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伊朗與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大正的生活日記


必須指出的是,兩伊戰爭完全是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是在美國的縱容之下,伊拉克當槍手,意圖推翻伊朗反美政權的一場戰爭。可以說,伊拉克幾乎佔據了天時(美國支持)地利(中東國家基本也支持伊拉克)人和(國際社會基本也傾向於伊拉克)。但就是這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伊朗也抵住了伊拉克的入侵,與伊拉克打個平手。

戰爭的發起人是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原因就是薩達姆希望得到伊朗的出海口,以及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地區。再就是美國的縱容。美國不便於直接動手,變間接通過伊拉克意圖推翻以霍梅尼為首的伊朗政權。在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在政府會議上決定一週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薩達姆出於謹慎,派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讓薩達姆認為在美國的制裁下,是虛弱的體現,只要自己踢一腳,伊朗霍梅尼政權就會頃刻倒臺。對薩達姆個人而言,不算宗教派政治,薩達姆希望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進而成為中東霸主。但薩達姆顯然高看了自己,低估了伊朗,但這場戰爭打了八年,是兩伊國家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打,這場慘烈戰爭成為自朝鮮戰爭以後最大戰爭。

9月17日,伊拉克單方面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宣稱對阿拉伯河和海灣三島的主權。在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而薩達姆的軍事入侵,完全出乎伊朗霍梅尼政府意料之外。在戰爭初期頗為被動,但也很快穩住陣腳,開始反擊。美國在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以後,開始支持伊拉克薩達姆政府。從1982年美國開始向伊拉克提供高科技裝備和技術,在戰爭爆發以後。美國還向伊拉克提供伊朗軍事情報、提供伊朗的軍事部署情況。但為了平衡政策和利益,也向伊朗提供武器,這就是震驚世界的「伊朗門」事件、說白了美國就是發戰爭財,維持兩伊戰爭持久,久拖不決。不分勝負就可以最大限度維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最大利益。兩伊戰爭無疑是美國現實主義外交成功的典範。

戰爭雙方動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這場戰場也成為大國武器的試驗場,但兩伊用最現代化武器打成了最原始的戰爭。兩伊戰爭讓雙方經濟損失倒退數十年。伊朗直接損失約3500億美元,伊拉克則直接損失4000億美元,伊拉克僅欠科威特債務達到180億美元,這也是海灣戰爭發生的誘因。兩伊戰爭對雙方而言都不是勝利者,都是戰爭的受害者。

