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最喜歡的“家鄉的味道”是指什麼具體東西?

聞雞曉讀


提起“家鄉”這個詞,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家鄉的“味道”。對於長年在外的人來說,對於家鄉的種種印象也很容易漸漸模糊,但總有些東西讓人念念不忘。那就是家鄉的美食。每次感覺思鄉情緒越來越重的時候,通常是在想念家鄉的美食。每每回到家鄉,總要兒時吃過的某間小店,吃上一口某種久諱的小吃,才算是真切的感覺到我回來了!

“好味道”本身是一種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從不打算要說服誰,這種東西有多麼美味,如何如何地好吃。同樣一種食物,往往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因為從小習慣的“味道”早已融入自己的身心深處。而且我們總覺得舊時的味道最好吃,因為熟悉的味道能帶你回到舊時光,吃著兒時的食物,童年時的記憶常常會浮現眼前。有人說媽媽做的味道最好吃,可能那是你最早、最多接觸的味道,是你習慣了的味。如在外面不經意嚐到熟悉的家鄉味,彷彿一下子回到了心靈老家,異常溫馨,那就是好味道。

繞遠了,說回我的家鄉味道,我的家鄉是廣東湛江,祖國大陸之南,有名的中國海鮮之都。要說起人們對粵菜的印象,除了花樣繁多,就是口味清淡了。而湛江可以算是粵菜系中口味最清淡的城市了,對於食物的處理也大多是最簡單的白切、清蒸、白灼等。白切雞、白斬鴨、白切黑山羊、白切豬手、白灼蝦、白灼墨魚、白灼東風螺、清蒸鮑魚、清蒸各種魚、清煮花蟹,這邊連煲湯都和珠三角的老火湯不同,大都是各種海鮮直接下鍋幾分鐘就滾出一鍋清湯,下點海鹽、蔥花或蕪茜便是這裡的人們最家常的吃法。

小時候常常埋怨老媽子不會做菜,做什麼菜都是這麼簡單處理,不像外面大廚那樣煎、燜、炒、炸、燉。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魚有魚味,雞有雞味,豬肉有豬肉的味道,牛肉有牛肉的味道。卻並不是哪裡都能吃得到。有一次在異國他鄉的一家烤雞店,啃著那完全沒任何味道的烤雞,當時頓悟了兩件事,第一,原來味同嚼蠟原來是這樣的,第二,我們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白切湛江雞原來這麼好吃。

也許是湛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總能產出好的食材,無論是海鮮、雞鵝鴨、各樣熱帶水果都是本地產出,離餐桌最近,新鮮、天然的食材才敢用最原始簡單的烹飪方法,我那熟悉的味道也許就是這種返璞歸真的天然食材的味道。

湛江有是幾千年吃海鮮的歷史,最初什麼調料都沒有,主要都是用水直接煮熟來吃,今天,各種調味料層出不窮,加工方式也越來越多花樣,但饕客們還是覺得在船上用海水直接煮熟的海鮮才是最原汁原味、最鮮美、最好吃的。甚至風靡全國的湛江燒生蠔,在湛江本地還有一種特有的原味燒,即原只生蠔直接燒,不加任何調料,當生蠔微微張口殼,便可以撬開食用,那飽含海水的鮮味絕對其它加工方式不可比的。湛江的美食不做作,得益於本地得天獨厚的好食材,什麼都拿來白灼、清蒸,只是通過把握火候來掌控食物的口質,甚至有些菜式只需要簡單的油、鹽、水來發揮食物本身的味道。這必須要有新鮮及原生態的食材才有這個習慣和膽量。

有人說湛江人不思進取,只會做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烹飪,但是湛江人對食材的要求卻是極致的,白切雞必須用現殺的走地雞,清蒸魚必須是活魚,什麼飼料雞、凍牛肉之類的絕對不能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主角。有人說七分食材三分師傅,在湛江的飲食裡得到充分的體現。

其實越是高級的原材料,做法往往越簡單,如日本的神戶牛肉,不放調料只是稍微煎一下,貴如黃金的的松露也是輕火煎或微烤,我國西北牧區吃羊肉也是直接選新鮮的羔羊肉清水煮,沒有複雜的工藝,和湛江的白切雞有異曲同工之妙。


笑飛雪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含楊柳風” 引用一下,我家在沭陽,花的世界,花的“味道”。

是江蘇第一人口大縣,兩百多萬人。但是很多人都讀成了“沐陽”很是尷尬。走在沭陽的街頭小巷無非就是花,想不看到都難。家鄉人喜歡吃老鵝(錢集老鵝、韓山老鵝)都是秘製調味,但是我喜歡吃沈家老鵝(非廣告)沭陽話我認為是全國最難學的方言,窟啷(就是磚頭,小石頭一類)撅達車(就是自行車)這就是我記憶中家鄉的“味道”。




