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康熙王朝》為什麼醜化鄭經,篡改歷史?

林道銳


因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無歷史感的歷史劇,全劇充滿了對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說大清第一神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劇中的清朝,“偉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這部片子,他自己見了都會不好意思的。劇中康熙(陳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是一個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眾,還一心為國為民,鄭經在劇裡面是什麼人設呢?是阻撓大清完成天下一統,專門給正面主角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這樣的人設能是好人嗎?


鄭經的人設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編劇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劇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飛蛾撲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對著幹,不惜自我牲犧也要成就主角的偉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緒激動,智商捉急之輩,劇裡面的鄭經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這個套路來弄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物根本不配當康熙的對手嘛!

事實上,就算是“大清電視臺”,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因為清朝官方對鄭經的評價,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清史稿》是清朝遺老們編修的清朝正史,雖然清朝亡了國,但這部書基本上代表著清朝官方的主流觀點,因此也遭到後人的詬病,書裡面有鄭經的傳,附在鄭成功傳的後面,《清史稿》裡鄭經叫“鄭錦”。


在《清史稿》裡,鄭經的形象就厲害了,他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鄭成功剛死的時候,大將們不服鄭經,鄭經果斷地用陳永華、馮錫範主持大局,將不服的人一一消滅。可不是什麼無能之輩。

在軍事上,鄭經也有兩手的,三藩之亂開始後,鄭經是主動進攻福建沿海,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戰績,搞得清朝很頭疼。而鄭經最厲害的是內政搞得好,把經濟軍事實力本來很差的一個小島,搞得可以和清朝對著幹,想想南明那幫人,有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和軍隊,結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鄭經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認,鄭經在臺灣,更定軍制,任用馮錫範、陳永華主持政務,任用劉國軒等大將主持軍事,改革稅制,特別是發展海外貿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個彈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亂世小島,搞得有聲有色,有如“承平時”。就是把亂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還一直在打仗,這水平絕對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總製片人、總導演不惜親自上陣演鄭經也是絕了!


而劇裡面的鄭經,完全是個政治白痴和跳樑小醜,而且也確實長得醜,和陳道明的高大偉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風,更關鍵的是,劇裡的鄭經,英明果決,治軍理政的水平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反倒是給鄭經加了很多黑點的戲,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這完全是讓鄭經去揹他老爹的鍋,編劇為了黑鄭經,不惜竄改歷史。人家鄭經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點就同意按朝鮮的待遇來對待鄭經了,而劇裡面卻大肆渲染鄭經晚年朝不保夕,最後被清朝大軍擊敗自殺,人家明明壽終正寢好不好!編劇為了黑鄭經,又竄改歷史讓鄭經給自己的兒子背鍋。


只愛潘多拉


歷史上的鄭經,雖然名為“鄭經”,可是一點的都不正經。

鄭經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長子,一直以來跟隨鄭成功南征北戰,是鄭成功重要的幫手,並且在鄭成功收復臺灣,負責鎮守金夏地區,而這也是鄭氏集團在大陸上的最後據點。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鄭成功非常器重的兒子,卻對鄭成功的英年早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期間,鄭經與其幼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生下了一個兒子,並且還大言不慚的要求鄭成功為其賜名。

得知真相的鄭成功是勃然大怒,立馬派其弟鄭泰回到金夏地區殺掉鄭經、陳昭娘以及自己的這個孫子,但是最終未果,鄭經依然在金夏得意洋洋。

實際上,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當年,鄭成功因為水土不服,身體狀況已經每況愈下,再加上得知了永曆皇帝被吳三桂勒死的消息,更是悲痛欲絕,而清朝這面“圈界禁海”的政策也極大的壓縮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此時的鄭成功的狀態本就不容樂觀。而在聽說了自己兒子鄭經的不論行為後,更是氣急敗壞,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鄭成功的氣病身亡。

在鄭成功死後,鄭經立馬東征靖難,奪取了臺灣的控制權,襲承了延平王的爵位。

在此期間,鄭經大規模的排斥異己,屠戮反對者,這次內鬥不僅極大地消耗了鄭氏集團的內部實力,更是讓清軍有機可乘,進而佔領金夏地區,使得鄭氏集團至此只能盤踞臺灣,困守孤島。

而在清廷進行和談判的時候,在康熙皇帝已經做出了巨大讓步的情況下,鄭經卻每一次都選擇得寸進尺,致使和談每每破裂,這也最終導致了臺灣鄭氏集團內部的二度分裂以及康熙的武力平臺。