就戰爭本身而言,伊朗是被動應戰,應該說,如果沒有外界支持,伊拉克絕對不可能戰勝伊朗,戰爭初期伊朗是戰勝者。但由於國家被全方位制裁,所以導致伊朗在武器,情報,各個方面被伊拉克超越。所以導致伊朗後勁不足,也讓戰爭延續了八年。在1988年7月20日,伊朗和伊拉克宣佈接受聯合國第598號決議,立即停火。8月20日,停火協議生效,兩伊戰爭終於結束了。在兩伊戰爭中,伊朗有30萬人陣亡,170萬人傷殘,此外還有200萬人淪為難民。而伊拉克代價也很高。僅外債就高達2600美金。經濟倒退30年,可以說,這場戰爭唯一勝利者就是美國。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兩伊戰爭是指1980年9月爆發至1988年8月結束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長達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規模較大,持續時間長,而且由於戰火蔓延,殃及到整個海灣地區的經濟利益和安全穩定,導致美國和蘇聯在這一地區嚴重對立,致使海灣地區局勢一度空前緊張,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兩伊矛盾由來已久,雙方在邊界、民族、宗教以及海灣地區權益等諸多問題上存在著爭端,過去就曾因對阿拉伯河主權和邊界領土的爭執發生多次衝突。
兩伊邊界線長達1280公里,靠南一段約105公里的阿拉伯河為兩國國界。河的兩岸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集中了兩國重要的石油基地和油港。這條河是伊拉克通向海灣的惟一出海口。歷史上奧斯曼帝國與波斯曾簽訂條約,規定阿拉伯河在伊朗在霍拉姆河赫爾港附近按河道中心線劃界,其餘水域均以河東岸靠伊朗一側的淺水線為界,該河主權屬於奧斯曼帝國。1921年伊拉克獨立後,繼承了奧斯曼帝國對該河的主權,兩伊就河界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兩伊簽訂邊界條約,規定阿巴丹港附近河道也以主航道中心線為界。1964年7月,本來已經佔了便宜的伊朗突然宣佈這個條約無效,雙方發生武裝衝突。直到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下,雙方簽訂新條約,規定河界全部按主航道中心線規定,同時,伊朗停止支持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的反政府活動。
兩伊在民族問題上也有矛盾。伊拉克國內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但伊朗境內有200多萬阿拉伯人,聚居在與伊拉克交界的胡齊斯坦省。奧斯曼帝國時期,曾把這一地區劃入伊拉克行省管轄,稱阿拉伯斯坦。1925年,伊朗在英國的支持下佔領了這個地區,伊拉克則暗地裡支持該省的自治運動。
在教派問題上,伊朗95%的居民為什葉派,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徒雖然占人口的一半以上,卻是一個由遜尼派掌權的國家。1964年,什葉派領袖霍梅尼被伊朗國王驅逐出境,旅居伊拉克14年,在伊拉克什葉派中頗有影響。1978年,伊拉克也將他驅逐出境。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霍梅尼上臺執政,兩伊關係再度惡化。
兩伊之間還存在著島嶼歸屬的問題。位於海灣入口處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原來被英國佔領著,1971年,英國撤離海灣後,伊朗出兵佔領了該島,伊拉克堅決反對,這一問題雖經聯合國出面調停,但並未解決。
1980年,兩國矛盾表面化,雙方邊境衝突不斷升級。9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正式宣佈伊拉克對阿拉伯河擁有主權。22日出兵10萬,發起進攻,兩伊戰爭開始。
22日當天,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突襲德黑蘭等伊朗的15座城市。23日凌晨出動5個師、1000餘輛坦克,分三路越過邊境,佔領了伊朗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伊朗倉促應戰,損失慘重,退到阿巴丹一線,總算抵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
伊拉克戰爭消耗巨大,兵力不足,補給困難;伊朗多次組織局部反擊,並以猛烈炮火襲擊伊拉克石油城和縱深要點。因此,雙方勢均力敵,都未能取得很大進展,形成時進時退,時緩時急,僵持不下的局面。時間一長,伊拉克首先頂不住了,一步步陷入被動。伊朗抓住戰機,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擊。
1981年9月10日,伊朗在南部戰場集中數十萬兵力,發起阿巴丹反擊戰,解除了伊拉克的包圍,並由南向北大踏步推進。1982年3月,伊朗經過周密部署,發動了代號“勝利行動”的攻勢。集中了3個師的兵力和大批革命衛隊以及數千名具有宗教狂熱的青年,分兩路發起大規模進攻,迅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禦,全殲伊拉克2個旅,重創2個師,擊斃伊拉克士兵2.5萬人,俘虜1.5萬人,擊毀坦克360輛,擊落飛機20架,收復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切斷了伊拉克西北兩線的聯繫。
4月下旬,伊朗又聚集了10萬兵力,發起了代號“耶路撒冷聖城行動”攻勢,伊拉克一方則集中了5個師的主力軍和大批人民軍。雙方冒著40℃的高溫,激戰25天。伊朗收復了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伊拉克守城部隊3萬人被殲。
伊拉克處境十分不利,趕緊提出停火。6月29日,全部軍隊撤出伊朗境內。但是,伊朗自恃力量強,不依不饒,將戰火燒進伊拉克境內。
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出動包括正規軍77師、裝甲92師和革命衛隊第7師12萬多人,向伊拉克發動代號“齋月行動”進攻,很快突破伊拉克防線,深入伊拉克境內20多公里。
伊拉克對伊朗的進攻早有防備,利用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先後撤一步,收縮防線,正面阻擊,兩側迂迴,設下包圍圈,進行圍殲,迫使伊朗軍隊後退了15公里,以6000人的代價殲敵3萬多人。
自此以後,雙方你進我退,我攻你退,不斷地發生戰鬥,從陸上打到海上,又從海上打到陸上,但誰也沒有得著便宜。
伊朗憑藉國大人多,經濟逐步轉好的有利條件,同伊拉克拼消耗,力圖在軍事上和經濟上拖垮伊拉克。伊拉克則一方面把戰爭引到海域,打擊伊朗的石油設施,另一方面擴建了經土耳其至地中海的輸油管線,並計劃修建通過沙特阿拉伯到紅海的新管線,以取代被切斷的從海灣出口石油的渠道,達到增加石油出口,改善國內經濟以支持長期戰爭的目的。
歷時8年的戰爭,使兩伊雙方都遭受了慘重的損失。由於雙方在國力和軍力上都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在軍事上戰勝對方,解決問題的最後出路必然是政治談判。
1988年,伊拉克在其盟國的支持下,國力有所加強,其軍隊運用正規的戰略戰術在數月內接連收復失地。而伊朗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退,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同時又面臨美國的軍事壓力,這使伊朗在戰場上每況愈下,慚慚地陷入被動。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通過了要求兩伊停火的598號決議。伊拉克表示接受,伊朗則堅持要在懲辦戰爭禍首,推翻薩達姆之後才停火。1988年看,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大量的“飛毛腿”導彈,準確地打到德黑蘭,對伊朗威脅很大。
同年4月,伊拉克又發動“齋月”行動。7月12日,再次攻入伊朗,佔領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6日,主動撤軍。
18日,伊朗改變了強硬的立場,宣佈接受聯合國決議。
8月20日,雙方正式停火。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死亡100萬人,傷150萬人,超過了朝鮮戰爭。經濟損失高達9000億美元,超過了越南戰爭。

