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密探零零發


近年來,隨著各種清代題材的歷史劇熱播,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那麼,歷史上的鰲拜真實面目又是怎麼的呢?

其實,鰲拜是清初政壇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滿洲第一巴圖魯––––功臣鰲拜

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於古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只是到了康熙年間,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資歷再高、功勞再大,在新帝新政局新形勢之下,他只能被迫退出歷史的舞臺。

鰲拜精通騎射,從青年時代就跟隨皇太極進攻蒙古察哈爾部、徵朝鮮均有很好的戰績。

崇德二年,皇太極命貝子碩託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進攻皮島,由於碩託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阿濟格接受,鰲拜從徵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商議後,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鉅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吸引皮島守軍注意力;另一路是進攻的關鍵所在,其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皮島西北角的要害陣地。

而後一路由鰲拜和準塔率領,其渡海發動進攻時,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雖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於被攻克。

這一戰,是鰲拜的成名戰,皇太極以鰲拜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松錦之戰中,錦州祖大壽被包圍,洪承疇13萬大軍來援,進至松山,與清軍激戰,清軍右翼濟爾哈朗部遭受明軍火器的猛烈攻擊,處於下風,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來援,其中就有鰲拜。鰲拜部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其後鰲拜也不待軍令,果斷乘勝追擊,打到明軍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衝鋒陷陣,一馬當先,五戰五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代皇太極親來後,徹底贏得了松山之戰的勝利,而鰲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大清入關後,鰲拜又是絞殺農民軍的主力干將,從順治元年十月開始,鰲拜一路將李自成從西安輦到了湖北,最終李自成在九宮山遇害,大順政權土崩瓦解。打垮李自成後,鰲拜又奉命前往四川,剿滅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鰲拜身先士卒,一路猛烈進攻,最終張獻忠被殺,大西軍主力被破。

皇太極的忠臣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貴族在帝位繼承上出現了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

而作為向歡慶護軍統領的鰲拜手握重兵,成為了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與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與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與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換位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

當會議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道:“我們這些先帝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式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中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

縱觀鰲拜的一生,早年戰功赫赫,雖偶有波折,但還算榮寵一時,又歷事三朝,輔佐幼主,忠心耿耿。


江畔初見月


鰲拜前半生活得糊塗,晚年活得太清楚。功績大了後,就忘記自己的身份了,那就真的糊塗了。可是鰲拜在臨死前為了活命又露出一身的刀疤,死刑變成了終身監禁,也算是救了他一命。其實人真的要活得糊塗一點,越看的明白就越活得不開心,稀裡糊塗點才快樂。

電視劇裡總是把鰲拜寫的很壞,是一個奸臣。其實真史中他的有些做法也招人恨。但是他是歷史中的人物,歷史向來都是勝者去寫,我們根本不知道真史中的鰲拜是怎樣的一個人,今天我在這兒想替鰲拜洗白了。

鰲拜的一生

鰲拜(約1610年-1669年),鰲拜武將出生,不僅精通騎射,而且體力驚人,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立下汗馬功勞。他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後,他擁戴輔佐順治,順治去世後,受遺詔為輔政大臣。後因權利太大而結黨營私被終身監禁,最後死於牢中。

為什麼要替鰲拜洗白呢?我們來看看鰲拜的豐功偉績

1. 《皮島海戰》擊敗明軍據點皮島

1637年清朝聯合朝鮮一起攻打明朝在朝鮮的據點皮島,鰲拜冒著炮火近身相搏,最終攻下皮島。明朝的東江鎮名存實亡。

2. 打垮明朝最後一支軍隊

《松錦之戰》(1640年-1642年),皇太極發動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軍隊,從此以後明朝勢力更弱,後鰲拜晉升為護軍統領。

3. 打垮張獻忠與李自成

《清滅大西之戰》順治三年(1646年1月2日),張獻忠率領軍隊對抗清軍,清軍以護軍統領鰲拜為先鋒,進擊大西軍,大獲全勝鰲拜實居首功。鰲拜還擊敗李自成大順軍,立有大功。

4. 對抗多爾袞,忠於皇太極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像跟自己的侄兒福臨爭皇位,但是兵權在鰲拜手中,鰲拜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福臨。鰲拜對皇太極忠心耿耿顯然也會對他的兒子忠誠,他說:

“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鰲拜晚年專權

康熙三年(1664)四月,鰲拜因康熙身邊的侍衛費揚古對他不禮貌,而設計殺死費揚古與他的兩個兒子,搞得人家家破人亡。後又與蘇克薩哈不合,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說:

“在康熙十五六歲時,四位攝政王中最有勢力的宰相(即鰲拜),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權威。

後來康熙帝頒佈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其中有23條是與結黨營私有關的,不尊重皇太后的有2條,私買奴僕的有5條。康熙很有可能是看鰲拜權利太大而除掉他,不要給自己留下隱患。只能說鰲拜情商太低,不能智取,得罪了很多人。