然而,儘管鄭經有著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但是並不是一無是處,完全不堪。

一方面,鄭經在鄭成功的基礎上,繼續經營臺灣地區,大面積的興修水利、拓荒開墾,並且積極發展臺灣地區的教育,使得臺灣社會得到了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鄭經藉助其強大的海軍實力,對於抵禦外國的殖民入侵,維繫地區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不僅如此,儘管已經作為了臺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但是鄭經卻沒有稱帝自立,依舊保持了對於大明王朝的忠誠,甚至在“三藩之亂”期間,仍以“反清復明”的口號協助盤踞福建的耿精忠,對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襲擾。

只是鄭經早年的不倫和挑起鄭氏集團內鬥的行為,以及晚年縱情酒色,昏庸怠政,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鄭經的積極貢獻,只留下了其負面的形象。


《康熙王朝》對於鄭經的醜化,還是影視作品演繹的需要。

《康熙王朝》作為一部歌頌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作為“千古一帝”的帝王風采的影視作品,必然會醜化他的“對手”,達到映襯康熙皇帝豐功偉績的目的,而鄭經便是這其中的犧牲品。

實際上,在《康熙王朝》收復臺灣相關劇情的演繹中,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情況由許多,最典型的有以下幾個:

在時間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時候,臺灣就已經收復了,可以說是與平定三藩同一階段進行,不會像電視劇中一樣是與康熙親征噶爾丹一個時期的事情,康熙解決漠北蒙古問題的時候,臺灣早已經收復了。

施琅早在鄭成功時期就已經投降了清朝,並且全家是被鄭成功殺掉了,而不是在鄭經統治臺灣時期。

康熙收復臺灣的時候,鄭經已經去世了,投降清朝的鄭克塽,因而也就不會出現鄭經兵敗自殺的悲壯一幕了。

這些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影視作品的表現力而服務的,大家看看就好,想要了解真實的歷史,還是要從史書上了解,而不是看電視劇這些影視作品來學習歷史,不然就真的會出現啼笑皆非、貽笑大方的事情了。


雍親王府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在康熙時代,他是臺晚的統治者,是鄭成功的之子,並且為長子。其實在這部電視劇中,鄭經的角色還是比較飽滿的,《康熙王朝》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刻畫豐富的。比如年過花甲的吳三桂,在對待彈劾自己的同僚時,給對方機會,如果要是能夠釣上魚,就可以留他一條命,但是如果沒有釣上魚就必須死,還有之後的反了,也是吳三桂不得不為之;鰲拜也是同樣,其實鰲拜並不想反,畢竟是開朝元老級大臣,何苦讓自己的後半輩子變得不確定呢,但是跟隨鰲拜的人都想要他反,所以最終他就順從了大家的意願;鄭經也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多年來在臺晚,恩威並施留住人才,並且訓練了當時內陸無法對抗的水上艦隊,並且花大價錢去荷蘭購買軍艦,在當時來說也是非常有膽識的人了。

可能有一些鄭經的亮點,這部劇沒有寫出來,但是總體上並沒有把鄭經寫成一個反派。但是歷史上鄭經最後是病死的,這裡作者將鄭經寫的是自刎而死。但是這部電視劇叫做《康熙王朝》,肯定有很多情節和人物都是以康熙為主要情節來發散的,鄭經自然不會非常正面,而且目前的臺晚和大陸的局勢,也決定了,這部劇不會將鄭經的刻畫更加正面,能達到現在這樣已經不錯了。


曉娛


這也算得上是《康熙王朝》最大的敗筆之一,在這一環節對歷史的顛覆和篡改非常之多,甚至有顛倒黑白的嫌疑。

勞民傷財,殺人無數甚至影響了中國近代發展的遷界禁海,到了連續劇裡竟然被說成是利民工程,還出現了抬著轎子把老人送走的荒誕臺詞,事實上當年的近界近海非常簡單粗暴,誰不走就殺誰!到了連續劇裡乾脆避而不談!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清政府趁機趁火打劫攻擊鄭成功在福建的地盤,到了連續劇裡被改成了姚啟聖發糧支援鄭成功,清政府勾結荷蘭當局,企圖以割讓臺灣為代價,讓荷蘭當局幫助自己打內戰,到了連續劇中同樣輕描淡寫,甚至把這醜陋的一幕推給個鄭經。對施琅的叛逃也同樣更改的歷史,不過這一點對大劇情傷害不大,只能說匆爭小節!

