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魯迅先生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嗎?

快樂的工作當中


說來歷史奇怪,這種看似絕對且具有煽動性的言論,不該是出自我們印象中的愛國文豪魯迅先生之口。但確確實實魯迅先生講過,而且不止一次的講過。不僅魯迅先生講過,而且許許多多的當時文化界大佬都說過。那他們為什麼反對我們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呢?這就得往下看了。

救亡圖存,從簡化漢字到廢漢字

其實反漢字的言論是有一個慢慢演變的過程的。自從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文明逐漸的進入到了東亞這片相對閉塞落後的漢字文化圈。慢慢的東亞各國也就開始了在各個方面學習西方文明的一種思潮。而在中國,在技術,制度等領域嘗試和探索遇挫之後,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對民族思想文化進行了質疑和反思。從而也就有人開始提出要求簡化漢字廢止漢字。甚至有人要求將漢字拉丁化,改成拼音文字。

首先提出簡化漢字的,是清末民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主張使用簡筆字和草書。後來陸續又有人提出簡化漢字的聲音。後來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以及五四運動的爆發,改革漢字的呼聲又繼續高漲了起來。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次年魯迅更是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說法。

認為應該放棄漢字的原因:一般稱為“漢字落後論”,內容大致有二方面,一是出版印刷技術的瓶頸,二是不利學習。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是以列寧為代表的蘇聯方面提出的:漢字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是奴役勞動人民的工具。應該廢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來代替。同樣魯迅也持此觀點: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窮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先死。”甚至魯迅臨終前曾經還指出:“漢字艱深,使得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人民也就不會聰明,明白自身所遭受的巨大壓榨,那麼就不能理解整個得民族危機。”

因此在1931年,還在海參威召開了第一屆中國新文字的第一次代表大會。1938年蘇聯真理報甚至還發表消息稱:應該幫助世界各民族改用俄語。

所以當時的一批試探者要求廢除漢字還有一層意義:那就是存在著向世界文字靠攏的意味。諸如章太炎、魯迅、錢玄同等人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救亡圖存,挽救我們的民族,從而去實現民族的振興。所以這一點上,所以偉大的魯迅先生當時激進的提出“漢字若不滅,中國則必亡”這種看起來似乎有些聳人聽聞的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

漢字縱然不滅,中國依舊可以實現偉大復興

但後世中國的發展表明,這些人認為漢字阻礙國運的觀點其實未必完全正確。漢字確實有著學起來艱難晦澀的一方面,尤其是繁體字的筆畫之多之複雜,對窮苦底層人民學習知識確實存在一定的阻礙。但是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漢字,如果被廢除了,我們的優秀文化又該以何種方式來繼承承與弘揚呢?漢字依舊存的當今社會,中國發展迅速,所以曾經的漢字誤國論,越來越被證明不過是一種杞人憂天,更是一種文化不自信的表現!甚至現在越來越多人認為,雖然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漢字由於比拉丁字母複雜,學習難度會較大,但當深入學習之後,漢字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這是因為漢字每個字都是獨立的,三千個漢字記住之後便可以更容易的學習各種知識,即便是艱澀的科技文章,而學習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學習是越往後越難。

所以今天我們可以驕傲的告訴魯迅先生:漢字不滅,中國不僅不會亡,而且我們依舊可以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先生可以瞑目矣!


【獲取更多精彩,還請關注歷史好奇怪!】


歷史好奇怪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魯迅先生確實曾經說過這句話,此句話出現在他的《論語文改革》一書裡。原文是:———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裡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這段話就是原本的魯迅說的話,可見如果我單獨把,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八個字拎出來看,未必有些閉塞和斷章取義。從時代角度來看,魯迅在書中的用字,是繁體字,並且他處於一個文言繁體向白話簡約過渡的歷史時期;而我們如今的用字是簡體字,可以推斷出:

其一,當時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指的更多是摒棄“繁體字、八股文”,並且去推行平民化實用的“簡體字、白話文”。魯迅所處的時代處於一個殘餘封建文化的時期,魯迅先生此言的另一個目的想必是為了加快中國擺脫文言文的速度。這一點,他在無聲的中國,這本書中解釋過。

