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意大利摄影师马达罗先生四十年前拍摄的这条胡同会是顶银胡同吗?


旮旯儿非常喜欢收集跟北京历史有关的资料,其中尤其喜欢一些北京胡同的老照片。最近在网上看到很多老照片的帖子,其中有些并没有把照片拍摄者的名字写上,旮旯儿一直认为,出于对照片原作者的尊重以及版权保护意识,如果知道这些照片的出处,最好还是应该注明一下。旮旯儿这里展示的几幅照片都是意大利摄影师马达罗先生于1976年至79年在北京拍摄的。

阿德里亚诺马达罗先生是一位意大利人,其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很早时候马达罗先生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马达罗先后近二百次访问中国,足迹遍及北京、上海、西安等很多城市,其间拍摄了大量的反映当时中国真实情况并且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照片。

2015年在北京的鲁迅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巨变前夜-镜头中的中国摄影展》,展览上选取了马达罗先生在1976年至1979年期间在中国很多城市拍摄的照片八十幅,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从文革结束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这段时间中国社会普通百姓生活场景。由于展览中含有大量在北京拍摄的照片,所以旮旯儿当时一个月内跑了好几趟鲁迅博物馆。


由于展览中展出的照片非常具有年代感,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北京市民前来参观。尤其是那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照片更是唤起了人们很多的回忆。有意思的是很多观众对一些照片中的文字描述提出了异议,并指出了一些错误,所以现场很多标签上都有明显修改的痕迹。马达罗先生对此倒是很欢迎,他解释说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对北京的不熟悉,在照片描述中肯定会有不少问题,他会在以后的展览中改正过来。

展览中有十几幅照片都是在当时北京的胡同中拍摄的,其中有一幅照片拍摄的应该是清晨的画面。照片右下角有两个女学生拿着马扎和小板凳正要去上学,胡同中停着一辆自行车,一个孩子扶着车,他的家长正在关院门,而自行车后边的红砖建筑就是那个年代最典型的公共厕所了,展览中几十幅关于北京的照片中旮旯儿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一张了。

在请马达罗先生在画册上签名时,旮旯儿特意询问了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问题并问是否后来又重新走访了这些胡同。马达罗先生说他当时每次来北京基本都是住在王府井附近,所以他拍摄的这些胡同主要集中在长安街沿线。当得知旮旯儿也喜欢拍胡同时,他说如果可能希望你能够把画册中出现的胡同再重新拍一遍,旮旯儿当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答应了下来。这几年中虽然旮旯儿也曾有意无意地走访了几次,但都没有找到什么线索。


就在前不久,旮旯儿在整理自己拍摄的胡同照片时意外地发现其中有一张似曾相识,莫非这就是四十年前马达罗先生拍摄的那条胡同吗?这条胡同叫做顶银胡同,位置正好离长安街不远。虽然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但是整体轮廓还在,尤其是左侧的那个已经改造过的公厕,但是在北京这样的小胡同实在是太多了,单凭一个厕所还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

为此旮旯儿在国庆长假期间还专门又去顶银胡同看了看,但是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旮旯儿重新拍了一些照片细节回来做比较,在马达罗先生所拍老照片的尽头是一堵墙,墙上还开有一扇小门。而现在的胡同尽头也有一扇门,不过如今已经是一间屋子的屋门了,但是对比胡同左侧两间房子的轮廓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好在旮旯儿在十几年前也拍过一些顶银胡同的照片,这是从胡同南口往北拍的,这两间房子应该就是马达罗先生所拍照片中胡同尽头的那两间,尤其是院门一模一样,而现在的这个院门已经封堵上了。


再比对一下其他的细节,旮旯儿更加坚定了这张照片拍摄的应该就是顶银胡同。这个路西的门楼在老照片中应该就是公厕斜对过电线杆子南面的那个门楼,虽然拍的是侧面,但是放大后观看细节完全一样。

在这张老照片的文字描述中马达罗先生写道:如果你站在两个胡同的交叉口向胡同方向望去,你就会加宽你的视角,就像在剧场的感觉。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当时马达罗先生拍摄的位置应该就是在现在的东总布胡同与顶银胡同的交汇处。

说到这幅照片还有一个花絮,当时展览开幕式时,画面中出现的一位女学生也作为嘉宾来到了现场,谈起四十年前的往事真的好像是一场梦,不禁让人感慨万千。马达罗先生还特意把一幅签有自己名字的照片送给了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旮旯儿签完字后没有再碰到这位女嘉宾,不然当面问一下就什么事情都清楚了。


顶银胡同实际上是一条不太长的胡同,如果从照片的尽头向左拐,就可以看到那座风格独特的老门楼了,想必马达罗先生当年也一定拍过这里。以上所言均为旮旯儿的推测,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与当面马达罗先生确认一下。 有图有真相,游览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请关注旮旯儿的头条号【犄角旮旯逛北京】,千余篇原创照片文字,欢迎阅读原文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