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現在的北京,是地老天荒的古都皇城,也是座國際化的都市。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現更名為“智窗”的“大褲衩”

十多年前我初次來北京,剛下火車,一股清冽冷氣像迎接久別的故友,囫圇地裹住了我,身上的衣衫也顯得單薄了,北方的冬天,到處是沉默的蕭條、內斂,到處都是冰稜,那磨亮了的鐵軌般的冷白。頤和園的湖水凍得像瓷器一樣硬朗,在夕陽微薄的柔光裡,凝固著水波起伏盪漾的紋理,行走在上面到很有些凌波微步的意味。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冬日的頤和園

去年的一月間,我到北京時,南國情暖舒適的陽光也一路隨我而來,水面上飄著層薄冰,像剛剛凝成的油脂,銀杏樹上滿冠的金黃依然是冬日裡的絢麗和輝煌,屋裡的暖氣卻照例開得很足,本地人在室內都穿著薄薄的單衣。而我,脫了外套後還有厚厚的高領毛衫,只覺得奧熱難耐,悶悶地出了一身閒汗。

十多年前的首都,印象裡好大的風,在故宮,在北海,在天壇,在長城,天空也被風吹得昏黃,長髮在大風中飛舞,彷彿也沾染了些北國的豪情。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而這幾年每次來北京,似乎都正趕上好時光,天是幽藍的,陽光自由地在樓宇間流淌,空氣像是剛擦洗過的玻璃,晶瑩透亮,遠唐時的漢陽樹和鸚鵡洲似乎都能看得分明。

十多年前,北京的大街小巷裡,大都還是本地人,說話行事還帶點皇城根下的自滿,得色。而現在,天南地北的人聚集生活在此,便都成了北京人,一樣的針砭朝綱,語出驚人,會即興侃上幾段,比本地戶口更像道金字招牌,即便如此,老北京人那歷經朝代更迭,時事變遷,經歷長長歲月積澱下來的悠閒從容,卻是都市生活裡沒法傳承領悟的。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代之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古都,現在的首都更像國際化的大都市,寬闊筆直的車道,取代了阡陌縱橫的衚衕里弄,遠近起落的高樓大廈像用魔幻積木剛剛堆積而成,在天宇下簇新而閃亮。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老北京城那幽幽霧色裡光影迷離的夜不見了,坐在車內凝神注視窗外,城市的夜景在霓虹燈夢幻的亮彩裡靜靜地向前流淌著。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十多年前興之所至,曾在衚衕深深處,一間貌似老舍筆下的茶館裡,品嚐了爆肚、豆汁等好些地道小吃,那積攢了幾百年的美味,厚重而溫暖,流連在腸胃間,百轉千回。 前年的早春,我在東直門大街四顧惆悵,不知朋友說起的美食街“鬼街“所在何處,問道於一晨練的老者,老人一口地道北京話聽得人耳根舒坦,不忍離去: “鬼街,那地方儘早兒別去,到那的盡是些洋鬼子和些們,好好的地方給弄得烏七八糟的,那可不是正經人去的地方。”

那天晚上,我們到了“瞎貓野耗子們”常去的鬼街。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鬼街其實是“簋”街, “簋”字在古語中為料理飲食的意思,店堂的門面上一律掛著紅燈籠,那樣紅紅的一起亮著,真有點聊齋裡的鬼魅氣息,小吃多以火鍋,燒烤為主,記憶中本土厚重濃郁的小吃倒是無處可尋。我們在烤魚店裡落座,旁邊幾位年輕人調侃著在北京看病難,治療個牙周炎都要花兩個半天排隊掛專家號,一個療程費上幾千元錢……一位年輕的白衣女孩在等人,長長的頭髮小小的腰身,側面是張極為清純靚麗的臉,她熟練地點起一支菸,對著窗外的夜微笑。而窗外林立的樓宇間,幾道醒目的舶來語招牌,看遍人間滄桑般地俯瞰著古都的夜……

“相見亦無事,閒時常思君。”北京,無論你從那裡來,何時來,都會很自然地融入其中,並在此後多年裡念念難忘。

老北京人為啥都不願去簋街?原因竟讓人啼笑皆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