其二,因為這段話中魯迅認為,古人傳下的“把字工工整整的寫進一個方塊中”其實是一種壓榨,那個四四方方的方塊彷彿就是一座紙上的監獄一般,他禁錮了人們自由的靈魂和思想。因為小孩子僅僅就學這個“方塊字”需要一年或者更久的功夫和時間,而魯迅覺得這樣沒有必要,況且從引申來看,魯迅可能甚至覺得繁體字跡的橫平豎直也算對文化的一種禁錮,倒不如“無規矩裸奔”,隨意寫出來,大家能看得懂了,就足矣。

其三,當時的中國人多思想比較保守固執,小心謹慎,而漢字又如此複雜,學習起來十分困難,不利於漢字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和發展,這樣就必然會阻礙民族的進步。

綜上我們可以明白,魯迅當時確實是想要摒棄當時的漢字,畢竟在那個時期還沒有如今發展完備的簡體字和拼音,但是換言之,通過我們自身的不斷努力和發展完善,中國和中華民族已經和我們的如今的漢字一起發展的更加繁榮,以一種更加開闊的胸襟和廣博的視野,迎接每一次機遇與挑戰。看來,無論是誰說過的話,我們都要辯證而理性的看待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我在學生時代,因為特別喜歡讀魯迅的作品。所以,《魯迅全集》是讀過了的,甚至《兩地書》、《故事新編》,也仔細讀過了。但從未看到“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字樣。

如今卻有人熱議魯迅的這句話,有誰能指出此話出自何處嗎?好象每個熱議的人,都沒有做這件事。好象魯迅說沒說這句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理解,不斷地闡釋、解讀這句話。

其實,它們要強姦魯迅!

同樣,我也沒有看見魯迅罵郭沫若的文字。但是,魯迅罵郭沫若的話,被些狗屁東西傳得有鼻子有眼。其實,魯迅比郭沫若大11歲,郭魯二人完全沒有交集,從未見過面,沒有任何書信往來,也沒有學術上的糾葛。魯迅1936年去世的時候,郭沫若人還在蘇聯,沒有結束十年流亡生活。因為蔣介石的通緝和八一南昌起義,郭沫若自1927年到1937年,不得不逃亡日本和蘇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國共再次合作,郭沫若才得以回國參加抗戰。

魯迅有罵郭沫若的時間、空間和理由嗎?魯迅為了什麼事,非要罵郭沫若呢?

想了好久,又去把《魯迅全集》、《郭沫若全集》、《魯迅年表》、《郭沫若年表》,仔仔細細地翻找了好幾遍。

終於有一天,想通了:它們要殺死魯迅和郭沫若!要把魯迅和郭沫若摸成黑泥巴。


華中小隱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先生肯定說過,為什麼?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四種寫法,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中國漢字的一種態度!

在舊中國,魯迅時代,中國人百分之九十不認字的,那時的豎排繁體字,確實傷腦筋浪費時間,文言文又有多種岐議,根本給人帶來的不是生活工作的方便!同時,新的科學技術,世界前進步伐更加快捷,那時這難寫的漢字,既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也不適時代的發展,因此,魯迅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這樣說,自有其道理的!

我們今天的漢字,是新中國幾次文字改革的結果,相比過去的老字,輕鬆方便的多!在老蔣掌權的年代,他也有幾次文字改革的計劃,甚至方案也制定了,由於種種原因擱淺!新中國以後,政府進行了文字改革,拚音必學,全體掃盲,義務教育,這一切,都是有功於人類進步的!

英雄所見略同!中國的方塊字,產生過詩經史記,產生唐詩宋辭,元曲歌賦,但到了五四運動時期,的確在一定程度,跟不上時代潮流,浪費人生大把的時間,很多明智之土認識到這一點,象毛主席,老蔣,胡適,魯訊,因此,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之健將,吶喊之中,說這話,情理之中!

最近,又有無良專家鼓吹恢復繁體字,真是無知者無畏也!——想想小學生沉重的書包,會不會把這些人壓死呀?


