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伊朗与伊拉克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大正的生活日记


必须指出的是,两伊战争完全是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是在美国的纵容之下,伊拉克当枪手,意图推翻伊朗反美政权的一场战争。可以说,伊拉克几乎占据了天时(美国支持)地利(中东国家基本也支持伊拉克)人和(国际社会基本也倾向于伊拉克)。但就是这种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伊朗也抵住了伊拉克的入侵,与伊拉克打个平手。

战争的发起人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原因就是萨达姆希望得到伊朗的出海口,以及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地区。再就是美国的纵容。美国不便于直接动手,变间接通过伊拉克意图推翻以霍梅尼为首的伊朗政权。在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在政府会议上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萨达姆出于谨慎,派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伊朗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让萨达姆认为在美国的制裁下,是虚弱的体现,只要自己踢一脚,伊朗霍梅尼政权就会顷刻倒台。对萨达姆个人而言,不算宗教派政治,萨达姆希望成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进而成为中东霸主。但萨达姆显然高看了自己,低估了伊朗,但这场战争打了八年,是两伊国家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打,这场惨烈战争成为自朝鲜战争以后最大战争。

9月17日,伊拉克单方面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宣称对阿拉伯河和海湾三岛的主权。在1980年9月22日这一天。萨达姆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而萨达姆的军事入侵,完全出乎伊朗霍梅尼政府意料之外。在战争初期颇为被动,但也很快稳住阵脚,开始反击。美国在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以后,开始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府。从1982年美国开始向伊拉克提供高科技装备和技术,在战争爆发以后。美国还向伊拉克提供伊朗军事情报、提供伊朗的军事部署情况。但为了平衡政策和利益,也向伊朗提供武器,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朗门」事件、说白了美国就是发战争财,维持两伊战争持久,久拖不决。不分胜负就可以最大限度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大利益。两伊战争无疑是美国现实主义外交成功的典范。

