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01

去年,一部被封禁了5年的电影《狗十三》终于上映了。这是一部让人难以释怀的残酷电影,就像是把许多家庭的真实故事搬到了大屏幕上。

荧幕上那个天真女孩在父亲的疯狂殴打后,学会逐渐压抑自己的感情,带着“讨好型人格”的面具,小心翼翼地生活,最终成为父母面前“懂事”的孩子。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你能说,电影里小女孩的父母不爱她吗?

不,父母非常爱她,却用了我们无法认同的方式来“教育”女儿。

这种方式,算不上教育,更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02

2016年,一所实验学校做了一次关于青春期亲子沟通的调查问卷,从家长和学生中获取了近2万份的有效问卷。

数据指出,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是在吃饭时的面对面交流。

虽然很多家长明知道自己应该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但表现出来的是对孩子学业的高度关注。

在中国式教育中,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主题,只是学习成绩。孩子其他的成长需求,被父母认为:

  • 以后他们就会懂了;
  • 现在学习成绩更重要;
  • 我们没必要和孩子说这些......

不会爱的父母,教出了缺爱的孩子。

所以当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共同出版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后,他们平等开明的沟通方式和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引发了各界热议,成为很多父母的枕头书,以及年轻人看世界的参考书。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龙应台说:

“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语可谈,他们深知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我们的通信,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泊不安、寻找港湾的船看见了。”

03

34岁的龙应台第一次为人母亲,自称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而且成绩不佳。

她为这堂“人生课”写下了三本“作业”——《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和《目送》。

龙应台和安德烈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年;

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

龙应台对安德烈说,你愿不愿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条件是,一旦答应,就绝不能半途而废。

所以,我们现在才能读到,这对母子花了3年时间互通的书信。

这36封书信,不仅是母子之间的沟通,而且是两代人、两种文化的思想碰撞,包含了对教育、职业、人权、世界观等等的深刻探讨,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选择。

父母能和孩子平等对话,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04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沟通的父母。

孩子最常听到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为你好”,殊不知这3个字,可能会为他们20年后的争吵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观点并非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书信中,看到两代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甚至是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带来什么误会。


在第4封信中,安德烈说:“你——身为母亲——能不能理解、受不受得了欧洲十八岁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能,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你: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X、药、摇滚乐’。只有伪君子假道学才会否定这个哲学。”

这可吓坏了龙应台,她赶紧回信:“安德烈,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X、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尽速回信。”

儿子的回答是,妈妈,能不能拜托拜托你,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道理?生活中还有最凡俗的快乐:“X、药、摇滚乐”当然是一个隐喻。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应台会带有她那个年代的印记,而安德烈则是年轻人的典型代表。

父母和孩子因其成长背景不同,看到的和理解的都不同,所以谈论的内容自然就不一样。


幸好龙应台,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尝试站在儿子的角度理解他的世界;而安德烈也好奇母亲的青春年代,会问母亲:

  • 在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你到底有没有青少年期?
  • 你的父母怎么对你?
  • 你的时代怎么看你?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自问:

  • 如果我是安德烈,我会如何与这个富有学识、富有见底的作家,同时又是多年未见的陌生母亲,沟通和学习呢?
  • 如果我是龙应台,如何让我脱掉外界给自己的光鲜亮丽的衣服,坦诚地和儿子说心里话,用他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世界?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这本书,影响我最深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无论是和父母的相处,还是和孩子的相处,无论是在职场上的沟通,还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换位思考,能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片天空。

父母子女一场,就是在不断看着他的背影,践行渐远。

05

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其实是给孩子套上“枷锁”。

很多父母会一直插手孩子的生活,甚至完全操控孩子的起居饮食和生活选择。

有的孩子成年后,生活无法自理,只能像“巨婴”一样,依靠父母的帮助。

父母终究会离开孩子,那么到时候,他们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所以,养孩子就应该是一个渐行渐远、慢慢放手的过程。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父母要把对孩子的爱放在心底,让我们一同走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彼此独立而互相鼓励。

龙应台说:

“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性、爱、摇滚乐’是少年清狂时的自由概念,一种反叛的手势;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荆棘。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大树,有大树的长达;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

龙应台爱安德烈,但很明白分寸感和界限感,知道要放手,让安德烈放心勇敢地向前飞。

父母对子女,永远只有在目送离别中;而子女也会看着父母逐渐老去的背影,依依不舍。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安德烈,离别时,从来不在意;相聚时,从来不珍惜。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年迈的父母开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年轻人会用妥协的眼光看世界,却用嫌弃的眼光看父母。

“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在亲情面前不过是丰满的理想罢了,事实上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我们,不仅是父母的软肋,更是他们的铠甲,遮风挡雨,从容尽孝。


06

在每一封信的开头,都有一个问题,或是文化,或是战争,或是不平等,或是习惯差异。龙应台和安德烈的沟通,是平等有效的,也是有爱和温度的。

此生,我们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为人子女。

龙应台笑称“人生课”无毕业,一直在学习中,我们每个人也一样。

生而为人,我们有太多的第一次,希望我们能愉快地相处,不给此生留下遗憾。

龙应台:别让最亲的人,成为离我们最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