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為什麼醜化鄭經,篡改歷史?

林道銳


可以理解的嘛,《康熙王朝》本來就只是一部小說改編而來的電視劇。


其講的不是真正的歷史,人物角色和歷史有出入是一定的。你看看《三國演義》,人家周瑜說啥了沒?



既然是被叫做《康熙王朝》,那麼肯定是圍繞康熙皇帝來寫。現在的電視劇裡,主角都是人設完美還自帶主角光環。周圍的配角算是一眾用來稱託主角的。劇本為了戲劇衝突會把人物設定的很對立,所以在電視劇中,既然正面人物康熙是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就需要鄭經這樣的人在劇中扮演了一個阻擾大清完成統一天下,專門給正面人物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



在鄭經的反襯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偉岸。這樣就能達到編劇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這樣的鄭經完全與他原本的性格背道相馳。電視劇可以修改人物的劇本。



大家不要當真便是,因為歷史上鄭經決然不是這樣的!

即使是在清朝正史中,鄭經也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只是是在康熙中並沒有突出他的功績。

實際上,鄭經還算是不錯。在他主政臺灣的期間,鼓勵農民耕作,興辦學校,加強內外貿易。臺灣在他的治理下,人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這些都是在《康熙王朝》裡看到不到的。 《康熙王朝》裡甚至還把鄭經刻畫成了一個賣臺灣求安,不願意清王朝統一的醜惡之人。但是實際上,鄭經是一個誓死保衛臺灣,不願割讓給荷蘭侵略的祖國衛士。

好歹是鄭成功兒子,雖然不太爭氣,但這點兒骨氣還是有的?



但是實際上真正想賣“臺灣”的卻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鄭經努力捍衛祖國領土的同時,康熙卻和荷蘭侵略者勾結,聯手想把臺灣收付回來,再割給荷蘭恢復他在荷蘭的殖民統治。

很多不瞭解這段歷史的人看了之後都受到了誤導。文藝作品看看就好,千萬不能把它當成瞭解歷史的途徑!


白話歷史君


因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無歷史感的歷史劇,全劇充滿了對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說大清第一神劇,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劇中的清朝,“偉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這部片子,他自己見了都會不好意思的。劇中康熙(陳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是一個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眾,還一心為國為民,鄭經在劇裡面是什麼人設呢?是阻撓大清完成天下一統,專門給正面主角康熙對著幹的反面角色,這樣的人設能是好人嗎?


鄭經的人設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編劇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劇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飛蛾撲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對著幹,不惜自我牲犧也要成就主角的偉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緒激動,智商捉急之輩,劇裡面的鄭經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這個套路來弄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物根本不配當康熙的對手嘛!

事實上,就算是“大清電視臺”,也拍不出這樣的片子,因為清朝官方對鄭經的評價,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清史稿》是清朝遺老們編修的清朝正史,雖然清朝亡了國,但這部書基本上代表著清朝官方的主流觀點,因此也遭到後人的詬病,書裡面有鄭經的傳,附在鄭成功傳的後面,《清史稿》裡鄭經叫“鄭錦”。


在《清史稿》裡,鄭經的形象就厲害了,他是一個聰明果斷的人,鄭成功剛死的時候,大將們不服鄭經,鄭經果斷地用陳永華、馮錫範主持大局,將不服的人一一消滅。可不是什麼無能之輩。

在軍事上,鄭經也有兩手的,三藩之亂開始後,鄭經是主動進攻福建沿海,並且取得了不小的戰績,搞得清朝很頭疼。而鄭經最厲害的是內政搞得好,把經濟軍事實力本來很差的一個小島,搞得可以和清朝對著幹,想想南明那幫人,有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和軍隊,結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鄭經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認,鄭經在臺灣,更定軍制,任用馮錫範、陳永華主持政務,任用劉國軒等大將主持軍事,改革稅制,特別是發展海外貿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個彈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亂世小島,搞得有聲有色,有如“承平時”。就是把亂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還一直在打仗,這水平絕對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總製片人、總導演不惜親自上陣演鄭經也是絕了!


