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克里米亞戰爭,歐洲憲兵遭群毆為何無人相助?沙俄終於看清了朋友

俄羅斯歷史上,分別打敗拿破崙和希特勒的那兩場戰爭格外著名,尤其是1812年的衛國戰爭,俄羅斯人民為此津津樂道二百多年了。經此一戰,俄羅斯收穫了無數榮耀,一度成為歐洲大陸說一不二的霸主。

克里米亞戰爭,歐洲憲兵遭群毆為何無人相助?沙俄終於看清了朋友

“歐洲憲兵”

1812年,如日中天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遠征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組建反法同盟共同抵禦拿破崙一世。贏得衛國戰爭勝利後,這位沙皇和沙俄的聲望同時達到巔峰。

1814年3月,亞歷山大一世身著戎裝,騎著高頭白馬進入巴黎。在他的身旁,陪同的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在他的身後,跟隨的是一支令歐洲膽寒的強大軍隊。

亞歷山大一世被歐洲各國盛讚為“歐洲的救世主”,戰後的維也納會議,在對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格局重做安排後,沙俄與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神聖同盟,作為同盟領袖,亞歷山大一世又贏得“神聖王”稱號。

看到歐洲各國人民對自己有如此高的期待,沙俄當然要做一個好的歐洲領袖。此後,歐洲哪裡發生革命,沙俄就帶頭撲到哪裡,歐洲各國的事務都要插一手。可以說,在歐洲大陸這個博弈場上,“歐洲憲兵”的身影無處不在。

克里米亞戰爭,歐洲憲兵遭群毆為何無人相助?沙俄終於看清了朋友

“近東問題”

彼時,曾輝煌一時的奧斯曼帝國早已風光不再,內部統治日益瓦解,尤其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更是搖搖欲墜。作為打了八次仗的宿敵,沙俄認為是時候將勢力擴張到東南歐了。要知道,通向地中海和佔領巴爾幹半島一直是沙俄在等待的時機。

就這樣,由“近東問題”引發的克里米亞戰爭終於在1853年爆發了。在沙俄看來,這場戰爭本是對奧斯曼的第九次俄土戰爭,但這個膨脹的“歐洲憲兵”也不想想,對自己在歐洲的肆意擴張和無比貪婪,歐洲那幫列強豈會坐視不管?

當然,作為“神聖王”的沙俄在歐洲也不是沒有朋友,普魯士和奧地利在當時可都是歐洲的軍事強國。據此,沙皇尼古拉一世曾在開戰前對英國特使說道:“你們不要拿戰爭威脅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維也納。”

根據以往八次對土耳其作戰的“經驗”,沙皇認為如果不能在談判桌上得到,那麼就訴諸武力。當然在發動戰爭前,必要的程序還是要走的,那就是向對方提出苛刻甚至無法接受的條件。

克里米亞戰爭,歐洲憲兵遭群毆為何無人相助?沙俄終於看清了朋友

挑起戰爭

1853年2月,沙皇派親王前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承認沙俄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有“特別保護權”,這主要指巴爾幹地區的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人等。對沙俄這一要求,蘇丹準備做出一些必要讓步。然而,沙俄隨後又提出的一個要求就引發眾怒了。

沙俄要求在奧斯曼帝國境內的聖地巴勒斯坦建立“保護地”,對這個涉及宗教原則的要求,不僅是君士坦丁堡的蘇丹,恐怕整個歐洲都不會答應。英法等國紛紛放話,鼓勵蘇丹拒絕俄國人的無理要求。

當年5月,奧斯曼拒絕了沙俄的最後通牒,沙俄隨即宣佈與土耳其斷交。7月,沙俄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英法聯合艦隊也駛入達達尼爾海峽,戰爭一觸即發。

10月,在英法撐腰下,土耳其蘇丹要求沙俄歸還兩個公國,俄國人當然置之不理。無奈之下,奧斯曼土耳其向沙俄宣戰。10月16日,俄羅斯向土耳其開戰,克里米亞戰爭正式爆發。

