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陶朱公長子有辱使命的故事,給企業怎樣的啟示?

傳說陶朱公(范蠡)有三子,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收監大牢,即將面臨殺人償命的刑罰,陶朱公不能親自去楚國營救,因此得找一個最可信而又可靠的人,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派小兒子前往。但長子知道此事後卻說:"我是長子,父親派三弟去,大概是因為我不中用的緣故?" 聲稱不派他去便要自殺。陶朱公想到,即使長子只是以死相脅,不是真要自殺,但也會因為自己不被信任而心生嫌隙;再退一步,即使次子被救回,以後也是長子接自己的班,一個與自己異心的人,接班後的情境是可以想象的,無奈之下就派了長子前往,他寫了一封信給以前的老朋友莊生,並交代長子:"你到了之後,就將錢交給莊生,一切聽他安排,不要管他如何處理此事。(原文:至則進於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

陶朱公長子有辱使命的故事,給企業怎樣的啟示?

陶朱公(范蠡)

莊生在楚國名氣很大,為人十分廉直,楚王對他尊敬有加。長子到楚國後,按照父親的指示去拜見莊生,並按照父親的囑咐把錢財、信件交給莊生。莊生出於人情把財物收下後,對長子說:"你可以回去了,如果你弟弟放了出來,不要問為什麼。"長子看到莊生家徒四壁、十分清貧,不相信他能辦成事情,就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打點其他官員。

莊生向楚王進諫,言說某星宿相犯,對楚國不利,只有廣施恩德才能消災。楚王聽了莊生的建議,封存府庫,實行大赦。長子並不知道這是莊生的功勞,聽說要大赦的消息,認為二弟一定會出獄,而給莊生的財物就浪費了。自己跟隨父親經營多年,知道家業來之不易,於是去見莊生,索回財物。莊生覺得被欺騙了,受到了侮辱,又進宮上言道:"我曾說星宿相犯之事,大王決定大赦天下,修德回報。現在人們紛紛議論,陶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家人花很多錢在楚國上下疏通關係,所以這次大王此次大赦天下並不是為了體恤百姓、施德於民,而是為了陶朱公的二兒子。"於是楚王決定,先殺陶朱公次子,然後再行赦免。 結果長子只能帶了二弟的屍骨,扶喪而歸。

陶朱公長子很鬱悶,為何在有資源(鉅款與介紹信)、有人脈(莊生)、有意願(用私房錢打點)、好心(節省成本)的情況下,卻把事情給辦砸了?


企業當中也會常常出現類似情況。

員工很鬱悶:

  • "我工作很拼命,經常加班加點,為什麼領導對我的工作還是不滿意?"
  • "我盡心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
  • "每天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卻看不到自己成長,工作沒有成就感!"

上級也很鬱悶 ,常常被員工一句話堵上半天:

  • "我已經按照您說的做了!"
  • "我該做的都做了 !"
  • "我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陶朱公長子有辱使命的故事,給企業怎樣的啟示?

忙得不可開交,領導卻不滿意

其實,一個公司之所以不死亡,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們做的結果如何!

企業是靠結果生存,不可能靠理由生存,沒有結果,我們就不能生存,這是硬道理。

所以,無論多麼美好的理由,甚至無論多麼完善的行動,都不能抵消錯誤的結果,或者沒有結果。

故事中的長子不管其出發點如何,做了什麼努力,最終得到的是"持其弟喪歸"的結果,整個過程毫無價值。其實他前往楚國的結果定義很簡單——"一切聽他(莊生)的安排",並以此作為思考及行動的原點。但他沒有體會到父親囑咐的深意,在執行過程中漸漸走樣,自作聰明,自行主張,最後把事情徹底搞砸了。

所謂"結果定義",是站在以終為始的角度,鎖定結果,以結果作為思考原點,從而更清晰地定義行動的方向、時間和內容,是執行的起點與歸宿。

陶朱公長子有辱使命的故事,給企業怎樣的啟示?

結果定義是執行的起點與歸宿

執行就是有結果的行動!執行力就是達成結果的能力!

陶朱公長子有辱使命的故事,給企業怎樣的啟示?

執行就是有結果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