果凍布丁踏終南


魯迅先生的確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倒有人會把這句話斷章取義。譬如截取別人說話的上半句,不聯繫下文,怎麼是一個完整的論述呢?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2]魯迅臨終前接受《救亡情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魯迅還說過: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成女人。

魯迅的本意並不是一定要滅亡漢字,而是要打破國民那種被奴化的思想,打破守舊的思想,開啟民智,是要喚醒民族的意識,請接下來看。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在文中他提到如果要求提倡白話文,便註定失敗,提出廢除漢語,調和後便成功爭取用白話文了。

魯迅提倡廢除漢字,漢字筆畫繁雜,學習艱難的困境,就會得到重視。當時國家積窮積弱,有志之士或拿起筆,或開報社,針砭時弊,救亡圖存。譜寫了一首首“慷慨激昂之歌”。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說此話的時候,我國正在遭受著敵人的入侵。 國民經常受到敵人的虐待與欺負,但我國人民卻已經如同麻木一般不再抵抗,任由敵人欺負,讓人既感到可憐又認為其不爭氣。

最後,以一句話作一個結束語。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沒有放棄漢字,漢字傳承5000年,有它獨特的文化脈絡,和文化記憶。 要知道,現在的英國人看不懂400年前的古英語, 而我們中國人看得懂1000年前唐朝的漢字。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後,漢字作了簡化,使得識字率慢慢普及。漢字,也它頑強的生命力,繼續存在著。


子非魚


我們不要對魯迅先生的話"斷章取義”魯迅先生所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嗎"?這是魯迅先生引用x人的一句話,而引用此言的目的是說明,人們對那些守舊的,清朝遺老遺少的厭惡之情。魯迅先生鞭撻的是守舊的,僵化的文化思想,而這種思想文化它扼殺了創新發展,文明與進步,這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文化方面的八股文。此八股文從教育乃至社會的方方面面,用老舊的一套框框架架,把革新與科技束縛的死死的,一點都不能越過,如果稍有越過就受到無情的打擊迫害,這嚴重的妨礙和滯阻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二,思想守舊的老八股。過去的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它的統治大力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絕對權威思想,皇上說的和作的哪怕是錯誤的也要堅決執行,這反映在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錯誤道德思想的意識行為。

三,僵化的"八股文式的文化思想意識"。魯迅鞭撻了一些人的守舊的文化思想,有些人還迷戀繁體字甚至是"甲骨文”的時代。試問,漢字如果不進行大量的改革能行嗎?前段我對一些人主張去除簡體字,而恢復繁體字的說法給予了批駁,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要革新,不思進取,進步的好的東西不能接受,不搞改革開放,不搞科學發明創造,這個國家能有希望和光明的未來嗎?

四,"八股文式的舊思想的危害",從美國封殺和打擊華為一事,給我們的深深思考。美國對我國挑起的貿易戰,其用心之險惡是不言而喻的,它打壓華為就是要扼殺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使中國重新回到落後捱打,任由西方列強宰割的舊中國時代,難道這些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五,魯迅先生是對老八股的抨擊和鞭撻。魯迅先生並沒有說不要中華文化,而是說漢字要改革(漢字),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大批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就深深的認識到文化(漢字)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對漢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簡化。

六,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改造大自然的智慧結晶,魯迅先生的思想認識,也基於中華民族的發展,而提出的要改革創新的文章觀點,並且這個觀點被歷史實踐檢驗,是完全正確的!


帥爺爺64776167


這句話魯迅先生說過,原文出自《論語文改革》,但這個觀點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並不少見,魯迅不是第一個提出,也不是最後一個,錢玄同先生就是提倡廢除古文字,進行文字改革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並且還付諸實踐,提出用羅馬字拼音代替古文。

不過,這種觀點的出現,雖然比較偏激,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情有可原。


第一,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日本侵略我國,近一個世紀裡中國人遭受了太多屈辱,滿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割讓土地辱,百姓飽受欺壓、流離失所,無數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與西方列國成為鮮明的對照,滿清所代表的所有一切是封建糟粕,在時人看來,要想讓中國人重新站起來,就需要短尾求生!割掉所有的腐肉——漢字也是其中之一。


第二,當時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知識分子,小時候接受的是三綱五常式的封閉式教育,成人後卻又在歐洲、美國、日本等西學思想為主的國家求學,其三觀與思想所受到衝擊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在當時的背景下,西學所代表的科技、文化、制度、思想是最先進的代表、是進步的代表,與之相反的傳統國學,理所當然就是落後的產物,是束縛國人前進的枷鎖,所以必須去除。