錫諾普海戰

開戰之初,俄土兩軍都在進行戰略機動,以求在多瑙河下游取得相對有利的態勢,雙方都清楚,誰掌握了黑海制海權誰就掌握了戰場主動。

克里米亞戰爭,歐洲憲兵遭群毆為何無人相助?沙俄終於看清了朋友

對俄國來說,補給仍是最大問題,巴爾幹戰場遠離俄國中心,儘管已有多次對土戰爭的經驗,但補給仍然限制了俄軍的行動。對土耳其而言,雖然君士坦丁堡距戰場較近,但巴爾幹山脈和當地居民的叛亂也令補給變得十分困難。

11月27日,一隻土耳其小型艦隊到達錫諾普港。不久,6艘俄羅斯戰列艦巡弋至此,這是一支從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爾趕來的小型艦隊,屬俄羅斯黑海艦隊。30日晨,俄艦隊要求土耳其艦隊升起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揮官拒絕投降並下令開炮,俄艦隨即開炮。

錫諾普海戰結束時,俄艦隊取得完全的勝利。土耳其7艘護衛艦和2艘輕巡洋艦被擊沉,死傷3000人。此次勝利,是俄羅斯木製風帆戰列艦最後的輝煌,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最後的輝煌。

英法清楚,沙俄的勝利就意味著他們在地中海地區的利益遭受損失。得益於首次出現的戰地記者,這場海戰被英國渲染為“錫諾普屠殺”,消息馬上傳到了倫敦和巴黎。一時間,兩國輿論大譁,民意高漲,紛紛要求政府採取軍事行動,很快,英法順應民意參戰了。

1854年1月,一支規模可觀的英法艦隊進入黑海為土軍護航。作為回應,沙俄宣佈與英法斷交。當英國的和平代表團到俄國時,沙皇尼古拉一世嚴厲譴責英法試圖擴大戰爭進而引發歐洲大戰。

外厲內荏的沙俄隨後宣佈與英法處於戰爭狀態,2月,隨著第一批英國陸軍抵達土耳其,英法向俄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羅斯在4月30日之前撤離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

克里米亞戰爭,歐洲憲兵遭群毆為何無人相助?沙俄終於看清了朋友

沙皇仍置之不理,3月,法國陸軍也登船前往土耳其,英法遂與土耳其結成同盟。3月27日和28日,英法相繼對俄羅斯宣戰,沙俄只得硬著頭皮以70萬兵力獨自抵抗擁兵100萬的同盟國。

各懷鬼胎

這個時候,“神聖王”可以依仗的朋友都在幹什麼?其實,所謂的“神聖同盟”早已貌合神離。在四年前的普奧爭端中,普魯士對沙俄袒護奧地利已忿忿不平,此時更不會為巴爾幹這個與自己毫無利益瓜葛的地方為朋友兩肋插刀。

另一個朋友奧地利也是想法頗多,不僅沒有出手相助,反而陳兵邊境威脅沙俄。不可一世的尼古拉一世萬萬沒想到,最終迫使俄國從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撤軍的竟是自己這位朋友。

危難見真情,可憐的沙俄就這樣在朋友觀看下被列強群毆。在奧地利壓力下撤出多瑙河流域兩公國後,1854年9月,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登陸並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可想而知,農奴制下全面落後的俄軍怎能打好這場“第一次現代化戰爭”。

克里米亞戰爭,歐洲憲兵遭群毆為何無人相助?沙俄終於看清了朋友

1855年1月,撒丁王國加入對俄戰爭。當年9月,聯軍在圍攻近一年後佔領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戰敗。12月,奧地利帝國的最後通牒到達聖彼得堡,要求俄接受停戰,“朋友”的最後通牒最終促成了沙俄的妥協。

1856年1月,新任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接受奧地利的要求。2月25日,巴黎和會召開。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3月30日《巴黎和約》簽字,列強共同保證土耳其的“獨立與完整”,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半島被佔領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摩爾達維亞,高加索的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並放棄對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的保護權;多瑙河航行自由,黑海中立化,禁止俄羅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廠。

經此一戰,沙俄與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神聖同盟”土崩瓦解,“神聖王”也看清了朋友的真面目,“歐洲憲兵”想不明白,自己在歐洲的人緣為何這麼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