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網友:關於扶貧,誰都不服只服碧桂園!

國家扶貧為了什麼?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那麼,企業扶貧為了什麼?按照我們的刻板印象來說,或許是企業危機公關的一種方法,也或許是企業的一種噱頭,亦或許是企業為了維護良好的企業形象。然而,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帶領著碧桂園數十年如一日的脫貧攻堅向世人證明著,企業扶貧也許僅僅為了回報社會、造福社會。

網友:關於扶貧,誰都不服只服碧桂園!

是什麼?

我們總在說,楊國強帶領著碧桂園走在攻堅脫貧的第一線。那麼,於他們而言,攻堅脫貧究竟是什麼?於我們而言,他們的攻堅脫貧於我們又是什麼?

在楊國強的帶領下,碧桂園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以"做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的陽光企業"為企業文化核心理念。成立二十六年來,碧桂園始終貫徹國家"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方針政策,以"國強公益基金會"為扶貧平臺,在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救災賑災等方面,大力投入社會公益慈善事業。2017年,碧桂園集團在慈善公益領域共投入金額 7.92億元。

碧桂園也一向將扶貧工作作為一個重點項目來抓。2017年底,碧桂園集團專門成立了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組,在碧桂園集團領導的大力推動下,將全面調動集團資源,推進幫扶工作的全面開展。碧桂園的扶貧步伐,也漸漸從廣東擴展到全國。

為什麼?

碧桂園作為一家房地產公司,為何如此執著於扶貧工作?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共3046萬人,相較往年雖有明顯改善,但其仍然是一個龐大的數量,我國的脫貧攻堅工作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或許是楊國強的個人經歷。

楊國強自幼家貧,依靠國家發放的獎學金才得以完成學業。作為從田野裡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家,楊國強對農業農村始終抱有很深的感情和高度的關注。

怎麼辦?

碧桂園扶貧口號響亮,政策制定迅速,但是他們究竟做了些什麼呢?今年以來,碧桂園集團啟動了全面推進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與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等革命老區在內的全國14個縣達成結對幫扶協議。一次性幫扶全國14縣。碧桂園表示,要確保在2020年前,力爭2019年前,助力3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全面脫貧。

在實踐過程中,碧桂園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幫扶。

多年間,在當地黨和政府的指導下,碧桂園以英德市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項目、潮州市饒平縣黃正幸福新村等項目為代表,通過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重點幫扶了多個貧困地區,讓民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實實在在地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在扶貧道路上,碧桂園始終堅持"六個精準"的理念,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在全國範圍內不同貧困地區支援基建建設和開展扶貧項目。

以樹山村為例,這個村落原本是位於廣東省清遠市英德市西牛鎮的一個貧困村,在2010年被楊國強選定為企業幫扶點。七年間,碧桂園集團出資幫助樹山村整理村貌,打造苗木種植產業,並派駐扶貧工作人員駐村,與政府一起開展產業扶貧和整村改造。

網友:關於扶貧,誰都不服只服碧桂園!

碧桂園結合自身和樹山村的優勢,按"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成立苗圃示範基地,發展苗木種植產業。考慮到村民缺乏啟動資金,碧桂園採用"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做法,讓村民"借雞生蛋",並逐步搭建苗木產業市場機制。如今,樹山村苗木種植產業產出已超2000萬元,戶均增收約7萬元。

2017年2月,樹山村迎來了一位特別的碧桂園駐村扶貧幹部——海歸女博士楊洋。楊洋在日本留學9年,獲取了日本千葉大學博士學位。她入駐樹山村後,堅持"把樹山村當家,把村民當做家裡人",積極融入當地村民的生活中。楊洋博士打算下一階段以村子獨特的"竹文化"為基礎,推動農戶產品市場化。

樹山村的改變仍在繼續,培訓基地和展覽館的建設、老房子的修繕改造、學校的升級改造都有待進行,碧桂園扶貧團隊稱,有信心將樹山村發展稱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鄉村。

除了大規模進行的區域產業扶貧外,碧桂園還針對村民進行了針對性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

自2012年以來,針對農村人口居住分散,集中組織難度大的特點,碧桂園集團先後在廣東、廣西各地進行了叉車、電工技術、焊工技術、財務會計、家政育嬰等多種免費技能培訓,將職業教育的課堂搬到村子裡。

截至2108年9月,共有31442名農村勞動力參加碧桂園所組織的技能培訓,超過12737人實現了推薦就業,平均收入提高20%,其中部分村民月收入超萬元。

看到現在,想必各位已經瞭解了碧桂園為何要開展、如何開展他們的攻堅脫貧之戰。關於扶貧,碧桂園一直走在路上,從未間斷、從未停止,且將一直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