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鲁迅先生说过“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话吗?

快乐的工作当中


说来历史奇怪,这种看似绝对且具有煽动性的言论,不该是出自我们印象中的爱国文豪鲁迅先生之口。但确确实实鲁迅先生讲过,而且不止一次的讲过。不仅鲁迅先生讲过,而且许许多多的当时文化界大佬都说过。那他们为什么反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呢?这就得往下看了。

救亡图存,从简化汉字到废汉字

其实反汉字的言论是有一个慢慢演变的过程的。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明逐渐的进入到了东亚这片相对闭塞落后的汉字文化圈。慢慢的东亚各国也就开始了在各个方面学习西方文明的一种思潮。而在中国,在技术,制度等领域尝试和探索遇挫之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对民族思想文化进行了质疑和反思。从而也就有人开始提出要求简化汉字废止汉字。甚至有人要求将汉字拉丁化,改成拼音文字。

首先提出简化汉字的,是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章太炎,主张使用简笔字和草书。后来陆续又有人提出简化汉字的声音。后来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改革汉字的呼声又继续高涨了起来。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次年鲁迅更是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

认为应该放弃汉字的原因:一般称为“汉字落后论”,内容大致有二方面,一是出版印刷技术的瓶颈,二是不利学习。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是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方面提出的:汉字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应该废除象形文字,以拼音文字来代替。同样鲁迅也持此观点: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穷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先死。”甚至鲁迅临终前曾经还指出:“汉字艰深,使得全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人民也就不会聪明,明白自身所遭受的巨大压榨,那么就不能理解整个得民族危机。”

因此在1931年,还在海参威召开了第一届中国新文字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38年苏联真理报甚至还发表消息称:应该帮助世界各民族改用俄语。

所以当时的一批试探者要求废除汉字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存在着向世界文字靠拢的意味。诸如章太炎、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我们的民族,从而去实现民族的振兴。所以这一点上,所以伟大的鲁迅先生当时激进的提出“汉字若不灭,中国则必亡”这种看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的观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汉字纵然不灭,中国依旧可以实现伟大复兴

但后世中国的发展表明,这些人认为汉字阻碍国运的观点其实未必完全正确。汉字确实有着学起来艰难晦涩的一方面,尤其是繁体字的笔画之多之复杂,对穷苦底层人民学习知识确实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字,如果被废除了,我们的优秀文化又该以何种方式来继承承与弘扬呢?汉字依旧存的当今社会,中国发展迅速,所以曾经的汉字误国论,越来越被证明不过是一种杞人忧天,更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甚至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虽然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汉字由于比拉丁字母复杂,学习难度会较大,但当深入学习之后,汉字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这是因为汉字每个字都是独立的,三千个汉字记住之后便可以更容易的学习各种知识,即便是艰涩的科技文章,而学习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学习是越往后越难。

所以今天我们可以骄傲的告诉鲁迅先生:汉字不灭,中国不仅不会亡,而且我们依旧可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先生可以瞑目矣!


【获取更多精彩,还请关注历史好奇怪!】


历史好奇怪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鲁迅先生确实曾经说过这句话,此句话出现在他的《论语文改革》一书里。原文是:———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譬如说一个小孩子要写一个生薑的[薑]字或一个[鸾]字到方格子里面去,能够不偏不歪,不写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汉字麻烦不麻烦?”

这段话就是原本的鲁迅说的话,可见如果我单独把,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八个字拎出来看,未必有些闭塞和断章取义。从时代角度来看,鲁迅在书中的用字,是繁体字,并且他处于一个文言繁体向白话简约过渡的历史时期;而我们如今的用字是简体字,可以推断出:

其一,当时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指的更多是摒弃“繁体字、八股文”,并且去推行平民化实用的“简体字、白话文”。鲁迅所处的时代处于一个残余封建文化的时期,鲁迅先生此言的另一个目的想必是为了加快中国摆脱文言文的速度。这一点,他在无声的中国,这本书中解释过。

