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會對農村帶來那些影響和變化?

止茶


我認為農民以土地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可行的,由專業團隊運營(運營團隊應由農民聘請,掌握主動性),農產品附加值提升,同時農民是股東,產業化後農民可以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每月有工資,年底還有分紅,這將直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以土地入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比較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農民單幹,每畝地年產值不過幾千元,而入股後,農民的收入結構得到優化,有固定的工藝和年底的分紅。

為什麼說農民土地入股比較可行呢,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傳統的土地流轉方式,雖然土地流轉後,農業生產更現代、更集約、更規模,但這和農民有啥關係呢?農民不過每年收取一些少量的流轉費用,這實際上造成農村資產流失,因此,傳統土地流轉,雖然能夠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但並不能帶動農民發展致富,它帶來的只是資本,振興的也是資本而非農村。


再說說專業合作社,這也是一種老掉牙的模式,許多農業企業都是以“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冠名的,說著是兼顧社會責任,要帶動農民發展致富,但最終成功的都比較少,一旦出了事情,許多沒良心的企業,跑的比兔子還快,損失就得農民自己承擔。


Power泡兒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和接受大環境:

大環境逼迫我國的農業必須走向農業科技強國,為什麼呢?因為中國需要改革開放,需要維持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也必須樹立起堅實的全球大國地位,那自然中國也必須接受和平衡全球的貿易國際化,所以中國也必須進口大量的國際市場中的農產品,基於此,我們的自產農產品價格的上升空間是受限的;

因此,我們必須走現代農業之路,不但要保護好土地的生態良性循環,還要實現現代農業技術下的安全高產出農產品,還要以較低的產出成本來抗衡進口的農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小農作業模式,小規模農業生產模式是無法實現農民致富的,這是鐵的事實;再者說了,現在年齡大的農民已耕種的很困難了,年輕的又不願意務農,這內、外因素的疊加,也只有流轉土地或土地入股了。

關於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還是屬於短期行為,也不利於形成產業,況且土地流轉費按趨勢來說是會不斷地走低的;在主糧產區,或平原地帶,土地流轉費還是會比較堅挺的,因為可以通過規模化、集約化、技術化、機械化來消化土地流轉成本,但仍然不能徹底打消對土地的長遠投入的顧慮,以及規模化產業化的落地;而對於丘陵地帶,將來土地流轉的費用肯定是明顯的下降趨勢,甚至是無人接盤的可能性都有的;

再者說了,隨著農業科技技術效能的釋放,基於規模化、機械化的農業產出效率將大幅提高,同時農產品市場的整體性供過於求的局面也會加劇,在將來可能會出現不需要當下規模的土地了,很有可能的;

另外,土地流轉,是分享不了土地的農產品產出及後續加工增值的利潤的,而未來的農業發展,其大頭將來自於農產品的深加工產業鏈環節中。

綜上所述,土地流轉肯定不是最佳選擇,但會是個相對風險比較低的較低的土地收入方式;而更為重要的是,無法從根本上來改變小而散、弱而貧。

關於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來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本人認為這才是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弱勢的出路:

筆者認為:要想農村發展的好,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再次激活集體經濟的活力!但此集體經濟不同於幾十年前的集體經濟,指的是“合作股份制集體經濟”。就是讓一群麻雀,變成一隻大鳥——雄鷹,大家聯合起來造一艘大船,而不是家家靠一塊門板來出海。

比如:以土地承包權及其對集體經濟的貢獻度來作為原則,從土地實物形態轉換為價值形態進行股份化,也就不存在你家我家哪塊地的問題,這樣把土地規模化集中管理與規劃,集中經營,採用公司化運營管理,這是重點;

再比如:將集體現有資產和農戶土地承包權資產股份化,組建成一體的股份制合作經濟,同樣採用公司化運營;

這種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形式,必須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來組建,內部必須設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股東代表大會制度是基礎性保障制度;股東大會表決實行“一人一票”和“一股一票”相結合;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實行股東代表大會領導下的董事長負責制,董事會為股份合作經濟組織常設的經營管理機構;這是走向成功的結構性保障!

