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開封經歷過很多次黃河水淹,都說開封地下有六座城,那為什麼後來的朝代還要在開封建都呢?

hys46198467


第一,開封雖然歷經黃河水淹,但黃河也是開封防禦的天然屏障。在歷史上黃河曾經多次改道,但距離開封都非常近,開封可以將黃河作為防禦,也正因如此,以至於金兵攻破太原,北宋朝臣還以為能夠議和。

第二,古代開封漕運發達,為開封帶來繁榮的商業貿易。開封大運河甚至成為隋唐宋開封的經濟命脈,汴河與其它河流相通,向北通往今天的河北天津一帶,向南通往今天的浙江和江蘇一帶,在《清明上河圖》中可以很清晰看見古汴河的繁榮景象。但自金朝以後,運河泥沙淤積,漸漸失去了通航能力。
第三,開封地區農業發達,糧食產量高,人口較多。開封地處豫東平原,氣候溫暖溼潤,一望無際的田野,與周邊地市一樣,至今依然是糧食生產大市,在北宋時期,汴梁已經是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可見當時開封地區糧食非常富足,人口稠密,這也為開封作為都城提供了先決條件。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了,開封也擁有罕見的城摞城現象,時至今天,開封雖然已不如過去那麼榮耀,但也是新時代下一座璀璨的歷史名城。

我是海域藍豚,河南自媒體,與你分享更多本地問答,喜歡請點右上角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開封發現有地下城,始於1981年5月份,開封園林部門進行的一次清淤行動。清淤時,園林工人挖出了大量的古磚石,由此開始,文物和考古部門組織了大量的考古專家對開封城進行了長達二三十年的考古發掘。

上圖為開封龍亭(舊皇宮遺址重建)

最終,考古專家們總共在開封城下發現了六座被掩埋的地下城,分別是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的都城東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開封城和清朝開封城。

這些古城,應該都是因為黃河氾濫被淹沒掩埋的。因為每次掩埋都不深,所以,開封城的屢次重建都是在舊城的城址之上進行,這就保證了開封城雖然屢次重建,但是中軸線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開封被稱為八朝古都,在這裡建都的朝代分別是夏朝、戰國時魏國、五代中後梁、後晉、後漢和後周,北宋和金朝(副都)。

夏朝曾建都於此,應該是因為這裡有河流有平原,比較適宜農耕的發展。開封區域發現了多處古人類活動遺址,而距離有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也並不遠,該遺址大概距今7500年上下。

戰國時魏國的國都原本在安邑(山西夏縣)也曾是夏朝的國都,後來魏國為了爭霸中原,遷都到了大梁。因為齊、楚兩國相對秦、趙是大而不強。

開封在之後被作為都城,主要集中在五代、北宋和後金一個連續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除了“五胡亂華”之外,中國北方另外一個最黑暗的時期,這時候的皇帝都不敢自稱自己多富有,而遷都是要花費大量錢財的,所以,能省還是就省了吧。五代,這是皇帝都窮的一個時代。

上圖為開封龍亭夜景

五代起始於唐滅亡之後的後梁,後梁的開國皇帝是朱溫。唐朝廷曾任命朱溫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所以開封是朱溫的大本營所在地。而黃巢起義軍又將唐都長安大肆破壞,朱溫於是拆掉了長安的建築,並焚燬了長安城。長安從此之後再也沒有成為都城。

而唐朝的副都洛陽,朱溫將唐朝的兩位末代皇帝安排在了那裡,所以,朱溫選擇建都在自己的大本營開封。五代中,只有後唐,宣佈自己是繼承唐朝的正統,選擇了唐朝末代皇帝的都城洛陽為自己的都城。而後晉則是通過聯合契丹滅了後唐,燕雲十六週從此落入契丹之手,後晉君主應該對唐朝、後唐心存陰影,所以,跑回了開封定都。其後的後漢、後周、北宋也都因循舊都,直接在開封定都了。而金國,只是將開封作為幾大都城之一,以便於統治中原地區。

而自遼金開始,歷經元、明、清,都城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了,這就是舊都的潛在影響力。


奕天讀歷史


開封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自從隋煬帝疏通了大運河之後,開封正好為運河中樞位置,十分關鍵,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開封由此開始了一千多年的起起伏伏。

