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黄岛旧事(1): 黄岛上世纪70年代前是孤岛,辛安隔海相望

记得以前国货门口热闹非凡,记得以前海滨公园人生鼎沸,记得以前黑山公园笑声纷扬,记得以前柳湖公园柳絮纷飞,这是老黄岛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情怀。南边子黄岛旧事系列和您一起走进历史回忆,如果您有线索请留言讨论。

黄岛旧事(1): 黄岛上世纪70年代前是孤岛,辛安隔海相望

据《胶澳志》载,黄岛亦名“齐伯山”,“齐伯山岛”。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为齐国某一侯之封地。位于胶州湾南部西海岸,东与青岛市南区隔海相望,西距内陆最近点2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最大长度4.3公里,最大宽度2.1公里,海岸线长13.5公里,总面积5.33公里,为黄岛区之最大海岛。《增修胶志》云:“淮子口之北为少海,海中有岛为黄岛”。“黄岛在黄庵北,有岛之名,实为平岗,潮来则四面皆水,潮落则徒步可入,其北可暂尔避风,不可久泊,卫志称间汛”。岛上土层极薄, “潮汐薄岸,地极泻卤”,不宜树木生长,远望土石赭黄,故名黄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5个山头,乳山最高,海拔58米,石子山最低,海拔30.3米。

从下面的地图可以看出,黄岛以前真的是一座孤岛。

黄岛旧事(1): 黄岛上世纪70年代前是孤岛,辛安隔海相望

赶岛 位于黄岛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西距内陆1.5公里。面积0.25平方公里,海拔15.3米,可种农作物。在岛的东北近海处有一甜水井,潮涨则没,潮退则出,可供50余人食用。岛上无住户,属卧鹏村管辖。在修筑黄岛南北拦海大坝之前,凡出入黄岛,需赶在潮落之际,涨潮之前,以赶岛为落脚点,故得名赶岛。在上面的地图中可以看到赶岛。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始从胶州析出,划为胶澳商埠一起沦为德国租界地。而辛安和薛家岛西部5村仍属胶州,为胶州之沾化乡。

辛安有四个泊子,四个港头。顾名思义,起名为港头必然是与海湾码头有关。最早,四港头村都临海湾 ,靠近码头,因此命名为港头,分别是港头陈、港头臧 、港头刘和港头李。

马家河与辛安河交会处以下的河段弯曲,因河水冲刷和海水倒灌的共同作用,在入海口处形成了一个大水湾,形状像镰刀,所以起名叫镰湾河,在附近形成了一片水泊地,水泊西边高处的几个村落都叫泊子村。因立村人不同,形成了薛家泊子、李家泊子、宋家泊子(后来的大泊子)、西宋家泊子(后来的西泊子),俗称“四大泊子”。

只要落大潮的时候,黄岛和辛安之间的滩涂就会露出来,人们大多涉滩而行。涉滩时,由于怕弄脏鞋子,人们都将鞋脱下来赤脚走路。“到了冬天的时候,滩涂上结冰,冰碴子冻脚有时候还能划破脚,往来非常不方便。”

本地老人口中大赶岛过去当属黄岛第一邪地,赶岛西南角有几块石头堆积成门洞状,传说为八仙过海之处。后来各路修行不够的鬼怪神灵也纷纷聚集此处,期待沾八仙之灵气,早日修道成仙,时间久了就有部分孤魂野鬼在此兴风作浪,坑害活人,为害一方。赶岛西北侧有片烂泥地,以前四大泊子与四大港头村的人夜间赶海,遇见雾天,经常有人迷失方向,走入烂泥地里,最终在潮水中丧生。泊子村的二小子赶海的诡异故事网上有人记录,可以搜索一下。

青岛印记,画说岛城,回味岛城历史,触摸城市文脉。欢迎关注南边子头条号,谢谢阅读和点赞。个人能力所限,望知情者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