、葡萄牙這樣一些國家,以為這都是英、法等國捏造出來,藉以進行訛詐的。無知產生了隔膜,隔膜產生了笑劇,這樣的事情離現在已經頗久了。

過渡

現在還有沒有這類由於隔膜而產生的笑劇呢?有的,外國有,中國也有。也許因為我們住在作為祖國南大門的廣州,多接觸來來往往的國內外旅人的緣故吧,在我們這裡,是常常聽到這類事情的。

有一個從澳洲回來的朋友說,那裡,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情:兩個中國人在路上走,一個忽感不適,另一個就在路旁給他刮痧,當病人肩背到處出現紅痧點的時候,一個警察走過來了,認為給人刮痧者犯了虐待他人的罪行,準備抓他去審訊,兩個中國人竭力辯解,說這是治病,並不是什麼虐待。誰知,這一來,警察又認為是犯了“無牌行醫罪”,問題更大了。糾纏了很久,後來經過其他過路的華僑的再三解釋,一場風波才告平息。

中國有好些事物,某些外國人看來,是非常離奇古怪的。像皮蛋,在我們看來,是十分平常的食物,但是某些外國人卻認為神奇莫測,竟稱它為“世紀蛋”或“千年蛋”,過去有些到國外研習化學的留學生,寫博士論文時竟有以皮蛋作專題的,而且居然獲得博士學位,因此被人稱為“皮蛋博士”。直到今天,仍有好些外國人對於皮蛋莫測高深,空鑿附會地給它添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一個朋友曾經遇到一位墨西哥姑娘。那姑娘向他提出這樣的問題:“聽說你們中國有一種千年蛋,可以放一千年,是用大烏龜的蛋做成的。”這個朋友聽了如墜五里霧中,後來,彼此探詢了大半天,他才弄清這原來是皮蛋的訛傳。

又如:東歐有個別國家(如阿爾巴尼亞),點頭表示的是否定,微微搖頭表示的是肯定,這種動作,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的習慣剛好完全相反。曾經有一位朋友到那些國度去,上理髮館理髮,雙方言語不通,每過一陣子,理髮師就端起一面鏡子在後面照給他看,意思是問他剪這樣長短合不合適,他點頭表示“可以了”。誰知理髮師並不停剪,又動起剪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竟把發剪到短得不成樣子,直到沒法再剪短的時候,理髮師這才罷休了。事後,他一打聽,原來問題全出在“點頭”“搖頭”所表現的意思,雙方原來是截然不同上面。

又如:有一次一批意大利人來中國訪問,在舉行宴會的時候,賓主雙方為各種題目乾杯。有一個很少接待外賓,不大熟諳禮儀的人,看到對方也是反法西斯的,就提議道:“讓我們為墨索里尼被吊死乾杯!”誰知這樣一來,竟出現不愉快的場面了,那幾個意大利人都不願舉杯。原來,儘管他們也是反法西斯的,但是在宴會習慣上,卻沒有為把人吊死而乾杯的前例。後來,總算轉移了題目,才沒有把這個僵局再延續下去。

在一般習慣上,作家出書,總是希望印得越多越好。但是,有些國家的作家,卻自鳴孤高,不願作品多印,只讓書籍少量流通於市場,使購書的人不容易獲得,以自矜身價。北京有一間出版社出版了一個外國作家的作品,印行了五萬冊。當那個外國作家到中國訪問的時候,出版社負責人出面接待,客氣地說:“您的書,這次我們只印了五萬冊,以後銷完再印。”誰知那個作家聽了老大不高興,怫然地說:“為什麼要印五萬冊呢!印得多了,就顯不出它是珍貴的了。”一席話,弄得主人啼笑皆非。

像這一類的笑劇,在國際交往上,可以說是時常發生的。例如東南亞有些國家,視天靈蓋為神聖之處,把人家的左手認為是齷齪的器官(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們上廁時有以左手洗滌肛門的風習),如果以左手去撫摸人家的頭頂,就可以發生嚴重的糾紛以至引起鬥毆。菊花在中國是勇鬥秋風、堅韌不拔的象徵,然而在世界的不少國家裡,它卻是死亡的象徵;如果碰到人家有喜事時,送一束菊花常常可以引起強烈的反感。貓頭鷹在中國的風習中是邪僻不祥之物,在國外好些地方則是智慧的象徵。蝸牛,在我們這裡常有人以之代表“遲鈍”,但在西方卻有人把它代表“毅力”,“十年”中風傳遐邇的“蝸牛事件”,正是那個無知而又驕橫的老婦,在這種強不知以為知的基礎上鬧起來的。

這一類笑劇,有的使人一笑,有的使人沉思,有的則使人嘆息。那些盲目的崇洋狂者鬧的活劇,例如把海外盲人戴的有色眼鏡買了回來,天天戴著招搖過市,自炫“洋化”;或者,以為男人留頭髮越長,在外國越時髦的人,不怕積垢的骯髒,不怕長夏的悶熱,把頭髮留得男女不分,留得像只黑熊般的人物,姑不論整潔才是美的道理他們一點不懂,單就“追求國外標準”這有時是很無聊可笑的一項來說吧,他們所追求的,在國外現在也已經日漸過時了,以至於有些外人來到中國旅行的時候,也驚訝於中國為什麼有些男青年,頭髮之長竟超越過世界水平。這些糊里糊塗的追求時髦者也不知道,像新加坡這類以“花園城市”著稱的國家,對於男青年留長頭髮早已懸為厲禁,如果不願剪短的,已經一律不準入境了。

國與國間的風俗習慣,本來就已經有許多的不同,中國現代史上經過了不幸的閉關鎖國的十年動亂的階段,又和許多國家擴大了彼此互不相知的距離,因此在這打開窗戶,以至在某一程度上開了大門,容許正常往來的日子裡,出現一些笑劇鬧劇,是並不奇怪的。甚至可以說,這是償還歷史債務所不可免的悲喜劇。寫到這裡,我禁不住想起了“不要哭,不要笑,而要了解”的那句格言,也禁不住想起在國內外交往日漸頻繁的日子裡,總是要出現各種各樣的人物的。真正能夠吸取人家的長處,排斥人家的短處,堅定不移地奮勇前行,為國家和人民造福的,終究是那些冷靜、樸素的探索者,而不是那些在洋風之前,目迷五色,直不起腰來的“時髦人”,也不是那些採取鴕鳥政策,對嶄新事物一律採取排斥態度的頑固派。

1981,12,從化溫泉

(選自《秦牧自選集》,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結語

2018/10/22

這一類笑劇,有的使人一笑,有的使人沉思,有的則使人嘆息。

————隔膜的笑劇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留言,記錄閱讀時刻。

感謝本書內容提供者——北京領讀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以管理和運營作家版權資產為核心業務的新形態文化公司,致力於用理性態度、市場方式、匠人手藝,為城市中產者提供高品質圖書及多元文化產品。

領讀以非虛構作品為主要出版方向,本土作品、公版再策劃與版權引進共舉,致力於在社科文藝、勵志經管領域深耕細作,為讀者提供高品質文化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