小龍談歷史


謝邀。鰲拜,滿洲鑲黃旗人,滿清第一勇士,戰功赫赫,太宗、世祖、聖祖三朝元勳。鰲拜是個充滿爭議的人物,輝煌前半生+專權(?)後半生。

早年隨皇太極立汗馬功勞。後輔順治帝,順治駕崩,遺詔命鰲拜為四大佐臣之一,輔佐8歲的小康熙。康熙八年,鰲拜因專權被拘禁,後死於幽所。


戰功卓著的鰲拜。


1、皮島之戰。1637年,鰲拜立軍令狀請戰皮島(今朝鮮椵島),攻克明軍戰立下頭功,並晉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

2、 松錦會戰。錦州☞明軍關外的軍事防禦體系,明清生死攸關之戰,最終鰲拜衝鋒陷陣,五戰五捷。此戰後大明再沒雄起,皇太極大喜,後,鰲拜升為護軍統領。

3、打垮李自成。1644年李退守西安,鰲拜進攻西安大順軍,後轉戰河南、湖北大小13戰。次年李自成被害,大順軍瓦解。

4、滅掉張獻忠。搞掉李自成,順治帝三年,鰲拜又一次先鋒出戰張獻忠,掃滅大西軍,並肅清殘餘勢力。再次首功。


無論早年關外之戰,還是入關後鞏固統治的大小戰鬥,鰲拜都衝在最前面出生入死,戰功赫赫。鰲拜,當之無愧大清開國功勳。


忠心耿耿的鰲拜。


鰲拜出身將門,初隨皇太極,鞍前馬後,南征北戰。後,皇太極過世,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爭帝。鰲拜堅決擁護先帝后人繼位,不惜以武力對抗強大的多爾袞。要知道,多爾袞為皇太極兄弟,豪格、順治之叔,鰲拜和多爾袞比,只是個外人,皇室是人家的,這勢力差太遠 ☞也足見鰲拜多衷心先皇。

最終雙方妥協,由皇太極第9子繼位(即順治)。但,此後多爾袞和鰲拜這樑子算結下了。

鰲拜忠於皇太極,自然就忠於其後人順治。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多次打壓鰲拜,順治多次出面調解。順治親政後也視鰲拜為心腹重臣,讓其隨侍身邊,直接參與國家各類事務。可見順治很看重鰲拜。無論對皇太極還是順治帝,鰲拜都是絕對的干將忠臣。


專權爭議的鰲拜。

公元1661年,順治帝去世,遺詔讓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輔政8歲的小康熙。一個體弱,一個性弱,鰲拜目標就對準了蘇克薩哈(多爾袞的人)。先殺了費揚古之子(康熙侍衛☞對鰲拜不敬),兩家結怨,後鰲拜又滅了費揚古一家。

鰲拜最大罪名或是換地事件。其實這是早年多爾袞謀私,強行用正白旗差地換了鑲黃旗好地。康熙五年鰲拜要求“呈請更換”,但遭到正白旗代表反對。鰲拜無視康熙調解,把三個代表給做了,強行換地。多爾袞的錯,讓鰲拜一人買單也不公平吧?況且鰲拜也是為整個鑲黃旗家族,而非一己之私。


康熙十五歲時,鰲拜已是朝中最有勢力的宰相,這和即將親政的康熙必然是權力衝突。
老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何況康熙要親臨天下。鰲拜啊,鰲拜,橫掃四方無敵,可惜你不擅政治謀略,只會"橫"勁不懂"奸"道...鰲拜最終被康熙設計拿下,後拘禁。不久,大戰四方傷痕累累的鰲拜於1669年憂鬱而死。



總體上,鰲拜功勳卓著,功遠大於過,對兩代先皇忠心耿耿,他是功勳+權臣而非奸臣。這是康熙沒殺鰲拜的檯面原因。真相或不全如此,畢竟長大的康熙不想有人擋道。在鰲拜沒選擇急流勇退時,就註定了命運。鰲拜後人並沒多慘,後來康熙平反,尤其是雍正恢復了鰲拜名譽,並追封至高榮譽“超武公”(岳飛同封號),都很能說明問題。

歷史滾滾,歲月無情,身後事任人評。但有一點沒人不服,鰲拜☞ 真正的鐵血男人!

上弦月A


由於受影視劇的影響,鰲拜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成了一個被誤讀和醜化的人。其實,真實的鰲拜,是沒有那麼惡毒和不堪的。就從康熙用摔跤的方式拿下他,對他只是作監禁處理,並沒有殺他,同時康熙晚年的時候,還給他平反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至少康熙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甚至對他被拿下,多多少少有些心存愧疚。

(鰲拜劇照)

那麼,真實的鰲拜,應該是怎樣的呢?