左百辣子


我家鄉的味道是“辣”

說起吃辣,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四川人,湖南人,貴州人,畢竟這幾個省份的老百姓都是吃辣出了名的,其實,江西人也能吃辣,而且,一點都不遜色這幾個省份的人,而我家尤其能吃辣,每次想到家鄉,想起媽媽做的菜,第一個浮現在腦海的就是各種“辣”。接下來個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家的“辣”味。

1.地裡種的菜80%都是辣椒。我家在江西西部山區,家裡有一大片土地,我們那裡家家戶戶都種菜賣,其中種的最多的菜就是辣椒,比如說:朝天椒,土椒,菜椒,肉椒,其中以變朝天椒和土椒居多,因為夠辣,夠味,用我爸媽話說,其他辣椒都是青菜,吃著沒味道,要種就種辣的,越辣越好。

2.餐桌上的菜100%都放辣椒,夏秋吃新鮮的辣椒,冬天吃朝天椒做的辣椒醬,一頓飯沒有辣椒我父親就直呼吃不下飯,沒味道,在我們家,每頓飯都是無辣不歡,曾經,有一個北方的朋友來我家做客,我特地叮囑我媽不要放辣椒,或者少放辣椒,結果我那同學每天吃完飯都喊著肚子疼,辣的嘴巴疼,其實他不知道,那種辣椒對於我們家來說,根本就是青菜,一點味道沒有,可見我們家吃辣多厲害。

3.家裡儲備最豐盛的永遠是辣椒。各種辣椒醬,辣椒幹,醃製辣椒,裹粉炸辣椒,等等,家裡可以沒有糧,可以沒有肉,不能沒有辣椒,家裡辣椒永遠都是儲備最多的物資。

4.各種辣椒美食,最負盛名的應該是江西小炒肉了,選取新鮮的朝天椒,小尖椒,紅的,青的,選上好的五花肉,經過母親巧手製作,一份最最下飯的小炒肉就做好了,當然還有泡尖椒炒牛肉,泡椒鳳爪,泡椒豬蹄,都是辣椒美食。每次回家,母親總是要做最正宗的小炒肉給我吃,所以家的味道對我來說,就是“辣”。

你家的味道是什麼?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評論才是重點


謝謝,腦海中一浮想起家鄉兩字,自然而然得就有一種親切之情。踏在家鄉的土地上,聞著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熟悉的味道,一花一草,一樹一葉,都留有童年時的趣事。記得小時候,和村裡的小夥伴晚上去村裡的一戶人家的橙子樹上偷橙吃,當時正好看到樹下還有一張凳子,內心那個狂喜,不亞於中個狀元,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溜似的貓著腰來到樹旁,一腳就踩上那張凳子上,下一秒,才知道大事不妙,原來那是張跛子凳,一站上去就踩空了,發岀了撲哧一聲通響,嚇得眾夥伴們四散竄逃,生怕被屋裡的主人家逮個正著。現在回想起來還會禁不住一笑,家鄉的情懷始終藏在記憶的深處,似一抹天邊的彩虹,峋麗多姿。


時光煮雨821


大家好,我是昌盛。

說到家鄉的味道,因為文化地域都存在一些差異,所以說家鄉的味道應該是各不相同。我說一下我們家鄉的“味道”

我來自山東臨朐五井鎮,如果說到最出名的食物那肯定是五井全羊,五井全羊遠近聞名,每年都會有很多人慕名來我們這品嚐,為何五井全羊好吃,有很多原因,一是選材,都是選自常年放養的黑山羊,由於放養的緣故決定了他的肉質更加鮮嫩有嚼勁,黑山羊本身沒有過多的肥油加上運動量大,肉質更加好吃,二是水源,尤其是一些村裡煮肉的商戶,他們用的水大多是山上來的山泉水,本身帶有甘甜味道,加上肉質鮮美的羊肉,天作之合,羊湯更加美味。三是煮制,大多以大鍋煮製為主,火源採用木頭,而不是用電或者燃氣。中國的烹飪都講究火候,所以這一點也比較重要。

奶奶自己攤的煎餅,從小生活在農村,我們又地處沂蒙山區的邊緣,煎餅從小就是常見的食物,現在90後大多都接受不了煎餅這種食物,因為嚼起來吃力。選材都是自己家種植的玉米,磨製成玉米麵,然後製作成糊糊,發酵過後。用自家的鏊子製作,一張張超薄的圓形煎餅製作完成後,疊成長方形狀,配上醃製的香椿芽鹹菜,一顆小蔥就是人間美味。很欣慰現在還能吃到70多歲奶奶親手攤的煎餅

當然我們家鄉還有很多,山楂,柿餅都是比較喜愛的味道,相信每個人都有難忘的家長味道,相互分享一下[呲牙]