战争双方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这场战场也成为大国武器的试验场,但两伊用最现代化武器打成了最原始的战争。两伊战争让双方经济损失倒退数十年。伊朗直接损失约3500亿美元,伊拉克则直接损失4000亿美元,伊拉克仅欠科威特债务达到180亿美元,这也是海湾战争发生的诱因。两伊战争对双方而言都不是胜利者,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就战争本身而言,伊朗是被动应战,应该说,如果没有外界支持,伊拉克绝对不可能战胜伊朗,战争初期伊朗是战胜者。但由于国家被全方位制裁,所以导致伊朗在武器,情报,各个方面被伊拉克超越。所以导致伊朗后劲不足,也让战争延续了八年。在1988年7月20日,伊朗和伊拉克宣布接受联合国第598号决议,立即停火。8月20日,停火协议生效,两伊战争终于结束了。在两伊战争中,伊朗有30万人阵亡,170万人伤残,此外还有200万人沦为难民。而伊拉克代价也很高。仅外债就高达2600美金。经济倒退30年,可以说,这场战争唯一胜利者就是美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两伊战争是指1980年9月爆发至1988年8月结束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间长达8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规模较大,持续时间长,而且由于战火蔓延,殃及到整个海湾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安全稳定,导致美国和苏联在这一地区严重对立,致使海湾地区局势一度空前紧张,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两伊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在边界、民族、宗教以及海湾地区权益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争端,过去就曾因对阿拉伯河主权和边界领土的争执发生多次冲突。
两伊边界线长达1280公里,靠南一段约105公里的阿拉伯河为两国国界。河的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集中了两国重要的石油基地和油港。这条河是伊拉克通向海湾的惟一出海口。历史上奥斯曼帝国与波斯曾签订条约,规定阿拉伯河在伊朗在霍拉姆河赫尔港附近按河道中心线划界,其余水域均以河东岸靠伊朗一侧的浅水线为界,该河主权属于奥斯曼帝国。1921年伊拉克独立后,继承了奥斯曼帝国对该河的主权,两伊就河界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两伊签订边界条约,规定阿巴丹港附近河道也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1964年7月,本来已经占了便宜的伊朗突然宣布这个条约无效,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直到1975年,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下,双方签订新条约,规定河界全部按主航道中心线规定,同时,伊朗停止支持伊拉克境内库尔德人的反政府活动。
两伊在民族问题上也有矛盾。伊拉克国内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伊朗主要是波斯人。但伊朗境内有200多万阿拉伯人,聚居在与伊拉克交界的胡齐斯坦省。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把这一地区划入伊拉克行省管辖,称阿拉伯斯坦。1925年,伊朗在英国的支持下占领了这个地区,伊拉克则暗地里支持该省的自治运动。
在教派问题上,伊朗95%的居民为什叶派,伊拉克的什叶派教徒虽然占人口的一半以上,却是一个由逊尼派掌权的国家。1964年,什叶派领袖霍梅尼被伊朗国王驱逐出境,旅居伊拉克14年,在伊拉克什叶派中颇有影响。1978年,伊拉克也将他驱逐出境。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上台执政,两伊关系再度恶化。
两伊之间还存在着岛屿归属的问题。位于海湾入口处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原来被英国占领着,1971年,英国撤离海湾后,伊朗出兵占领了该岛,伊拉克坚决反对,这一问题虽经联合国出面调停,但并未解决。
1980年,两国矛盾表面化,双方边境冲突不断升级。9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正式宣布伊拉克对阿拉伯河拥有主权。22日出兵10万,发起进攻,两伊战争开始。
22日当天,伊拉克出动大批飞机,突袭德黑兰等伊朗的15座城市。23日凌晨出动5个师、1000余辆坦克,分三路越过边境,占领了伊朗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伊朗仓促应战,损失惨重,退到阿巴丹一线,总算抵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进攻。
伊拉克战争消耗巨大,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伊朗多次组织局部反击,并以猛烈炮火袭击伊拉克石油城和纵深要点。因此,双方势均力敌,都未能取得很大进展,形成时进时退,时缓时急,僵持不下的局面。时间一长,伊拉克首先顶不住了,一步步陷入被动。伊朗抓住战机,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
1981年9月10日,伊朗在南部战场集中数十万兵力,发起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了伊拉克的包围,并由南向北大踏步推进。1982年3月,伊朗经过周密部署,发动了代号“胜利行动”的攻势。集中了3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以及数千名具有宗教狂热的青年,分两路发起大规模进攻,迅速突破了伊拉克的防御,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击毙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360辆,击落飞机20架,收复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切断了伊拉克西北两线的联系。
4月下旬,伊朗又聚集了10万兵力,发起了代号“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伊拉克一方则集中了5个师的主力军和大批人民军。双方冒着40℃的高温,激战25天。伊朗收复了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伊拉克守城部队3万人被歼。
伊拉克处境十分不利,赶紧提出停火。6月29日,全部军队撤出伊朗境内。但是,伊朗自恃力量强,不依不饶,将战火烧进伊拉克境内。
1982年7月13日晚,伊朗出动包括正规军77师、装甲92师和革命卫队第7师12万多人,向伊拉克发动代号“斋月行动”进攻,很快突破伊拉克防线,深入伊拉克境内20多公里。
伊拉克对伊朗的进攻早有防备,利用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先后撤一步,收缩防线,正面阻击,两侧迂回,设下包围圈,进行围歼,迫使伊朗军队后退了15公里,以6000人的代价歼敌3万多人。
自此以后,双方你进我退,我攻你退,不断地发生战斗,从陆上打到海上,又从海上打到陆上,但谁也没有得着便宜。
伊朗凭借国大人多,经济逐步转好的有利条件,同伊拉克拼消耗,力图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拖垮伊拉克。伊拉克则一方面把战争引到海域,打击伊朗的石油设施,另一方面扩建了经土耳其至地中海的输油管线,并计划修建通过沙特阿拉伯到红海的新管线,以取代被切断的从海湾出口石油的渠道,达到增加石油出口,改善国内经济以支持长期战争的目的。
历时8年的战争,使两伊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由于双方在国力和军力上都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在军事上战胜对方,解决问题的最后出路必然是政治谈判。
1988年,伊拉克在其盟国的支持下,国力有所加强,其军队运用正规的战略战术在数月内接连收复失地。而伊朗在国际上形象孤立,国内经济衰退,政局不稳,人民厌战情绪加剧,军队损失惨重,同时又面临美国的军事压力,这使伊朗在战场上每况愈下,惭惭地陷入被动。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通过了要求两伊停火的598号决议。伊拉克表示接受,伊朗则坚持要在惩办战争祸首,推翻萨达姆之后才停火。1988年看,伊拉克向伊朗发射了大量的“飞毛腿”导弹,准确地打到德黑兰,对伊朗威胁很大。
同年4月,伊拉克又发动“斋月”行动。7月12日,再次攻入伊朗,占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7月16日,主动撤军。
18日,伊朗改变了强硬的立场,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
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死亡100万人,伤150万人,超过了朝鲜战争。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超过了越南战争。