第一,鰲拜是一個英勇的人。

鰲拜是跟隨皇太極打出來的,他最終能走上高位,靠的全都是自己的戰功。鰲拜性格倔強,不怕死。在皮島戰役中,若不是他冒死率軍衝上皮島,在明軍強大火力的壓制下,滿清根本就不能攻克皮島。松錦大戰中,鰲拜五戰五捷,立下汗馬功勞。西充之戰中,鰲拜身先士卒,大破大西軍,殺死張獻忠。

鰲拜就是憑藉這種不怕死,英勇無畏的作風,所以他才總能打勝仗,獲得皇太極的高度信任。

第二,鰲拜是一個忠誠的人。

在古代社會,所謂“忠誠”,就是忠於自己的主人,一心為主人謀福利,從不背叛主人。鰲拜就是這樣的人。

滿清當時雖然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天下,但是由於實行八旗制度,早期又採用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因此勢力集團眾多。當皇太極沒來得及確定皇位繼承人就去世後,忠誠於皇太極的鰲拜,為了讓皇位繼續在皇太極這一脈上延續,聯合索尼等人,堅決地和多爾袞抗衡,最後終於鬥敗多爾袞,讓皇位傳給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順治皇帝)。而且在整個順治朝,鰲拜對順治一直忠心耿耿,所以,順治去世時,才把鰲拜選為年幼康熙的輔政大臣。

(順治劇照)

第三,鰲拜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鰲拜本來在四個顧命大臣中是排在最後一位的,但是索尼年邁,無力處理政務;蘇克薩哈是從多爾袞那邊投降過來的,有“叛徒”和“小人”的嫌疑,他說話不服眾;遏必隆是個依違兩可的人,好好先生,說話不壓秤。因此,政務主要就是鰲拜在處理。

歷史上對於鰲拜當政期間,處理的政務事情,並沒有過多的記載。之所以會這樣,應該與鰲拜最後被拿下監禁不無關係。但至少有一點,鰲拜主政期間,整個清朝和平安寧,沒有發生過大事,沒有出過亂子。這從側面也反映出,鰲拜是很有能力的。

(蘇克薩哈劇照)

第四,鰲拜是一個正直的人。

歷史上對鰲拜多有批評,主要集中在他專權。典型的例子,就是“換地風波”。也就是鰲拜強迫蘇克薩哈所代表的正白旗的人,與自己所代表的鑲黃旗的人換地。

不過,關於換地風波,其實鰲拜並沒有做錯什麼。正白、鑲白兩旗在多爾袞執政時期,利用多爾袞的權力,強勢佔領了兩黃旗的土地。那時候,兩黃旗的人,有苦說不出。現在,多爾袞早已去世,蘇克薩哈又背叛多爾袞投奔順治,鰲拜要求兩白旗和兩黃旗換地,其實就是讓兩白旗把多佔的土地吐出來。雖說鰲拜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也體現了他打抱不平、正直的一面。不能對這件事一味否定。

當然了,雖然鰲拜有諸多優點,但並不能就此說鰲拜是一個好人。所謂“性格決定命運”。鰲拜的失敗,就失敗在他的性格上。他太倔強,太直率,又認不清形勢。當同樣具有極大權力慾望的康熙漸漸成年的時候,他並沒有及時把權力交還到康熙的手裡(當時其實他也和索尼等人一起請過康熙親政,但康熙拒絕了),因此最後走上了悲劇的結局。


張生全精彩歷史


鰲拜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得從他跟隨的皇帝來說

鰲拜清朝權臣,出身貴族,滿洲鑲黃旗人,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跟隨皇太極的時候

鰲拜他是個非常英勇的人,他被封為“滿洲第一巴圖魯”,可以說完全是自己一手打拼出來的,能夠走上高位,全靠戰功,他這個人性格倔強,打仗不怕死。在皮島戰役是,冒死帶領敢死隊衝上去,憑藉自己的英勇戰勝了明朝的超強火力,並且得到了皇太極的信任是一個忠心的人。

順治時期,鰲拜已經成為一員大將,皇太極剛死,多爾袞權利最大,鰲拜為了保住福臨,聯合索尼等大臣同多爾袞對抗,他在順治時期也是非常忠心的,這也是為什麼其可以成為四大顧命大臣之一的原因。

康熙時期,康熙剛上位的時候年幼無知,只能依靠四位顧命大臣,可是四大顧命大臣中,蘇克沙哈被其害死,索尼病亡,遏必隆老好人,只有鰲拜大權在握,權傾朝野,康熙年幼的時候就算啦。可隨著康熙日益成長,漸漸的想要拿回自己的權利,而鰲拜則不肯,康熙不得不把鰲拜拉下馬,不過鰲拜一直是專權,並沒有想造反的思想,這點從康熙晚年為其平反便能看出來。


愛歷史的小蝸牛


鰲拜,本是清朝初期的重要大臣,也是康熙皇帝年少時的四大輔臣之一。因其在多次大戰之中,戰績累累,被封為公爵,引起驍勇善戰也被稱為“清朝第一勇士”。但鰲拜在其晚年,因康熙年少,其便想篡奪政權,結黨營私,最後被康熙皇帝下令幽禁,直至老死於獄中,這些我們也都能在《鹿鼎記》中看到。