唐朝自從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問題就尾大不掉。時任開封節度使的李勉別出心裁的把大運河的一段引入開封新擴建的城池中,後人稱之為汴河,擁有水運的便利,開封迅速發展,兵強馬壯之後成為最為強大的藩鎮之一。

五代時期,除後唐這個國家外,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把國家首都定在開封。到北宋趙匡胤定都為開封時,開封城成為全世界最大最繁榮的城市,擁有百萬人口,晚上不施行宵禁,而保障首都人口巨大糧食消耗都是由漕船順著大運河運上來,最高峰的一年運送的糧食達到八百萬石。

北宋建國後,趙匡胤一為了消滅藩鎮勢力,二是為了對付北方的遼國,在首都開封蓄養了全國一半的兵馬,這些巨大的糧草消耗,只能由水運的槽船能保證。

最後一個定都為開封的就是金國,主要是為了打壓南宋,方便調動兵力,同時也看中了漕運的便利。經過巨大的戰爭的破壞以及人口消耗,開封周邊的自然環境惡化,自然就失去了作為首都的價值。


陸棄


北宋為什麼要在開封建都?定都開封有哪些優缺點?

開封可以挖運河,挖運河也要考慮實際條件,開封附近水道縱橫,只挖一小段就都城能水運通河北兩淮江南,洛陽沒有這個條件。北京明朝時候也是河流頗多。在古代中央集權條件下,皇帝在哪,那裡就是中心,怎麼可能前店後廠?洛陽號稱13朝古都,然後你研究一下是哪些朝代,就會發現,定都洛陽,基本都是五代十國往前的,這之後,洛陽作為首都的條件並不好了。

古代開國者定都,基本都是按照政治形勢通盤考慮選擇最穩妥的地點定都,而不是軍事第一。五代十國也僅有一國定都洛陽,難道其他開國國主都是不懂軍事?建都還得考慮現成條件,沒誰會在一個殘破的城市上建都。說開封水運發達,可不是僅因為它通黃河,開封還是通江淮的,那裡才是錢糧重地。下面這個話題中古丹的回答裡有水系圖,一目瞭然,在北宋都城要屯大量禁軍這個國策前提下,洛陽並不合適。

真正讓北宋速亡於女真的,原因還是北宋自己人的問題,建都於洛陽還是開封並沒有多大區別,如果靖康年有個寇準、于謙式的人物,皇帝能力差點,那麼宋真宗那樣,不搞出那些狗血劇情,起碼在靖康年,開封還不至於失陷。以為定都洛陽曆史就會不一樣,屬於迴避主要問題和一廂情願。其實就是那次靖康,洛陽一樣也沒守住。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為因素,我並沒有否定這個事實。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合理假設,人為因素太不可控了,皇帝的個人素質是沒法確保的。但是地理條件相對而言是一個不怎麼變的量。我的核心是拿不變的量去抵消變的量(皇帝的個人素質),增加容錯率。這個是討論的前提,我們以首都的不同,大膽假設如果是洛陽會不會在皇帝個人素質不好的情況下,首都可以更好的抵禦外部入侵,給防守反擊贏得時間。

實際上當時的洛陽一樣被金兵輕易攻破,在哪裡建都,是否利於防禦肯定是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但並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更利於防禦的長安,都多次被攻破。關於北宋為何定都開封,僅在知乎都有很多討論,基本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其實可以簡化,在古代,一個大的都城,必須有水運,而且得是很強的水運,這一條滿足不了,都城做不久。鄭州也在開封的西邊。

西安做了西漢隋唐幾代大一統王朝的首都,處於帝國西部邊陲,離東部產糧區更遠,水運糧食中轉還要靠洛陽。以上,依據這種模式,洛陽開封明顯比長安洛陽更好配合。把開封的職責給定義成隋唐的洛陽就可以了,然後再疏通一條開封至洛陽的水道並不難,楊老二連更難的操作都做過。至於最後首都要養更多的兵,導致只能放在水運發達的開封,屬於從過程推導結果了。如果一開始真放在洛陽了,未必就會在首都集中養這麼多兵,至少洛陽周邊的防守條件會減去不少。