注意這裡強調的是:必須採用公司化運營管理;為什麼,直白來說,絕大多數村集體領導是不懂得現代市場化運營下的農業產業化運營的。

這樣做,就解決了各自而戰、土地散化、沒有規模化和集約化的劣勢;有了土地的規模化,避免了土地流轉的高資金佔用和成本;有了公司化運營機制,有了人才團隊,就可以走產業化運營之路;有了這樣的體制和機制,再加上土地資本價值的可融資屬性,發展資金也有了,國家的政策也可以切實地享受了,那發展指日可待!

再者說了,這樣來發展,其實並沒有讓農戶出資金,也沒有佔用農戶的資金,農戶可以選擇做公司的職工,也可以自己選擇去幹其他的事,這豈不更好。

引鳳(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股份制)築巢(農業產業化落地),有了產業的支撐,就有了承載人才的基礎,就有了吸納人群的內涵,人多了,什麼問題不好解決?還愁缺媳婦嗎?還愁缺醫療嗎?還愁缺養老嗎?漸漸地,該有的都會有了!

綜上所述,土地流轉仍然是短期行為,而土地權屬的股份制經濟合作組織是長效機制,是能引鳳築巢的機制。


田園貝多芬


憑我本人在農村當了三十多年的瞭解,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民不會入股的,當地農村人有句俗話說:生意好做,夥計難做。就是說幾個人一起投資做生意,不是你吃虧,就是他佔便宜,就親弟兄,親姐妹也都不願一起合夥做生意。

農民大多數這些年種地,年年不是收入低,就是賠本還要把人工白白的搭上。那不是一句話這樣容易,那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淚水,又流汗又流淚又要賠錢,還要過苦日子,這樣把農民幹累了賠錢陪怕了。在也不想種地了。

因此,大部分農民都想把地流轉出去,在城裡打工養家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想給產業化裡打工。他們是這樣想的:把地流轉了,人家給流轉錢,最其麻不要白白下苦,也不要陪錢,況且人家還要打工,這不是好事嗎?

產業化經營對股主有好處的,把一家家四三五菱的地變成了一個整體化,覺得種啥比較適合市場需求,種啥價格又高銷售量又大,又能銷往國外,就種啥!況且,國家對種糧大戶有大筆,大筆補貼。他們一定會掙大筆,大筆錢的。

這樣在表面來看農村變成了整體化了,在人看來,農村變樣了,變好了!農民在不要賠錢了;我認為農民們想錯了。土地流轉不是剛開始,而是在我們陝西的富平縣,三原那裡早就走了,把地流轉出去,在股主打工,一天不管吃住,一天干到黑五十塊錢,幹活慢點人家還不要。

在說農民工在城裡打工,大多數是幹建築工地,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一年耽誤多,太苦的活年輕人也有累病的時候,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難道他們就是鐵打的嗎?農民有句常話說:年輕時用身體掙錢,老了用錢養身體。意思就是說:年輕時拼命幹活,老了就得病了。在說:全國都實行土地流轉,這樣都出去打工,那打工人會多的人山,人海,我國農業大國,農民多,那都去打工工價也會降的。


農夫說實話


目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入股方式,一種是承包方式,農民以土地參股,一種是直接把土地承包出去,目前承包的居多,入股形式沒有看到。

大家都知道種地利潤是很小的,如果算上人工費是賠錢的,所以入股的形式應該行不通,大家還是願意承包出去,這樣都省事,省的以後算賬了,幾畝地你給我多少錢,大家還是願意承包。

如果採用入股的形式是很難掙到錢的,那時候會更亂 ,還得養活一群閒人,本身利潤就不大,恐怕工資都掙不出來,入股的形式老百姓不會認可。

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大多數是留守老人,都一大把年紀了,按道理早就退休了,沒有辦法他們依然堅守著,既要種地還要看孩子,所以老人是很忙的,如果採用入股肯定不同意,他們的目的就是把老人解脫出來。

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種地看孩子,如果入股合夥經營 ,農民肯定不會同意,他們就是為了把老人解脫出來,讓老人徹底擺脫土地的束縛,所以入股行不通。


大海傳媒


回答: 質的變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我們現在發現的農業合作模式是站在當下必須的方向。

現在的農村需要面對兩個重要問題

第一點:務農人員普遍人口老齡化,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農村老人已經沒有辦法從事第一產業也就是種地。

第二點:年輕人不會種地,可能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想想一下零零後還有多少會種地,或者願意種地的呢?

所以說結合這兩點:就可以看出農村未來農業的的發展。

集中化種植才是必然的結果……

土地入股,或者土地養老剛好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看剛才底下的回答還有說誰當董事長?