我們經常聽說的或者小說和電視劇裡所描繪的鰲拜形象,主要都是源於其晚年時期的所作所為。鰲拜於晚年時期,犯下了大錯,導致自己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鰲拜在順治帝死後,依照順治的遺囑,與其他三位順治時期的大臣一起幫助年少的康熙皇帝。但由於康熙皇帝此時年僅8歲,對於很多朝廷大事還不能完全專斷,還需要其母后進行理政。在順治帝死後不久,康熙皇帝的母親也不幸病逝,自此完全由四大輔臣協助康熙進行所有朝廷的事務。四大輔臣雖在順治帝時期忠於皇帝,但在順治皇帝死後他們並不能團結一心,一致忠心輔助康熙,常常因政見不和而發生矛盾,且這四人中鰲拜戰功顯赫,資格很老,常常以氣勢逼人,所以在其他三位輔佐大臣的唯唯諾諾之下,鰲拜逐漸得以把握朝廷重權,日益驕橫,且此時的康熙年少,他也沒放在眼裡,於是開始走上了專權的道路。

但在此之前,鰲拜之所以能得到順治的信任,是因為他忠於朝廷,立下了不朽的汗馬功勞。

首先是三大會戰,讓鰲拜穩固了自己在清朝政府的地位。一是崇德年間的皮島之戰,清軍遇到明朝軍隊的極力反抗和嚴陣以待,一時之下,清軍受挫,形勢十分危急,這時鰲拜主動請纓,立誓如果攻不下這座島,不會回來。在兩軍交戰時,鰲拜奮勇殺敵,冒著炮火和箭雨與敵人肉搏,最終才能攻克皮島。這次皮島之戰的大獲全勝,鰲拜獲得皇太極的賞識,被封為三等公爵。

二是崇德六年的松錦會戰,在遭遇到明軍的猛烈強攻之下,清軍失利,鰲拜此時迎頭而上,一舉擊敗對手,而且之後鰲拜在這次會戰中再展雄風,創下連續五次進攻,五次全勝的戰績明朝在經過這次戰鬥之後,實力大大削弱,鰲拜也因其戰功顯赫,升至清朝護軍統帥。三是西充之戰,發生於明朝滅亡,清軍入關之後。此時順治皇帝已經執政。在這次的西充之戰中,鰲拜的任務是打擊殘餘的明方勢力李自成等人帶領的起義軍,在這次大戰中,鰲拜又以其戰功居於首位。

除了在戰場上,鰲拜驍勇善戰,屢戰屢勝,鰲拜本人對於皇帝也是忠心耿耿。在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皇太極兒子爭奪皇位,形勢極為嚴峻,鰲拜當時作為這一繼承問題的關鍵人物,在多方壓力之下,鰲拜在大清門立誓,表示堅決維護先帝之子,鰲拜對於皇室的忠心可見一斑。





北七省書友同盟扛把子


努爾哈赤起兵時,當時的一支滿人部落蘇完部是最早投奔努爾哈赤的。幼年的鰲拜是當時蘇完部族長的孫子。

努爾哈赤創建八旗時,創業時期最早投奔的蘇完部被編入了鑲黃旗,也是八旗中最尊貴的一支,所以鰲拜也是鑲黃旗所屬,少年時期就跟著努爾哈赤東征西討。

青年時期的鰲拜以勇猛著稱,每戰都披肩執銳,衝鋒在前。徵察哈爾,徵朝鮮,破皮島,都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

鰲拜家族出生高貴,本人既忠誠又勇猛,很快得到皇太極的賞識,鰲拜被提拔為皇太極的親衛隊長。

皇太極五十多歲時突然猝死,歷史記載為“端坐無疾而終”。也就是坐在那裡好好的突然死了,沒有留下任何遺言,皇太極死後,弟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爭位,各不相讓。以鰲拜為首的兩黃旗將領擁護皇子系繼位。而多爾袞親領的兩白旗則支持多爾袞。

最終雙方妥協,由皇太極的幼子,六歲的福臨繼位獲得名分,而多爾袞則做攝政王掌權。這裡鰲拜是立下大功的,正是因為鰲拜等人的堅持,皇位才能在皇子系傳承,如果此時的鰲拜倒向多爾袞,後來的皇位根本沒有康熙什麼事情了。

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等忠於福臨的兩黃旗將領被大肆打壓,鰲拜曾被三次下獄差點被處死。直到多爾袞死後鰲拜才重新獲得權力。

順治去世後,鰲拜是為康熙留下的四個輔政大臣之一。鰲拜覺得康熙年幼把持了朝政大權。少年君王康熙自然對掌權的鰲拜產生不滿。指揮侍衛在鰲拜覲見時將其逮捕。後面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

其實康熙除掉鰲拜黨羽掌權後並沒有處死鰲拜,而是將其圈禁至死,相當於無期徒刑的概念。在康熙的晚年,追封鰲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由子孫世襲。雍正繼位後又追加鰲拜超武的封號,為一等公,仍由子孫世襲。