所以我的核心觀點就是拿洛陽的軍事防禦優勢來抵消皇帝個人素質不足而帶來的不穩,還有讓首都禁軍不再那麼的膨脹。北宋為何選開封,而不是西邊的洛陽,也不是東邊的現在鄭州的位置,就是因為只有開封的水運,才能支撐首都百萬人口和十幾萬禁軍,在古代,大量而長期的錢糧物質運輸,沒有水運,是不現實的。


達人餃子哥


1981年5月,開封園林部門對龍亭東湖清淤時,挖出了大量的古磚石,繼而發現了明代周王府遺址、北宋皇宮遺址等,由此開始,文物和考古部門組織了大量的考古專家對開封城進行了長達二三十年的考古發掘,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在開封地下3至12米處,上下疊羅漢似的摞著6座城池,依次是戰國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東京城、金汴京城、明開封城和清開封城。

歷史上開封臨近黃河古道,黃河又是地上河,黃河水一氾濫,整個開封城都會被淹沒。據《開封府志》和《祥符縣誌》記載,從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近700年間,是黃河南下奪淮進入黃海的時期。黃河在開封及其鄰近地區決口氾濫達110多次,最多時每年一次,最少也是10年必泛。隨著元朝把大運河進一步東移,不借道河南而改走魯西南,開封的衰敗一發不可收拾。

加上及開封有十分重要軍事地理優勢,歷史上也多次被人為決口。例如公元前225年,秦國戰將王賁堵截黃河大堤,引黃河水入鴻溝,淹沒大梁城(開封市西北),致城毀人亡。

而最近的一次決口,就是著名的花園口決堤,民國政府利用黃河伏汛期間而戰略性毀堤的事件,進行焦土政策,試圖阻止日軍沿黃河西進。

為何開封多次被淹,卻能擁有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成為八朝古都?

重要的地理位置

開封市是黃河和大運河的交匯之處。

戰國時魏國的國都原本在安邑(山西夏縣),戰國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為躲避秦國的侵擾,又能同時向東進取,魏國都城遷至儀邑,稱“大梁”,開封城市可考的歷史從此開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自滎陽引黃河水入圃田澤,然後開大溝,引圃田水東流,經大梁城北再折而南入穎水、渦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溝通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的鴻溝運河。“鴻溝”這個詞,後來還成為劉邦與項羽瓜分天下的分界線。

從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起,由於水運帶來的巨大便利,開封首次成為北中國的經濟重鎮。

為加強南北物資運輸能力,大業元年(公元605),隋王朝組織河南、淮北諸郡100萬民夫,開挖通濟渠(唐稱廣濟源)。該渠由洛陽開始,引谷水、洛水達於黃河,經過一段黃河後,於板渚(現河南省滎陽縣西北)引黃河水東南行,經過開封城下,到現江蘇盱眙縣北入淮河。

通濟渠向南通過江淮之間邗溝及江南運河,可達杭州,向北通過永濟渠,可達涿郡(北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南北大運河,通濟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當時的汴州位居該渠咽喉,在漕糧的運輸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這條水道溝通了當時全國北方的政治中心長安洛陽和魚米之鄉淮揚一帶,逐漸成為了一條富饒的血管中樞。而開封借運河之利,又一次得到了發展的絕佳時機。

唐朝除了具有水路交通的樞紐地位,開封還是陸路驛道的樞紐。從西安東行至洛陽後,再向東、東北、東南行,有三條主要驛道,其中兩條都必須經過汴州。特別是去當時唐王朝的財賦要地長江下游三角洲和江淮地區,必須由此經過。從那時起,開封實際上已經開始逐漸成為國內水陸交通重鎮和國家經濟命脈的總關卡。

安史之亂之後,為避免因漕運中斷而使首都受困,唐王朝特別在此設宣武軍,節度使李勉又於建中二年(公元781 年)重築汴州城,從此,開封成為中原的軍事重鎮。

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當中的三代,包括後梁、後晉、後周,都定都在開封,就是因為開封交通便利,漕運發達,江南的賦稅可以沿河北上,西部的精兵可以沿河東下。

到了北宋立國,仍然選擇在開封建都,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知道,開封水陸交通發達,有利於控制廣大關東地區,且經歷五代時期四朝的建設,城池宮闕已經相對完備。而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尾大不掉,中央必須強幹弱枝,加之開封四周幾乎無險可守,是典型的“四戰之地”,為彌補開封地理上不利防禦的弱點,宋朝必須在都城駐屯重兵加以彌補。