而劇裡面的鄭經,完全是個政治白痴和跳樑小醜,而且也確實長得醜,和陳道明的高大偉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風,更關鍵的是,劇裡的鄭經,英明果決,治軍理政的水平一點也沒有表現出來,反倒是給鄭經加了很多黑點的戲,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這完全是讓鄭經去揹他老爹的鍋,編劇為了黑鄭經,不惜竄改歷史。人家鄭經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點就同意按朝鮮的待遇來對待鄭經了,而劇裡面卻大肆渲染鄭經晚年朝不保夕,最後被清朝大軍擊敗自殺,人家明明壽終正寢好不好!編劇為了黑鄭經,又竄改歷史讓鄭經給自己的兒子背鍋。


只愛潘多拉


歷史上的鄭經,雖然名為“鄭經”,可是一點的都不正經。

鄭經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長子,一直以來跟隨鄭成功南征北戰,是鄭成功重要的幫手,並且在鄭成功收復臺灣,負責鎮守金夏地區,而這也是鄭氏集團在大陸上的最後據點。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鄭成功非常器重的兒子,卻對鄭成功的英年早逝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鄭成功率兵收復臺灣期間,鄭經與其幼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生下了一個兒子,並且還大言不慚的要求鄭成功為其賜名。

得知真相的鄭成功是勃然大怒,立馬派其弟鄭泰回到金夏地區殺掉鄭經、陳昭娘以及自己的這個孫子,但是最終未果,鄭經依然在金夏得意洋洋。

實際上,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當年,鄭成功因為水土不服,身體狀況已經每況愈下,再加上得知了永曆皇帝被吳三桂勒死的消息,更是悲痛欲絕,而清朝這面“圈界禁海”的政策也極大的壓縮了自己的發展空間,此時的鄭成功的狀態本就不容樂觀。而在聽說了自己兒子鄭經的不論行為後,更是氣急敗壞,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鄭成功的氣病身亡。

在鄭成功死後,鄭經立馬東征靖難,奪取了臺灣的控制權,襲承了延平王的爵位。

在此期間,鄭經大規模的排斥異己,屠戮反對者,這次內鬥不僅極大地消耗了鄭氏集團的內部實力,更是讓清軍有機可乘,進而佔領金夏地區,使得鄭氏集團至此只能盤踞臺灣,困守孤島。

而在清廷進行和談判的時候,在康熙皇帝已經做出了巨大讓步的情況下,鄭經卻每一次都選擇得寸進尺,致使和談每每破裂,這也最終導致了臺灣鄭氏集團內部的二度分裂以及康熙的武力平臺。


然而,儘管鄭經有著自己的缺點和問題,但是並不是一無是處,完全不堪。

一方面,鄭經在鄭成功的基礎上,繼續經營臺灣地區,大面積的興修水利、拓荒開墾,並且積極發展臺灣地區的教育,使得臺灣社會得到了進步與發展;另一方面,鄭經藉助其強大的海軍實力,對於抵禦外國的殖民入侵,維繫地區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不僅如此,儘管已經作為了臺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但是鄭經卻沒有稱帝自立,依舊保持了對於大明王朝的忠誠,甚至在“三藩之亂”期間,仍以“反清復明”的口號協助盤踞福建的耿精忠,對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襲擾。

只是鄭經早年的不倫和挑起鄭氏集團內鬥的行為,以及晚年縱情酒色,昏庸怠政,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鄭經的積極貢獻,只留下了其負面的形象。


《康熙王朝》對於鄭經的醜化,還是影視作品演繹的需要。

《康熙王朝》作為一部歌頌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作為“千古一帝”的帝王風采的影視作品,必然會醜化他的“對手”,達到映襯康熙皇帝豐功偉績的目的,而鄭經便是這其中的犧牲品。

