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人生導師告誡我們“要事第一”,可應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要事”

每天早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天的任務列清單,然後把佔用時間短的事務,比如打個電話、發個郵件等等,儘快清理,剩下的工作,按照要事第一的法則去安排。

這是學習了N多時間管理方法後的個人實踐。沒什麼不好,我甘之若飴,自認為工作效率有提升。

但有時候會回頭反思,我所認為的“要事”確定是我真正的“要事”嗎?我應該怎樣定義我的要事?

人生導師告誡我們“要事第一”,可應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要事”

何為要事

剛剛看邏輯思維,羅胖又在推書了,這次書名是《極簡管理學》,打的主題吸引物就是時間管理,是告誡我們怎麼樣做到要事第一。裡面提到:

容易做到的事,一般都不是要事。

真正的要事,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的影響時間很長;第二,它的波及範圍很廣。

這讓我想到知乎大V採銅的相類似的理論。採銅認為,要事就是那些“半衰期長而又有高收益值”的事情,並羅列了一些栗子:

積累可信的知識

訓練實踐技能

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提升審美品味

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

保持和促進健康

是的,這些都是要事,但是作為個體,我們需要定義自己的“要事”。

人生導師告誡我們“要事第一”,可應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要事”

定義自己的要事

我們人類是非常多樣化的群體,我們所處的背景、我們的目標、願望、想法都千差萬別,對“要事”的定義自然也是千姿百態的。

今天上午我在做一個非常重要的事:給老闆寫一個重要的報告。

這個事情是我的要事嗎?無疑是的。雖然它影響的時間不長,它波及範圍也不廣,但是我要想在這個公司裡繼續混下去,就不得不費很大的精力、很多的時間來完成這個事。

可見,所謂的“要事”並不是僅僅以“時間長度”和“範圍廣度”來定義的。

為什麼給領導寫這個報告很重要?因為我不能沒有這份工作,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目標就是“保住這個工作”,所以這項任務才這麼重要。

可見,對於我來說,我的要事就是對我有意義的事。而這個意義,就是“是否有助於完成我的重要目標”。

那些無助於我完成目標的,無論多有價值(訓練實踐技能)、多麼高大上(提升審美品味等等),都不會是我的“要事”。

人生導師告誡我們“要事第一”,可應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要事”

定義自己的終極目標

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所謂的終極目標,我們也很少去想這個事。

即使牛到馬雲的程度,也坦白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想得這麼高遠。只是不同的階段抓住了有利的時機,才成就了今天的馬雲和阿里。

但是馬雲提出用“阿里巴巴”(他認為這是個貫通中外的超級IP)這個品牌的時候,無疑是有他的未來構想的。

如果沒有目標,我們關於要事的定義就只能人云亦云。

比如所有的大咖都說“讀書”多麼重要,於是我們就努力讀書。結果像我一樣後來才明白,那些鼓吹書重要的,都是賣書的,比如羅胖。

馬雲就說:不讀書也挺好,因為我幹了很多事,幹事多了,自然就沒時間讀書。

可見

  • 沒有自己的目標,你就找不到自己的要事。
  • 沒有最重要的目標,就找不到最重要的事。

有個老網紅尋找終極目標的方法很震撼,可以簡稱為“痛哭流涕法”。就是找張A4紙,在上面塗鴉自己的願望,不斷挖掘,最終挖到一條讓自己情不自禁淚流滿面的終極願望。

那個能夠奔向終極目標的事,才是真正的“要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