實際上不管是康熙本人還是之後的雍正,都是不認為鰲拜會謀反。康熙除掉鰲拜只是兩人政見上的分歧,康熙感覺鰲拜威脅到了皇權而除掉鰲拜。實際上沒有鰲拜的忠心耿耿,連順治都當不上皇帝,更不要說康熙本人了。


雷老師說歷史


關於鰲拜這個人,從正史中的記載,確實是個非常優秀的人物,他對清朝立下了很多大功,而他最終的覆滅主要還是君臣權力爭奪的後果。



我們把鰲拜的人生歷程翻看一下,主要依據是《清史稿·鰲拜傳》和其它一些資料,逐漸來分析進行分析。

一、出身豪門

【鰲拜,瓜爾佳氏,滿州鑲黃旗人,衛齊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壯達從徵,屢有功。】

鰲拜,瓜爾佳氏,他的出身起點挺高,他的伯父就是費英東,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功勳卓著。鰲拜的父親是衛齊(漢名:丁錦華),皇太極在位時,被封為遊擊,進十六章京之列。皇太極對衛齊很信任,每次統兵出征時,就讓衛齊留守盛京任八門總管。

起點高,鰲拜從軍時,就以“巴牙喇壯達”的職位隨軍出征,立了很多戰功。

這個“巴牙喇壯達”是什麼呢?就是護軍校。屬於軍隊中的下級軍官,武職六品,主要是負責皇帝的護衛隨從。



二、戰功卓著

【天聰八年,授牛錄章京世職,任甲喇額真。】

“牛錄章京”就是低階武官了,就是後來的“佐領”,管轄著最基本的軍民單位,大約就是三百多號人吧,也有變動。“甲喇額真”就是參將首領。

【崇德二年,徵明皮島,與甲喇額真準塔為前鋒,渡海搏戰,敵軍披靡,遂克之。命優敘,進三等梅勒章京,賜號“巴圖魯”。】

鰲拜還打過皮島,立了功,提升為“梅勒章京”,這相當於副將,比之前高了兩階。“巴圖魯”就是勇士,就類似於戰鬥英雄稱號。這說明鰲拜不但武藝高強,還很勇敢。

【六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明總督洪承疇赴援,鰲拜輒先陷陣,五戰皆捷,明兵大潰,追擊之,擒斬過半。功最,進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

鰲拜參加了松錦大戰,立下首功,升了官,成為了“巴牙喇纛章京”,就是“護軍統領”,相當於司令部的警衛團長。

【八年,從貝勒阿巴泰等敗明守關將,進薄燕京,略地山東,多斬獲。凱旋,敗明總督範志完總兵吳三桂軍。敘功,進三等昂邦章京,賚賜甚厚。 】

鰲拜參加過進入明境的戰鬥,還打敗過吳三桂,這次升官,就是“昂邦章京”,相當於明朝的總兵官。這就厲害了,手中就握著一定兵力了。



三、帝位之爭

但這一年,皇太極死了,清朝內部就發生了一次危機動盪。關於鰲拜在這件事中的所作所為,咱們就要從別的史料中去查找一下。

《清史稿·索尼傳》中記載:

【太宗崩後五日,睿親王多爾袞旨三官廟,召索尼議冊立。 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是夕,巴牙喇章京圖賴旨索尼,告以定立皇子。

黎明,兩黃旗大臣盟於大清門,令兩旗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立宮殿,率以旨崇政殿。

諸王大臣列坐東西廡,索尼及巴圖魯鄂拜首言立皇子,睿親王令暫退。

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睿親王猶豫未允,豫親王曰:“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睿親王曰:“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豫親王又曰:“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 禮親王曰:“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乃定議奉世祖即位。

索尼與譚泰、圖賴、鞏阿岱、錫翰、鄂拜盟於三官廟,誓輔幼主,六人如一體。】

索尼和鰲拜等人帶著兵上殿,以武力威懾,堅決不允許多爾袞兄弟奪取帝位。

而朝鮮史書《沈館錄》把當時的兇險記錄得更詳細:

【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

鰲拜這些皇太極親隨部下是拿著劍上殿討論問題的,堅決要立皇太極的兒子。

於是,在這場鬥爭中,最終六歲的福臨登位。多爾袞沒有能獲得皇位。所以,鰲拜為皇太極這一系是立了大功的,沒有他們的努力,就沒有順治,也就沒有後來的康熙。



四、遭受打壓

【順治元年,隨大兵定燕京。世祖考諸臣功績,以鰲拜忠勤戮力,進一等。】

到了多爾袞攝政時期,鰲拜也是從龍入關。多爾袞初攝大政,政局尚不穩定,鰲拜繼續攫升。

【二年,從英親王阿濟格徵湖廣,至安陸,破流賊李自成。進徵四川,斬張獻忠於陣。下遵義、夔州、茂州諸郡縣。】

追擊李自成,擊敗張獻忠,鼎定中原,鰲拜立下不少功勞。這次,沒有升官的消息。

【五年,坐事,奪世職。又以貝子屯齊訐告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論死,詔宥之,罰鍰自贖。】