山外山FJH


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共中有民族矛盾,也有宗教矛盾,也有领土矛盾,更有两国独裁者之间的矛盾。

领土矛盾

两伊在阿拉伯河的下游有一段长约100公里的边境,早在1847年,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就签订协议,将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做为边境线,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占有大半河流,到了1913年,又与波斯帝国重新划定了边界,但又随着一战的爆发而废止,到了1937年,已经独立的伊拉克又与伊朗签约,决定以阿拉伯河的主河道为两国边镜,也就是各占一半。到了1975年,这一协议被正式认定。



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进出波斯湾的唯一通道,所以随着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能力的提高,运输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再加上历史上的阿拉伯河几乎就是伊拉克的内河,因此,伊拉克对边境的划分也越来越不满。

宗教冲突

伊拉克是一个传统的阿拉伯囯家,而伊朗却脱胎于波斯帝国,虽然它们都信奉伊斯兰教,但伊拉国是一个世俗的国家,宗教并不介入国家政治,而伊朗自从推翻八列维王朝后,就建立了一信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国家,国家政治元首同时也是宗教领袖,而且霍梅尼还热忠于输出革命,暗中支持周边国家的什叶派穆斯林反对该国政府,这使得周边国家,尤其是伊拉克感到十分头疼。另外,伊朗属于什叶派,而在伊拉克什叶派虽然占多数,但掌权的却是逊尼派,这也令伊朗十分不爽。

民族矛盾



伊拉克是一个阿拉伯国家,而伊朗却由波斯人组成,在历史上伊拉克人就饱受波斯人的欺辱,因而他们原本就有世仇。随着巴列维王朝的覆灭,信奉原教旨主义的波斯人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整个阿拉伯世界虎视眈眈,声称要恢复波斯帝国的荣耀,于是两伊都利用本国境内的库尔德人攻击对方政府,使得两国的矛盾再次升级。

独裁者之间的矛盾



萨达姆和霍梅尼都是极端强势的人,两人都想称霸中东,而且两国都是极权主义国家,国家大事基本靠领导人拍脑袋来决定,根本没有纠错机制,如果再加上之前的矛盾,可以说战争一点就燃。


沉醉的文人


1980年,伊朗与伊拉克爆发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阿拉伯河的河道应该归谁所有。

中东地区有两条著名的大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条河皆发源于土耳其的东部山区。两条河均呈西北——东南走向,进入伊拉克境内。两河在伊拉克东南部的小镇古尔奈汇合,以下河段统称为阿拉伯河,该河全长240公里。阿拉伯河继续向东南奔流,最终汇入波斯湾(阿拉伯湾)。

问题就出在阿拉伯河入海河道上。因为这条河道是伊拉克和伊朗的边界,河东是伊朗,河西是伊拉克。

阿拉伯河现在是伊朗、伊拉克的界河,但在十九世纪之前,阿拉伯河是伊朗(1935年之前称波斯,本文仍称伊朗)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界河。

奥斯曼与伊朗打了数百年,1639年,两国划界,但没有提到阿拉伯河的归属。1847年,在英国与沙俄的干涉下,奥斯曼和伊朗签订了《埃尔祖鲁姆条约》。奥斯曼把阿巴丹岛、霍拉姆沙赫尔等城市划给伊朗,奥斯曼则得到阿拉伯伯河的部分所有权。不过,伊朗的船只依然可以在阿拉伯河上航行。

当时没发现石油,这样划界,两国都没啥意见。但在上世纪初,中东发现石油,问题就出来了。伊拉克开采石油后要对外卖,必须走阿拉伯河道进入波斯湾外运。另外,伊拉克还盛产椰枣,产量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需要对外销售。而同时,霍拉姆沙赫尔又是当时伊朗的唯一港口,伊朗石油外运,也要走阿拉伯河。