山外山FJH


兩伊戰爭的爆發原因是多方面的,共中有民族矛盾,也有宗教矛盾,也有領土矛盾,更有兩國獨裁者之間的矛盾。

領土矛盾

兩伊在阿拉伯河的下游有一段長約100公里的邊境,早在1847年,當時的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就簽訂協議,將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做為邊境線,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佔有大半河流,到了1913年,又與波斯帝國重新劃定了邊界,但又隨著一戰的爆發而廢止,到了1937年,已經獨立的伊拉克又與伊朗簽約,決定以阿拉伯河的主河道為兩國邊鏡,也就是各佔一半。到了1975年,這一協議被正式認定。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唯一通道,所以隨著伊拉克的石油生產能力的提高,運輸問題也就越來越突出,再加上歷史上的阿拉伯河幾乎就是伊拉克的內河,因此,伊拉克對邊境的劃分也越來越不滿。

宗教衝突

伊拉克是一個傳統的阿拉伯囯家,而伊朗卻脫胎于波斯帝國,雖然它們都信奉伊斯蘭教,但伊拉國是一個世俗的國家,宗教並不介入國家政治,而伊朗自從推翻八列維王朝後,就建立了一信奉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國家,國家政治元首同時也是宗教領袖,而且霍梅尼還熱忠於輸出革命,暗中支持周邊國家的什葉派穆斯林反對該國政府,這使得周邊國家,尤其是伊拉克感到十分頭疼。另外,伊朗屬於什葉派,而在伊拉克什葉派雖然佔多數,但掌權的卻是遜尼派,這也令伊朗十分不爽。

民族矛盾



伊拉克是一個阿拉伯國家,而伊朗卻由波斯人組成,在歷史上伊拉克人就飽受波斯人的欺辱,因而他們原本就有世仇。隨著巴列維王朝的覆滅,信奉原教旨主義的波斯人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對整個阿拉伯世界虎視眈眈,聲稱要恢復波斯帝國的榮耀,於是兩伊都利用本國境內的庫爾德人攻擊對方政府,使得兩國的矛盾再次升級。