其二,因为这段话中鲁迅认为,古人传下的“把字工工整整的写进一个方块中”其实是一种压榨,那个四四方方的方块仿佛就是一座纸上的监狱一般,他禁锢了人们自由的灵魂和思想。因为小孩子仅仅就学这个“方块字”需要一年或者更久的功夫和时间,而鲁迅觉得这样没有必要,况且从引申来看,鲁迅可能甚至觉得繁体字迹的横平竖直也算对文化的一种禁锢,倒不如“无规矩裸奔”,随意写出来,大家能看得懂了,就足矣。

其三,当时的中国人多思想比较保守固执,小心谨慎,而汉字又如此复杂,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不利于汉字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这样就必然会阻碍民族的进步。

综上我们可以明白,鲁迅当时确实是想要摒弃当时的汉字,毕竟在那个时期还没有如今发展完备的简体字和拼音,但是换言之,通过我们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发展完善,中国和中华民族已经和我们的如今的汉字一起发展的更加繁荣,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胸襟和广博的视野,迎接每一次机遇与挑战。看来,无论是谁说过的话,我们都要辩证而理性的看待了。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唯恋无名


我在学生时代,因为特别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所以,《鲁迅全集》是读过了的,甚至《两地书》、《故事新编》,也仔细读过了。但从未看到“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字样。

如今却有人热议鲁迅的这句话,有谁能指出此话出自何处吗?好象每个热议的人,都没有做这件事。好象鲁迅说没说这句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理解,不断地阐释、解读这句话。

其实,它们要强奸鲁迅!

同样,我也没有看见鲁迅骂郭沫若的文字。但是,鲁迅骂郭沫若的话,被些狗屁东西传得有鼻子有眼。其实,鲁迅比郭沫若大11岁,郭鲁二人完全没有交集,从未见过面,没有任何书信往来,也没有学术上的纠葛。鲁迅1936年去世的时候,郭沫若人还在苏联,没有结束十年流亡生活。因为蒋介石的通缉和八一南昌起义,郭沫若自1927年到1937年,不得不逃亡日本和苏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再次合作,郭沫若才得以回国参加抗战。

鲁迅有骂郭沫若的时间、空间和理由吗?鲁迅为了什么事,非要骂郭沫若呢?

想了好久,又去把《鲁迅全集》、《郭沫若全集》、《鲁迅年表》、《郭沫若年表》,仔仔细细地翻找了好几遍。

终于有一天,想通了:它们要杀死鲁迅和郭沫若!要把鲁迅和郭沫若摸成黑泥巴。


华中小隐


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先生肯定说过,为什么?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四种写法,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中国汉字的一种态度!

在旧中国,鲁迅时代,中国人百分之九十不认字的,那时的竖排繁体字,确实伤脑筋浪费时间,文言文又有多种岐议,根本给人带来的不是生活工作的方便!同时,新的科学技术,世界前进步伐更加快捷,那时这难写的汉字,既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不适时代的发展,因此,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这样说,自有其道理的!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新中国几次文字改革的结果,相比过去的老字,轻松方便的多!在老蒋掌权的年代,他也有几次文字改革的计划,甚至方案也制定了,由于种种原因搁浅!新中国以后,政府进行了文字改革,拚音必学,全体扫盲,义务教育,这一切,都是有功于人类进步的!

英雄所见略同!中国的方块字,产生过诗经史记,产生唐诗宋辞,元曲歌赋,但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确在一定程度,跟不上时代潮流,浪费人生大把的时间,很多明智之土认识到这一点,象毛主席,老蒋,胡适,鲁讯,因此,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之健将,呐喊之中,说这话,情理之中!

最近,又有无良专家鼓吹恢复繁体字,真是无知者无畏也!——想想小学生沉重的书包,会不会把这些人压死呀?


果冻布丁踏终南


鲁迅先生的确说过:“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倒有人会把这句话断章取义。譬如截取别人说话的上半句,不联系下文,怎么是一个完整的论述呢?