但這些修改雖然脫離了歷史,但結合時代情況來說,也有他操作的必要性,畢竟從連續劇中所弘揚的中心思想來說,臺灣大陸是一家,臺灣必須歸順大陸,大陸才是正統王朝,結合當今時代這些思想必須要貫徹到連續劇中,但當時的歷史,控制中央政權的是清王朝,而不是撤往臺灣的鄭家王朝,在這樣的情況下,編劇也只能儘可能的將好的一面推給清王朝,不利的一面推給臺灣的鄭氏集團。

雖然是藝術作品,但想在國家範圍內上映,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必須也得含有正能量和價值觀,以當時清朝與鄭氏集團對峙的情況來看,髒水也只能儘可能的潑給鄭家。




遼寧資深球迷


鄭經的扮演者劉大印,康熙王朝電視劇的製片兼導演。

不可能篡改歷史,只是在原著歷史上稍微改進而已。

鄭經在歷史上,所處環境不得已的需要卑鄙行為保住自己在臺灣的優先權。所以要幹出格的事情。

《康熙王朝》沒有醜化鄭經,也沒有篡改歷史,只是電視劇太費錢,省略了很多戰爭戲和臨時演員的使用。


英雄少年66265076


《康熙王朝》裡康熙是主角,鄭經等人是反角,在電視劇裡從來都是主角自帶音響光環,而反角是遺臭萬年的。假如反過來拍《鄭經王朝》分分鐘可以讓鄭經霞光萬丈,讓康熙遺臭萬年。這不得不說我們的電視劇三觀有問題,雖然電視劇有虛構的成分,但是被篡改的歷史卻很容易混淆視聽。

歷史上的康熙既是雄主又是昏君。從雄主角度來看,他平三蕃收臺灣,征討葛爾丹,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清帝國。但是呢,反過來卻也是個大昏君,康熙為了滿族人的利益下令對關東地區進行封關處理,禁止非滿族人進入東北,這使得東北地區開發緩慢,並在200年後與沙俄的戰爭中吃了大虧;康熙縱容九子奪嫡,導致朝廷腐化敗壞,九子奪嫡耗盡了大清帝國最後的國力,使得西北叛亂持續了16年之久。

反過來鄭經也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雖然鄭經在私生活上比較混亂,上了父親的妃子;不過呢,鄭經在對待僑民方面還是可以的,鄭經在外交上採取跟英國結盟的方式對抗荷蘭西班牙,多次撤僑拯救華夏族人,也算起功不可沒。


優己


首先我們要看清楚,到底醜化了哪些地方。

在真實歷史上,清朝消滅鄭經政權的真正理由,並不在於今天某些人以為的“追求領土完整”,而是把鄭經政權這個殘存的華人政權當成一個政治上的威脅。

例如,在攻下臺灣後,群臣建議:

臺灣“孤懸海外,無關緊要”、“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加廣;裸體紋身之番,不足與共守;日費天府金錢於無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建議“遷其人,棄其地”,將島上二十萬軍民悉數遷徙大陸。

而連一向支持施琅攻佔臺灣的大學士李光地也甚至主張丟棄臺灣土地還不夠,最好還要讓給荷蘭人:“棄其地與紅毛”,“任夷人居之,而納款通貢,即為荷蘭有亦聽之”。


在實際談判中,鄭家政權的主張的,其實是圍繞著剃不剃髮的問題。


當時清朝提出:鄭家可以世守臺灣,但必須稱臣奉貢,並且剃髮易服。

而鄭家的要求是:可以稱臣奉貢,但不剃髮。


最後雙方談不攏,所以才有了最後的施琅入臺。


現代某些電視劇把施琅講成大英雄,但其實這人在歷史上屬於無德無行之人,攻下臺灣

後,臺灣成為他個人的獨立王國,全臺灣一半以上的田地被他個人佔有。而且除在施琅的老家福建漳、泉地區招募佃農去種他的私田外,施琅更實施了嚴格限令:禁止大陸人民移居臺灣!