经过各种扯皮,到了1913年,奥、伊、英、俄四国签订了《伊斯坦布尔协议》,奥斯曼确定了对阿拉伯河的所有权,包括河道中的岛屿。

1921年,伊拉克成立。伊拉克对阿拉伯河的依赖性非常大,因为伊拉克的海岸线太短了。伊拉克的形状就像一个大肚瓶子,瓶口朝东南。当时有个形象的比喻,说伊拉克拥有“巨肺”,可“气管”却非常小,呼吸非常困难。伊拉克对这样的国土形状非常不满,只有60公里长的海岸线,实际上能利用的更短。

伊拉克找到伊朗,说我们还按照《伊斯坦布尔条约》办事,整个阿拉伯河的河道全部归我。伊朗的实力比伊拉克强,伊朗当然不愿意。但是,英国为了开采伊拉克的石油,支持伊拉克,这就让伊朗有所忌惮。

伊朗的态度不是很强硬,只是说阿拉伯河不能为一国独有。又经过多轮扯皮,到了1936年,双方签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和《伊斯坦布尔条约》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只不过,伊朗获得了阿拉伯河深水线至河东岸宽6.4公里水域的所有权,算是小有进展。但是,阿拉伯河的管理权,还是被伊拉克牢牢控制手中。

伊朗对此协议并不是很满意,伊拉克同样不满意。伊拉克认为这6.4公里水域都不应该给伊朗,这将导致伊拉克运油线的不安全。

其实吃亏最多的还是伊朗。伊朗的运油船要进入波斯湾,必须经过伊拉克控制的河道,这等于让伊拉克攥住了伊朗的油管子。

1971年,英国撤出中东后,伊拉克没有了靠山,伊朗立刻行动。伊朗支持伊拉克内部的库德尔人,同时又占领霍尔木兹海峡出海口的几座岛屿,等于控制了伊拉克进出的大门。

图-伊拉克街头

伊拉克很不满,双方又开始扯皮。1975年,伊朗与伊拉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签订条约,伊朗放弃支持伊拉克内部的库尔德人,伊拉克则放弃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一部分水域。双方在阿拉伯河的边界,以深水河道为界。

伊朗认为自己获得了巨大胜利,但伊拉克却认为这只是“以退为进”。1979年,伊朗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拉克就看到了收复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机会。

图-伊朗女孩

1980年9月17日,萨达姆在巴格达宣布:《阿尔及尔协议》不再有效。 然后,两伊大打出手。


地图帝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属于西亚。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宗教领袖霍梅尼为代表的什叶派穆斯林上台执政。伊拉克是什叶派发源地,占人口55%的什叶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势力活跃,从而成为伊朗输出革命的首要目标。伊拉克国富兵强,积极谋求海湾地区霸权,企图趁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之际对其进行打击,以消除所面临的威胁并彻底解决边界争端。两国关系日趋紧张,边境冲突加剧。


历史上,两国因边境交界处的沙特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有争议的河流,借口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1982年之后,伊朗侵占了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成为继越南战争之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

整个战争呈胶着状态, 可分为四个阶段。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 第一阶段,伊拉克全面进攻,伊朗组织边境防御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发展反攻势头,伊拉克被动挨打。1984年开始,双方展开地面拉锯战,加强空中与海上袭击。第四阶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但双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战斗。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

这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000亿美元,双方损失惨重。人员伤亡148万,被俘8万。其中伊朗军队死亡35万,受伤70万,被俘3万,损失作战飞机约150架,坦克1500辆,火炮1200门,舰艇16艘。伊拉克军队死亡18万,受伤25万,被俘5万,损失作战飞机250架,坦克2000辆,火炮1500门,舰艇15艘。

其实,8年的两伊战争,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对石油话语权的掌控,最直接 原因是什叶派和逊尼派历史仇恨的激化,背后推手是美苏对抗和博弈。

请关注【下午历史茶】


下午历史茶


【两伊战争】

1、民族差异。伊拉克是阿拉伯国家,主体民族是阿拉伯人,其他还有库尔德人。伊朗是波斯人为主个国家,其次是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等民族,还有少量的阿拉伯人,比如临近西部边界的胡齐斯坦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是中东四大古老民族之二(还有突厥人和库尔德人),不同之处在于,波斯人就伊朗这么一个国家、力量相对集中,阿拉伯人有一堆国家、内部容易不团结。

【中东民族分布】

2、宗教派别。两伊都是伊斯兰国家,区别在于教派不同,伊朗是什叶派国家,伊拉克是逊尼派国家(国内什叶派人口占多数但是没掌权)。教派冲突有多严重呢?大家可以参考欧洲历史上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虽然都信仰共同的一个神,但是都认为对方派别是异端。