第三,從實際國情出發,當時中國的文盲率相當之高,超過85%。然而,要救亡圖存,要振興中華,就必須要開民智,開民智的前提就是必須要識字。


但在沒有漢語拼音,在沒有簡化漢字的文字教學體系下,想讓那麼多的中國人會認、會讀、會寫,非常之難!魯迅就曾經說過,自己小時候的學字經歷非常痛苦,要把一個個晦澀難懂的漢字掌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過費時耗力,在當時十分有限的教育條件、教育資源下,很難做到真正普及,所以很多人主張效仿羅馬字母,用拼音代替漢字,這樣才能較快提高識字率。


第四,這也與當時倡導白話文是同樣的道理。古漢語體系沒有標點符號,斷句特別難,容易造成誤解和望文生義,說話寫字要之、乎、者、也,引經據典,這對於婦孺兒童進行文化普及造成很大的障礙,所以包括錢玄同、黎錦熙、魯迅等人在不斷推動白話文運動、研究音韻,推進漢字簡化、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等等。

可以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並不是僅僅針對漢字而言,最深層的原因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在民族最危急的時刻,提出的一系列救亡圖存的方案之一,雖然具有一定的時代侷限性,但出發點值得肯定的,他們在文字改革中也提出了很多極具建設性的意見,期間的諸多論著與語言人才的培養,也對後來新中國的現代漢語體系的搭建有重要的貢獻。



琅琊王羲之


魯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的性格的[偏執],這是他老婆許廣平在別人問到[魯迅先生為什麼會說【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樣一句極端的話的時候她對魯迅的一個評價],也就是說,魯迅先生喜歡走極端,按照現在的說法其實就是吸引眼球,引爆熱點。比如[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句話就對中醫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至於自1925年魯迅得出結論[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到現在,中醫六次差點被廢除,其中一次實際被廢除之後不久又及時撥亂反正[不過,從此以後中醫只能在西醫醫院裡面才能看中醫了]

【無論魯迅怎麼極端地說這些話,他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怒其不爭],將中華民族落後捱打的根本原因歸罪於中華傳統文化,認為正是因為這些傳統文化導致了中華民族落後捱打,所以,他不僅僅是要廢除漢字,還有就是要廢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然包括中醫】

[可是,魯迅1925~1930年間陸陸續續地在罵中醫,1930年之後就再也沒有罵過一句中醫,直到他1936年去世的六年間一句都沒有罵過中醫,因為自從1925年開始罵中醫之後,他應該就開始接觸研究中醫,所以,1925年~1930年之間罵中醫的頻率是逐步減少的直到1931年就完全不罵中醫了,因為他變成了中醫粉,他老婆許廣平也是一個中醫粉,她就用【烏雞白鳳丸】治好了自己的帶下,她還把這個方子推薦給了自己的諸多閨蜜]

~【關於魯迅在說到[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句話的時候的介紹的他父親病了之後,請了兩個有名的中醫,結果,中醫給出[十對同穴夫妻蛐蛐],他與弟弟就要去古屋去翻去抓,最後,卻沒有救回父親一命這事,有人解釋說[彼時的中醫如果發現病人已經無力挽回也就是迴天無門的時候,中醫出於維護自己的聲譽或者又不願意跟病人家屬說【此人沒救】,中醫就會開出這種【同穴蛐蛐】這種藥引子讓病人家屬知難止步。]可是沒有想到魯迅智商不夠,還當真了】

【漢字,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加上[易經]與[中醫],這個是中國的三大瑰寶,博大而精深。魯迅要廢除的所有的這一切,可以說魯迅是未窺其門徑之萬一的。因膚淺而慾廢除之,貽笑大方爾。古希臘有一個哲人說過[因為荒謬,我才相信]。而魯迅則是[因為無知,我才反對]】



太素老道


魯迅先生一開始是學醫,後來才改為從文,他的作品對我國的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也是不同文化運動的支持人、領導人,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作用,就連毛澤東主席都對他有著很高的評價,而魯迅先生也一直被後人所敬仰著。

魯迅先生所說的話中,有一句一直都飽受爭議,就是“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於這句話,有一部分認為就是魯迅先生所說得,而有些人覺得不是魯迅先生所說得,那麼究竟是不是呢?