鲁迅曾经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并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2]鲁迅临终前接受《救亡情报》记者访问时指出:「汉字的艰深,使全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鲁迅还说过: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成女人。

鲁迅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灭亡汉字,而是要打破国民那种被奴化的思想,打破守旧的思想,开启民智,是要唤醒民族的意识,请接下来看。

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在文中他提到如果要求提倡白话文,便注定失败,提出废除汉语,调和后便成功争取用白话文了。

鲁迅提倡废除汉字,汉字笔画繁杂,学习艰难的困境,就会得到重视。当时国家积穷积弱,有志之士或拿起笔,或开报社,针砭时弊,救亡图存。谱写了一首首“慷慨激昂之歌”。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说此话的时候,我国正在遭受着敌人的入侵。 国民经常受到敌人的虐待与欺负,但我国人民却已经如同麻木一般不再抵抗,任由敌人欺负,让人既感到可怜又认为其不争气。

最后,以一句话作一个结束语。即使到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汉字,汉字传承5000年,有它独特的文化脉络,和文化记忆。 要知道,现在的英国人看不懂400年前的古英语, 而我们中国人看得懂1000年前唐朝的汉字。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汉字作了简化,使得识字率慢慢普及。汉字,也它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存在着。


子非魚


我们不要对鲁迅先生的话"断章取义”鲁迅先生所说"漢字不灭中国必亡吗"?这是鲁迅先生引用x人的一句话,而引用此言的目的是说明,人们对那些守旧的,清朝遗老遗少的厌恶之情。鲁迅先生鞭挞的是守旧的,僵化的文化思想,而这种思想文化它扼杀了创新发展,文明与进步,这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文化方面的八股文。此八股文从教育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用老旧的一套框框架架,把革新与科技束缚的死死的,一点都不能越过,如果稍有越过就受到无情的打击迫害,这严重的妨碍和滞阻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二,思想守旧的老八股。过去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它的统治大力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绝对权威思想,皇上说的和作的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坚决执行,这反映在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错误道德思想的意识行为。

三,僵化的"八股文式的文化思想意识"。鲁迅鞭挞了一些人的守旧的文化思想,有些人还迷恋繁体字甚至是"甲骨文”的时代。试问,汉字如果不进行大量的改革能行吗?前段我对一些人主张去除简体字,而恢复繁体字的说法给予了批驳,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要革新,不思进取,进步的好的东西不能接受,不搞改革开放,不搞科学发明创造,这个国家能有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吗?

四,"八股文式的旧思想的危害",从美国封杀和打击华为一事,给我们的深深思考。美国对我国挑起的贸易战,其用心之险恶是不言而喻的,它打压华为就是要扼杀中国的高科技发展,使中国重新回到落后挨打,任由西方列强宰割的旧中国时代,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五,鲁迅先生是对老八股的抨击和鞭挞。鲁迅先生并沒有说不要中华文化,而是说漢字要改革(汉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大批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就深深的认识到文化(汉字)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漢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简化。

六,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改造大自然的智慧结晶,鲁迅先生的思想认识,也基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而提出的要改革创新的文章观点,并且这个观点被历史实践检验,是完全正确的!


帅爷爷64776167


这句话鲁迅先生说过,原文出自《论语文改革》,但这个观点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并不少见,鲁迅不是第一个提出,也不是最后一个,钱玄同先生就是提倡废除古文字,进行文字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并且还付诸实践,提出用罗马字拼音代替古文。

不过,这种观点的出现,虽然比较偏激,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情有可原。


第一,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日本侵略我国,近一个世纪里中国人遭受了太多屈辱,满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割让土地辱,百姓饱受欺压、流离失所,无数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与西方列国成为鲜明的对照,满清所代表的所有一切是封建糟粕,在时人看来,要想让中国人重新站起来,就需要短尾求生!割掉所有的腐肉——汉字也是其中之一。