【逊尼派和什叶派分布】

3、领土纠纷。领土野心一般是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同步膨胀,历史问题说不清楚或者划分不满意都是借口。这块主要一条是阿拉伯河划界的问题,历史可以上溯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再往早说(地理问题),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本来是两条河,沧海桑田就有了两河汇流的阿拉伯河,进而形成边界问题。

4、资源争夺。接着说阿拉伯河,除了航道问题,还有水资源问题,这个在干旱的中东地区是战略资源,没有两河,就没有阿拉伯的“塞上江南”——美索不达米亚。水资源对生存极端重要,对经济发展极端重要的另一种资源——石油,就大量分布在两伊边界附近,油田能转换成多少美元就不多说了。

【中东石油分布】

综上,已经有足够多的理由开战了,两国都有恢复历史大国的梦想,都是政治强人执政,再加上美国这样的域外强国的干预,终于爆发了中东地区旷日持久的一场“高科技的低水平战争”。


吴下阿蒙毋忘在莒


我是走进伊拉克我来回答:

领土争端

在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并且存在重要的领土争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地方是:伊拉克东南部的河流阿拉伯河和伊朗的胡齐斯坦省。 (阿拉伯河)

阿拉伯河是由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汇流而成,却经过伊拉克和伊朗两国而注入波斯湾,这条河是伊拉克进入波斯湾的唯一途径,但恰好与伊朗非常接近。

1937年,伊朗和伊拉克签署了一项条约,规定伊朗在使用阿拉伯河时支付给伊拉克的费用。但在萨达姆上任一年后,伊朗停止支付通行费。尽管萨达姆以武力相威胁,但由于当时伊拉克较弱,没有能力对伊朗发起战争,伊朗开始畅通无阻地使用水路。 (胡齐斯坦省)

另外一个领土争端就是位于伊朗的胡齐斯坦省,胡齐斯坦省居住着很多同伊拉克一样的阿拉伯人,而伊朗则都是波斯人,仅从这一点,伊拉克就认为胡齐斯坦省是伊拉克的一部分,称胡齐斯坦省在伊拉克殖民期间被划给伊朗。伊拉克鼓励居住在胡齐斯坦省的阿拉伯人反抗,而伊朗为了回应则支持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反抗伊拉克。一直持续到1975年,两个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但在萨达姆上任后,认为阿尔及尔协议是对伊拉克的羞辱,这项协议的不公平性也是萨达姆1980年入侵伊朗的主要理由。

伊朗革命

1979年,伊朗的沙阿被推翻,霍梅尼在伊朗建立了一个什叶派神权国家,霍梅尼主张在阿拉伯国家传播伊斯兰革命,而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什叶派的发源地伊拉克,这对身为逊尼派的萨达姆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萨达姆认为,刚革命结束的伊朗根基未稳,又脱离了美国的支持,而伊拉克则处于非常强势的地位,萨达姆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萨达姆想一举拿下伊朗,却不料战争陷入僵局,持续了整整八年之久。


走进伊拉克


伊朗与伊拉克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两伊战争始于1980年8月,在1988年8月实行全面停火,战争历时了八年。在中东地区,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历来是水火不容的。两个教派之间可以说根本没有缓和的迹象,至今都是相互仇视和敌对的态度……


伊朗90%的居民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伊朗国内领导人及执政人员主要以实业派为主。伊拉克虽说60%的居民是伊斯兰教什叶派,但是伊拉克的执政者萨达姆确是一个逊尼派。而且伊拉克国内主要执政人员主要以逊尼派为主。

两伊战争除了是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博弈,是两国长达1200公里边界线的争斗。其实两伊战争是伊拉克和伊朗中东地区的霸主之争,是为了争夺石油话语权的掌控、为了争夺更多的淡水资源、以及海湾使用权而发动的战争……



八年的两伊战争,打的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经济都严重下滑,打的两国都外债累累……甚至出现了崩盘现象。尤其是伊朗打成了中东地区最大的债务国。两伊战争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两个野心勃勃的中东国家,谁也没有占到便宜?