獨裁者之間的矛盾



薩達姆和霍梅尼都是極端強勢的人,兩人都想稱霸中東,而且兩國都是極權主義國家,國家大事基本靠領導人拍腦袋來決定,根本沒有糾錯機制,如果再加上之前的矛盾,可以說戰爭一點就燃。


沉醉的文人


1980年,伊朗與伊拉克爆發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戰爭爆發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阿拉伯河的河道應該歸誰所有。

中東地區有兩條著名的大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兩條河皆發源於土耳其的東部山區。兩條河均呈西北——東南走向,進入伊拉克境內。兩河在伊拉克東南部的小鎮古爾奈匯合,以下河段統稱為阿拉伯河,該河全長240公里。阿拉伯河繼續向東南奔流,最終匯入波斯灣(阿拉伯灣)。

問題就出在阿拉伯河入海河道上。因為這條河道是伊拉克和伊朗的邊界,河東是伊朗,河西是伊拉克。

阿拉伯河現在是伊朗、伊拉克的界河,但在十九世紀之前,阿拉伯河是伊朗(1935年之前稱波斯,本文仍稱伊朗)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界河。

奧斯曼與伊朗打了數百年,1639年,兩國劃界,但沒有提到阿拉伯河的歸屬。1847年,在英國與沙俄的干涉下,奧斯曼和伊朗簽訂了《埃爾祖魯姆條約》。奧斯曼把阿巴丹島、霍拉姆沙赫爾等城市劃給伊朗,奧斯曼則得到阿拉伯伯河的部分所有權。不過,伊朗的船隻依然可以在阿拉伯河上航行。

當時沒發現石油,這樣劃界,兩國都沒啥意見。但在上世紀初,中東發現石油,問題就出來了。伊拉克開採石油後要對外賣,必須走阿拉伯河道進入波斯灣外運。另外,伊拉克還盛產椰棗,產量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需要對外銷售。而同時,霍拉姆沙赫爾又是當時伊朗的唯一港口,伊朗石油外運,也要走阿拉伯河。

經過各種扯皮,到了1913年,奧、伊、英、俄四國簽訂了《伊斯坦布爾協議》,奧斯曼確定了對阿拉伯河的所有權,包括河道中的島嶼。

1921年,伊拉克成立。伊拉克對阿拉伯河的依賴性非常大,因為伊拉克的海岸線太短了。伊拉克的形狀就像一個大肚瓶子,瓶口朝東南。當時有個形象的比喻,說伊拉克擁有“巨肺”,可“氣管”卻非常小,呼吸非常困難。伊拉克對這樣的國土形狀非常不滿,只有60公里長的海岸線,實際上能利用的更短。

伊拉克找到伊朗,說我們還按照《伊斯坦布爾條約》辦事,整個阿拉伯河的河道全部歸我。伊朗的實力比伊拉克強,伊朗當然不願意。但是,英國為了開採伊拉克的石油,支持伊拉克,這就讓伊朗有所忌憚。

伊朗的態度不是很強硬,只是說阿拉伯河不能為一國獨有。又經過多輪扯皮,到了1936年,雙方簽了一個協議。這個協議和《伊斯坦布爾條約》相比,基本沒什麼變化。只不過,伊朗獲得了阿拉伯河深水線至河東岸寬6.4公里水域的所有權,算是小有進展。但是,阿拉伯河的管理權,還是被伊拉克牢牢控制手中。

伊朗對此協議並不是很滿意,伊拉克同樣不滿意。伊拉克認為這6.4公里水域都不應該給伊朗,這將導致伊拉克運油線的不安全。

其實吃虧最多的還是伊朗。伊朗的運油船要進入波斯灣,必須經過伊拉克控制的河道,這等於讓伊拉克攥住了伊朗的油管子。

1971年,英國撤出中東後,伊拉克沒有了靠山,伊朗立刻行動。伊朗支持伊拉克內部的庫德爾人,同時又佔領霍爾木茲海峽出海口的幾座島嶼,等於控制了伊拉克進出的大門。

圖-伊拉克街頭

伊拉克很不滿,雙方又開始扯皮。1975年,伊朗與伊拉克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簽訂條約,伊朗放棄支持伊拉克內部的庫爾德人,伊拉克則放棄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一部分水域。雙方在阿拉伯河的邊界,以深水河道為界。

