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前天我在頭條號上發佈了一篇文章 ,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憤慨”,評論區對我猛烈“開火”。有說我蹭熱點的,有說我“酸”的,有說“文人相輕”的。說實話,這篇文章的出發點並不是對這位“大師”有何不敬!起因一是對這個刷屏事件“炒作”的懷疑,二是對於公眾輿論過度熱捧“大師”的擔憂。公眾從“大師”身上的書卷氣認知到自己的不足,能夠在讚歎之餘也重拾書本,這是一個好事。但實際上,我很清醒的知道,一陣風過去之後,對大眾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該刷手機還是刷手機、該“吃雞”還是“吃雞”、該喝酒打牌還是喝酒打牌!從“大師”身上汲取的這點能量,還是要實實在在轉化為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我決定靜下來分析一下這個事件,不為別的,只是想讓大家知道,一個網絡熱點事件帶給大眾的情緒盲從需要引起重視。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一、“大師”為什麼能刷屏?

“大師”視頻刷屏與之前的很多熱門網紅有相同也有不同,這其中的規律我想用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人咬狗論”所代表的新聞價值觀!

我們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是十九世紀西方關於新聞價值的一個觀點,而且影響深遠。按照這個觀點:只有反常性的新聞才是有價值的新聞。這句話源於美國《紐約太陽報》的編輯主任約翰.博加特1882 年對記者所講的一段話。大意是:狗咬人不是新聞,因為這是經常發生的;如果一個人咬了狗,那就是新聞了。人咬狗論旨在說明與眾不同的、罕見奇特的事情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往往具有新聞價值。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我們再來看“大師”的視頻,如果是一個大學教授或者是文化學者,有這些文化修養,談吐不凡,大家覺得是應該的,絲毫不覺得奇怪。如果是于丹講論語、王立群講史記,會不會有這樣的效果?很顯然不會,因為你就是幹這個的,你講得好那是自然,你講的不好才是反常。反之,在大家通常認知中,撿破爛的流浪漢低頭不語或者自言自語也是正常的。

所以,當一個流浪漢廢寢忘食苦讀史書、出口成章,極度反差就有了轟動性的新聞效應,這就是他的新聞價值!

(二)互聯網的傳播規律所決定的熱門事件的必然性。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互聯網時代,信心傳播具有及時、迅速、指數級擴散的特點,而人工智能分發又使的熱門事件更能精準的推送到目標人群,迅速形成爆裂式的擴散。早在十幾年前,我曾經擔任過論壇管理員、貼吧吧主,那是PC時代的互聯網,熱門事件的出現還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依託固定的網絡平臺,以“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為代表的第一代網紅都是在天涯論壇等網絡社區被髮掘,然後藉助平臺愛的影響力提升關注度,甚至影響到傳統媒體。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熱門事件的爆發更具有偶然性。“西瓜妹”一個搖扇子對口型的小視頻可以吸粉百分級別。的確,一些熱門事件和網紅有炒作推手的參與和背景,但這種偶然性提供了讓普通人從默默無聞到紅遍全網的可能。門檻降低了!

(三)大眾“欲求而不達”的焦慮找到了一個發洩的出口。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儘管說到讀書,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多讀書,但現實當中,真正能夠靜下來讀書的人還是太少。據媒體報道,中國年人均讀書僅4.66本,遠遠比不上猶太人、俄羅斯人、德國人、日本人,甚至韓國人都比中國人讀書要多。所以推崇讀書、創建書香社會是多麼緊迫?

這些都知道,但人心的浮躁之下,書買了一本又有一本,電子書下載了許多,真正耐心去讀的又有多少?阿里巴巴發佈的讀書報告,也不過是通過大數據知道多買了多少本書,但放在書架上沒拆封的書,和買了放櫃子裡的衣服鞋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正因為“想讀書”而又“沒讀書”,自己都感到內疚,就有了“欲求而不達”的焦慮。看到一個流浪漢都在讀書,是不是羞愧的無地自容?不讚他贊誰?

搞清楚了這些,“流浪大師”的出現似乎又是必然的!

二、“流浪大師”、孔乙己及武訓!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我看到在評論裡有人說“流浪大師”是當代孔乙己!這一點我不認同,孔乙己是舊社會落魄文人的象徵,是一個悲劇人物。在舊社會,文人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讀聖賢書、做帝王師!就是要靠讀書博取功名、踏上仕途。勝者一步登天改變命運,敗者就只能守著讀書人的所謂氣節艱難度日、為人所不齒!

而“流浪大師”之所以流浪據說是因為親人遭遇不幸,無法接受現實而選擇流浪這樣一種生活方式。而讀書成了他生活的寄託。設想,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每日除了撿破爛吃飯睡覺什麼都不做的話,不等他飢寒交迫,單是精神世界的空虛就足以讓他毀滅!選擇讀書,讓他找到一個寄託,不用再去思考痛苦的過往,這也許是一種最好的選擇!他的讀書沒有目的性、沒有目的,只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與孔乙己是截然不同的!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在這裡還要提一個人就是——武訓!有一部電影叫《武訓傳》,我大概看了一下武訓的介紹。武訓本是一個窮人的孩子,最後生活落魄成為乞丐。他因為吃了不識字、沒文化的哭,就想著要讓所有窮人的孩子不當“睜眼瞎”、不受欺負!傾盡畢生精力辦義學。他對讀書的認知很樸素、很天真,為了這個目標鍥而不捨。可以說武訓雖然目不識丁,但他用一生完成了每個讀書人都想達到的目標——活的明白!

對於武訓,我是從內心裡欽佩,但更多的是心痛,心痛他沒有一個可以啟蒙的機會!而對於“流浪大師”我更多的是尊重,尊重他選擇的生活方式,你只要快樂就好!

三、看到“流浪大師”我想起了十五年前的自己!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師”現象深度剖析!

許多年後,當我想起那個深秋細雨早晨,我仍然清晰的記得我當時的那一次決定。那時,我已經工作了七八年。作為一個從小愛讀書的人,我對自己的人生有著不太切合現實的夢想。總想著能夠朝著立功、立言、立德的目標努力,有一番作為。但幾年下來,夢想被現實擊得粉碎,我不得不接受現實,內心有不甘放棄夢想。再家庭瑣碎生活的煩惱,我竟然冒出了出去“流浪”的念頭。

這個念頭盤旋了許久,終於在那個秋雨綿綿的早晨做出了決定。我早早起來,一個人來到火車站,買了一個揹包、一個筆記本、一支鋼筆和 一瓶藍黑墨水。買了南下的火車票。買完這些兜裡只剩下35元。我的目標就是一個人揹包走遍天下!用我手中的筆記錄下我的足跡!

距離火車發車還有幾個小時,我花了10元錢在在車站旁的一個電影廳裡看電影!快要發車時,我走出電影廳,天上還下著細雨,我出門就碰到一個約莫五六十歲的老年婦女,手裡拿著一張尋人啟事,對我說:見過我的孩子嗎?走了三年多了!一瞬間,我心頭一疼,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跑到電話亭邊給家裡打了一個電話,接通電話的那一刻,我聽到母親顫抖的聲音:你到哪兒去了,我們找了你一天!我不知道說什麼,只是說了句:我出去辦點事,馬上就回去!放下電話,我一刻也沒有停,馬上回家了!

每一個“流浪者”之所以選擇流浪,有他自己的原因。每一個沒有流浪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個隨時在流浪的心,之所以沒有付諸行動,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