實際上,在《康熙王朝》收復臺灣相關劇情的演繹中,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情況由許多,最典型的有以下幾個:

在時間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時候,臺灣就已經收復了,可以說是與平定三藩同一階段進行,不會像電視劇中一樣是與康熙親征噶爾丹一個時期的事情,康熙解決漠北蒙古問題的時候,臺灣早已經收復了。

施琅早在鄭成功時期就已經投降了清朝,並且全家是被鄭成功殺掉了,而不是在鄭經統治臺灣時期。

康熙收復臺灣的時候,鄭經已經去世了,投降清朝的鄭克塽,因而也就不會出現鄭經兵敗自殺的悲壯一幕了。

這些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影視作品的表現力而服務的,大家看看就好,想要了解真實的歷史,還是要從史書上了解,而不是看電視劇這些影視作品來學習歷史,不然就真的會出現啼笑皆非、貽笑大方的事情了。


雍親王府


鄭經的扮演者劉大印,康熙王朝電視劇的製片兼導演。

不可能篡改歷史,只是在原著歷史上稍微改進而已。

鄭經在歷史上,所處環境不得已的需要卑鄙行為保住自己在臺灣的優先權。所以要幹出格的事情。

《康熙王朝》沒有醜化鄭經,也沒有篡改歷史,只是電視劇太費錢,省略了很多戰爭戲和臨時演員的使用。


英雄少年66265076


這也算得上是《康熙王朝》最大的敗筆之一,在這一環節對歷史的顛覆和篡改非常之多,甚至有顛倒黑白的嫌疑。

勞民傷財,殺人無數甚至影響了中國近代發展的遷界禁海,到了連續劇裡竟然被說成是利民工程,還出現了抬著轎子把老人送走的荒誕臺詞,事實上當年的近界近海非常簡單粗暴,誰不走就殺誰!到了連續劇裡乾脆避而不談!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清政府趁機趁火打劫攻擊鄭成功在福建的地盤,到了連續劇裡被改成了姚啟聖發糧支援鄭成功,清政府勾結荷蘭當局,企圖以割讓臺灣為代價,讓荷蘭當局幫助自己打內戰,到了連續劇中同樣輕描淡寫,甚至把這醜陋的一幕推給個鄭經。對施琅的叛逃也同樣更改的歷史,不過這一點對大劇情傷害不大,只能說匆爭小節!

但這些修改雖然脫離了歷史,但結合時代情況來說,也有他操作的必要性,畢竟從連續劇中所弘揚的中心思想來說,臺灣大陸是一家,臺灣必須歸順大陸,大陸才是正統王朝,結合當今時代這些思想必須要貫徹到連續劇中,但當時的歷史,控制中央政權的是清王朝,而不是撤往臺灣的鄭家王朝,在這樣的情況下,編劇也只能儘可能的將好的一面推給清王朝,不利的一面推給臺灣的鄭氏集團。

雖然是藝術作品,但想在國家範圍內上映,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必須也得含有正能量和價值觀,以當時清朝與鄭氏集團對峙的情況來看,髒水也只能儘可能的潑給鄭家。




遼寧資深球迷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在康熙時代,他是臺晚的統治者,是鄭成功的之子,並且為長子。其實在這部電視劇中,鄭經的角色還是比較飽滿的,《康熙王朝》中的反面角色都是刻畫豐富的。比如年過花甲的吳三桂,在對待彈劾自己的同僚時,給對方機會,如果要是能夠釣上魚,就可以留他一條命,但是如果沒有釣上魚就必須死,還有之後的反了,也是吳三桂不得不為之;鰲拜也是同樣,其實鰲拜並不想反,畢竟是開朝元老級大臣,何苦讓自己的後半輩子變得不確定呢,但是跟隨鰲拜的人都想要他反,所以最終他就順從了大家的意願;鄭經也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多年來在臺晚,恩威並施留住人才,並且訓練了當時內陸無法對抗的水上艦隊,並且花大價錢去荷蘭購買軍艦,在當時來說也是非常有膽識的人了。