而百萬張嘴是要吃飯、發軍餉的,所以北宋的都城就必須依仗漕運,這也就決定了北宋王朝更加依仗開封的地理位置。假如換成洛陽和西安,則需沿著黃河逆流而上,漕運成本會陡然增加好幾倍,絕對養不起這麼多禁軍。

後來的金朝之所以也將開封作為都城,一是因為漕運的便利,二是因為便於侵略南宋。假如金朝皇帝將首都定在他們的老家東北,早就被岳飛等南宋大將直搗黃龍了。

到了明朝和清朝,開封不再作為首都,但仍然是經濟重鎮,仍然是河南省的中心城市。如果不在開封建城,換成其它任何一個地方,從徵收和調運賦稅的角度說,都非常不划算。

民國時期,水運衰落,鐵路興起,開封西邊的城市鄭州成為隴海與平漢兩大鐵路的交匯之處,於是鄭州迅速崛起,開封不斷衰敗。

現在的開封早就不依賴水路運輸了,即使想依賴,也因為大運河的改道和黃河的常年斷流,只能望淤塞而興嘆。

地理風水優勢

古人篤信風水,開封位於黃河之濱,被認為有帝王之氣。同時,開封地處於河南省中東部,是中原地區的中心,得中原者得天下。它四方通渠,八方來奏,開封得水利與地域交通之便,物產豐富,人才濟濟,孕育了許多名噪中華的賢達人士。


趣談秘聞野史



開封城建都是有其地位決定,而黃河多次決堤只是自然現象,它地下之所以在每個時期有六座城,也就說明它經歷過六個時期的輝煌,前前後後,在開封城建都的王朝也是多不勝數,它甚至把老牌名都洛陽的閃光點都給爭奪完了,自古河南這塊地方洛陽一直是帝王必選的都城之地,從夏,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一直延續,它和長安在上古歷史時期互相更替被稱為東西二京,為此就連歷代文人都互相歌頌,有漢代的張衡的《兩京賦》班固的《兩都賦》到曹植的《洛神賦》,有洛陽紙貴之說。而後來卻到唐以後開封取代了洛陽成了東京,而且被大肆歌頌,東京與洛陽東京發生了衝突,是不是五代,大宋帝王們都不願意住洛陽了,還是什麼原因。東京在當時算百萬城市,張擇端北宋繪製的《清明上河圖》可見它的繁華景象,汴水繞城,似乎就從這裡可以看出北宋當時在文化和經濟上的雄厚,畢竟人家在GDP方面在世界是領先世界的。



所以開封在中世紀肩負著歷史重任,也就是在南北兩京興起之前。開封早在五代中期就開始偏移,自從朱溫把長安抹去之後,後梁和後唐國都在洛陽,可不知怎麼於936年外來的契丹的摻和,扶持在太原的石敬瑭,石敬瑭被稱為耶律德光的兒子帝,於是趁後唐內亂佔領洛陽,可是他並沒有建都洛陽,而是遷都汴州,主要目的是拒絕承認一切,建立嶄新的王朝,於是就有後晉的出現,接著一發不可收拾直接出現後漢和後周,後周出名雄主柴榮,那時已經達到統一全國的實力,積極為進軍中原做準備。它也培植了趙匡胤這個埋坑的人物,所以趙匡胤拉開了北宋二百多年的輝煌歷史,也確實了開封的歷史地位,北宋後還沒完,它一直對付北方王朝的前沿,成了金朝的抵抗蒙古最後根據地,汴京。



在開封為什麼這麼招人熱捧,源於它曾是戰國時魏國的國都大梁,魏可是小有名氣,這塊地方雖然遭受水災,可是卻在歷史上只大多聽到它好的名聲,畢竟在唐之後,政治中心伴隨著經濟的的偏東,也使歷史不得不選擇開封,開封正好位於南北隋運河的交通點上,北通北京,南通杭州,水路運發達,經濟也就發達,而洛陽廢棄主要是過於偏西和長安一樣,由於西北威脅日增,像吐蕃,西夏,這也讓帝王們不得不考慮自身的事。


