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何關羽死後,劉備傷心欲絕,而張飛死後,劉備就僅僅說了“噫!飛死矣”?

農人牧子


  

  在正史中,龐統、法正去世之後,都有劉備痛哭的記載,然而,在關羽、張飛去世之時,卻並無特別記載。

  這是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劉備對關羽、張飛感情不深,對龐統、法正感情深,恰恰是劉備對關羽、張飛感情深沉,對龐統、法正相對感情淺,因此劉備才要哭龐統、法正。

  在正史中,劉備號稱一代梟雄,多年大戰,屢屢有拋妻棄子的舉動,對於私人情感,他是看的很淡的,一切的需要都是從大業出發。只要對帝業有助,劉備什麼都做得出來,相反,對霸業無助,他也就懶得表演。

  龐統乃荊州集團利益代表,輔佐劉備奪取益州有大功;法正是益州集團利益代表,輔佐劉備奪取漢中集團有大功。這兩大集團,都是後來因為利益歸附在劉備麾下,彼此關係並不緊密。

  正因如此,龐統、法正死後,劉備要大哭,他是哭給活著的荊州集團、益州集團看的。他哭龐統、法正,其他諸如諸葛亮、李嚴等人就會更加賣命。

  劉備與關羽、張飛恩若父子,並非簡單的君臣關係。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關羽、張飛就不離不棄,雙方已經不需要通過表演來維繫感情了。因此,在人前劉備沒有特別大哭。

  況且,關羽死時,丟掉了荊州,損傷了軍卒,對於蜀漢犯下大錯,劉備公然大哭不能作為賞功罰過的表率。至於張飛,劉備都已經與他結成了親家,更沒有必要人前作秀。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典型的仁德之君,與關羽、張飛感情極深。因此,關羽死時,劉備必須大哭。因為羅貫中覺得,唯有大哭才能表現彼此兄弟情深。也唯有如此,劉備才能標榜:東吳殺害關羽傷害了劉備,傷害了蜀漢,才使得蜀漢有了出兵討伐東吳的理由!

  至於張飛之死,屬於作死。劉備早就提醒他了,張飛屢教不改。加上大悲之後,感情確實會麻木一些,故此劉備只是“噫”了一句。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對關羽、張飛的感情確實是不一樣的。在演義中,關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統率,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其重要性堪比諸葛亮。至於張飛,不過是一勇將,其重要性也就與趙雲、黃忠相當。

更多品讀歷史,點擊右上角葉之秋,關注一下吧


葉之秋


答 l super

顯然,這個問題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混淆在一起了。歷史上關羽死後,劉備是否傷心欲絕了呢?很遺憾史書未有明確記載,小說《三國演義》中倒是寫了很多。

而張飛死後,史書明確記載: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即劉備聽說了張飛死的消息後,就說了一句,唉,張飛去世了。

再翻開《三國演義》來看,原文是:先主顧足曰:“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可見張飛死後,劉備還是很傷心的。

張飛

提問者問的這個問題,其實是想知道劉備對待關羽或張飛之死的情感有差別嗎?應該還是有區別的。

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他悲痛不已也是情理之中的。關羽於私和劉備關係親近,於公是劉備集團的第一大將,劉備肯定是痛心的。

至於張飛被士兵所殺,這是劉備早就在提醒他的,常常勸誡張飛不要醉酒打部下,要對部下好一點,可是張飛不聽話,還是很任性酗酒,才遭遇了被謀害的結局。

關羽

二人離世劉備肯定都傷心,哭關羽更是哭荊州丟了,哭張飛則是替他惋惜。


小刀文史


劉備、關羽和張飛的桃園結義之情,深受後世人的推崇,關羽、張飛在和劉備結義後,情同手足,從此不管劉備如何的落魄,關張二人都沒有離棄劉備。因為關羽和張飛都是劉備最倚重和最信任的人。在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關張二人有些不可磨滅的貢獻。