伊朗認為自己獲得了巨大勝利,但伊拉克卻認為這只是“以退為進”。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朝被推翻,伊拉克就看到了收復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機會。

圖-伊朗女孩

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在巴格達宣佈:《阿爾及爾協議》不再有效。 然後,兩伊大打出手。


地圖帝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


歷史上,兩國因邊境交界處的沙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有爭議的河流,藉口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成為繼越南戰爭之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

整個戰爭呈膠著狀態, 可分為四個階段。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

這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8年中,兩國軍費開支和經濟損失總計達6000億美元,雙方損失慘重。人員傷亡148萬,被俘8萬。其中伊朗軍隊死亡35萬,受傷70萬,被俘3萬,損失作戰飛機約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伊拉克軍隊死亡18萬,受傷25萬,被俘5萬,損失作戰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

其實,8年的兩伊戰爭,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是對石油話語權的掌控,最直接 原因是什葉派和遜尼派歷史仇恨的激化,背後推手是美蘇對抗和博弈。

請關注【下午歷史茶】


下午歷史茶


【兩伊戰爭】

1、民族差異。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主體民族是阿拉伯人,其他還有庫爾德人。伊朗是波斯人為主個國家,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庫爾德人、俾路支人等民族,還有少量的阿拉伯人,比如臨近西部邊界的胡齊斯坦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是中東四大古老民族之二(還有突厥人和庫爾德人),不同之處在於,波斯人就伊朗這麼一個國家、力量相對集中,阿拉伯人有一堆國家、內部容易不團結。

【中東民族分佈】

2、宗教派別。兩伊都是伊斯蘭國家,區別在於教派不同,伊朗是什葉派國家,伊拉克是遜尼派國家(國內什葉派人口占多數但是沒掌權)。教派衝突有多嚴重呢?大家可以參考歐洲歷史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雖然都信仰共同的一個神,但是都認為對方派別是異端。

【遜尼派和什葉派分佈】

3、領土糾紛。領土野心一般是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同步膨脹,歷史問題說不清楚或者劃分不滿意都是藉口。這塊主要一條是阿拉伯河劃界的問題,歷史可以上溯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再往早說(地理問題),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本來是兩條河,滄海桑田就有了兩河匯流的阿拉伯河,進而形成邊界問題。

4、資源爭奪。接著說阿拉伯河,除了航道問題,還有水資源問題,這個在乾旱的中東地區是戰略資源,沒有兩河,就沒有阿拉伯的“塞上江南”——美索不達米亞。水資源對生存極端重要,對經濟發展極端重要的另一種資源——石油,就大量分佈在兩伊邊界附近,油田能轉換成多少美元就不多說了。

【中東石油分佈】

綜上,已經有足夠多的理由開戰了,兩國都有恢復歷史大國的夢想,都是政治強人執政,再加上美國這樣的域外強國的干預,終於爆發了中東地區曠日持久的一場“高科技的低水平戰爭”。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我是走進伊拉克我來回答:

領土爭端

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並且存在重要的領土爭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地方是:伊拉克東南部的河流阿拉伯河和伊朗的胡齊斯坦省。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匯流而成,卻經過伊拉克和伊朗兩國而注入波斯灣,這條河是伊拉克進入波斯灣的唯一途徑,但恰好與伊朗非常接近。

1937年,伊朗和伊拉克簽署了一項條約,規定伊朗在使用阿拉伯河時支付給伊拉克的費用。但在薩達姆上任一年後,伊朗停止支付通行費。儘管薩達姆以武力相威脅,但由於當時伊拉克較弱,沒有能力對伊朗發起戰爭,伊朗開始暢通無阻地使用水路。 (胡齊斯坦省)