可能有一些鄭經的亮點,這部劇沒有寫出來,但是總體上並沒有把鄭經寫成一個反派。但是歷史上鄭經最後是病死的,這裡作者將鄭經寫的是自刎而死。但是這部電視劇叫做《康熙王朝》,肯定有很多情節和人物都是以康熙為主要情節來發散的,鄭經自然不會非常正面,而且目前的臺晚和大陸的局勢,也決定了,這部劇不會將鄭經的刻畫更加正面,能達到現在這樣已經不錯了。


曉娛


因為當時的電視劇都是為了現實、為了政治而服務的。

鄭經的父親鄭成功,不論大陸臺灣都是一片讚頌,但是大家讚頌的角度不一樣。

大陸這邊,宣傳鄭成功收復臺灣,打敗外國人。

臺灣那邊,宣傳鄭成功佔據臺灣同大陸政權對抗。

而鄭經,沒有收復臺灣的功績,卻有割據臺灣的行為。康熙皇帝則將臺灣納入版圖了。

清朝,雖然是滿人統治,也被認為是正統的中國王朝。

所以,《康熙王朝》自然要頌揚康熙收復臺灣的功績,貶低鄭經了。



夢露居士


其實在原著小說《康熙大帝》裡面,鄭經的出場並不多,連配角都算不上,頂多就是背景牆而已。小說改編成電視劇後,鄭經的戲份莫名的增加,變成了劇中的四個反派角色之一(鰲拜、吳三桂、鄭經、噶爾丹)。

所以,鄭經的戲份就不能按《康熙大帝》的小說本子來編(小說的內容太少了),只能靠編劇的瞎編,再結合鄭成功家族的歷史,把一群人的乾的事,全部揉合在鄭經一個人身上。

比如說,鄭成功殺施琅全家,就改成了鄭經殺的;明明是康熙與荷蘭人勾結,改成了鄭經與荷蘭人勾結,甚至要出賣臺灣給荷蘭人;明明是鄭克塽守臺灣,改成了鄭經守臺灣;寧靖王自殺殉國,改成了鄭經自殺殉國。反正就是一堆屎盆子,全扣在鄭經的頭上。(鄭成功和康熙是正面形象,不容抹黑;鄭克塽和寧靖王名氣又太小,抹他倆沒影響了。)

至於鄭經本身的歷史汙點,比如和四弟的奶媽偷情,以及反覆無常的性格,則不講。因為那些都不重要,不涉及康熙收復臺灣。(不涉及收復臺灣的正義性)

於是,我們在電視劇中就看到了下面這副模樣的鄭經。


記得施琅收復臺灣的那集(35集),施琅攻破澎湖,鄭經問馮錫範:“荷蘭人揆一現在何處?速請他助戰,若他能助我擊敗清軍,將來臺灣的一半就是他的,他要什麼有什麼”。

清軍登島前,鄭經又說:“這臺灣島,我寧可送給荷蘭紅毛鬼,也不給康熙大辮子!”

先不說歷史上鄭經已病亡,守臺灣的乃是鄭克爽。就單說這兩段文字對話,活脫脫勾勒出鄭經一副意欲賣國求安的嘴臉。

尤其是後面那句“寧贈紅毛、不予大辮子”的靈感來源,完全就是拷貝自慈禧老妖婆的那句“寧贈友邦、不與家奴”。

再比如同一集,鄭經的母親跟他說:『不管它大明也好,大清朝也好,都是炎黃子孫。』

這句話本身沒毛病,但是讓三百年前的人說這話,覺悟如此之高,怕是不妥吧?這哪是給鄭經聽的,明明就是說給“某獨”分子聽的。



接下來的一句更讓人懵逼了:『只要咱們能平平安安的回到福建老家,你九泉之下的父王也就瞑目了。』



不知道鄭成功聽了這話,九泉之下會不會氣的吐血?