第二,当时包括鲁迅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小时候接受的是三纲五常式的封闭式教育,成人后却又在欧洲、美国、日本等西学思想为主的国家求学,其三观与思想所受到冲击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在当时的背景下,西学所代表的科技、文化、制度、思想是最先进的代表、是进步的代表,与之相反的传统国学,理所当然就是落后的产物,是束缚国人前进的枷锁,所以必须去除。


第三,从实际国情出发,当时中国的文盲率相当之高,超过85%。然而,要救亡图存,要振兴中华,就必须要开民智,开民智的前提就是必须要识字。


但在没有汉语拼音,在没有简化汉字的文字教学体系下,想让那么多的中国人会认、会读、会写,非常之难!鲁迅就曾经说过,自己小时候的学字经历非常痛苦,要把一个个晦涩难懂的汉字掌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太过费时耗力,在当时十分有限的教育条件、教育资源下,很难做到真正普及,所以很多人主张效仿罗马字母,用拼音代替汉字,这样才能较快提高识字率。


第四,这也与当时倡导白话文是同样的道理。古汉语体系没有标点符号,断句特别难,容易造成误解和望文生义,说话写字要之、乎、者、也,引经据典,这对于妇孺儿童进行文化普及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包括钱玄同、黎锦熙、鲁迅等人在不断推动白话文运动、研究音韵,推进汉字简化、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等。

可以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并不是仅仅针对汉字而言,最深层的原因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提出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方案之一,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出发点值得肯定的,他们在文字改革中也提出了很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期间的诸多论著与语言人才的培养,也对后来新中国的现代汉语体系的搭建有重要的贡献。



琅琊王羲之


魯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的性格的[偏執],這是他老婆許廣平在別人問到[魯迅先生為什麼會說【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樣一句極端的話的時候她對魯迅的一個評價],也就是說,魯迅先生喜歡走極端,按照現在的說法其實就是吸引眼球,引爆熱點。比如[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句話就對中醫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至於自1925年魯迅得出結論[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到現在,中醫六次差點被廢除,其中一次實際被廢除之後不久又及時撥亂反正[不過,從此以後中醫只能在西醫醫院裡面才能看中醫了]

【無論魯迅怎麼極端地說這些話,他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怒其不爭],將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根本原因歸罪於中華傳統文化,認為正是因為這些傳統文化導致了中華民族落後挨打,所以,他不僅僅是要廢除漢字,還有就是要廢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然包括中醫】

[可是,魯迅1925~1930年間陸陸續續地在罵中醫,1930年之後就再也沒有罵過一句中醫,直到他1936年去世的六年間一句都沒有罵過中醫,因為自從1925年開始罵中醫之後,他應該就開始接觸研究中醫,所以,1925年~1930年之間罵中醫的頻率是逐步減少的直到1931年就完全不罵中醫了,因為他變成了中醫粉,他老婆許廣平也是一個中醫粉,她就用【烏雞白鳳丸】治好了自己的帶下,她還把這個方子推薦給了自己的諸多閨蜜]

~【關於魯迅在說到[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句話的時候的介紹的他父親病了之後,請了兩個有名的中醫,結果,中醫給出[十對同穴夫妻蛐蛐],他與弟弟就要去古屋去翻去抓,最後,卻沒有救回父親一命這事,有人解釋說[彼時的中醫如果發現病人已經無力挽回也就是回天無門的時候,中醫出於維護自己的聲譽或者又不願意跟病人家屬說【此人沒救】,中醫就會開出這種【同穴蛐蛐】這種藥引子讓病人家屬知難止步。]可是沒有想到魯迅智商不夠,還當真了】

【漢字,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加上[易經]與[中醫],這個是中國的三大瑰寶,博大而精深。魯迅要廢除的所有的這一切,可以說魯迅是未窺其門徑之萬一的。因膚淺而慾廢除之,貽笑大方爾。古希臘有一個哲人說過[因為荒謬,我才相信]。而魯迅則是[因為無知,我才反對]】



太素老道


鲁迅先生一开始是学医,后来才改为从文,他的作品对我国的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也是不同文化运动的支持人、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作用,就连毛泽东主席都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而鲁迅先生也一直被后人所敬仰着。

鲁迅先生所说的话中,有一句一直都饱受争议,就是“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对于这句话,有一部分认为就是鲁迅先生所说得,而有些人觉得不是鲁迅先生所说得,那么究竟是不是呢?

