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黃島舊事(1): 黃島上世紀70年代前是孤島,辛安隔海相望

記得以前國貨門口熱鬧非凡,記得以前海濱公園人生鼎沸,記得以前黑山公園笑聲紛揚,記得以前柳湖公園柳絮紛飛,這是老黃島人永遠無法忘記的情懷。南邊子黃島舊事系列和您一起走進歷史回憶,如果您有線索請留言討論。

黃島舊事(1): 黃島上世紀70年代前是孤島,辛安隔海相望

據《膠澳志》載,黃島亦名“齊伯山”,“齊伯山島”。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為齊國某一侯之封地。位於膠州灣南部西海岸,東與青島市南區隔海相望,西距內陸最近點2公里。東北西南走向。最大長度4.3公里,最大寬度2.1公里,海岸線長13.5公里,總面積5.33公里,為黃島區之最大海島。《增修膠志》雲:“淮子口之北為少海,海中有島為黃島”。“黃島在黃庵北,有島之名,實為平崗,潮來則四面皆水,潮落則徒步可入,其北可暫爾避風,不可久泊,衛志稱間汛”。島上土層極薄, “潮汐薄岸,地極瀉滷”,不宜樹木生長,遠望土石赭黃,故名黃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5個山頭,乳山最高,海拔58米,石子山最低,海拔30.3米。

從下面的地圖可以看出,黃島以前真的是一座孤島。

黃島舊事(1): 黃島上世紀70年代前是孤島,辛安隔海相望

趕島 位於黃島鎮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西距內陸1.5公里。面積0.25平方公里,海拔15.3米,可種農作物。在島的東北近海處有一甜水井,潮漲則沒,潮退則出,可供50餘人食用。島上無住戶,屬臥鵬村管轄。在修築黃島南北攔海大壩之前,凡出入黃島,需趕在潮落之際,漲潮之前,以趕島為落腳點,故得名趕島。在上面的地圖中可以看到趕島。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膠澳租界條約》,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始從膠州析出,劃為膠澳商埠一起淪為德國租界地。而辛安和薛家島西部5村仍屬膠州,為膠州之沾化鄉。

辛安有四個泊子,四個港頭。顧名思義,起名為港頭必然是與海灣碼頭有關。最早,四港頭村都臨海灣 ,靠近碼頭,因此命名為港頭,分別是港頭陳、港頭臧 、港頭劉和港頭李。

馬家河與辛安河交會處以下的河段彎曲,因河水沖刷和海水倒灌的共同作用,在入海口處形成了一個大水灣,形狀像鐮刀,所以起名叫鐮灣河,在附近形成了一片水泊地,水泊西邊高處的幾個村落都叫泊子村。因立村人不同,形成了薛家泊子、李家泊子、宋家泊子(後來的大泊子)、西宋家泊子(後來的西泊子),俗稱“四大泊子”。

只要落大潮的時候,黃島和辛安之間的灘塗就會露出來,人們大多涉灘而行。涉灘時,由於怕弄髒鞋子,人們都將鞋脫下來赤腳走路。“到了冬天的時候,灘塗上結冰,冰碴子凍腳有時候還能劃破腳,往來非常不方便。”

本地老人口中大趕島過去當屬黃島第一邪地,趕島西南角有幾塊石頭堆積成門洞狀,傳說為八仙過海之處。後來各路修行不夠的鬼怪神靈也紛紛聚集此處,期待沾八仙之靈氣,早日修道成仙,時間久了就有部分孤魂野鬼在此興風作浪,坑害活人,為害一方。趕島西北側有片爛泥地,以前四大泊子與四大港頭村的人夜間趕海,遇見霧天,經常有人迷失方向,走入爛泥地裡,最終在潮水中喪生。泊子村的二小子趕海的詭異故事網上有人記錄,可以搜索一下。

青島印記,畫說島城,回味島城歷史,觸摸城市文脈。歡迎關注南邊子頭條號,謝謝閱讀和點贊。個人能力所限,望知情者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