順治五年,清朝基本上政治上就穩定了,報復也就來了。鰲拜論罪下獄,差點問斬。罪名是他“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

這純粹是胡扯淡的事。很明顯的報復。

【是年,率兵駐防大同,擊叛鎮姜鑲,迭敗之,克孝義。】

【七年,復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這是兩年後,立功不受獎,又被多爾袞貶了,真正的原因很簡單:鰲拜忠於清朝,忠於順治皇帝,卻不肯效忠於多爾袞。



五、受命輔政

【世祖親政,授議政大臣。累進二等公,予世襲。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多爾袞死了,鰲拜才又獲升遷,被順治重用。一個字,“忠”。

【十八年,受顧命輔政。】

這是順治皇帝駕崩了,鰲拜成為輔政大臣。他與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成為輔政四大臣。

以前都是說功勞,再往後,史書上就只記載他怎麼幹壞事了。

六、迫害政敵

【既受事,與內大臣費揚古有隙,又惡其子侍衛倭赫及侍衛西住、折克圖、覺羅塞爾弼同直御前,不加禮輔臣。遂論倭赫等擅乘御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並棄市。又坐費揚古怨望,亦論死,並殺其子尼侃、薩哈連,籍其家,以與弟都統穆裡瑪。】

七、圈佔土地

【初入關,八旗皆有分地。睿親王多爾袞領鑲黃旗,定分地在雄、大城、新安、河間、任丘、肅寧、容城諸縣。至是已二十年,旗、民相安久。鰲拜以地確,倡議八旗自有定序,鑲黃旗不當處右翼之末,當與正白旗薊、遵化、遷安諸州縣分地相易。正白旗地不足,別圈民地補之。中外皆言不便。蘇克薩哈為正白旗人,與相抗尤力。鰲拜怒,悉逮蘇納海等,棄市。事具蘇克薩哈傳。又追論故戶部尚書英俄爾岱當睿親王攝政時阿王意,授分地亂序,並及他專擅諸事,奪世職。】

八、得罪蒙部

【時有竊其馬者,鰲拜捕斬之,並殺御馬群牧長。怒蒙古都統俄訥、喇哈達、宜理佈於議政時不附己,即令蒙古都統不與會議。】



九、位列首班

【鰲拜受顧命,名列遏必隆後,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鰲拜皆首列。】

十、結交朋黨

【日與弟穆裡瑪、侄塞本特、訥莫及班布爾善、阿思哈、噶褚哈、瑪爾賽、泰必圖、濟世、吳格塞等黨比營私,凡事即家定議,然後施行。】

十一、阻撓上奏

【侍讀熊賜履應詔陳時政得失,鰲拜惡之,請禁言官不得陳奏。】

十二、掌握官員調度

【上親政,加一等公,其子納穆福襲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師,納穆福加太子少師。鰲拜益專恣。】

康熙親政,但鰲拜絲毫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這就導致君臣雙方矛盾無法調和,走向分裂。

【戶部滿尚書缺員,欲以命瑪爾賽,上別授瑪希納,鰲拜援順治間故事,戶部置滿尚書二,強請除授。漢尚書王弘祚領部久,瑪爾賽不得自擅,乃因事齮而去之。卒,又擅子諡忠敏。】

【工部滿尚書缺員,妄稱濟世才能,強請推補。】



十三、走向覆滅

【康熙八年,上以鰲拜結黨專擅,勿思悛改,下詔數其罪,命議政王等逮治。】

被列了大罪三十,父死子囚。

【康親王傑書等會讞,列上鰲拜大罪三十,論大辟,並籍其家,納穆福亦論死,上親鞫俱實,詔謂:“效力年久,不忍加誅,但褫職籍沒。”納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錮。鰲拜死禁所,乃釋納穆福。】

康熙晚年,給鰲拜又重新恢復名譽,關心他的後代。

【五十二年,上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雍正年間,幾乎就是徹底給鰲拜平反了,還加了封號“超武”。

【世宗立,賜祭葬,復一等公,予世襲,加封號曰“超武”】

到了乾隆時代,鰲拜的地位又有所下降,基本上與康熙晚年的立場一樣。

【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宣諭群臣,追核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並命當時為鰲拜誣害諸臣有褫奪世職者,各旗察奏,錄其子孫。】



那麼通過以上的史料,我們最後來總結一下鰲拜的一生:

鰲拜為清朝,為皇太極英勇作戰,扶立順治,輔佐康熙都立過大功。

康熙初期,鰲拜打擊政敵,擅權謀政,圈地謀利、結黨擅權,他都幹過。

康熙親政,鰲拜仍然不願意放權,導致君臣反目,鰲拜最終走向了覆滅。

鰲拜始終忠於清朝,忠於每一任君主,這沒有問題。他既不是叛臣,也不是奸臣,而是個權臣。

但就是這個“權”字害了他的後半生。

鰲拜的思想仍然停留在開基創業、征戰沙場的時代,而沒有意識到時代變了,君主也換了。他以為他的一切權力都是通過自己的奮鬥努力,不斷建功立業而得來的。但實際上,在這個皇權社會中,他所有的一切都必須建立在“皇權”的基礎上。