另外一個領土爭端就是位於伊朗的胡齊斯坦省,胡齊斯坦省居住著很多同伊拉克一樣的阿拉伯人,而伊朗則都是波斯人,僅從這一點,伊拉克就認為胡齊斯坦省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稱胡齊斯坦省在伊拉克殖民期間被劃給伊朗。伊拉克鼓勵居住在胡齊斯坦省的阿拉伯人反抗,而伊朗為了回應則支持伊拉克北部庫爾德反抗伊拉克。一直持續到1975年,兩個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但在薩達姆上任後,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對伊拉克的羞辱,這項協議的不公平性也是薩達姆1980年入侵伊朗的主要理由。

伊朗革命

1979年,伊朗的沙阿被推翻,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了一個什葉派神權國家,霍梅尼主張在阿拉伯國家傳播伊斯蘭革命,而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什葉派的發源地伊拉克,這對身為遜尼派的薩達姆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薩達姆認為,剛革命結束的伊朗根基未穩,又脫離了美國的支持,而伊拉克則處於非常強勢的地位,薩達姆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薩達姆想一舉拿下伊朗,卻不料戰爭陷入僵局,持續了整整八年之久。


走進伊拉克


伊朗與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是怎樣爆發的?

兩伊戰爭始於1980年8月,在1988年8月實行全面停火,戰爭歷時了八年。在中東地區,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和遜尼派歷來是水火不容的。兩個教派之間可以說根本沒有緩和的跡象,至今都是相互仇視和敵對的態度……


伊朗90%的居民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伊朗國內領導人及執政人員主要以實業派為主。伊拉克雖說60%的居民是伊斯蘭教什葉派,但是伊拉克的執政者薩達姆確是一個遜尼派。而且伊拉克國內主要執政人員主要以遜尼派為主。

兩伊戰爭除了是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博弈,是兩國長達1200公里邊界線的爭鬥。其實兩伊戰爭是伊拉克和伊朗中東地區的霸主之爭,是為了爭奪石油話語權的掌控、為了爭奪更多的淡水資源、以及海灣使用權而發動的戰爭……



八年的兩伊戰爭,打的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經濟都嚴重下滑,打的兩國都外債累累……甚至出現了崩盤現象。尤其是伊朗打成了中東地區最大的債務國。兩伊戰爭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兩個野心勃勃的中東國家,誰也沒有佔到便宜?


其實,兩伊戰爭說白了他們背後的推手分明就是美蘇之間的對抗……


水煮老牛慢火燉


我來告訴你兩伊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

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的存在了很多方面的原因,總結下大體有以下四點:

1.領土爭端。2.宗教問題。3.領導者的個人仇恨。4.地緣政治和對波斯灣的控制權。

一.首先看下領土爭端。


阿拉伯河



傳統意義上認為領土爭端是誘發兩伊戰爭最重要的因素,在整個阿拉伯國家裡,有的國家有油缺水,如海灣國家;有的國家有水缺由,如埃及。唯獨上天眷顧伊拉克,既有兩條大河貫穿整個國內,又有世界上僅次於沙特的石油儲備。兩河流域在人類文明史上高度的繁榮。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伊拉克賴以生存的內河,兩河在離波斯灣120英里的地方匯合後流入阿拉伯河,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兩國的自然邊界,也是伊拉克通向海灣的唯一水路。是伊拉克海上石油出口的唯一通道,長期以來伊拉克稱阿拉伯河的整個航道一直延申到伊朗河岸都是本國的領土,而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邊界線劃分兩國實行共管。

1975年3月,兩國就邊界問題進行會談,並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伊拉克以伊朗歸還原屬於伊拉克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為要求答應伊朗以阿拉伯河的主航道中心線劃定兩國邊境。伊朗答應了歸還土地,並承諾不再支持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的反對武裝,但協議簽署後伊朗遲遲不交還土地,伊拉克認為《阿爾及爾協定》是奇恥大辱,多次要求重劃邊界,但均遭伊朗拒絕。此後雙方圍繞邊境問題打了2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戰役均無任何進展。除了國界問題還有一個很關鍵的糾紛點,稍後再說。

