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在同龄人中,我们是比较幸运的,父辈的浴血奋战,为我们赢得了优越的童年生活。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当年海小的校舍

建国初期,部队及地方的干部,大部分都是开国功勋。他们大部分夫妻双方都是忙于工作,子女又多(那时没有计划生育)。为照顾他们的生活及工作,各地都开办了一些干部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类似现在的“贵族学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住校,有较好的学习及生活条件。这些学校到六十年代,因反特权都划归地方,开始接收普通百姓的孩子。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1955年欢送第一任校长张海燕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1959年毕业班留影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1964年北海舰队首长与海小教职员工合影。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1962年毕业班留影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1963年毕业班留影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干部子弟学校。1964年我们这届学生毕业后,学校改名为“青岛嘉峪关路小学”。至今仍是青岛市南区较大的一所名校。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座落在风景秀丽、环境优雅的八大关疗养区。校园周围绿树成荫,非常安静。学校有前后两座主楼。前楼是教室楼,后楼是宿舍楼。前楼东面是教师办公室办公室后面是食堂。有长廊连接前后楼及食堂,这样雨天去食堂及宿舍就不会挨雨浇。校园的西部是操场,虽然不是标准跑道(直线跑道的长度是60米,跑道一周有200多米),但在五六十年代,有这么大操场的小学还是不多的。教室里发着微蓝色光芒的日光灯非常亮,这在五十年代也是不多见的。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出校门向东不足五百米,就是佛涛路。那里是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我们都叫五海校。文革期间,海校解散,北海舰队司令部就搬到那里。

西南方向,就是有名的“八大关疗养区”。那里有许多别墅小独楼。青岛过去是德国租借地,建筑大多是德式的,这些别墅同样都是德式建筑。这些别墅一般没有人住,当有首长需要疗养时,将它们修整一下,派上岗就可以了。由于没有人,这里成了我们的游乐场。有时撬门,有时爬窗进去。德式建筑的特点:每个房间除了有从门厅或楼梯进入的门,还有与隔壁房间相通的门,而且房间里都用大壁柜。所以,玩捉迷藏特别有意思,既可以串着房间到处跑,又可以藏在壁柜里不出声。

青岛城市档案:童年的回忆 青岛海军子弟小学


1964年毕业班留影

第九届1964年夏天毕业,这是海小最后一届毕业生。1964年,根据中央指示,各地军队管理的子弟学校一律移交地方管理,“青岛海军子弟小学”移交地方管理后更名为“青岛嘉峪关路小学”。1972年,学校设立了初中部,所以又改称为“青岛嘉峪关学校”。1990年取消了初中部,但仍保留着“青岛嘉峪关学校”的名称。但我们还是喜欢称之为“嘉峪关路小学”或“海小”。

【文章源自《江伟的博客》,编辑后略有修改,文中图片源自《麻—雷—子的博客》、《海军集邮工作室的博客》,特此表示感谢!】(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