Mark昌盛


一個城市的味道是記憶,家鄉的味道,自然是媽媽的味道,小時候家裡窮,不可能是天天大魚大肉,也很少買零食吃,媽媽就會想辦法把一些很簡單的食材,做成不一樣的味道,可以把最普通的南瓜,做成三四種吃法,蘿蔔,白菜,豆角,茄子變著花樣做成美味。冒雨去大山裡採山蘑,頂著烈日去田間找泥鰍,小魚。在童年的記憶裡每道佳餚背後都包含著一個關於媽媽的汗水。現在的酒店,飯館大多都是標準化,批量操作,少了那麼點情懷!感覺每個飯店的味道都大同小異,只有每次回到家,吃上媽媽做的飯菜,滿滿的童年記憶在腦子裡由然而生!這些都是家鄉的記憶,家鄉的味道!


唐長老vlog


最喜歡的家鄉的味道,是蒸紅薯葉,去自家地裡掐些嫩些的紅薯葉,洗乾淨後控水切好拌點食用油然後再加麵粉和少量食用鹽拌勻後上鍋蒸熟,出鍋時淋點蒜汁、生抽、芝麻油,非常美味,以前家裡窮,總愛父親做的,他在世的時候每次回老家最喜歡給我做,可以後再也沒機會吃上父親做的了。



芽芊媽咪


家鄉的味道,也就是家鄉的美食。離開家鄉,難忘的家鄉的味道,家鄉的獨特深深植入自己骨子裡家鄉美食。

我的家鄉是蘇北,最難忘的家鄉味道有三個

1.煎餅,煎餅這個傳統美食主要是在山東一部分,江蘇蘇北一部分的主吃的食物。它是麵糊烙制而成,以前都是人工製作,現在都是機器了。外面人乍吃,吃不慣,這裡面需要卷菜才有味道。以前在外面做生意,我從老家返回帶的煎餅,經常給我做生意地方的周圍鄰居吃,他們都吃不慣,他們只曉得山東煎餅卷大蔥。

2.鍋烤魚。就是很小的魚在鍋裡靠熟,然後晾乾。吃的時候在水裡泡一下,熱油一煎,配以尖椒,滿滿的一大盤。剛做出來的煎餅捲上少許,在配上大蔥,這真是人間美味。從家鄉走出去的人,無論走多長時間,無論走多遠,就算飛到地球的另一端,只要提起尖椒炒鍋靠魚,無不口水連連的。

3,臭鹽豆。這和煎餅一樣,這也只是我們那一片吃這個東西。黃豆泡上一夜,第二天在鍋裡煮上幾個小時,取出控幹水分,溫度降到30多度就裝入透氣的布袋裡,埋入稻草。三天過後取出,黃豆這是發出一股獨特的臭味,能拉出長長的白色粘絲。這時,辣椒麵,花椒麵,大顆粒的鹽,斬碎的姜沫,根據自己的口味適當的放入以上佐料,然後封入壇裡。幾天後,佐以香油就可以吃了。以前窮,沒有哪麼多的黃豆,還加入那時家家都自己種的蘿蔔,滿滿一缸,有時一天都不要炒菜,取出一碗就著煎餅吃一天。那時我們上學帶的菜經常就是這個。

家鄉美食還有很多,但最代表也就這三個,小時候看著就夠,歲數大了,遠離故土的人民就是忘不了這一口。這就是家鄉,這就是難忘的家鄉味道!

謝謝閱讀!




雨傘下的雪糕


我在深圳呆很多很多年了,最思念家鄉味道的日子是過年這段時間。我在贛南長大,小時候的口味烙印伴隨著一生。我想念老家的各種食物及其各種的酸甜苦辣。在深圳感覺用錢也買不到。即便去買來肉和菜,調個酸甜苦辣,然而味也不是那個味。就算家人寄些家親手做的食品來,雖然可解一時之饞,但吃起來的香也不如在老家裡吃的那個香。以至於思味變成思親思鄉。


雲遊深圳


出門在外十年了。想起家的味道。必須得提一個。美味。漿水面。哎呀,那是相當好吃啊!我沒有那個實力。我要有那個實力。我就把漿水面。推廣到全國。推廣的全世界。是真的好吃。沒有油水。上天吃特別爽。有時候在老鄉群裡面兒,看到大夥兒。曬他們吃漿水面。饞死我了都。我自己不會做呀!沒辦法。只能羨慕他們嘍!所以提起家的味道。一個是漿水面。一個是豬肉燉粉條。當然豬肉燉粉條。只能等到過年殺豬的那天才能吃的到最好的。哎呀,我不能說了,不能說了。越說越饞呀!都饞死我啦!哈哈哈哈!我愛我的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