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比剑猫头洋——人民海军和国民党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首次单舰对战

猫头洋海战是发生在1953年5月24日的一场人民海军和国民党海军之间的中型水面舰艇之间的远距离炮战,他的规模不大,但对国民党海军造成的震慑却不小,使敌人领教了人民海军舰艇上新换装的苏制远程舰炮的威力,不敢再肆无忌惮的对大陆沿海渔场进行骚扰。人民海军借此战初步达到了保卫浙东海域渔场安全的作战目的。

人民海军

“开封”号护卫舰

比剑猫头洋——人民海军和国民党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首次单舰对战

“开封”舰属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造的“花”级反潜护卫舰,原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三叶草”号,1941年建成于弗莱明—弗格森造船公司。二次大战结束后除役拆除武装,在香港出售,被改造为商船“祥德”,1949年被华东军区海军派出的人员转购,1950年抵达大陆重新武装成军,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命名为“开封”。1953年5月24日,该舰在猫头洋海域遭遇国民党海军“逸仙”舰,以优势远程火力将体型比该舰大好几圈的“逸仙”舰击退。射击期间对“逸仙”形成夹叉跨射,但未能取得命中弹。

排 水 量:1170吨(满载)

主 尺 度:62.48米×10.11米×4.14米(长、宽、吃水)

动 力:1座三胀蒸汽机,2座锅炉,2750马力

航 速:16.5节(新造时状态)

武 备:苏制Б-34型100毫米舰炮2门,苏制70-K型37毫米机关炮5门。

“瑞金”号炮舰

比剑猫头洋——人民海军和国民党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首次单舰对战

“瑞金”舰原为美国AKL381型小型沿海运输舰,战后由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水运大队接收,旋即移交给民营航运商做货船运营,改名“江通”,1949年解放军进驻上海后移交华东军区海军,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装,1950年4月23日该舰被改名为“瑞金”,列编华东海军第七舰队,1951年该舰被并入舟山基地战舰大队,1953年5年24日该舰在猫头洋海域待机,因航速过慢而未能参加“开封”和“逸仙”的炮战、充当了旁观者。

排 水 量:705吨(满载)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000马力

航 速:13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2门,苏制70-K型37毫米机关炮2门,日制九六式双联装25毫米机关炮2座。

国民党海军

“逸仙”号轻巡洋舰(大型炮舰)

比剑猫头洋——人民海军和国民党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首次单舰对战

“逸仙”舰为为南京国民政府发展海军的“十年时期”向海军江南造船所订购的第一艘排水量超过千吨的“大舰”,也是时任江南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轻巡洋舰”。但以世界通行的“轻巡洋舰”界定标准只能算是一艘大型炮舰。1930年4月10日该舰在海军江南造船所开工, 1930年11月12日下水,1931年6月1日竣工,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别字命名为“逸仙”,列编海军第一舰队。1937年9月25日该舰被日机编队炸伤搁浅于长江目鱼沙江段弃舰,随后被日本虏获,1938年5月12日拖航至日本吴海军工厂进行改造修复后充当江田岛日本海军兵学校的练习舰使用,并以江田岛附近的小岛命名为“阿多田”号,度过了整整七年的敌营岁月。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该舰被盟军总部勒令归还中国海军,1946年7月30日该舰修复完毕。同年8月20日,该舰驶离了日本吴港航向中国上海。8月25日该舰抵达上海,回归中国海军作战序列,并恢复原舰名“逸仙”,编入海防舰队。1947年7月海防舰队编制拆分,该舰列编海防第一舰队第三分队。1948年该舰被派往华北帮助撤运烟台、秦皇岛等地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后被调入长江部署在江阴江段的长江防线,1949年4月21日江阴要塞宣布战场起义后,该舰和驱逐舰“信阳”号在当日夜晚拖带25吨型炮艇“炮50”往上海方向突围,最终成功逃到吴淞口,随后该舰以舰炮火力参与阻击进攻上海的解放军,直到炮弹射尽被迫撤退。1950年6月1日该舰编入海军第二舰队,舷号78,并换装美式舰炮,时常骚扰华东沿海渔场、抓捕大陆渔船,1953年5月8日该舰在浙江猫头洋海域和华东海军“开封”号护卫舰发生炮战,该舰不敌“开封”号的远程优势火力撤退逃窜。