閉家鎖的紅楓


《康熙王朝》的拍攝源於二月河的一部歷史小說,有大量虛構的成分,很多都嚴重不符合事實。不過,文學藝術是允許一定程度的修改的,我們也無話可說,只要這種修改不太離譜。實際上,康熙朝征服臺灣的時候,鄭經已經去世了,當時的臺灣掌控者是鄭經的兒子鄭克爽。是鄭克爽向清朝投降,他還被押解到北京,康熙也沒有殺他,而是封了一個公爵給他。當然,他這個公爵沒有實權,也沒有地位,連人身自由都沒有,實際上是被軟禁起來了。鄭克爽不久之後,就死在了北京,死因可能是哮喘。憑心而論,《康熙王朝》對鄭經的刻畫並沒有算醜化。從劇情來看,鄭經也算為鄭氏政權立足臺灣做了很多努力,而且也懂的政治。如果我們把劇情當成史實的話,可以明白一點,就是鄭經的失敗不是由於他的過錯,而是由於歷史潮流更傾向於統一,他無論多麼的努力,無論他才能有多高,也阻止不了兩岸重新歸於一統的歷史趨勢。從鄭成功開始,驅逐荷蘭殖民者,開發臺灣,兢兢業業幾十年,鄭氏家族是有歷史功績的,後來滿清統治者也沒有抹殺這一點,同意在臺灣給鄭成功立祀祭奠。施琅這個人有一定的爭議,恨他的人,說他是投降主義,愛他的人,說他順應歷史潮流,統一國家有功。客觀上說,施琅投降清朝有其無奈一面,他後來率兵征服臺灣,也有其歷史貢獻,因為如果再晚一點,臺灣很可能就從中國永久分割出去。與其這樣,不如暫時由滿清統治。


懷疑探索者


因為醜化鄭經是政治需要。

電視劇《康熙王朝》是根據二月河的小說改編創作的,其絕大多數內容是忠於原著的,但在鄭經這個角色的刻畫上卻進行了大膽的加工創作,他的形象不僅非常的猥瑣,而且還背了許多不屬於他的黑鍋。

比如殺施琅全家,迫使施琅投靠清朝,這本來是鄭經的父親鄭成功乾的。和荷蘭人聯合,這是康熙提出的。丟失臺灣的時候鄭經早就去世了,是他的兒子鄭克塽投降清朝的,但這幾口黑鍋卻都背在了鄭經的頭上。

為什麼要這麼處理?

因為鄭成功是民族英雄,康熙是本劇主角,不能按史詩演,否則形象受損。鄭克塽(看過鹿鼎記的朋友應該知道他)沒啥影響力,所以只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捏合到鄭經一個角色身上。

而鄭經代表的鄭氏臺灣集團相對於清朝來說,是分裂勢力,是抗拒祖國統一的,正好契合現在的局面。如果把鄭經塑造的太過正面,那麼康熙收復臺灣就顯得不那麼名正言順了,所以必須把鄭經塑造成反派。

另外鄭經在歷史上確實有黑點。比如他和弟弟的奶媽私通生子,最終氣死了父親鄭成功。繼承延平王爵位時,為了鞏固統治,對自家兄弟親戚大開殺戒。說實話,他也不是什麼正派人物。

再加上《康熙王朝》電視劇的中心思想是強化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打擊分裂勢力。於是鄭經就在劇中被徹底的醜化了,乃至於鄭氏臺灣的所有人都被醜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飾演鄭經的正是本劇導演劉大印,可見鄭經這個角色確實有點意思。


石頭說歷史


可以理解的嘛,《康熙王朝》本來就只是一部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劇。


其講的不是真正的歷史,人物角色和歷史有出入是一定的。你看看《三國演義》,人家周瑜說啥了沒?



既然是被叫做《康熙王朝》,那麼肯定是圍繞康熙皇帝來寫。現在的電視劇裡,主角都是人設完美還自帶主角光環。周圍的配角算是一眾用來稱託主角的。劇本為了戲劇衝突會把人物設定的很對立,所以在電視劇中,既然正面人物康熙是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就需要鄭經這樣的人在劇中扮演了一個阻擾大清完成統一天下,專門給正面人物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



在鄭經的反襯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偉岸。這樣就能達到編劇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這樣的鄭經完全與他原本的性格背道相馳。電視劇可以修改人物的劇本。



大家不要當真便是,因為歷史上鄭經決然不是這樣的!

即使是在清朝正史中,鄭經也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只是是在康熙中並沒有突出他的功績。

實際上,鄭經還算是不錯。在他主政臺灣的期間,鼓勵農民耕作,興辦學校,加強內外貿易。臺灣在他的治理下,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這些都是在《康熙王朝》裡看到不到的。 《康熙王朝》裡甚至還把鄭經刻畫成了一個賣臺灣求安,不願意清王朝統一的醜惡之人。但是實際上,鄭經是一個誓死保衛臺灣,不願割讓給荷蘭侵略的祖國衛士。

好歹是鄭成功兒子,雖然不太爭氣,但這點兒骨氣還是有的?



但是實際上真正想賣“臺灣”的卻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鄭經努力捍衛祖國領土的同時,康熙卻和荷蘭侵略者勾結,聯手想把臺灣收付回來,再割給荷蘭恢復他在荷蘭的殖民統治。

很多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看了之後都受到了誤導。文藝作品看看就好,千萬不能把它當成瞭解歷史的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