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什麼是垃圾跑量,這種優點與缺點並存的跑步方式到底是什麼?

資深跑友們經常會說的一個黑話——垃圾跑量,它到底是什麼?其實所謂的垃圾跑量和垃圾食品一樣,有它的缺點,也有它的優點。

垃圾跑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嚴肅跑者的詞典中,指的是沒有訓練效果的跑量,特點是,時間長,強度低,多數都在舒適區,磨磨蹭蹭的里程。對於追求能力提升的跑著來說,這樣的跑不會帶來能力提升,既浪費糧食又浪費時間,跑了十幾年還是小學一年。一句話:都是垃圾跑量惹的禍。


什麼是垃圾跑量,這種優點與缺點並存的跑步方式到底是什麼?


還有一種嚴肅跑者認為的垃圾跑量,是針對速度上的無效訓練。比如你想進行一個10公里5分配速的節奏跑,結果跑了幾公里就力不從心開始降速,只要速度越跑越慢開始進入“熬”的狀態,對於速度提升的幫助都不大了。可以意味著訓練失敗。所以當你心有餘而力不足開始降速的時候,就意味著部分訓練過度,垃圾跑量產生。


垃圾跑量對速度沒啥貢獻

在嚴肅跑者眼中,垃圾跑量往往是輕鬆的訓練,這種訓練就像左手摸右手,非常熟悉,沒啥進步,在寫訓練日誌的時候,嚴肅跑者一定會將這樣的跑步感受定義為“努力指數很低”。我們可以把這種垃圾跑量叫做“從不走出舒適區”。

實際上,多數健康跑在嚴肅跑者嚴重都是垃圾跑量,沒有達到昨天的狀態再往前走一走,往往意味著不夠勤奮,沒有突破可還行?嚴肅跑者追求的一定是更高更快更強。而不是更穩定。

什麼是垃圾跑量,這種優點與缺點並存的跑步方式到底是什麼?

垃圾跑量可能有很多“熬”的時間

還有一種嚴肅跑者眼中的垃圾跑量,就是訓練的後期,已然無法按計劃訓練,卻依然慢悠悠地熬。這其實意味著訓練過度,結果很可能要延緩訓練恢復。這種誤區多半來自於小白用戶,費了挺大勁,跑了一個沒啥效果的步,這樣的勤奮的垃圾跑量原因是不科學。

還有一種垃圾跑量叫做“堆積里程”

比如有人會為了每個月達標多少公里,而拼湊里程,走路也開著軟件,只為達標。這種為了外部數據而忽略了成長規律和訓練本質,也是一種垃圾里程。實際上,這並不是里程,這只是無效數字而已。有些所謂的大神,月跑量1000多公里,全馬都沒進過330,我可以肯定的是,多半都是對能力沒啥貢獻的垃圾里程。

垃圾跑量稍加改變就能變成優質跑量。

然而,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而已。彼之蜜糖我之砒霜說的就是這種錯位現象。對的事兒沒又出現在對的時間。

實際上,哪怕是輕鬆跑,只要稍加變化,也能對於嚴肅跑者有速度上的提升。比如通過長距離慢跑,將自己的身體推到糖元耗盡的狀態,不但能訓練耐力,還能訓練到速度。你可以試一下跑個低速長距離,然後再後面加速跑幾次間歇,效率會極大提高。柏林世錦賽馬拉松冠軍白雪曾經就用這樣的方法,在進行長距離跑步之後訓練間歇,是一種速度強化策略。


什麼是垃圾跑量,這種優點與缺點並存的跑步方式到底是什麼?


垃圾跑量對於緩解壓力很有好處。

雖然垃圾跑量對於速度的幫助並不大,但是對於緩解壓力卻很有幫助。很多所謂的“熬”的過程,都意味著身體的部分透支和內分泌的改變,而這,往往帶來壓力的釋放。

實踐證明,突然的能量消耗和慢慢的能量耗盡都能有效緩解壓力。比如打拳和長跑,是對抗壓力的特別有效的方式。所謂,打累了就沒壓力了,跑累了就沒脾氣了。這些情緒釋放是從人類遙遠的進化過程中與生俱來的。我們的祖先面對激增的突然壓力只有兩個選擇“戰或逃”,現在你該知道打拳和跑步對應了祖先的應對方式,置換了我們無處安放的壓力。


什麼是垃圾跑量,這種優點與缺點並存的跑步方式到底是什麼?


圾跑量對訓練週期節奏大有裨益。

研究發現,在休息日安排一些所謂的垃圾跑量,也能夠提高運動表現,主要是防止訓練過度而提供了一個張弛有度的節奏。

長期訓練,需要張弛有度的調節,人不可能一直在大強度的節奏下進行,這種交替實際上是長久之道。有些被嚴肅跑者認為垃圾跑量的懶洋洋的跑動,實際上卻成為積極的交叉休息。這比單純的休息日睡大覺更能幫助滿血復活。對,有些嚴肅跑者就是會覺得今天沒跑渾身難受、意志消沉。

就像有人認為可樂漢堡是垃圾食品,那是在日常飲食中真多過多的高熱量所說的。但如果把可樂漢堡放在百公里越野賽中,這不僅不是垃圾食品,還是上好的補給。


什麼是垃圾跑量,這種優點與缺點並存的跑步方式到底是什麼?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垃圾跑量,就看你是否能合理的利用到這樣跑的價值。

無論如何,跑了就比不跑強,哪怕你的慢騰騰跑被有些人定義為垃圾跑量。

黑跑黑話

“哪有什麼垃圾跑量,只是目標不同而已。”

跑,就很好。當然,有目的且知道效果的跑,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