排 水 量:1550吨

主 尺 度:82.29米×10.36米×3.77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三缸三涨往复式蒸汽机,3座桑尼罗夫特式水管锅炉,双轴推进,4000马力

航 速:19节

武 备:美制MK-12型127毫米舰炮2门,MK-3型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若干,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若干(1950年后时期)。

附录:猫头洋海战记录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海军大幅度增加了对大陆东南沿海的骚扰破坏活动,而这时华东军区海军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正规化训练,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主力舰只改装苏制火炮后火力增强,已经可以执行战备任务。于是决定派部分舰艇出海作战,打击敌骚扰舰艇,保护航道和渔场安全,并解放离台湾最远、但又对大陆威胁最大的浙东沿海岛屿。一时间双方激战不断,硝烟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东沿海最大的猫头洋渔场捕鱼旺季,在这一带捕鱼的渔船多达5000艘,渔民5万多人,南面就是国民党军队的前哨据点东矶列岛,再往南则为浙东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核心据点大陈列岛,驻扎有一支强大的“大陈特遣舰队”,许多国民党海军的主力舰都列编于此舰队。考虑到敌情如此严重,因此华东军区海军决定把护渔任务作为中心任务,抽调战备情况较好的第6舰队护卫舰“开封”号、舟山基地战舰大队炮舰“瑞金”号进入渔场开展护渔战斗。

1953年5月8日,“开封”舰由吴淞港驶出长江口南下定海,24日凌晨4时,“开封”、“瑞金”舰泊于铜头山附近海面隐蔽待机,这是海军中型军舰首次参加护渔作战,因为浙江东部海区制空权还为国民党空军所掌握,为保障舰艇安全,指挥员采取了比较稳妥的“守株待兔”方案,专等敌舰上钩。同时,舟山巡逻艇大队在猫头洋以北的牛头山岛(南田岛)一带侦察大陈岛敌舰动向

下午14时许,正为即将到来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烦的“开封”舰接到巡逻艇大队电报:“两艘敌舰出动,位于南北泽岛海域”。

舰长袁斝承立即指挥启锚,率“开封”舰以14节航速向小鹅冠岛前进,这个岛位于南、北泽岛到猫头洋之间,是敌舰袭扰渔场的必经之地。至于派来配合的“瑞金”舰,前身不过是一艘货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赶不上“开封”舰,只能别别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机。

航行中“开封”舰再次接到巡逻艇大队发来的特急电报,判明敌舰为“逸仙”号炮舰和马达炮艇(这是我军对国民党海军各种杂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称呼)一艘,位于小鹅冠岛以东活动。不久,雷达在方位230度、距离10海里处抓住了活动目标,“开封”舰随即进入一级战斗部署。

相对于“开封”号这个舶来品,“逸仙”舰则从设计到制造,完完全全是中国的土产。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完成,该舰以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字“逸仙”为名,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日寇,曾击落日机2架,最后被炸沉殉国,倒也不负中山先生之志。后来被日寇打捞修复,改名“阿多田”(日本岛名,海军潜水学校所在地)号,作为训练舰使用。

日本投降后,“逸仙”舰回到祖国,随即参加内战。虽然在当时的国民党海军中,这位元老已经显得老迈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战,折腾得挺欢实。1947年曾在烟台以当时的日制4.7英寸(120毫米)舰炮轰击解放军,掩护国民党39军从海上撤退;后来又企图在长江上阻碍我军的渡江作战,失败后逃往台湾。近几年由于人民海军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长莫及,“逸仙”舰进驻大陈列岛,与其他大陈特遣舰队的舰艇一起频繁地骚扰大陆沿海海上运输线和渔业生产。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门4英寸炮的花级对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潜艇还行,是很难和“逸仙”这样的大型炮舰对抗的,但现在“开封”装备了2门苏联制造的В-34型56倍口径100毫米主炮,对海射程22500米,弹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钟12发;相比之下,“逸仙”安装的2门美制MK12型38倍口径5英寸(127毫米)炮对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弹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钟15至20发)占了少许优势。而且“逸仙”比“开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两个冒着滚滚煤烟的高大烟囱为“开封”舰提供了良好的目标。猫头洋一带海面开阔,有利于射程较远的“开封”舰发挥远程轰击的优势。