劉備在得了荊州後,關羽作為劉備最倚重的人,所以由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向川之地進軍。

但是後來東吳襲取荊州,關羽被東吳所擒,因為關羽不願投降而被殺,劉備得知後,悲痛欲絕,號啕大哭,可見劉備的傷心。之後劉備又不顧大臣的反對,堅決要為關羽報仇征討東吳。

作為劉備、關羽的三弟張飛也是主張為關羽報仇的。但大軍還沒到東吳,因為張飛性格暴躁,又愛鞭打士兵,最終張飛被士兵所殺。

但劉備得知張飛死的時候,劉備卻只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劉備和關羽、張飛義結金蘭,常年相處,情同手足,作為大哥的劉備肯定知道關羽和張飛的性格。

劉備知道關羽雖然對上傲慢,但對下卻非常好,同時關羽有時還是很謹慎的,當時關羽鎮守荊州,隱然成為一方諸侯,因此也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和死去。

但當劉備得知關羽死的消息時,他感到很意外,意外之下就是悲痛欲絕。

第二,劉備作為張飛的大哥,也知道張飛的性格,張飛脾氣暴躁,又愛飲酒,飲酒之下又愛鞭打士兵。劉備雖然多次勸說張飛,無奈張飛的性格就是如此,劉備也深感心痛。

劉備知道張飛這樣的性格和行為,將來肯定會出事的,就在他們準備為關羽報仇的時候,劉備還曾勸過張飛,但劉備擔心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張飛被殺死了。

對於劉備而言,張飛的死,他肯定也是很傷心難過的,但這一切又是劉備所擔心的,是出乎劉備意料當中的。

當劉備知道張飛死的時候,劉備雖然感覺到吃驚,但同時又像在劉備意料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說了“噫,飛死矣”。好像是說張飛最終還是死在了性格暴躁、鞭打士兵的事情上。



所以劉備對張飛和關羽死的時候,表現有所不同,表現的差異很大,但並不是表示劉備對張飛和關羽的兄弟情義差距大。只不過是劉備對關羽和張飛之死,一個是意料之外,一個是意料之中。


中孚鑑


在正史中,只有兩個人的死,讓劉備悲痛欲絕,痛哭流涕。他們分別是龐統、法正。二人都是劉備的第一謀主。

具體內容如下:

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參考,《三國志·法正傳》

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參考,《三國志·龐統傳》

法正之亡,劉備為何痛哭流涕,而且是累日不息?因為法正是他的第一謀主,是他最依賴的謀臣,是他奪取益州、漢中的首要功臣。法正投靠劉備後,劉備甚至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希望。法正一死,這種希望旋即又變成了奢望,所以劉備痛哭流涕累日不息。

龐統之死,劉備為何又“言則流涕”呢?那是因為龐統是法正之前的第一謀主。龐統之死,對劉備集團的打擊很大。劉備不得不從荊州把諸葛亮調過來。況且龐統之死跟劉備脫不了干係。龐統入川后,多次勸劉備當機立斷,先下手為強。但劉備為了師出有名,一直猶豫不決。龐統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劉備的猶豫不決所致。因此,劉備多少都有一點內疚。

而關羽、張飛之死,劉備的態度都差不多的。關羽死後,劉備並沒有痛哭流涕,也沒有想過為關羽報仇。張飛之死,則是劉備意料中事,因此,一句“噫!飛死矣”脫口而出。

關羽死後,劉備只做了兩件事。

第一、借劉封不援助關羽的口實,斬殺了假子劉封,為劉禪繼位掃清了障礙。

第二、借獻帝被殺的謠言,登基稱帝,名正言順建立了蜀漢政權。


或許有人會說,不還有為關羽報仇嗎?事實上這只是表面。一個人憤怒難當,失去理智,只會在事件發生的時間點,絕對不會等到一年以後。劉備一年以後伐吳,表面上是因為關羽之死而失去了理智,實際上只不過為了師出有名作了一齣戲。當時劉備是非常理智的。

劉備為什麼不哭關羽、張飛?

