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前天我在头条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 ,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愤慨”,评论区对我猛烈“开火”。有说我蹭热点的,有说我“酸”的,有说“文人相轻”的。说实话,这篇文章的出发点并不是对这位“大师”有何不敬!起因一是对这个刷屏事件“炒作”的怀疑,二是对于公众舆论过度热捧“大师”的担忧。公众从“大师”身上的书卷气认知到自己的不足,能够在赞叹之余也重拾书本,这是一个好事。但实际上,我很清醒的知道,一阵风过去之后,对大众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该刷手机还是刷手机、该“吃鸡”还是“吃鸡”、该喝酒打牌还是喝酒打牌!从“大师”身上汲取的这点能量,还是要实实在在转化为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我决定静下来分析一下这个事件,不为别的,只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个网络热点事件带给大众的情绪盲从需要引起重视。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一、“大师”为什么能刷屏?

“大师”视频刷屏与之前的很多热门网红有相同也有不同,这其中的规律我想用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人咬狗论”所代表的新闻价值观!

我们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十九世纪西方关于新闻价值的一个观点,而且影响深远。按照这个观点:只有反常性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这句话源于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1882 年对记者所讲的一段话。大意是:狗咬人不是新闻,因为这是经常发生的;如果一个人咬了狗,那就是新闻了。人咬狗论旨在说明与众不同的、罕见奇特的事情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往往具有新闻价值。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我们再来看“大师”的视频,如果是一个大学教授或者是文化学者,有这些文化修养,谈吐不凡,大家觉得是应该的,丝毫不觉得奇怪。如果是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讲史记,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很显然不会,因为你就是干这个的,你讲得好那是自然,你讲的不好才是反常。反之,在大家通常认知中,捡破烂的流浪汉低头不语或者自言自语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一个流浪汉废寝忘食苦读史书、出口成章,极度反差就有了轰动性的新闻效应,这就是他的新闻价值!

(二)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所决定的热门事件的必然性。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互联网时代,信心传播具有及时、迅速、指数级扩散的特点,而人工智能分发又使的热门事件更能精准的推送到目标人群,迅速形成爆裂式的扩散。早在十几年前,我曾经担任过论坛管理员、贴吧吧主,那是PC时代的互联网,热门事件的出现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往往依托固定的网络平台,以“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为代表的第一代网红都是在天涯论坛等网络社区被发掘,然后借助平台爱的影响力提升关注度,甚至影响到传统媒体。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热门事件的爆发更具有偶然性。“西瓜妹”一个摇扇子对口型的小视频可以吸粉百分级别。的确,一些热门事件和网红有炒作推手的参与和背景,但这种偶然性提供了让普通人从默默无闻到红遍全网的可能。门槛降低了!

(三)大众“欲求而不达”的焦虑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尽管说到读书,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多读书,但现实当中,真正能够静下来读书的人还是太少。据媒体报道,中国年人均读书仅4.66本,远远比不上犹太人、俄罗斯人、德国人、日本人,甚至韩国人都比中国人读书要多。所以推崇读书、创建书香社会是多么紧迫?

这些都知道,但人心的浮躁之下,书买了一本又有一本,电子书下载了许多,真正耐心去读的又有多少?阿里巴巴发布的读书报告,也不过是通过大数据知道多买了多少本书,但放在书架上没拆封的书,和买了放柜子里的衣服鞋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正因为“想读书”而又“没读书”,自己都感到内疚,就有了“欲求而不达”的焦虑。看到一个流浪汉都在读书,是不是羞愧的无地自容?不赞他赞谁?

搞清楚了这些,“流浪大师”的出现似乎又是必然的!

二、“流浪大师”、孔乙己及武训!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我看到在评论里有人说“流浪大师”是当代孔乙己!这一点我不认同,孔乙己是旧社会落魄文人的象征,是一个悲剧人物。在旧社会,文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读圣贤书、做帝王师!就是要靠读书博取功名、踏上仕途。胜者一步登天改变命运,败者就只能守着读书人的所谓气节艰难度日、为人所不齿!

而“流浪大师”之所以流浪据说是因为亲人遭遇不幸,无法接受现实而选择流浪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而读书成了他生活的寄托。设想,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每日除了捡破烂吃饭睡觉什么都不做的话,不等他饥寒交迫,单是精神世界的空虚就足以让他毁灭!选择读书,让他找到一个寄托,不用再去思考痛苦的过往,这也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他的读书没有目的性、没有目的,只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与孔乙己是截然不同的!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在这里还要提一个人就是——武训!有一部电影叫《武训传》,我大概看了一下武训的介绍。武训本是一个穷人的孩子,最后生活落魄成为乞丐。他因为吃了不识字、没文化的哭,就想着要让所有穷人的孩子不当“睁眼瞎”、不受欺负!倾尽毕生精力办义学。他对读书的认知很朴素、很天真,为了这个目标锲而不舍。可以说武训虽然目不识丁,但他用一生完成了每个读书人都想达到的目标——活的明白!

对于武训,我是从内心里钦佩,但更多的是心痛,心痛他没有一个可以启蒙的机会!而对于“流浪大师”我更多的是尊重,尊重他选择的生活方式,你只要快乐就好!

三、看到“流浪大师”我想起了十五年前的自己!

看到了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我——“流浪大师”现象深度剖析!

许多年后,当我想起那个深秋细雨早晨,我仍然清晰的记得我当时的那一次决定。那时,我已经工作了七八年。作为一个从小爱读书的人,我对自己的人生有着不太切合现实的梦想。总想着能够朝着立功、立言、立德的目标努力,有一番作为。但几年下来,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我不得不接受现实,内心有不甘放弃梦想。再家庭琐碎生活的烦恼,我竟然冒出了出去“流浪”的念头。

这个念头盘旋了许久,终于在那个秋雨绵绵的早晨做出了决定。我早早起来,一个人来到火车站,买了一个背包、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和 一瓶蓝黑墨水。买了南下的火车票。买完这些兜里只剩下35元。我的目标就是一个人背包走遍天下!用我手中的笔记录下我的足迹!

距离火车发车还有几个小时,我花了10元钱在在车站旁的一个电影厅里看电影!快要发车时,我走出电影厅,天上还下着细雨,我出门就碰到一个约莫五六十岁的老年妇女,手里拿着一张寻人启事,对我说:见过我的孩子吗?走了三年多了!一瞬间,我心头一疼,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跑到电话亭边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接通电话的那一刻,我听到母亲颤抖的声音:你到哪儿去了,我们找了你一天!我不知道说什么,只是说了句:我出去办点事,马上就回去!放下电话,我一刻也没有停,马上回家了!

每一个“流浪者”之所以选择流浪,有他自己的原因。每一个没有流浪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个随时在流浪的心,之所以没有付诸行动,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