做為臣子,“皇權”是萬萬不能沾手的啊。無論你出於什麼目的,無論你多麼忠誠,多麼勤苦付出,只要你敢沾上,就必然遭到最沉重的打擊。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啊。



鰲拜,用他的自由和生命再次驗證了這條巔撲不破的真理,代價卻是慘重的。

唯一幸運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仍然把應當屬於鰲拜的那一份還給他的子孫。


饞嘴肥貓鏟史官


看過電視劇《康熙王朝》和《鹿鼎記》的朋友們肯定知道鰲拜手握大權,認為是權臣、奸臣,那歷史中真實的鰲拜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鰲拜,全名瓜爾佳·鰲拜,滿洲鑲黃旗人,其祖父是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伯父費英東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可見其驍勇善戰是家族遺傳,有“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是歷經清朝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的重臣。

1、皇太極時期,是戰場上勇猛之將。

鰲拜因家族出身顯赫,善於騎射,初露鋒芒便受到皇太極的重用,。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相繼命貝子碩託、英郡王阿濟格攻打明軍所在的皮島,鰲拜自薦並立軍令狀,經過英勇對戰,順利登島,被皇太極賜號“巴圖魯”(勇士)。

崇德六年(1641)鰲拜又數次在松錦會戰中衝鋒陷陣數次打敗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的明軍,取得勝利晉升為護軍統領。

(松錦會戰)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三年(1646)正月,又率軍打敗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隊。

(清軍攻打農民軍)

2、順治帝時期,是其心腹忠臣。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皇長子豪格、以及皇九子福臨等多方勢力為爭奪皇位出現爭鬥,鰲拜作為手握重兵的鑲黃旗護軍統領,在這

場爭鬥中與多爾袞相抗爭,也為順治帝登基助力了一下,奠定得到順治信任的基礎,此後鰲拜多次與多爾袞抗爭,直至順治親政。

鰲拜隨侍順治左右,大到參與管

理國家大事、調和孝莊太后與順治帝母子矛盾,小到參與王室宗親、審理案件等事務。順治更是在鰲拜病重時親自探望,可謂是順治忠心耿耿的得力重臣啊!

3、康熙帝時期,大權獨攬,結黨營私,囚禁至死。

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帝死後,年僅七歲的玄燁即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共同輔政。然四位大臣並沒有團結一致,索尼年老不問事,蘇克薩哈和鰲拜兩人政見不合互相厭煩,遏必隆為鰲拜是首。

此時鰲拜已是朝中最顯赫有實權的大臣,於是慾望膨脹、私心不滿,開始專權蠻橫起來。以不敬為由殺死內大臣費揚古一家;在蘇克薩哈請旨辭掉首輔為順治守陵時,以24種罪名陷害處決。

鰲拜的黨羽勢力已經遍佈朝廷內外,鰲拜與康熙矛盾漸漸激化。康熙想要掌權必須解決鰲拜,於是秘密訓練一批親貴子弟。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調走鰲拜親信,讓鰲拜入宮。自以為是的鰲拜毫無防備的來了,即便再英勇,也擋不住被一群訓練有素、孔武有力的年輕人撲倒擒住,以30條罪名被囚禁,不久就死了。

(康熙設計殺鰲拜)

總之,鰲拜作為清朝三代元勳,前半生戰功赫赫,是忠於大清朝,忠於皇太極、順治帝的,晚年時權力膨脹,對康熙忠誠不夠才被囚,電視劇中鰲拜形象的塑造有失偏頗。


令和史官


提到鰲拜,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電視熒幕上那一次次的登臺亮相,每次都是鬍子拉碴、怒目圓睜,目中無人和囂張跋扈的形象,簡直是深入人心,沁入骨髓。

尤其是康熙皇帝智擒鰲拜的那一幕,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耳熟能詳,各個影視作品打著滾兒的演繹了一遍又一遍,《康熙王朝》、《鹿鼎記》、《于成龍》等等,甚至都有些不厭其煩了。但是,基本的故事情節卻大都一致,就是說鰲拜同學自恃功高,誰都不屌,欺凌少主。而小董事長康熙則以退為進,韜光養晦,終於一擊而中,將鰲拜集團全部拿下。

事實上,歷史中的確有鰲拜這個人存在。鰲拜(1610年—1669年),出生於瓜爾佳氏,滿洲上三旗鑲黃旗人,歷經皇太極,順治和康熙三朝。其軍功赫赫並以戰功受封公爵,賜封稱號“巴圖魯”,是康熙帝早年的輔政大臣並在此間達到了人生的頂點,位極人臣,風光無二。

鰲拜可以說是清朝初期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出生於武將世家的鰲拜,繼承了滿人的傳統,自小尚武,精於騎射,長期效力于軍前,很早便跟隨清太宗皇太極南征北戰並且屢建奇功。