其实,两伊战争说白了他们背后的推手分明就是美苏之间的对抗……


水煮老牛慢火炖


我来告诉你两伊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的存在了很多方面的原因,总结下大体有以下四点:

1.领土争端。2.宗教问题。3.领导者的个人仇恨。4.地缘政治和对波斯湾的控制权。

一.首先看下领土争端。


阿拉伯河



传统意义上认为领土争端是诱发两伊战争最重要的因素,在整个阿拉伯国家里,有的国家有油缺水,如海湾国家;有的国家有水缺由,如埃及。唯独上天眷顾伊拉克,既有两条大河贯穿整个国内,又有世界上仅次于沙特的石油储备。两河流域在人类文明史上高度的繁荣。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伊拉克赖以生存的内河,两河在离波斯湾120英里的地方汇合后流入阿拉伯河,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自然边界,也是伊拉克通向海湾的唯一水路。是伊拉克海上石油出口的唯一通道,长期以来伊拉克称阿拉伯河的整个航道一直延申到伊朗河岸都是本国的领土,而伊朗一再要求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划分两国实行共管。

1975年3月,两国就边界问题进行会谈,并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以伊朗归还原属于伊拉克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要求答应伊朗以阿拉伯河的主航道中心线划定两国边境。伊朗答应了归还土地,并承诺不再支持伊拉克境内库尔德人的反对武装,但协议签署后伊朗迟迟不交还土地,伊拉克认为《阿尔及尔协定》是奇耻大辱,多次要求重划边界,但均遭伊朗拒绝。此后双方围绕边境问题打了2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均无任何进展。除了国界问题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纠纷点,稍后再说。

二:宗教



什叶派和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最重要的两大派别,两派长期对立。



1.伊拉克是一个什叶派占人口多数,但逊尼派执政的国家,萨达姆严格要求自己的共和国卫队成员都是逊尼派。萨达姆有意淡化宗教,在伊拉克内复兴党极力削弱宗教势力,萨达姆本人也是挺世俗的,他爱雪茄爱西装,我们可以搜一下以前伊拉克的照片,女性的穿着打扮跟今天完全不同,他对政教合一的伊朗无比仇视,指责霍梅尼是“神棍、骗子”。他渴望名垂青史,萨达姆曾说过,“我根本不关心现在的人怎么评价我,我关心的是500年后人们怎么评价我。”

不只是伊拉克,他想统一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把整个中东变成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而伊朗就是他最大的障碍。萨达姆将宗教活动纳入政府控制的范围,这使长期占人口多数的什叶派处于被统治地位。引起了什叶派伊斯兰教徒的长期不满。



2.伊朗的穆斯林大部分也都属于什叶派,霍梅尼作为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自1979年掌握国家政权以来,他领导的什叶派就成为了国家的统治阶层,他有意掀起伊斯兰革命,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广泛传播,霍梅尼作为狂热的宗教分子,他想在中东建立统一的伊斯兰王国,他就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

他的霸权目标就是从伊拉克国内狂热的什叶派开始,他扬言要推翻伊拉克逊尼派的世俗统治,这严重影响了萨达姆的独裁。他谴责萨达姆是土匪、恶棍、罪犯。两人多次在电视上对骂。他把宗教变为武器,其大众的狂热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在此后的两伊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两个派别的矛盾不可调和。

三:领导者的个人恩怨



霍梅尼在伊拉克传教期间被萨达姆驱除出境,当时的伊朗巴列维国王缉拿霍梅尼,这令霍梅尼人身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霍梅尼记下了仇恨。

四: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波斯湾、石油



1.我们仔细看中东地图可以发现环绕在波斯湾的一圈国家,包含了很多石油出产国,其中有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朗等,这些海湾国家中当然也包含伊拉克,但是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伊拉克和其他海湾国家有一些不同伊拉克相对封闭,他只有很小的一块土地连接着波斯湾,而通往波斯湾的出海口只有48公里宽,从伊拉克内陆通往这个出海口的一条重要通路是阿拉伯河,而阿拉伯河的最后一段,恰好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分界线,双方对于这条河存在着争议,这让伊拉克的石油运输安全没有任何保障。



2.我们再看一下整个波斯湾的全景图:波斯湾的形状好像是一个狭长的口袋,其中最核心的部位是霍尔木兹海峡,这个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54公里,如果需要的话,伊朗可以很容易的将这个海峡封锁起来,这让伊朗人在争夺波斯湾霸权中占据了天然的战略优势,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其他海湾国家或许还可以选择其他的港口出海,但是伊拉克只能被彻底的憋死在波斯湾里。我们把霍尔木兹海峡进一步放大,在海峡中有三个小岛,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另一个有争议的地方。