其实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但是他之所以说这句话,只是当时的背景导致得。因为在那个时代内,所使用的的汉字全部都是繁体,就算不精通繁体的人也应该知道,繁体是非常难记以及难写的,而且鲁迅先生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内正逢战乱,中国还非常落后。

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就开始施行闭关锁国政策,等到民国,中国已经封闭几百年的时间,所以那个时候的中国非常落后,因此才战败连连,导致中国人民成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也就在这样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急迫的想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后来就说要改变繁体,去学习拉丁文。

其实当时也不止鲁迅一个人这样说,当时很多有知识的人也都这样说过,比如说蔡元培、钱玄同、陈独秀等人,他们都非常支持改变繁体的字体,去学习简单易写的拉丁文,这样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去学习知识,以此来改变中国落后、无知的情况。

毕竟在那个时代内,大部分人都不识字,其实说到底,就是因为繁体太难写了,就算是放在现代,去认识繁体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在当时,如果不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那么想要改变中国的现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当时鲁迅先生所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后来中国的汉字改革,将繁体转变为简体,再加上拼音,就变成了现在的文字,相对繁体来说,现在的文字不知道已经简单了多少倍,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改革确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也幸亏当时有鲁迅先生等人提出要改革文字的想法,为现在的文化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果文字一直不改革的话,那么可能现在还不会有这么多人识字。虽然说现在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好在,现在大部分人都是识字的,而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识字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字改革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行为一直都被大家所敬重,很多人都佩服鲁迅先生的做法,而事实也证明,鲁迅先生的这个行为对新中国的文化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也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当中,从来不缺乏像鲁迅先生这样的爱国人士,才会有中国的现在。


旧时楼台月


鲁迅先生,确实说过此类的话。

不止鲁迅先生说过,新文化运动的其他主将,好多人都说过。我们先来看一看,其他人是怎么说的。

一,赵元任先生怎么说?


赵元任先生在语言文字上的造诣毋庸置疑,他也主张汉字应该拼音化,当时为了推广汉字拼音化,他还写了一篇文章我们来看一下。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先生在写完这篇文章以后,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表述非常少,所以汉字可以拼音化。可现在我们来看,即使生活中只有极少这样的文章,还是不能将汉字拼音化。所以,他这篇文章当时是为了推行汉字拼音化,现在看来却恰恰成了汉字不能拼音化的一个有力证据。

二,钱玄同怎么说


玄同之意,以为汉字虽发生于黄帝之世,然春秋战国以前,本无所谓学问,文字之用甚少。自诸子之学兴,而后汉字始为发挥学术之用。但儒家以外之学,自汉即被罢黜。二千年来所谓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家之学说。所谓《四库全书》者,除晚周几部非儒家的子书外,其余则十分之八都是教忠教孝之书。“经”不待沦,所谓“史”者,不是大民贼的家谱,就是小民贼杀人放火的帐簿,——如所谓“平定什么方略”之类;——“子”“集”的书,大多数都是些“王道圣功”“文以载道”的妄谈。还有那十分之二,更荒谬绝伦:说什么“关帝显圣”,“纯阳降坛”,“九天玄女”,“黎山老母”的鬼话。其尤甚者,则有“婴儿姹女”,“丹田泥丸宫”等说,发挥那原人时代“生殖器崇拜”的思想。所以二千年来用汉字写的书籍,无论那一部,打开一看,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此等书籍,若使知识正确、头脑清晰的人看了,自然不至堕其玄中;若令初学之童子读之,必致终身蒙其大害而不可救药。 欲祛除三纲五伦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之办法;欲祛除妖精鬼怪、炼丹画符的野蛮思想,当然以剿灭道教——是道土的道,不是老庄的道,——为唯一之办法。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国书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这两类之书故。中国文字,自来即专用于发挥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故。