劉備是懷有雄心壯志的霸主,是成就大事的人。跟“演義”中那個哭出個江山的“劉皇叔”完全是兩碼事。在劉備眼中,這種兄弟私情,跟國家大事相比,是沒有可比性的。想當年長坂坡之戰,劉備的妻子兒女都被曹操俘虜了。他一滴眼淚眼淚都沒掉過。如果劉備真要哭,那他也是哭荊州,而不是哭關羽。

況且關羽、張飛兩人都已經五十多歲了,就算不戰死,也沒幾年可蹦躂了。對他的蜀漢集團來說影響並不大。如果是壯年時期的關羽、張飛走了,那他跟定會嚎啕大哭。


愛尚文史


一個原因是關羽之死大出意外,張飛之死意料之中,所以沒有太特出的反應,關羽名聲震於華夏,荊州北伐一役以偏師抗兩國合力,雖然兵敗,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存在。從他在徐州時的降曹離曹再到身死的歷程,他的人品才能為天下所重,曹操說他是真天下義士,裴注三國志還引用《蜀記》說孫權有招降關羽的想法。諸如此類,以關羽的能力名聲,他的一得一失,或生或死,牽動的不僅是己方的心,更是三方勢力的心,何況又鎮守劉備集團兩路出兵的東拳頭荊州,所以劉備對關羽的死痛徹心扉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國演義對關羽死後劉備的反應有深入的描寫,比如“哭倒於地”需要急救,劉備說“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又親出招魂,號哭終日。而聽到張飛死時,有司來報張飛軍中有人到,劉備說“噫,三弟休矣”,看到奏表後放聲大哭,也不算毫無表情,隨後興兵討伐東吳之志更堅,變得完全不聽諫阻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演義這樣的敘事手法,主要是突出關羽“義絕”的地位,與桃園三結義遙相呼應,而張飛的冷處理,在於之前已經高潮迭起,再掀高潮有走偏之嫌,接下來只能是伐吳等事層層推進。


而史實上劉備在聽到關羽兵敗身死的消息的個人感情反應並無詳載,但大為震動傷心以至雷霆大怒應該是有的,從後續事情的處理可以看出,殺劉封,伐東吳等,系列連鎖反應。張飛之死,劉備的反應是“噫!飛死矣”!好像輕描淡寫,其實三國志的作者有交代了他的前因,就是在張飛傳中的一則,記載劉備勸告張飛的事,不要酒後就鞭打士卒,這個壞習慣要改,如果改不了,就不要再把他們留在身邊侍候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然而張飛不聽,打了範強張達還留在身邊,不爽時再打,終於被乘醉刺殺,砍下人頭投奔東吳。所以劉備有一定的心理預期,認為張飛的行為是取禍之道,勸他又不聽,遲早出事,聽到他的死訊才會說簡單一句話“噫!飛死矣”!


南方鵬


這個得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個版本來講一下,因為兩個版本還是有所不同的,看是否如題主說的這樣,劉備對關羽的死很傷心,而對張飛的死,卻表現得有點冷淡。

我們先來說三國志的版本的,我們來看看關羽被殺後,劉備都有哪些反應,第一,關羽被殺後,劉備並沒有立即對其封諡號,當然,張飛也同樣沒有。而在法正死後,劉備就立即對其封諡號,第二,未記載關羽死後,劉備痛哭的記載。

而龐統和法正死後,劉備均痛哭。第三,關羽死後,劉封因為不救援關羽,再加上對劉禪有威脅,所以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就將劉封殺掉。第四,劉備稱帝,然後徵東吳。

那我們再來看看張飛死後的情況,張飛是被自己的部將張達和範強殺死的,而在之前,劉備就勸戒過張飛,平時要將脾氣收斂一些,不要動輒打罵部將,還將他們放在身邊,這個遲早會有禍事的,而張飛一直不聽。