開封恰恰位於黃河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靠黃河天險,所以北方遊牧民族是很難突破的,就連當時契丹大遼盛名的遼聖宗和蕭太后被拖住,不得不籤《顫淵之盟》,元朝成吉思汗也被拖住,不得不選擇西征。

所以開封在抵抗外敵方面還是起作用的,至於黃河決堤它可以慢慢消除,這也就有它為什麼一層摞著一層,環環相扣,可能當時怕開封地勢過低,伴隨黃河水位上移不得不往上加,這也就有之後的開封,它取代洛陽帝都,也取代了洛陽的地位,在近現代成為河南省的首府,可不知什麼時候又被鐵路交通便利的鄭州取代,原因鄭州是鐵路南北樞扭。


龍文說史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河南省有一個城市曾經做過六朝古都,尤其是在北宋時期,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與人文交流都達到了頂峰,它就是河南省的重鎮開封,那麼也許有人會問了,開封地處平原地區,在古代易攻難守,那麼宋朝為什麼要在此地建都呢?很多人和小編一樣都不太瞭解,那麼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一下,據史料記載,宋朝在開封建都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北宋的江山受禪於後周,後周的首都就是開封。

所以北宋沿襲舊制沒有遷都繼續以開封作為首都,在當時來說,開封一馬平川是燕趙齊魯四個部族的結合點,隨著運河的修建,開封又處在了全國水路運輸網的樞紐位置,這樣的地理條件造成了我國經濟中心落戶開封的情形,作為首都可以說是實至名歸,而且定都開封最大的好處就是交通與經濟發達,在那個時期,以開封為基地與周邊諸侯角力特別的方便,開封又是水陸都會。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物資兵力集結會更快,戰後恢復也要比周邊地區快得多,所以這也是,自五代時期以來朱溫石敬塘郭威都在此定都的原因,但是作為大局穩定的北宋,宋太祖晚年已經覺察到了開封的劣勢,軍事角度來說易攻難守是一個特別大的弊端,宋太祖也曾有遷都之意,但最終涉及到朝臣的地緣與利益關係,最終不了了之。其中反對呼聲最高的就是趙光義了。

趙光義自後周入宋以來,在開封經營多年,遷都對他的勢力影響特別大,而且因為北宋代周這個改朝換代的特殊時期,並沒有過多的血腥殺戮,所以後周的官僚,也大多得以在北宋繼續享有高官厚祿,這也形成了他們獨立的群體,一旦遷都將迫使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離開故地,經濟勢力都將受到影響,所以對於遷都一事,他們是激烈反對的,在宋仁宗時期,北宋朝廷曾經再次討論是否遷都。

范仲淹曾提議太平盛世則定都開封,戰亂時期或可定都洛陽,但遭到了呂夷簡為首的朝臣猛烈的攻擊,由於政見不合,此次遷都還誘發了朋黨之禍,再次不了了之,自此次事件之後,再也無人討論宋朝遷都問題了,作為北宋都城的開封,也就一直延續了下去,其實在小編看來,宋朝之所以選擇開封建都的主要原因,應該是這樣的,開封是趙氏的發家之地,以開封為首都。

可以保證政統的順利過渡,其次開封特殊的地理位置,優良的物流網絡,能做到戰時集結戰後經濟發展,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經濟是非常有利的,在當時來說,能同時達到這兩個條件的也只有開封這座都市了,並且北宋的朝廷官員,不少人在開封經營多年,縱然皇帝想遷都,恐怕實行起來也是特別困難的。

不管怎樣開封作為六朝古都,也一直都是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心,在當時的格局下宋朝選擇開封做首都,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大家對這件事怎麼看?如果你是北宋的皇帝,你會選擇遷都嗎?你會遷到哪裡呢?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


哪個書生萬戶侯


在哪定都是一個王朝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所決定的,開封的確有來自黃河決堤被淹的危險和事實但結合到那段歷史我們也就能明白為什麼選擇它了。著名學者朱耀廷曾經很形象的提出過定都的四大原則——險、富、便、美,這裡簡單的介紹下四大原則的含義:

險——主要側重在軍事方面,出於國家安全性的考慮,擇易守難攻之地而建都可保國運長盛,代表古都——長安,代表王朝——西漢、唐。

富——主要側重在經濟方面,要求都城附近是富饒之地,以保證都城的物資供應,代表

古都——開封、杭州,代表王朝——兩宋。

便——主要側重在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要求靠近河流,交通發達以通商貨代表古都——開封、南京,代表王朝—兩宋。