钱玄同认为,中国的文字从古以来就是为了发挥孔孟学说和道教的妖言惑众之语,当然,他也说,道教传的不是老庄的道。

三,傅斯年怎么说

“中国文学的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是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我们看傅斯年的用词,连续用了几个极字,且又笨又粗,牛鬼蛇神一般的文字,天下第一不方便。

前面引用了新文化运动三位主将的言论,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说这样的话,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鲁迅先生说这番话的时代背景

一,先看看,鲁迅先生到底是怎么说的?

1934年12月,他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进而表示:“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这里只引用这样一段,其他的不在引述,但大意都相同,就是汉字阻碍了中国民智的启蒙,阻碍了国家的富强,导致了中华民族被欺凌的悲惨结局,因此汉字应该坚决废除。


二,时代背景

这番话的时代背景,需要往前延伸几十年。从鸦片战争往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和外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在几十年的历史中,一直被外国所奴役。

在中华民族被欺凌和奴役的几十年里,一些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的国力和外国国力的差距。他们就试图去寻找一种方法救国救民,能够让中国快速富强起来。到底是中国的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的民主和富强?


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些大多留学国外的爱国人士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无论是民主还是科学,都要让老百姓提高基本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的推行民主,提高科技。而他们认为中国的汉字难认难写,严重阻碍了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就直接导致了中国无法快速的推行民主和科学。

在那样一个佛挡杀佛魔挡杀魔快速大变革的时代,既然汉字阻碍了中国的富强,那就直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甚至完全用拉丁拼音予以取代。所以赵元任,鲁迅,钱玄同,傅斯年,等等好多新文化的主将都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现在我们看来这些观点极其荒谬,不过就当时来看,自有其提出的时代背景,作为现代人,我们也不宜苛责前人。不仅不能苛责,还要去感受这些先行者他们那颗爱国之心。

三,鲁迅先生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没有人可以完全跳出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而做出完全独立的判断,鲁迅先生同样不能免俗。

细读鲁迅先生的传记,我们发现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对他后续的人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先生的祖父,因卷入科场舞弊案,家庭生活由小康而坠入困顿。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至少看到了他以前所不曾看到的世人的另一面。当时鲁迅先生年龄还小,这样的人生体验对一个少年来说,肯定是刻骨铭心的。这对他以后性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读鲁迅先生的文字,很少有那种铅丝拉网的纠结,大多是斩钉截铁式的论断。


更让鲁迅难以忘怀的是父亲的病。我们来读一小段。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我们看这段文字,里面充满了对中医的不屑和调侃,满满的轻蔑。因为换过几个医生后,鲁迅先生父亲的病,终于一日比一日严重,最后在鲁迅先生的眼前去世了。

父亲的病和祖父被牵扯进科场舞弊案,让鲁迅先生对与传统相关的一切充满了排斥和不信任。再加上在那样一个救亡图存的时代大背景下,他救国心切,发出这样的言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的汉字,阻碍我们国家的富强和进步了吗?

一,看台湾,香港和澳门

迄今为止,台湾,香港和澳门仍然在使用大陆所说的繁体字,目前来看繁体字还没有阻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看大陆

建国以后,大陆经过了三次汉字简化。当然,第三次汉字简化,因为太过于简略,导致汉字无法辨认,又大部分回归到第二次汉字简化时所用的文字。

也就是说,现在大陆融然在使用汉字,只不过是经过简化的。就目前来看,中国大陆的经济和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甚至有追赶美国的希望。这样的实际就证明了汉字并不会阻碍民智的开启,也不会阻碍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载体就是汉字。缺少了汉字,中国梦的实现会不会缺少太多的光彩呢?

总结

鲁迅先生说那样的过激言语,有时代背景的因素,有个人生活经历的烙印,但我们不能以此否定偏激背后的爱国之心。我们要继承鲁迅先生这样的爱国之心,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