當張飛被殺之後,張飛的營都督向劉備報告,而劉備一聽到張飛的都督有表的時候,他就猜到張飛會有這麼一天,說了一句“噫!飛死矣”。那我們來看看這裡面的“噫”是什麼意思,噫有表嘆息和悲痛的意思,也有驚訝的意思。

由此可見,雖然同樣沒有記載劉備在張飛死後痛哭,但還是有表現對張飛之死的悲痛之情。

那我們再來看看三國演義裡面的情況,劉備在聽說關羽死後,就痛哭,然後暈倒在地,被救醒之後,每天都要痛哭三五次,幾天吃不下飯。劉備一聽到張飛的死訊,他也是痛哭後暈倒,與關羽的情況類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從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劉備對於關羽和張飛的死,態度都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關羽死了,劉備傷心欲絕,而張飛死了,劉備無動於衷,一句了事的情況。


歷史簡單說


劉關張三結義,留下最著名的臺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現在看來更多隻是口頭上的形式,聚攏人心力量的口號。實則古人的想法和現代人(準確來說是我個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首先劉關張三兄弟創建蜀漢政權,不談過程的艱辛,功勞的大小。最終是劉備成都稱帝,命關羽鎮守荊州,成為一方諸侯,而張飛只是北川邊防大將,雖說地理位置都很重要,但其意義影響不一樣。如果把川蜀說成一個國家,那麼關羽鎮守的荊州則像蜀漢的附屬國。說到這裡並不是劃分三人角色關係,更多隻是闡明關羽比張飛在劉備心中更有分量,三兄弟中關羽在劉備心中還算是靠譜的人。關羽處事也算穩重,但是也有思想誤入歧途的時候,典型的有華容道放走曹操,大意失荊州等。但是談起張飛來說,那就是犯錯不斷,鞭打督郵鞭打手下將領丟失徐州等一系列不靠譜的行為,劉備也是無可奈何。包括平時說話莽撞,行為粗魯,在劉備心中留下極為不好的印象,如果劉備在二人中選擇一個依靠,其結果不言而喻是關羽。



另外要談到一點,劉備正意氣風發的時候,事業達到人生巔峰,但年歲增長也是不可阻擋的。關羽最為依仗的人突發遇害,內心難免難以承受。本想剛剛站穩腳跟,北伐中原統一天下指日可待,結果荊州丟了,結拜的兄弟沒了,換誰都很難平復。所以就不假思索集合兵力討伐東吳,這個時候又傳來三弟張飛遇害的消息。也許張飛沒有遇害勸勸劉備,北方曹操才是心頭大患,劉備可能不會輕易出兵討伐東吳,畢竟三結義的時候都發過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其。如果三人還有兩人商量也還說的過去,當然這只是假想。這個時候張飛的遇害讓劉備無路可退,不然世人會覺得他虛偽,發過的誓言都不算數。這個時候劉備心情肯定是跌倒谷底,想要說些什麼,也只有暗自感傷了。



最後一點猜想,劉備自己都這個歲數,結拜兄弟相繼離去,心中無法釋懷。可能人到一定年齡知天命,天意難為。多說無益,只有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自己的誓言。


二八足跡


關羽遇害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農曆12月,張飛遇害於蜀漢章武元年(221年)農曆6月,二人相隔一年半死去,且都死於非命,這對劉備打擊很大。

應該說,聽到他們的死訊後劉備的反應是一樣的:極度震驚,因為消息來得太突然;極度悲傷,因為情同手足的人說沒就沒了;極度憤慨,關羽之死恨孫權,張飛之死恨叛徒。

這些情況雖然沒有完全記在史書裡,但可以作合理推測,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一個剛剛登基的開國皇帝面對突發事件的自然反應。