能者上唄……

或者說未來肯定會有一些企業的進駐來帶頭髮展,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三農曉衛


你所關心的也是國家所關注的。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產業化農業公司正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更是農業現代化的過程。



從當前農村現狀看,老一代傳統農民(60歲以上)漸漸老去,不再適合農村繁重的體力勞動;而中年勞動力(40到60歲之間)此時都正在外面打拚,他們不願為了家裡的年收入只有一二千元的幾畝承包地而放棄月薪好幾千元的工作;而年齡在40歲以下的年輕一代,專職務農的也很少,他們對在農村耕作經驗不多。因此農村務農人員是正在逐漸減少,再加上農業科技的進步,機械、化肥、農藥的廣泛運用也減少了勞動量,為釋放出勞動力提供了條件。在這種大背景下,土地流轉成為時代的必然產物。而經營權入股專業合作社或農業公司就是較普通的方式。



通過入股方式,農民把自己從廉價的勤勞中脫身出來,並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企業分紅,按入股數量分得相應的企業經營利潤。其次是農民有更多就業選擇,既可外出務工掙錢,也可受聘在農業企業上班賺取薪水,也可做些自已喜歡的小生意等等。這樣農民的收入就大大增加了,為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礎。而更具有意義的則是農業企業通過流轉土地、農民入股企業的方式,大量集中土地,為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智能化農業生產經營奠定了基礎!而這正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途徑!



從以上可以看出,農民把經營權入股企業、公司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它為農民自身既增加了收入,又擴大了就業門路;同時又為農業生產現代化鋪平了道路,為挖掘農業潛能、提升土地附加值、增加農民收益等方面提供了堅實保障!也就是說它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農村裡的好些事


農民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等於就是出讓,變象買賣,今後就有失地農民出現。失地農民就有很多,給社會造成壓力。失地農民無就業崗位,迫使成為土地擁有者的僱傭,“農奴”。土地擁有者以土“地主”人自居,是必行成兩個階層,也就是兩個“階級“,和解放前的農村相比,別無二樣。農村秩序由房地產行業的迅猛發展擾亂,農村需要繁榮,農業需要支持,農村勞力需要留住,糧價需要穩步提升,農村市場需要活躍。農村不需要突飛猛進發展,農村不需要面子工程,農村不需要欺上瞞下的虛假數字,農村不需要虛報,浮誇。農村切實需要穩中求勝,逐步改變農村現狀。讓中國農業生產出的放心糧,把外國轉基因糧食擠出中國去。全國人民都非常關注,中國怎樣作好土地“流轉”工作。希望中國農業更顯生機,更加繁榮,更有朝氣。應該讓全國人民放心!


書畫真品


農村土地深化改革,這個話題一時成為熱中之熱。

說的最多的就是農民拿土地入股實行產業化合作生產。

入股分紅,合作產業化規模生產。理論上可說是行的通。

但要是實際做起來,我想很難辦到,至少有許多的地區的實際情況條件不允許,例如平原地帶人口特別稠密,會有各種實際困難的。

我想,還是不能一刀切,因地治宜。


靖哥801


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的生產模式只是願景,不會給農民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對農業經營者也是個枷鎖,也就是說它即不能給農民實惠,也不能給經營者以便利,只是搞農業理論的人的空想罷了。

現代農業無論是規模化還是企業化,都需要輕裝上陣,無論是誰都不想有著這樣那樣的牽扯和負擔,出了錢就能租到耕地經營,何必去自找麻煩讓農民入股經營呢,還等著有人秋後算賬嗎?這是對經營者而言。對於農民來說,還是事先搞好價錢每畝地多少租金為好,他們還等著經營者賠錢了一塊兒賠嗎?

對於致力於農業項目的人來說,只有看準市場,把生產搞好,把貨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才能賺錢。對於農民來說,把土地租賃出去,一心去做其它工作,照樣能夠發家致富,何必去看著這即不能養活自己,又不能發財的二畝地呢。

我認為,三權分置,各司其職,各取其利是當前最好的土地經營方法,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


忙碌快樂農家人


應該是說土地入股,農民將自己經營的土地參股,前提是有產業存在或有發展的產業,土地入股的股民有條件的還可在企業參加勞動,有股份紅利又有勞動報酬或有權督促企業發展,真是一舉三得多好!當然還是要有用心去做的領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