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魯網淄博新聞中心給您拜年啦!

魯網淄博新聞中心給您拜年啦!

在這2019新春佳節到來之際,

小編代表魯網淄博新聞中心及掌上看淄博

向所有支持我們、關注我們的朋友們深鞠一躬,

感謝2018這一年你們一路相伴、一起前行

同時也發自肺腑的跟大家說聲:新年快樂!

一旦相識我們便是朋友,希望在2019年裡

在朋友的這條路上能得到你們一如既往永久不變的支持。

2019,我們相約再出發!

鲁网淄博新闻中心给您拜年啦!

2019新春快樂

鲁网淄博新闻中心给您拜年啦!

Happy

New

Year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稱,辛亥革命以後改稱為"春節"。在先秦時也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徵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

正月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春節是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

日期來由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據說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正月"(元旦)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歲旦";魏晉南北朝時期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節日習俗

●●●

鲁网淄博新闻中心给您拜年啦!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裡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時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賀新年·詩詞新調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己酉新正-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猜您喜歡往期精選

1、最新高速路況來了!淄博這些路段事故多發易擁堵

2、今天除夕+立春,百年只有三次!怎樣過更吉利?

3、@淄博人 收好這份實用安全攻略,放心過個平安年!

4、兩部委春節發福利!關乎幾億人養老減稅新政落地

5、2019春節微信聊天最新彩蛋來了!看完你就是這條gai最會聊天的人

鲁网淄博新闻中心给您拜年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