具體到關羽、張飛死的一些情況,《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得並不詳細。對關羽死後的事,《三國志》只作了一句話的交代:

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

關羽之前有爵位,是漢獻帝封的漢壽亭侯,劉備稱帝前這個爵位是有效的,劉備自己名義上也是漢獻帝駕下的左將軍、宜城亭侯,後來自稱漢中王,也是漢獻帝之下的王,與關羽的漢壽亭侯一樣,都不矛盾。

不過,關羽的諡號並不是劉備生前所加,而是後主登基後追諡的,《三國志》記載:

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諡。

蜀漢大臣死後獲得諡號的,法正是第一個,也是劉備生前的唯一一個,諡號是翼侯,意為“剛克為伐,思慮深遠”。

一直到了景耀三年(260年)9月,也就是關羽死後40年,後主才頒賜給關羽壯繆侯的諡號。

以上是關羽死後的一些情況,對於張飛之死史書多記了一些,《三國志》記載:

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張飛生前有西鄉侯的爵位,是劉備稱帝后封的,這一點與關羽不同。西鄉侯不是鄉侯,而是縣侯,因為這裡的西鄉是西鄉縣。

雖然縣侯遠高於亭侯,但關羽的亭侯封得早,又是漢帝所封,所以論“成色”還是關羽的爵位分量更足,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劉備稱帝后沒有馬上給關羽封侯。

張飛死後,他的後事也有交代,《三國志》記載:

追諡飛曰桓侯。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

這次追諡同樣發生在景耀三年(260年)9月,與關羽是一批,除他們二人,當時獲得追諡的還有馬超、龐統、黃忠3人,卻沒有趙雲,趙雲的諡號是第二年3月獲得的。

除了法正以及上面提到的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趙雲等6人,蜀漢還有5個人獲得過諡號,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陳祗、夏侯霸,他們不是追諡的,死後即獲得了。

瞭解以上過程,可以至少得出兩方面結論,一方面,劉備對關羽、張飛的後事處理情況沒有什麼遠近、輕重之分,都是“按規矩辦事”。

另一方面,劉備沒有為關羽頒賜諡號,這說明不了什麼,因為他同樣沒有給張飛頒賜,主要原因大概是劉備剛剛稱帝,又是在漢獻帝突然退位情況下被迫倉促稱帝的,相關制度還沒有完善,同時劉備一心謀劃伐吳,有些事只能放一放了。

那麼,劉備聽到張飛死訊後脫口而出的“噫,飛死矣”作何理解呢?其實,這也沒有什麼深意,如上所述,這是劉備的自然反應。

劉備很震驚、也很傷心,但絕對沒有責怪、惱恨張飛的意思,劉備與張飛之間感情深厚,這是多年同生共死結成的深厚友情,尤其在關羽死後劉備對張飛更加依賴,《三國志》記載:

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車騎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當時的總司令是馬超,軍職是驃騎將軍,但馬超此時大概多病,很少有什麼活動,估計只是掛名,且很快也去世了,所以張飛相當於蜀漢的武將之首。

司隸校尉相當於州牧,是天下第一州牧,管司隸校尉部,又稱司州,洛陽、長安二京都在其內,但上述地區目前在曹魏手裡,是“敵佔區”,劉備給張飛的這個行政職務是掛名。

不過司隸校尉還有一個重要職責,那就是糾舉百官,劉備讓張飛擔任此職,用意大概在這裡,結合劉備讓後主娶張飛的女兒為妻,可以看出劉備是想讓張飛為兒子未來保駕護航,甚至可以說,如果張飛沒死而劉備先死了,蜀漢第一託孤大臣不是諸葛亮而是張飛。

據此分析,可以看出劉備對張飛的感情是深厚的,也是寄予厚望的,“噫,飛死矣”並無貶意,只是正常的反應。

那麼,關羽死後劉備為什麼沒有說“噫,羽死矣”呢?是不是說明關羽有劉備心中的分量不如張飛?