美——側重地形條件和人文環境,地形上要求居高臨下保證水源足又要防止水患,最好選山川秀麗,人文薈萃之地。代表古都——北京,代表王朝——明清。

但事實上開封作為都城,更多考慮的是軍事和政治需要。開封被頻繁定都始於五代後梁,其後後漢、後周、可以說只是承前朝建制,北宋和金定都開封另有目的,這裡面大體遵循的是故地人和原則即開國君臣的故里、起兵根據地及政權發祥地等。後梁、後晉定都開封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①自家起家之地。朱溫因平黃巢動亂有功,被唐王朝封於汴州拜宣武軍節度使,此後以河南為中心發展自己的勢力直至建立後梁,當是時,長安因動亂已成一片廢墟,朱溫遷唐帝於洛陽以求控制,故定都汴州,其子孫循其制。

②便於奪取河北。五代時期各方割據中原未定,開封為四戰之地,交通發達暢通利於出兵攻敵,有利於鞏固對中原的統治,選開封定都這時候更側重於軍事層面上而不是經濟。

當初宋祖趙匡胤黃袍加身是有考慮過遷都洛陽的,後來綜合考慮了下還是定都汴州了,其實北宋王朝初期是處於軍事優勢的,立足於攻擊而不是防禦,爭奪方向重點是河北(當地藩鎮和日後的幽州),此外是南下南唐是最主要的敵人,考慮到這點定都汴州是比洛陽強的(比洛陽更靠東處於第一線,方便用兵),後來宋祖早夭,禁軍精銳被趙光義耗盡,此後宋只有廣屯軍隊以守汴州了;金海陵王大修建汴州並作為副都,前期只是當做進軍南宋的基地,後來遷都於此只是因為金宣宗完顏珣受蒙古逼迫混不下去了才來的。

至於黃河水淹開封,自然水患7次,但危害遠不及三次人禍,即秦將王賁引黃河水淹魏大梁、明末李自成攻開封引水蓋城(威力最大)、蔣介石阻日進軍下令炸燬黃河堤口。


尋仙問道2019


我們先說說開封之前都有哪些朝代在此地建都,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夏朝在此建都,還有後來戰國七雄的魏國,五代十國的後梁,朱溫的後晉,還有後漢,後周,遼,北宋,齊,金,等朝代,一共有十多個朝代在這裡建立都城,足以見得此地的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我們再來看看開封的地理位置,開封位於華北平原中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黃河經過。在歷朝歷代,這個都是貫穿南北的交匯地帶,所以在水路交通位置上非常重要。

在戰國七雄的魏國之前,在這裡建都是因為看上了開封的土地很肥沃,到了五代十國後面的北宋和金,都是看上了這裡的重要交通要到,並且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北宋不惜在開封附近養百萬兵,都還要在此建都,這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北宋的許多將領都勸北宋皇帝遷都洛陽,但是當時的開封是北宋的南北水路交通要地,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的開封人口超過百萬,經濟非常繁榮。

北宋時期的開封是最繁榮的時期。由於開封的地勢比較平坦,在黃河汛期來的時候水很容易漲到這來,雖然沒有出現把整個開封城都給沖走,但是每一次汛期漲水都把一些建築給淹沒,久而久之便出現了開封地下有六座城的說法,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但是這個經過幾百年的沉澱而把城淹沒了。

對於為什麼歷代王朝都喜歡在開封建都,這個就很多的原因了。首先,開封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7500年前的時候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有文字記載的是在4000年前的夏朝,開封這個地方由於在黃河的中游,黃河的泥沙不斷的堆積,形成了許許多多的肥沃農田,人們可以這裡不斷的耕種,並且土地的肥沃糧食的產量也非常高。

人們開始在這裡定居,在開封附近定居的人口非常多,從夏朝到北宋時期,中原地區(就是圍繞開封附近400公里)的地方一直都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地方。在古代帝王們是非常注重人口的,古代很少有帝王選擇人口少的地方建都,在古代控制了人口就意味著控制了整個國家,所有古代的帝王才一直對開封這個地方戀戀不捨。到了北宋,開封的繁榮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不過靖康之役後,開封支離破碎,北宋的經濟文化政治南移,臨安開始承接了開封的重任,這個時候的中國經濟重要開始南移。