3.这三个岛名字叫阿布穆萨岛、大通步岛和小通步岛。他们刚好位于霍尔木兹海峡的主航道之中,控制了这三个岛,就等于控制了整个霍尔木兹海峡,而现在控制这三个岛的正是伊朗,伊拉克一直希望伊朗能够把这三个岛的主权归还给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而伊朗自然不肯把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让给他人,伊拉克通往唯一出海口的河流与伊朗存在着主权争议,霍尔木兹海峡又牢牢控制在伊朗人的手中,这让伊拉克忧心忡忡,伊拉克的脖子上像是被人系了一根绳子,绳子的主人只要一拉紧,伊拉克的经济就会被绞杀。



除此之外,伊朗当时跟美国的关系也极度恶化,巴列维王朝统治期间,美国和巴列维国王是结盟关系,也会约束伊朗扩张领土的野心,1979年霍梅尼发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就在这一年的年底,伊朗革命者冲进美国大使馆,把52名美国人扣押当作人质,直到444天后才释放。美国政府要为国家利益服务,面对霍梅尼这种纯粹的宗教疯子,美国根本没有谈判的可能,美国再也无法控制霍梅尼的霸权行动,这时美国急于寻找域内国家平衡中东势力,所以在两伊战争中倒向伊拉克一方,波斯湾的石油贸易万万不能一家独大。


见古茶舍


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非常多,从领土主权方面来看,伊朗和伊拉克在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帝国时期就存在领土矛盾,一直到了两伊战争爆发,两国之间的领土问题始终都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领土矛盾是伊朗和伊拉克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伊拉克认为阿拉伯河是伊拉克进出波斯湾的通道,因此伊拉克不想跟伊朗平分阿拉伯河,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要独霸阿拉伯河的控制权。

从宗教和民族方面来看,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伊斯兰教国家,但是控制伊朗政权的是什叶派,控制伊拉克政权的是逊尼派。什叶派和逊尼派是伊斯兰教的两个主要分支,因为伊拉克境内有大量的什叶派信徒,伊朗号召伊拉克的什叶派推翻萨达姆的统治,引起了萨达姆的强烈不满。而且伊朗是波斯人的后裔,伊拉克是阿拉伯人的后裔,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矛盾,因此在伊拉克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前,很多阿拉伯国家都站在伊拉克的一方。

在伊朗国内发生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和美国的关系非常好,美国将很多先进武器都出售给了伊朗。而伊拉克背后的支持者是苏联,苏联也支援了伊拉克大量的武器,帮助伊拉克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1979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因为美国保护了伊朗末代皇帝,愤怒的伊朗人绑架了美国大使馆的50多名工作人员,导致了美伊两国交恶。美国和伊朗交恶之后,伊拉克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国际环境,萨达姆对进攻伊朗逐渐充满了信心。

当时阿拉伯国家基本都支持萨达姆,美国和苏联也都支持萨达姆,底气十足的萨达姆在1980年9月悍然发动了对伊朗的战争。在伊朗和美国交恶之前,美国已经出售给了伊朗大量先进装备,萨达姆发动两伊战争的时候,伊朗正处于强盛时期。萨达姆开战前认为自己能够轻易地击败伊朗,结果在战争开始之后,伊朗军队表现的十分顽强,战争很快就进入了相持阶段。

在两伊战争爆发之后,苏联开始大量援助伊拉克武器,美国一方面对伊拉克提供武器,另一方面也向伊朗出口武器。不过美国向伊朗出售的武器数量比较少,主要是一些零部件为主,远不如美国向伊拉克提供的武器更多,后来伊朗门事件发生,美国只能停止向伊朗出售武器。在大国势力的干涉下,两伊战争打的非常的漫长,一直到了1988年才结束。

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给伊朗和伊拉克两国都带来了极大地损失,在两伊战争开始前,伊拉克的外汇储备丰富,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而在两伊战争结束的时候,伊拉克欠下了一屁股的外债,最终被迫发动科威特战争,想要通过吞并科威特来弥补外债。最终美国发兵打垮了伊拉克,伊朗和伊拉克签订划分领土的协议,解决了两国的领土争端,两伊战争最终以两败俱伤的结局收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