14时14分,“开封”舰前主炮瞄准手发现了“逸仙”舰,测距兵报告距离95链(17100米),航向270度,敌向角(即己舰攻击方向和敌舰航向构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状,必须大于45度,小于100度才能保证命中率)40度,后主炮无法射击。航海长遂建议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敌向角达到60度,保证前后主炮可以同时射击,考虑到尽最大可能地发挥火力,袁斝承采纳了这个提议。

这时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动的,作为第6舰队成立以来的首战,如此机遇非常难得。而这位27岁的年轻舰长那独特的身世经历又更使其具有传奇色彩。袁斝承是“洪宪皇帝”袁世凯的曾孙,17岁的时候,他不甘忍受日本人的欺凌离家从军,却误上贼船,考进了汪精卫的所谓“海军学校”,被送到山东威海刘公岛当海军练兵,照样受日本教官的打骂。故此在第二年参加了武装暴动,投奔了八路军。

此后袁斝承在战火中迅速成长,入了党,并在中央警卫一师担任营级干部。1949年9月底,由于组建海军部队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数刘公岛起义官兵一样被调到华东军区,重新干起了海军。历任“西安”号护卫舰舰务长、副舰长,1951年任“开封”号护卫舰舰长。

对中国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无不知道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后者所篡夺,而后者也在前者发动护国战争后最终忧郁而死。事隔数十年之后,大独裁者的曾孙子对阵纪念革命先驱的抗日名舰,而两者的立场完全掉了个儿,进步和光明的旗帜已经易手,这个历史的恶作剧不禁让人感叹世事的无常。

14时21分05秒,看到战舰已经占领了有利阵位,袁斝承在指挥台上下达了射击命令:“左舷60度,距离81链(14580米),爆破弹,预备——放!”随即前后两门100毫米舰炮吐出橘红色火光,数秒钟后海面升起水柱,弹着点超越“逸仙”,测距兵报告远弹。

由于从来没有和人民海军交过手,“逸仙”舰一开始并没有把个头小得多的“开封”号放在眼里,何况距离尚远,因此显得有点漫不经心。但“开封”舰在这样远距离上开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识到对方装有大口径火炮,不是善茬,于是立即调转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东南方撤离,烟囱喷吐出的浓重烟雾在海面拖出一条烟带。同时用后主炮开火拦截“开封”舰,不过当时交战距离处于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边缘,又是仓促还击,其效果可想而知。“开封”舰也随即加速,继续猛烈施射,海面出现两发夹叉弹(即射弹散布覆盖目标,两发炮弹对目标形成一发远弹一发近弹的现象。这时就取两次射击的中间表尺调整炮管高度再次射击,只要炮弹散布不太大,一般都会很快击中目标),但“逸仙”实在跑得太快,已经消失在小鹅冠山岛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击,是时14时24分25秒

小鹅冠山岛附近属于浅水区,暗礁很多,“逸仙”舰为了逃避炮火,选择了一条危险航道,即驶往小鹅冠山岛以东,再转向朝南行驶。“逸仙”舰绕过小鹅冠山岛之后,航向160度,正好位于“开封”舰右舷60度,距离 71链(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达射击命令,“逸仙”舰加速南逃。14时34分射击停止,共发射100毫米炮弹21发,由于距离较远,无一命中。这时“开封”舰已经离敌占东矶列岛很近,于是放弃追击,返回基地。

战后的总结会上认为,猫头洋海战,情况通报及时准确,行动隐蔽突然,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未能及时掌握敌舰战术,射击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击准确性。不过老实说,当时交战距离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没有实战经验的“开封”舰水兵在没有炮瞄雷达,仍用二战时的光学测距仪目瞄射击的情况下,每门炮只打出10发左右的炮弹,没有命中敌舰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毕竟“开封”舰相对于敌舰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射程较远,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会提高,但国民党海军技战术素质较高,胜负难料。这次海战作为人民海军护卫舰的初战,能击退敌舰,保护了渔场的安全,已经达到了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