其實也不必如此解讀,關羽的死對劉備打擊也是巨大的,無論從私情還是從國事來考慮,關羽之死都讓劉備痛心不已,想必劉備也有過許多反應,說過不少話。

但史書並沒有全部記載,這就是歷史與史書的區別,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有的記下來了有的沒有記下來,這很正常,記載下來的也許有深意,也許是不經意之筆,不能事事處處都去作“深度解讀”。


南門太守


那一年正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在涿郡張飛莊後的桃園裡,歷史上著名的三個人,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桃園三結義。

這三位主角便是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說起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初張飛是個賣豬肉的,有一天他殺了一頭豬,因為天氣已經熱了,豬肉賣不完很容易壞掉,張飛雖然粗魯,但他也是個有良心的商人,想著怎樣才能把豬肉保存好呢?

正好家門口有一口井,他想井水涼,把豬肉吊在那裡肯定壞不了,但是又怕別人順手牽羊把豬肉偷了去,於是就在上面蓋了一塊千斤大石,他一時性起,又在大石上寫了幾個字,“誰能揭開石板,可切走好肉一刀”。



張飛是太自信了,他想著千斤大石沒有人能夠提得起來。可是沒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張飛走了以後,來了一個推著獨輪車的大漢,車上還裝著兩袋綠豆,走的久了一時口渴,就想喝點水。

他來到井邊,卻看到井口被一塊大石頭蓋上了,於是二話不說便把石頭給掀開了,然後就去提著井繩打水,沒想到水沒打上來,倒提上來一扇豬肉。這倒是個稀奇事兒,繩子上還掉著一把刀。再看旁邊的大石頭上原來還有字,於是二話不說割下一塊肉,放在車上便走了。

這一切被張飛的老婆看在眼裡,她正在門口做針線活,本想上前阻止,可是丈夫已經留了話,又不好收回。只能對提肉的大漢說,“好漢請留下姓名”,大漢毫不猶豫的說“我叫關羽,可以到觀音街的糧食市場找我”,說完便揚長而去。

張飛回來後,他老婆把發生的一切對他講了,張飛沒想到真有人能把石頭掀起來,一時氣起,跑到集市上找到了關羽,關羽此時正在賣綠豆。

張飛上前大聲喝道,“你這綠豆能吃嗎”?這不就是找茬嗎,不能吃的綠豆誰會來賣?關羽一聽就氣不打一處來,“我賣的都是上等綠豆,不信你可以自己來看”。

張飛上前抓起一把綠豆,用力一攥,竟把綠豆攥成了粉末,還嘲笑關羽把綠豆粉當綠豆賣。

這下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吵起來,吵架的過程中,關羽才知道原來張飛就是那刀肉的主人,心想是你自己說的話,現在卻出爾反爾,更何況我關羽怕過誰。兩個人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愣是把個市場打得七葷八素,人仰馬翻。

這時又走過來一個賣草鞋的,只見此人長得白白淨淨,身材瘦弱,朝關羽和張飛大喊道,“二位好漢不要打了”,可是沒有人聽他的。於是他不由分說,飛奔到兩人中間,一手攥住一個人的胳膊,兩個人就動不了了,照理說關羽和張飛的力氣那得多大呀,竟被此人生生的給按住,這便是一龍分二虎。

旁邊圍觀的人連連稱好,關羽和張飛也佩服得五體投地,一問才知是大名鼎鼎的劉備,各自介紹後,三人相見恨晚,於是便有了開頭的桃園三結義的一幕。

從此以後幾十年三個人相隨相伴共闖天下沒有分離,可是人活百歲終有一死,更何況他們做的是隨時要流血犧牲的大事。

他們三個人這一生威名赫赫,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關羽更是過五關斬六將,他和張飛都立下了無數戰功。可是就在麥城,關羽英雄末路,劉備身在遠方,無法及時救援,導致關羽兵敗被殺,一代英雄就此離我們遠去。