其實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但是他之所以說這句話,只是當時的背景導致得。因為在那個時代內,所使用的的漢字全部都是繁體,就算不精通繁體的人也應該知道,繁體是非常難記以及難寫的,而且魯迅先生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內正逢戰亂,中國還非常落後。

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就開始施行閉關鎖國政策,等到民國,中國已經封閉幾百年的時間,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非常落後,因此才戰敗連連,導致中國人民成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也就在這樣時代背景下,魯迅先生急迫的想要改變中國的現狀,後來就說要改變繁體,去學習拉丁文。

其實當時也不止魯迅一個人這樣說,當時很多有知識的人也都這樣說過,比如說蔡元培、錢玄同、陳獨秀等人,他們都非常支持改變繁體的字體,去學習簡單易寫的拉丁文,這樣也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去學習知識,以此來改變中國落後、無知的情況。

畢竟在那個時代內,大部分人都不識字,其實說到底,就是因為繁體太難寫了,就算是放在現代,去認識繁體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而在當時,如果不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那麼想要改變中國的現狀,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當時魯迅先生所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後來中國的漢字改革,將繁體轉變為簡體,再加上拼音,就變成了現在的文字,相對繁體來說,現在的文字不知道已經簡單了多少倍,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樣的改革確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也幸虧當時有魯迅先生等人提出要改革文字的想法,為現在的文化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如果文字一直不改革的話,那麼可能現在還不會有這麼多人識字。雖然說現在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但是好在,現在大部分人都是識字的,而在魯迅先生那個時代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識字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字改革的重要性。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行為一直都被大家所敬重,很多人都佩服魯迅先生的做法,而事實也證明,魯迅先生的這個行為對新中國的文化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當中,從來不缺乏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愛國人士,才會有中國的現在。


舊時樓臺月


魯迅先生,確實說過此類的話。

不止魯迅先生說過,新文化運動的其他主將,好多人都說過。我們先來看一看,其他人是怎麼說的。

一,趙元任先生怎麼說?


趙元任先生在語言文字上的造詣毋庸置疑,他也主張漢字應該拼音化,當時為了推廣漢字拼音化,他還寫了一篇文章我們來看一下。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趙元任先生在寫完這篇文章以後,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表述非常少,所以漢字可以拼音化。可現在我們來看,即使生活中只有極少這樣的文章,還是不能將漢字拼音化。所以,他這篇文章當時是為了推行漢字拼音化,現在看來卻恰恰成了漢字不能拼音化的一個有力證據。

二,錢玄同怎麼說


玄同之意,以為漢字雖發生於黃帝之世,然春秋戰國以前,本無所謂學問,文字之用甚少。自諸子之學興,而後漢字始為發揮學術之用。但儒家以外之學,自漢即被罷黜。二千年來所謂學問、所謂道德、所謂政治,無非推衍孔二先生一家之學說。所謂《四庫全書》者,除晚周幾部非儒家的子書外,其餘則十分之八都是教忠教孝之書。“經”不待淪,所謂“史”者,不是大民賊的家譜,就是小民賊殺人放火的帳簿,——如所謂“平定什麼方略”之類;——“子”“集”的書,大多數都是些“王道聖功”“文以載道”的妄談。還有那十分之二,更荒謬絕倫:說什麼“關帝顯聖”,“純陽降壇”,“九天玄女”,“黎山老母”的鬼話。其尤甚者,則有“嬰兒奼女”,“丹田泥丸宮”等說,發揮那原人時代“生殖器崇拜”的思想。所以二千年來用漢字寫的書籍,無論那一部,打開一看,不到半頁,必有發昏做夢的話。此等書籍,若使知識正確、頭腦清晰的人看了,自然不至墮其玄中;若令初學之童子讀之,必致終身蒙其大害而不可救藥。 欲祛除三綱五倫之奴隸道德,當然以廢孔學為唯一之辦法;欲祛除妖精鬼怪、煉丹畫符的野蠻思想,當然以剿滅道教——是道土的道,不是老莊的道,——為唯一之辦法。欲廢孔學,欲剿滅道教,惟有將中國書籍一概束之高閣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國書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這兩類之書故。中國文字,自來即專用於發揮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故。

錢玄同認為,中國的文字從古以來就是為了發揮孔孟學說和道教的妖言惑眾之語,當然,他也說,道教傳的不是老莊的道。

三,傅斯年怎麼說

“中國文學的起源是極野蠻,形狀是極奇異,認識是極不便,應用是極不經濟,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我們看傅斯年的用詞,連續用了幾個極字,且又笨又粗,牛鬼蛇神一般的文字,天下第一不方便。

前面引用了新文化運動三位主將的言論,是為了說明魯迅先生說這樣的話,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

魯迅先生說這番話的時代背景

一,先看看,魯迅先生到底是怎麼說的?