二:宗教



什葉派和遜尼派是伊斯蘭教中最重要的兩大派別,兩派長期對立。



1.伊拉克是一個什葉派占人口多數,但遜尼派執政的國家,薩達姆嚴格要求自己的共和國衛隊成員都是遜尼派。薩達姆有意淡化宗教,在伊拉克內復興黨極力削弱宗教勢力,薩達姆本人也是挺世俗的,他愛雪茄愛西裝,我們可以搜一下以前伊拉克的照片,女性的穿著打扮跟今天完全不同,他對政教合一的伊朗無比仇視,指責霍梅尼是“神棍、騙子”。他渴望名垂青史,薩達姆曾說過,“我根本不關心現在的人怎麼評價我,我關心的是500年後人們怎麼評價我。”

不只是伊拉克,他想統一所有的阿拉伯國家,把整個中東變成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而伊朗就是他最大的障礙。薩達姆將宗教活動納入政府控制的範圍,這使長期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處於被統治地位。引起了什葉派伊斯蘭教徒的長期不滿。



2.伊朗的穆斯林大部分也都屬於什葉派,霍梅尼作為虔誠的伊斯蘭教徒,自1979年掌握國家政權以來,他領導的什葉派就成為了國家的統治階層,他有意掀起伊斯蘭革命,在整個伊斯蘭世界廣泛傳播,霍梅尼作為狂熱的宗教分子,他想在中東建立統一的伊斯蘭王國,他就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精神領袖。

他的霸權目標就是從伊拉克國內狂熱的什葉派開始,他揚言要推翻伊拉克遜尼派的世俗統治,這嚴重影響了薩達姆的獨裁。他譴責薩達姆是土匪、惡棍、罪犯。兩人多次在電視上對罵。他把宗教變為武器,其大眾的狂熱程度令人難以置信,在此後的兩伊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兩個派別的矛盾不可調和。

三:領導者的個人恩怨



霍梅尼在伊拉克傳教期間被薩達姆驅除出境,當時的伊朗巴列維國王緝拿霍梅尼,這令霍梅尼人身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霍梅尼記下了仇恨。

四: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波斯灣、石油



1.我們仔細看中東地圖可以發現環繞在波斯灣的一圈國家,包含了很多石油出產國,其中有沙特、科威特、阿聯酋、伊朗等,這些海灣國家中當然也包含伊拉克,但是從地圖中可以看到,伊拉克和其他海灣國家有一些不同伊拉克相對封閉,他只有很小的一塊土地連接著波斯灣,而通往波斯灣的出海口只有48公里寬,從伊拉克內陸通往這個出海口的一條重要通路是阿拉伯河,而阿拉伯河的最後一段,恰好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分界線,雙方對於這條河存在著爭議,這讓伊拉克的石油運輸安全沒有任何保障。



2.我們再看一下整個波斯灣的全景圖:波斯灣的形狀好像是一個狹長的口袋,其中最核心的部位是霍爾木茲海峽,這個海峽最窄的地方只有54公里,如果需要的話,伊朗可以很容易的將這個海峽封鎖起來,這讓伊朗人在爭奪波斯灣霸權中佔據了天然的戰略優勢,一旦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其他海灣國家或許還可以選擇其他的港口出海,但是伊拉克只能被徹底的憋死在波斯灣裡。我們把霍爾木茲海峽進一步放大,在海峽中有三個小島,這就是上文所說的另一個有爭議的地方。