————————分割線————————

歷史上的鄭經,談不上有什麼正面形象。但是張冠李戴,把如此多的屎盆子全扣在鄭經的頭上,也是很不妥的!

只不過聯想到《康熙王朝》的拍攝時間(2001年前後),以當時的兩岸關係來說,這種抹黑又似乎說的通。電視劇想傳達的理念,以及具有濃厚“說教”意味的臺詞,都是不言而明。尤其是最後鄭經自殺,寓意非常明顯。臺灣的迴歸是大勢所趨,頑抗不會有好下場。

只不過,劇情卻把鄭經塑造成一個小丑式的臺獨分子,甚至是賣國分子。這個真的好嗎?

要知道,《康熙王朝》可是頂著歷史正劇的帽子在電視臺播出,收視率也很高。卻如此顛倒黑白,篡改歷史。儘管《康熙王朝》的編導及其同行都極力聲明這是文藝作品,不能當作歷史來讀。


但問題是,大多數不清楚這段歷史的人,他們只會把電視劇劇當成歷史來讀。因為電視劇在上映時,既沒有在片名打『戲說』,也沒有在片頭打上『純屬虛構』。而是大大方方,沒有任何附加申明的寫著《康熙王朝》四個大字。


同是歷史劇,《雍正王朝》尚且知道在電視劇片頭打上『根據二月河小說改編』,這樣觀眾就知道這是小說,並不能當真。而《康熙王朝》怎麼就如此的不謹慎?!被媒體批評了,又婉轉的說這屬於文學創作?簡直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了。


Mer86




這要從《康熙王朝》拍攝的大背景說起了,當時正值臺海對立,李登輝暗地裡扶持臺獨分子和民進黨,攪得臺灣政壇烏煙瘴氣。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收復臺灣的這個片斷就有非常高的政治含義。

康熙就代表了天朝正統,收復臺灣自然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之舉。而鄭經據臺灣自立就是分裂國家的行徑,用歷史課本上的話說就是開歷史倒車,最終不過是螳臂當車,被潮流碾壓粉碎,成為了一個小丑。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都在刻意的美化滿清皇帝。作為滿清皇帝三部曲的第一部《康熙王朝》,自然是不遺餘力的鼓吹康熙皇帝的偉光正,藉此襯托鄭經的夜郎自大我自取滅亡。

康熙可以說是這部電視劇的男一號,而鄭經這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反派人物,自然要被男主角無情碾壓。為了讓康熙這個主角光環更加光亮一點,那就只好委屈一下鄭經充當一下反派人物了。



那麼康熙真的就非常偉光正嗎?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歷史事實。

大家都知道鄭成功驅趕了荷蘭人,收復了臺灣,因此被稱為民族英雄。他的兒子鄭經接管了他手中的地盤和生意,卻被稱為民族狗熊。那麼這個到底是什麼邏輯呢?難道鄭經賣國了嗎?

事實上還真沒有,鄭經治理下的臺灣應該說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他任命的大臣陳永華理政能力非常強,臺灣的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的幸福指數也比較高。



反倒是康熙勾結荷蘭,陰謀攻打臺灣。在荷蘭海軍的幫助下,康熙佔領了廈門和金門。荷蘭是老牌的殖民主義者,他們不是白求恩,雖然也不遠萬里而來,但都是無利不起早的傢伙。

康熙皇帝如果沒有給荷蘭人好處,他們萬萬不會幫助清政府攻打臺灣的鄭經。至於康熙到底給了荷蘭人什麼好處?目前還沒有查到詳細資料,但作為見不得光的事,肯定是骯髒的幕後交易。一個賣國的康熙,真的就偉光正了嗎?