第一次大功當屬皮島之戰。明朝天啟年間,滿人攻擊遼東,守將毛文龍一看形勢不妙,於是率軍退據皮島,堅守不出,正好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朝駐軍形成犄角之勢,相互呼應,對後金形成極大的威脅。這個隱患,一直困擾著滿人,從努爾哈赤一直到皇太極,都將皮島視為自己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後快。

1637年,皇太極命貝子碩託再次攻打皮島,而毛文龍採取一貫的方針,死都不出來,看你能咋滴?大家都知道,滿人騎馬射箭沒問題,這攻城戰不是強項,尤其還涉及到了水戰,那就更是不靈光了。皮島防的是嚴嚴實實,碩託久攻不下,清兵士氣低落,皇太極改命阿濟格接手,帶領鰲拜一同出戰。

鰲拜查看地形後,決心帶領先頭部隊渡海攻擊。哪知,明軍早已嚴正以待,瞬間就亂炮齊發,打亂了清軍的陣型。鰲拜大呼一聲穩定住軍心,身先士卒衝入敵陣,與明軍展開激烈的肉搏戰,終於拿下了皮島。

皇太極聽到鰲拜攻克皮島的戰報後,激動到爆,當即下令,賜鰲拜“巴圖魯”稱號。

另一個需要為鰲拜記錄的就是松錦會戰。當時,錦州是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鎮,而在錦州的西面,還有另一處的重鎮寧遠。這些軍事重鎮,對於明朝抵抗外部滿人的入侵和襲擾,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滿人若要入關,必須先拿下寧錦之地,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和假想。

1641年,鰲拜跟隨鄭親王濟爾哈朗開始攻擊錦州。時任明軍主帥的洪承疇,親率13萬明軍主力前來救援,與錦州守將祖大壽裡應外合,變被動為主動。在此情況下,鰲拜率部迎頭而上,奮勇反擊,終於將洪承疇所率明軍包圍並大獲全勝,徹底扭轉了明清雙方的攻守之勢。

戰場上,鰲拜所向披靡,大小戰役不計其數,為大清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開國功勳。戰場外,鰲拜也日益成為了皇太極的心腹大臣,直接統領皇太極的近衛軍,並且忠心耿耿。

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安排繼位人選,所以在去世以後,朝廷內部發生了紛爭。當時,有資格繼位的人選共有三個:一是兩黃旗系統的勢力,由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執掌;一是兩白旗系統的勢力,由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統領;一是兩紅旗系統的勢力,由皇太極的哥哥代善指揮。而其中,尤以豪格和多爾袞的競爭最為激烈,雙方互不相讓,已成劍拔弩張之勢。

當時鰲拜統領皇太極的近衛軍,自然也成為各方勢力的爭奪對象。出於對皇太極的忠心,鰲拜沒有猶豫,他旗幟鮮明的支持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繼位,並且同時向另外兩方勢力施壓。

最終的結果大家也都很清楚,各方最終妥協,共同擁立福臨繼位。就這樣,堅決擁護豪格的鰲拜成為了攝政王多爾袞的眼中釘和肉中刺,開始被殘酷打壓,一步步淡出了清初的政壇,幾乎就要被人遺忘。

盪到谷底就會反彈,股票如此,人也一樣。

在順治皇帝親政以後,對鰲拜很是器重和賞識,鰲拜又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積極參與國政和軍事,進一步贏得了順治的信任。當鰲拜舊傷復發之時,順治皇帝以九五之尊親自前往鰲拜府上探視,這在封建時代是非常罕見的。

客觀的講,在鰲拜擔任鑲黃旗的統領期間,無論對於皇太極還是順治,都非常的忠心,可以說是史志不渝。不論受到多爾袞多大的迫害,始終未改其心志,沒有向多爾袞屈服,更沒有投靠多爾袞。僅從這點來看,鰲拜稱得上是一位忠義之臣。

康熙八年(1669)五月,先帝遺命的輔政大臣、一等公鰲拜,被康熙皇帝玄燁緝拿問罪。這個緝拿的過程遠沒有影視劇中演繹的那麼兇險,因為!因為鰲拜從始至終都沒有反抗,這點很重要!請記錄。

如果鰲拜真要謀反,以他當時的權勢,即便不能除掉康熙,但最起碼反抗的力量總是有的,畢竟幾十萬的軍隊在那兒擺著。但鰲拜沒有這麼做,而是束手就擒。康熙皇帝事後也覺得或許過分了,將原本議定的死刑改為幽禁。

康熙四十二年,特意下旨善待鰲拜的後人,重新給予官職和田產。雖然沒有公開為鰲拜平反,可也算是用一種隱晦的方式表達歉意。

康熙五十二年時,公開承認:“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追封為一等男爵。

雍正皇帝即位後,加封鰲拜為一等公,並將先帝康熙所定鰲拜的諸多罪狀悉數勾去,正式為鰲拜正名。之後,又再次追封鰲拜為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

鰲拜既是一個功臣,也是一個忠臣。至於說,康熙皇帝除掉鰲拜是否正確?那就見仁見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