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孝莊嫁給多爾袞,史書上沒有記載,為何民間卻說得這麼真切

孝莊嫁給多爾袞,史書上沒有記載,為何民間卻說得這麼真切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太后的知名度非常高。一個是近代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另一個就是清初時的孝莊。兩個太后的評價卻完全相反,慈禧揹負罵名,至今不絕,孝莊太后卻因為培養了一代雄主康熙而被人誇讚。

其實,關於孝莊還有兩件逸聞,從清初火到現在。第一件是為了說服洪承疇投降,不惜委身於他,第二件就是為了拉攏多爾袞,讓自己的兒子福臨順利繼位,毅然下嫁。其中,“太后下嫁”又與順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龍換鳳一起,被列為“清初四大疑案”。

孝莊嫁給多爾袞,史書上沒有記載,為何民間卻說得這麼真切

說是疑案,其實在正兒八經的史學界,並沒有多大波瀾。正史研究講的是證據,這四大疑案,沒有一件有憑有證。就拿“太后下嫁”來說,記載清朝皇帝的起居錄中沒有片語隻字,後宮檔案中更是沒有影蹤。有人會說這是後來的清朝統治者羞於啟齒,刪改了相關記錄。但是,如果發生這種大事,一定會曉諭全國,甚至還要告知朝鮮這類藩屬國。

可我們現在在民間,就是找不到當年官方的任何記錄,即使是在《李朝實錄》中,記載了當年許多大事,就是沒有“太后下嫁”的說法。因此,至少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出發,這是無稽之談。那麼,為什麼這個故事,有如此大的影響和生命力呢?為什麼傳得如此真切呢?

孝莊嫁給多爾袞,史書上沒有記載,為何民間卻說得這麼真切

這要從當時的背景說起。建州女真本來是明朝管轄中微不足道的小部落,但他們卻在明朝衰敗的時候,迅速擴張,最終取而代之。清軍入關,擊破了明朝很多遺老遺少的夢想,清朝實現國家的一統,更讓許多人難以接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抵抗清朝的武裝力量並不少。為了表達對女真人的憤恨,編排的故事也不少。

“太后下嫁”,就是這個時候應運而生的。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明朝抗清忠臣張煌言所著《建夷宮詞》中,其中有一首寫道: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

孝莊嫁給多爾袞,史書上沒有記載,為何民間卻說得這麼真切

最後三個字,就是這個故事的起源,隨後幾百年的傳說,都與此相關。然而,張煌言是明朝忠臣,自然會百般詆譭清朝統治者。另外,順治時期,他一直在南方奔波於反清復明大業,又怎麼會得知千里之外的情況,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呢?

其實,張煌言的詩詞,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往心裡去,更不會當作歷史,可“太后下嫁”卻如同導火索,植根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迅速擴散開來,不得不說是有幾分原因的。

首先,當時的滿族人本身就有“收繼婚”的習俗。女子的丈夫去世,丈夫的兄弟可以收寡妻為已妻。漢族人很痛恨這個習俗,尤其是儒家思想下,更是將其當作不倫行為。《明律集解》中明確提出“兄亡收嫂,弟亡收婦者,各絞。”

儘管清朝後來也禁止收繼兄弟之妻,不過在當時,漢族人始終將清廷當作蠻夷。因此,太后下嫁的理論依據是存在的,法律障礙也並不存在。

孝莊嫁給多爾袞,史書上沒有記載,為何民間卻說得這麼真切

其次,福臨的意外登基,更讓人將孝莊與多爾袞聯繫起來。皇太極駕崩的時候,並沒有指定繼承人,最有力的競爭者,莫過於皇長子豪格與弟弟多爾袞。兩人矛盾已久,為了皇位更是劍拔弩張,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滿族高層分崩離析。就是關鍵時候,他們選擇了第三個方案:都不稱帝,將皇位讓給皇九子福臨。

當時福臨才六歲,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可能君臨天下。可就是這個相互妥協的結果,讓人想入非非,始終認為是孝莊說服多爾袞的結果。而且多爾袞此後大權在握,甚至以“皇父攝政王”相稱,似乎更加坐實了人們的猜測。

孝莊嫁給多爾袞,史書上沒有記載,為何民間卻說得這麼真切

再次,清朝高層的不解釋行為,也加速了這個說法的傳播。其實,皇室對於這個說法不予評價是可以理解的,總不能每個皇帝,時不時出來闢謠吧?清廷也總不能向天下發話:孝莊太后沒有嫁人!可民間不管這麼多,不說話就等於默認,就讓這個說法更有市場。

從故事情節來說,很可能是受到了遼國蕭太后與大臣韓德讓關係的啟發。然而,當年蕭太后是正兒八經嫁給了韓德讓,而孝莊太后的下嫁,證據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