在《清史稿》中,鄭經還是一個可圈可點的政治人物。鄭成功死的時候,鄭經坐陣大陸作為臺灣的後方基地。臺灣控制在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的手中,鄭經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拿下了臺灣,並軟禁了自己的叔叔。

早在之前,鄭經和自己弟弟的乳母私通,生下了一個孩子。這種有悖人倫的事在當時漢人的觀念裡是難以接受的,鄭成功派人去把所有的當事人全部處死。但派出去的人並沒有殺鄭經,反而把他保護了起來,說明鄭經的個人魅力還是比較強的。



鄭經率兵殺入臺灣,臺灣諸將紛紛投降,願意歸順鄭經,這說明他的個人威望還是比較高的。他任用馮錫範和陳永華主持政務,把臺灣這樣一個蠻荒的小島,治理得井井有條,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勢頭。

當然鄭家的老本行,他也沒有丟掉。鄭家原本是東南亞最大的國際貿易集團和海盜組織,鄭經依據臺灣為後方基地,有聲有色地做起了國際貿易,為全球一體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和那些閉關鎖國的滿清皇帝比起來,鄭經更有開放的國際眼光和政治頭腦。



從滿清入關開始,滿清貴族就開始醜化漢族人。他們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到了漢族貴族大臣的身上,為無能的崇禎皇帝唱讚歌。其本質用意就是打壓漢人,讓漢人感到自卑,自願接受滿族人的統治。

儘管早期的滿清皇帝也提出了滿漢一體的說法,但實際上推行的都是“用漢人官員作詩,用滿人官員來監督漢人官員和管理漢人官員”的制度,尤其是軍權都牢牢掌握在滿人手中,根本就不給漢人染指的機會。





最明顯的就是滿漢不通婚,還有就是對漢人實行文字獄,據不完全統計,在200多年滿清統治的時間裡,大概進行了上千次的文字獄,從精神和肉體上消滅漢族人,康熙皇帝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

對照上文,我們就會發現康熙皇帝遠沒有那麼偉大,鄭經也沒有那麼醜。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敵人支持的我們就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站在這個立場上醜化對方是再正常不過的,這就是康熙王朝醜化鄭經、篡改歷史的根本原因。


新知傳習閣


鄭經倒還真有一則不正經的故事,並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鄭經是鄭成功嫡長子,其母為董氏,系董客光女,頗受喜愛。鄭經妻唐氏,系明天啟進士唐顯悅孫女,唐顯悅明朝累官至嶺南巡道,後任南明唐王兵部尚書等職。鄭經雖娶唐氏,但是後來喜歡上了四弟鄭睿(一說五弟鄭智)的乳母陳氏,而時人以與乳母私通為亂倫(三父六母,乳母亦居其一),並生下一子鄭克臧。

《石井本鄭氏宗譜》關於鄭克臧的記載

本來鄭成功聽到自己有了孫子之後非常開心,但是被唐顯悅告之鄭成功,鄭成功一怒之下令斬殺董氏、鄭經、陳氏及其子,此時,鄭經作為世子鎮守廈門,而鄭成功則在臺灣,洪旭等廈門諸將不從。鄭成功本來身體不好,又受到這件事打擊,不久(1662年)就一名嗚呼了。

鄭成功死後,在臺將領黃昭等擁立鄭成功五弟鄭襲為“東都王”,與鄭經相對抗,不久被擊敗,鄭經於是進入臺灣,繼承延平王爵位。鄭襲先被囚禁在廈門,於次年(1663)降清。

鄭經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逝,死前以世子鄭克臧為監國,並託孤於劉國軒和馮錫範。馮錫範為鄭經次子鄭克塽岳父,所以聯合宗室並經董夫人同意,以鄭克臧系螟蛉子(其他姓氏過繼)為由將其處死,距離鄭經去世僅兩天,由鄭經次子鄭克塽承襲爵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