劉備得知關羽死亡的消息,痛哭不已。他一是哭自己的二弟,他沒有想到,關羽會這樣莫名的死去。在他心中關羽智勇雙全,被人敬若天神,他把最重要的荊州交給關羽來防守,關羽的死對他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他也哭自己的荊州,荊州是他的老家,沒有了老家他以後的霸業就很難再成就。

劉備對關羽的哭,不光是哭這一個人,他哭很多方面,所以有人覺得劉備對關羽的死似乎特別在意,相對於對張飛的死似乎沒有那麼痛苦,事實並非如此。

關羽死後張飛開始意志消沉,性格更加暴躁,畢竟他們三個人這一生榮辱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突然敬重的二哥離他而去,對他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張飛開始酗酒,正所謂借酒消愁愁更愁,他每次喝醉酒後就會鞭打士兵,甚至還打死過人。劉備因為這件事曾經勸過張飛,因為他知道這樣對待士兵早晚會惹來禍事,不要小看每一個兵卒,小兵和起夥來就是很大的力量。

可是那時的張飛誰的話都聽不進去,他一意孤行,結果被劉備說中,張飛因為鞭打範疆和張達,兩人懷恨在心,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合起夥來將張飛殺害了。


張飛畢竟是一介武夫,若沒有劉備和關羽,他也許只能靠力氣吃飯,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並不是那麼突出。所以相對於關羽的死來講,張飛的死也許只是劉備個人感情上的一種缺失,畢竟張飛死後,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可以由其他人代替。可是關羽不同,張飛的能力無法和關羽相提並論,關羽的死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但是他們畢竟相陪相伴幾十年,要說劉備不傷心那是不可能的,失去了關羽和張飛,他等於失去了左膀右臂,從此蜀國也慢慢開始走下坡路,劉備戎馬一生,終究沒有完成統一全國的霸業。即使有臥龍鳳雛等能人相助,但是天意如此,人力也無法逆轉,因此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雨霽視角


這個得從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個版本來講一下,因為兩個版本還是有所不同的,看是否如題主說的這樣,劉備對關羽的死很傷心,而對張飛的死,卻表現得有點冷淡。

我們先來說三國志的版本的,我們來看看關羽被殺後,劉備都有哪些反應,第一,關羽被殺後,劉備並沒有立即對其封諡號,當然,張飛也同樣沒有。而在法正死後,劉備就立即對其封諡號,第二,未記載關羽死後,劉備痛哭的記載。

而龐統和法正死後,劉備均痛哭。第三,關羽死後,劉封因為不救援關羽,再加上對劉禪有威脅,所以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就將劉封殺掉。第四,劉備稱帝,然後徵東吳。

那我們再來看看張飛死後的情況,張飛是被自己的部將張達和範強殺死的,而在之前,劉備就勸戒過張飛,平時要將脾氣收斂一些,不要動輒打罵部將,還將他們放在身邊,這個遲早會有禍事的,而張飛一直不聽。

當張飛被殺之後,張飛的營都督向劉備報告,而劉備一聽到張飛的都督有表的時候,他就猜到張飛會有這麼一天,說了一句“噫!飛死矣”。那我們來看看這裡面的“噫”是什麼意思,噫有表嘆息和悲痛的意思,也有驚訝的意思。

由此可見,雖然同樣沒有記載劉備在張飛死後痛哭,但還是有表現對張飛之死的悲痛之情。

那我們再來看看三國演義裡面的情況,劉備在聽說關羽死後,就痛哭,然後暈倒在地,被救醒之後,每天都要痛哭三五次,幾天吃不下飯。劉備一聽到張飛的死訊,他也是痛哭後暈倒,與關羽的情況類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從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劉備對於關羽和張飛的死,態度都是一樣的,並不存在,關羽死了,劉備傷心欲絕,而張飛死了,劉備無動於衷,一句了事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