到了元朝時期,開封已經沒有昔日的輝煌,也結束了它建都的歷史地位,元朝時期的開封只是地方重要城市,而當時的河南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屬於京師直隸,所以開封的戰略地位也沒有那麼重要。到了民國時期,鐵路的興起,代替了以往的水路,位置南北鐵路的交匯的鄭州開始興起代替了開封以前省會城市的地位,至此開封開始落末。

如今的開封已經沒有昔日的那般榮光,他之所以能有這麼多朝代眷顧,還是歷史賦予它的使命。


無筆


六朝古都開封這個地方在歷史上經歷過很多次黃河水淹,直到1938年6月後,黃河才沒有決堤過,並且目前黃河決堤的可能性也基本為零。人們都說開封的地下有6座城,那麼為什麼他們會選擇把國都建在開封呢?難道沒有想過會被黃河水淹嗎?

開封這個地方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處在平原地區,所以易攻難守,因此把開封作為國都很容易產生問題,一旦有外族入侵,就容易丟掉城池。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宋朝為什麼要在這兒建都吧,這一點在史書上面有說明,宋朝之所以選擇在開封建都,其實是因為北宋是受禪於後周的,而後周的首都是在開封這個地方!通常情況下新的王朝建立之後就需要遷都,但是北宋卻沒有沿襲舊制,而是選擇繼續把開封作為首都!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開封在全國水路運輸網中是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且大運河在修建中,因此這樣的地理條件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很大的幫助。開封在宋朝時期可是經濟中心呢,所以在開封建都自然是極好的!

另外,開封的有很多的周邊諸侯,若是朝廷出現了問題的話,那麼無論是讓這些諸侯集結物資又或者是集結兵力都能夠更快速一些,而且國家發生了戰爭後,也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把國都建在開封,那麼國家的戰後恢復就不成問題了!宋太祖晚年時突然察覺到了開封的劣勢,他知道了此地易功難守,所以他有過想遷都的想法,不過最終還是不了了之了,因為很多朝臣都不同意,尤其是趙光義。那麼趙光義為什麼不同意呢?其實是因為一旦遷都了的話,對他本身的勢力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還有一個原因是此時沒有產生任何的殺戮,而後周的官僚也在北宋繼續當官,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團體,如果貿然將國家遷都的話,那麼就代表著這一些人需要遠離自己的家鄉,因此朝臣自然不願意,而且國家的經濟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遷都的事情就一直耽擱了下來,直到宋仁宗時期才再一次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討論。

范仲淹曾經說過,若是國家是太平盛世的話,那麼則可以把國都定在開封,但若是處在戰亂時期的話,那麼就可以到洛陽,但是范仲淹的這個建議也遭到了很多朝臣的攻擊!也正是因為范仲淹的這個建議,產生了強烈的政見不合,所以在遷都這件事情上面,甚至還引發了朋黨之亂,最後這件事情也就做罷了。自從這件事情過去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敢提起遷都的事情了。

另外,還有人認為宋朝之所以也會建都在開封,是因為這是趙氏的發家之地,這個說法雖然也是佔了一定的因素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應該還是開封的地理位置,畢竟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有利!從隋唐到五代時期,開封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而且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治理之後,汴河也與很多條河相連,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水系工程,因此開封的水上交通就變得更加的順暢了!據說,每年可以從各個地方輸送10萬部隊到京城,這一點是其他地方所做不到的。在唐朝時期,由於當時國家需要糧食,而糧食運輸又比較困難,所以皇帝就只能夠派大臣帥軍隊到洛陽解決糧食問題。因此宋朝在建都上也考慮到了曾經遇到的難題,所以他們認為生活保障問題要是想得到解決,就要選擇交通有利的地方作為國都,選擇開封做國都剛好順應了社會的經濟條件。

最後,開封有很長時間的都城歷史,早已成為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百姓心中開封已經是一個獨特的城市了!雖說黃河一直是一個隱患,就像是開封頭上的一把劍,但只要黃河不發生水災,那麼開封絕對是一個最有利於國家穩定的城市,因此這兒成了六朝首都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認為在開封建都利大於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