3.這三個島名字叫阿布穆薩島、大通步島和小通步島。他們剛好位於霍爾木茲海峽的主航道之中,控制了這三個島,就等於控制了整個霍爾木茲海峽,而現在控制這三個島的正是伊朗,伊拉克一直希望伊朗能夠把這三個島的主權歸還給海灣地區的阿拉伯國家,而伊朗自然不肯把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讓給他人,伊拉克通往唯一出海口的河流與伊朗存在著主權爭議,霍爾木茲海峽又牢牢控制在伊朗人的手中,這讓伊拉克憂心忡忡,伊拉克的脖子上像是被人繫了一根繩子,繩子的主人只要一拉緊,伊拉克的經濟就會被絞殺。



除此之外,伊朗當時跟美國的關係也極度惡化,巴列維王朝統治期間,美國和巴列維國王是結盟關係,也會約束伊朗擴張領土的野心,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就在這一年的年底,伊朗革命者衝進美國大使館,把52名美國人扣押當作人質,直到444天后才釋放。美國政府要為國家利益服務,面對霍梅尼這種純粹的宗教瘋子,美國根本沒有談判的可能,美國再也無法控制霍梅尼的霸權行動,這時美國急於尋找域內國家平衡中東勢力,所以在兩伊戰爭中倒向伊拉克一方,波斯灣的石油貿易萬萬不能一家獨大。


見古茶舍


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非常多,從領土主權方面來看,伊朗和伊拉克在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時期就存在領土矛盾,一直到了兩伊戰爭爆發,兩國之間的領土問題始終都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領土矛盾是伊朗和伊拉克爆發戰爭的直接原因,伊拉克認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進出波斯灣的通道,因此伊拉克不想跟伊朗平分阿拉伯河,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想要獨霸阿拉伯河的控制權。

從宗教和民族方面來看,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蘭教國家,但是控制伊朗政權的是什葉派,控制伊拉克政權的是遜尼派。什葉派和遜尼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個主要分支,因為伊拉克境內有大量的什葉派信徒,伊朗號召伊拉克的什葉派推翻薩達姆的統治,引起了薩達姆的強烈不滿。而且伊朗是波斯人的後裔,伊拉克是阿拉伯人的後裔,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自古以來就存在矛盾,因此在伊拉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前,很多阿拉伯國家都站在伊拉克的一方。

在伊朗國內發生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和美國的關係非常好,美國將很多先進武器都出售給了伊朗。而伊拉克背後的支持者是蘇聯,蘇聯也支援了伊拉克大量的武器,幫助伊拉克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因為美國保護了伊朗末代皇帝,憤怒的伊朗人綁架了美國大使館的50多名工作人員,導致了美伊兩國交惡。美國和伊朗交惡之後,伊拉克獲得了一個非常好的國際環境,薩達姆對進攻伊朗逐漸充滿了信心。

當時阿拉伯國家基本都支持薩達姆,美國和蘇聯也都支持薩達姆,底氣十足的薩達姆在1980年9月悍然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在伊朗和美國交惡之前,美國已經出售給了伊朗大量先進裝備,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的時候,伊朗正處於強盛時期。薩達姆開戰前認為自己能夠輕易地擊敗伊朗,結果在戰爭開始之後,伊朗軍隊表現的十分頑強,戰爭很快就進入了相持階段。

在兩伊戰爭爆發之後,蘇聯開始大量援助伊拉克武器,美國一方面對伊拉克提供武器,另一方面也向伊朗出口武器。不過美國向伊朗出售的武器數量比較少,主要是一些零部件為主,遠不如美國向伊拉克提供的武器更多,後來伊朗門事件發生,美國只能停止向伊朗出售武器。在大國勢力的干涉下,兩伊戰爭打的非常的漫長,一直到了1988年才結束。

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給伊朗和伊拉克兩國都帶來了極大地損失,在兩伊戰爭開始前,伊拉克的外匯儲備豐富,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而在兩伊戰爭結束的時候,伊拉克欠下了一屁股的外債,最終被迫發動科威特戰爭,想要通過吞併科威特來彌補外債。最終美國發兵打垮了伊拉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劃分領土的協議,解決了兩國的領土爭端,兩伊戰爭最終以兩敗俱傷的結局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