1934年12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這裡只引用這樣一段,其他的不在引述,但大意都相同,就是漢字阻礙了中國民智的啟蒙,阻礙了國家的富強,導致了中華民族被欺凌的悲慘結局,因此漢字應該堅決廢除。


二,時代背景

這番話的時代背景,需要往前延伸幾十年。從鴉片戰爭往後,中國的大門被外國的堅船利炮打開,清政府和外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在幾十年的歷史中,一直被外國所奴役。

在中華民族被欺凌和奴役的幾十年裡,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的國力和外國國力的差距。他們就試圖去尋找一種方法救國救民,能夠讓中國快速富強起來。到底是中國的哪些因素,阻礙了中國的民主和富強?


於是,在五四運動前後,這些大多留學國外的愛國人士提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無論是民主還是科學,都要讓老百姓提高基本的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快速的推行民主,提高科技。而他們認為中國的漢字難認難寫,嚴重阻礙了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也就直接導致了中國無法快速的推行民主和科學。

在那樣一個佛擋殺佛魔擋殺魔快速大變革的時代,既然漢字阻礙了中國的富強,那就直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完全用拉丁拼音予以取代。所以趙元任,魯迅,錢玄同,傅斯年,等等好多新文化的主將都提出了相似的觀點。

現在我們看來這些觀點極其荒謬,不過就當時來看,自有其提出的時代背景,作為現代人,我們也不宜苛責前人。不僅不能苛責,還要去感受這些先行者他們那顆愛國之心。

三,魯迅先生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


沒有人可以完全跳出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而做出完全獨立的判斷,魯迅先生同樣不能免俗。

細讀魯迅先生的傳記,我們發現魯迅先生的生活經歷,對他後續的人生有著極大的影響。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有誰從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魯迅先生的祖父,因捲入科場舞弊案,家庭生活由小康而墜入困頓。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至少看到了他以前所不曾看到的世人的另一面。當時魯迅先生年齡還小,這樣的人生體驗對一個少年來說,肯定是刻骨銘心的。這對他以後性格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讀魯迅先生的文字,很少有那種鉛絲拉網的糾結,大多是斬釘截鐵式的論斷。


更讓魯迅難以忘懷的是父親的病。我們來讀一小段。

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他就從來沒有用過。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絃或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但這差使在我並不為難,走進百草園,十對也容易得,將它們用線一縛,活活地擲入沸湯中完事。然而還有“平地木十株”呢,這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問藥店,問鄉下人,問賣草藥的,問老年人,問讀書人,問木匠,都只是搖搖頭,臨末才記起了那遠房的叔祖,愛種一點花木的老人,跑去一問,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樹下的一種小樹,能結紅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稱為“老弗大”。

我們看這段文字,裡面充滿了對中醫的不屑和調侃,滿滿的輕蔑。因為換過幾個醫生後,魯迅先生父親的病,終於一日比一日嚴重,最後在魯迅先生的眼前去世了。

父親的病和祖父被牽扯進科場舞弊案,讓魯迅先生對與傳統相關的一切充滿了排斥和不信任。再加上在那樣一個救亡圖存的時代大背景下,他救國心切,發出這樣的言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國的漢字,阻礙我們國家的富強和進步了嗎?

一,看臺灣,香港和澳門

迄今為止,臺灣,香港和澳門仍然在使用大陸所說的繁體字,目前來看繁體字還沒有阻礙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看大陸

建國以後,大陸經過了三次漢字簡化。當然,第三次漢字簡化,因為太過於簡略,導致漢字無法辨認,又大部分迴歸到第二次漢字簡化時所用的文字。

也就是說,現在大陸融然在使用漢字,只不過是經過簡化的。就目前來看,中國大陸的經濟和綜合國力越來越強,甚至有追趕美國的希望。這樣的實際就證明了漢字並不會阻礙民智的開啟,也不會阻礙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了中華文化的復興,而中華文化的載體就是漢字。缺少了漢字,中國夢的實現會不會缺少太多的光彩呢?

總結

魯迅先生說那樣的過激言語,有時代背景的因素,有個人生活經歷的烙印,但我們不能以此否定偏激背後的愛國之心。我們要繼承魯迅先生這樣的愛國之心,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帶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